【文档说明】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散文类四(含答案).doc,共(16)页,63.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8037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一、文言文阅读(共8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乙】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词闻于天下,作《定风波》令。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今七年耳,子野、孝叔、令举皆为异物ƒ,而松江桥亭,今岁七月九日海风架潮,平地丈余,荡尽无复孑④遗矣
。追思曩⑤时,真一梦耳。元丰四年十二月十二日,黄州临皋亭夜坐书。(选自《东坡志林》略有改动)[注释]:高密:地名,今属山东;‚湖:指湖州;ƒ异物:指离开人世;④孑(jié):单独;⑤曩(nǎnɡ):昔时,指七年前。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4)以歌词闻于天下()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B.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
C.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D.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9.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作,可心境大不相同,简要说说两文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甲文:乙文:2、阅读下
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甲】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
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
狼》)【乙】狼子野心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
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②!然野心不过遁逸③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④耶?(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俟:等待。②信不诬哉:确
实不虚妄啊!③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指“隐蔽”之意。④贻患:留下祸患。6.解释句中加点的字。(1)屠自后断其股()(2)一狼洞其中()(3)将啮其喉()(4)再就枕将寐()7.下列各组句子中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一狼/得骨止。B.乃杀而/取其革。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然野心
不过/遁逸耳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9.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细读两文最后一段中的画线句,两位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
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
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当淮阴⑥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
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节)[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弊。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劳
其筋骨()(2)入则无法家拂士()(3)必有过人之节()(4)是以百战百胜()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B.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
其谁全之?C.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D.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4.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论
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乙文通过,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三章)【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②,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③,无不曰‘吾君
圣者!’侍御④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注释]①出亡:失国后逃亡。②鄙:边境。③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④侍
御:侍从妃子。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曾益其所不能曾(2)而后喻喻(3)被服以立被(4)卒得反国卒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B.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
/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C.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D.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4.乙文写了什么事?请概括。宋昭公出
亡的原因是什么?印证了甲文的什么观点?请简述。5、阅读《岳阳楼记》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
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
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予观夫巴陵胜状胜:美好B.朝晖夕阴晖:日光C.樯倾楫摧倾:倒下D.宠辱偕忘偕:和谐2.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属予作文以记之B.前人之述备矣C.至若春和景明
D.而或长烟一空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交代作记的缘由,其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高度地概括了滕子京的政绩。B.“衔远山,吞长江”描写了洞庭湖的大观胜览,“衔”和“吞”极表现力,写出了洞庭湖水气势磅礴的特点。C.第③段写作者在连绵阴
雨中登上岳阳楼,看到满眼的萧条景象,触景伤情,感伤到极点。D.第③④两段运用对比的写法,一暗一明,一悲一喜,情景交融,写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
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
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A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B.曾不若孀妻弱子。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B.向小
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北斗星排列曲曲折折,蛇在蜿蜒前行,时隐时现。C.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D.小石潭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蜿蜒排列,像蛇那样在曲折前行,时隐时现。3.下列对选文写景特点分析错误
的一项是()A.描述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移步换景,逐一显现。B.描写小石潭以及周围的景物——由远及近,定点观察。C.描写露出小石潭水面的石头——抓住特征,细致描绘。D.描述小石潭环境的清冷幽寂——景中传情,情景交融。4.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A.作者明写了游鱼活泼,暗写潭水清澈,这些都给作者带来了暂时快乐。B.“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既状写了青树翠蔓的奇特之美,也突出其生机盎然。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写出了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
也随之而去。D.选文句式灵活多样,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起来和谐流畅,富有韵味。7、【北京市房山区2020年九年级衔接诊断测试试卷(二)】阅读《愚公移山》,完成后面小题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
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
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选自《列子•汤问》)10.下列选项中加点
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年且九十苟且偷生得过且过B.毕力平险丑态毕露同心毕力C.惧其不已年事已高万不得已D.固不可彻响彻云霄大彻大悟11.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翻译: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剩下的力气,曾经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如果碰上土块石头又该怎么样呢?理解:这句话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智叟认为愚公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
力气把山移走,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写出了他目光短浅、知难而退、卖弄小聪明的特点。【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翻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理解:愚公认为自己虽然年迈,但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
,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表明他对人力的无穷无尽怀有坚定的信念。12.《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一篇优秀的寓言故事。愚公为实现目标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二翁和鲁公身上是否体现了这种精神,并结合具体内容
说明理由。【材料一】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
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注释:①
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材料二】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
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节选自《新百喻经》)注释: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8、【北京市密云区2020届初三二模考试】阅读《大道之行也》,完成下面小
题。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
同。9.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选贤与能呼尔而与之与时俱进无与伦比B.是谓大同由是感激各行其是自以为是C.不必为己为宫室之美舍己为人为五斗米折腰D.女有归朝而往暮而归完璧归赵视死如归10.对以下语句的翻译
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翻译: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抚育自己的儿子。理解:这句话讲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关爱亲朋、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
社会亲如一家。B.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翻译:人们厌恶财物被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理解:这句话由上文物质生活转入对人们思想观念的阐述,表明人们珍惜劳动成果,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达到了货尽其用的
境界。11.《大道之行也》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概括下面两则【链接材料】分别符合大同社会的哪些特征?这些特征在两则【链接材料】中分别体现在何处?【链接材料一】尧曰:“嗟!四岳①,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②践朕位?”众皆言
于尧曰:“鄙德忝③帝位。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吾其试哉。”乃使舜慎和五典④,五典能从。乃遍入⑤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⑥,三年矣。女登帝位。”【链接材料二】子产者,郑之大夫也。郑昭
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⑦不戏狎,斑白不提挈⑧,童子不犁畔⑨。二年,市不豫贾⑩。三年,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选自《史记》【注】①四岳:四方诸侯;或官员,掌管四时、方岳之事。②庸命:指顺应天命。③忝
(tiǎn):有愧于,辱。④和:协调。五典:古代的五种伦理道德。⑤入:参与。⑥绩:功绩。⑦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这里指青年人。狎:亲近而不庄重。⑧挈:提着,提起。⑨畔:田界。⑩不豫贾:买卖公平。士无尺籍:男子无须服兵役。============参考答案============一、文言
文阅读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考虑、想到(2)只是(3)一起(4)闻名7.(3分)D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
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半夜时分,月亮升起,(我们)在垂虹亭上摆下了酒席。9.(5分)甲文:有壮志难酬的苦闷,有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乙文:诗人回忆昔日快乐情景,怀念已逝故人,感觉人生如梦,心中倍感悲凉。(每点2.5分)乙文翻译:我过去从杭州移任高密,与杨元素乘坐同一条
船。而陈令举、张子野都随我到湖州拜访李择先生,于是就与刘孝叔(一起)到了松江。半夜时分,月亮升起,(我们)在垂虹亭上摆下了酒席。张子野85岁了,在诗词歌赋闻名于天下,当时(他)作了一首《定风波》词,坐席中的客人们十分高兴,有的喝得醉
倒了,这种快乐(我好久)不曾忘记。如今(已经过去)七年了,张子野、刘孝叔和陈令举都已经成为另一个世界中的人(即“作古”)了,而松江桥的垂虹亭,在今年的七月九日,海风驾潮而来,平地掀起一丈多的高浪,荡尽海上万物无遗。追忆过去(的时光和经历),真像是一场梦啊。元丰四年十月二十日,在黄州临皋亭
,深夜作书记述往事。2、6.(4分)(1)大腿(2)打洞(3)咬(4)睡觉7.(3分)A8.(4分)(1)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2)两只狼渐渐长大了,还是很驯服(温顺),(主人)竟
然忘了它们是狼。9.(5分)共同点:阴险,狡诈。(1分)【甲】讥讽嘲笑狼的狡猾。(2分)【乙】段作者揭露(指出)狼的野心,秉性不改。(答出“痛斥、憎恨狼秉性不改”的也可)(2分)3、1.(1)使……受苦(
2)“拂”同“弼”,辅佐(3)胜过(4)因此2.(3分)B3.(6分)(1)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2)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
气脸色都显露出来。4.(5分)逆境(磨难、困境亦可);(1分)高祖胜利与项籍失败的对比;(2分)忍耐(2分)附:(乙文)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
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
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弊。这是张良教他的
。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4、1.(4分)(1)“曾”同“增”,增加;(2)明白;(3)“被”通“披”,穿着;(4)终于,最终。评分说明:每小题1分。意思
答对即可。2.(3分)C3.(5分)(1)(3分)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评分说明:句意正确给1分;“拂”、“恒”翻译正确各给1分。(2)(2分)朝内朝外
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评分说明:句意正确给1分;“闻”翻译正确给1分。4.(4分)乙文写宋昭公亡国出逃,悟出了亡国原因后最终返国。(2分)宋昭公出亡是因为他的臣子和他的侍从妃子都没有及时指出他的过错,他们都是阿谀奉承之辈。(1分)印证了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
则国恒亡这一观点。(1分)评分说明:每问各2分,意思答对即可。参考译文:“宋昭公国亡后出逃,到达了边境,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几百人,穿
好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美!’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人离开国家失掉社稷的原因是奉承拍马屁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5、1.D2.A3.C【解
析】1.D.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偕,一起。故本题选D。2.A.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属:通“嘱”,嘱托、嘱咐。故本题选A。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文章第③④两段,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迁客骚人在不同的情境下登上岳阳楼的不同心境
,因此,本题C项“第③段写作者在连绵阴雨中登上岳阳楼”的表述是错误的,不是作者,是迁客骚人。故本题选C。(也是选择题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的现象)6、1.C2.A3.B4.C【追本溯源】文本选自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小石潭记》(
柳宗元)【试题解析】1.考查一词多义。例句,若:好像。A.你;B.如,比得上;C.好像;D.如果;故选C。2.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重点词的解释: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句子翻译为: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故选A。3.考查对文言文中景物描写的赏析。文中第一、二段是描写发现小石潭以及周围的景物描写,写了潭中的水、石、树、鱼,这些都是作者近观所看到的,然后“潭西南而望”,这是“远望”小潭的水源,采用由近及远的顺序,不是由远及近的顺序,故B错误。4.考查
对文言文内容的正确理解与分析。作者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
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之感并没有随之而去,而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小石潭的凄清环境触发了作者谪居荒原之地的孤寂、落寞、凄苦忧伤的感情。故C错误。7、10.B11.甲12.答案示例:二翁树立了登泰山的目标
后,克服了年龄大、体力差等因素,最终实现了目标,体现了为实现目标,不惧困难的愚公精神;鲁公修建园林时想要挖一个水池,受到“无地置土”“小儿女颠踬”“下房不足”等因素的阻碍,最终没有完成,不能体现愚公精神。【10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将近\暂且,姑且\暂且,姑且;B.全、尽\
全、尽\全、尽;C.停止\已经\停止;D.通达,这里指改变\通、透\明白;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甲.“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理解有误。“曾”的意思不是“曾经”,它用在“不”
前,加强否定语气,译为“连……都……”;“如”的意思不是“如果”,“如……何”的意思是“把……怎么样”。故这句话的正确是: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故选甲。【12题详解】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根据材料一中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
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和“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可知二翁确立了想要登泰山的目标后,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坚持不懈,最终实现了目标,登上了泰山。所以二翁身上体现了为实现目标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根据材料二中的“无地置土”“小儿女颠踬”“下房不足”“犹夷不能决,事又寝
”可知鲁公想挖一个水池,考虑到了种种不利的条件,始终没有下决定动工,最终没有挖成池子,可知他是遇难而退,没有坚持不懈,不具备愚公精神。【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
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
,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
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
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
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链接材料一: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城市里,非常友好。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早离开了家乡,只有他自己罢了。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
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河北陕西郊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这座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了。”乙翁说:“你的话错了!以前的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刚过六十岁,有什么老的!”甲翁说:“那太好了
!”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横渡长江,来到泰山的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傍晚时分,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链接材料二: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
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
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8、9.C10.B11.材料
一符合大同社会“选贤与能”的特征;尧经过大臣推荐和三年的考察,让德才兼备的舜继承帝位。材料二:①符合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特征;子产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童子不犁畔。②符合“讲信修
睦”的特征。为相二年,市不豫贾。③符合“盗窃乱贼而不作”的特征;四年,田器不归。【9题详解】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A.同“举”,推举/给/随着/和;B.这/这/对的/对;C.为了;D.女子出嫁/回去/归还/
回家;故选C。【10题详解】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和理解。A.“不只是疼爱、抚育自己的儿子”表述有误,应该是“不只是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故选B。【11题详解】这道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从材料一的“众皆言于尧曰:‘鄙德忝帝位。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女谋事至而言可绩
,三年矣。女登帝位”可以看出,符合大同社会“选贤与能”的特征;尧经过大臣推荐和三年的考察,让德才兼备的舜继承帝位。从材料二的“子产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童子不犁畔”可以看出,符合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特征;从材料二的“为相二年,市不豫贾”可以看出,符合“
讲信修睦”的特征;从材料二的“四年,田器不归”可以看出,符合“盗窃乱贼而不作”的特征。【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
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
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链接材料一译文:尧说:“唉!四岳: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谁能顺应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四岳回答说;“我们的德行鄙陋得很,不敢玷污帝位。有一个单身汉流寓在民间,叫虞舜。”尧说:“
那我就试试他吧。”于是尧让舜谨慎地理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人民都遵从不违。尧又让他参与百官的事,百官的事因此变得有条不紊。让他在明堂四门接待宾客,四门处处和睦,从远方来的诸侯宾
客都恭恭敬敬。尧又派舜进入山野丛林大川草泽,遇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尧认为舜很有道德,把他叫来说道:“三年来,你做事周密,说了的话就能做到。现在你就登临天子位吧。”链接材料二译文:子产,是郑国的大夫。郑昭君在位时,曾任用自己宠信的徐挚做国相,国政昏乱,官民不亲和
,父子不和睦。子产执政一年,浪荡子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不用下田耕种。二年之后,市场上买卖公平,不预定高价了。三年过去,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收工不必把农具带回家。五年后,男子无需服兵役,遇有丧事则自觉敬执丧葬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