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散文类一(含答案).doc,共(21)页,100.122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8037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一、文言文阅读(共8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小石潭记柳宗元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
之而去。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隔篁竹”中的“篁”,根据其偏旁是“⺮”,可推测其意与“竹”相关。B.“空游无所依”中的“依”,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依傍”。C.“不可知其源”中的“源”
,以成语“源远流长”来印证,可知其意为“源头”。D.“隶而从者”中的“从”,通过勾连“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2)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B.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如“蒙络摇缀”一句,连用四个
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姿态。C.作者停留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D.本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11.下面的链接材料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一种观点,请简要概括。你是否赞同链接材
料中画线部分对《小石遭记》的分析?请简要评析。【链接材料】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节选自清代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
柳州全集·卷二)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评析: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
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
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
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0.下面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欲穷其林(尽)B.阡陌交通(交错相通)C.便要还家(同“邀”,邀请)D.处处志之(记号)1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真无马邪D.闻之,欣然规往宴酣之乐,非丝非竹1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语言精练、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语句盛新图定为成高,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用借代手法,用“黄发”代指青年,“垂髫”代指孩子。C.文章既具
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D.文章讲述了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借此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13.翻译下面句子。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3、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三月一日,偕王
生章甫、僧寂子①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②,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跌坐③古根上,茗饮④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⑤,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⑥,喧嚣怒诟⑦,山情水意,
了不相属⑧,于乐何有也。(节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注】①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参(zhěn),袁氏兄弟的诗友。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③跌(fū)坐:双脚交叠而坐。④茗(níng)饮:饮茶。⑥侑(y
ò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⑥筵(yán)中人:设席饮酒的人。⑦诟(gòu):骂。⑧了不相属(zhǔ):全不相关。6.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1)拥毳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拥:______(2)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谓:_
_____7.下面是前人阅读【甲】文后的两处批注。你认为这两处批注恰当吗?请选择其中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批注:景象寒气逼人)(2)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身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批注:文中有画)8.【甲】文中舟子的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朗读?为什么?9.【甲】【乙】两段选文中主人公的“痴行”有多重内涵。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4、【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
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乙】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①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节选自曾巩《醒心
亭记》)注:①洒然:潇洒脱俗的样子。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略无阙处____________(2)素湍绿潭____________(3)良多趣味____________(4)草树众而泉石嘉____________8.翻译下面的句子。(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则其心洒
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9.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10.【甲】【乙】两文都写了山,分别说说它们是如何表现山的特点的。5、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回答小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⑴仿佛
若有光()⑵才通人()⑶屋舍俨然()⑷悉如外人()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B.陶渊明虚构了世外桃源,来寄托他的
美好理想,也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淳朴谦逊的品质。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18.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
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链接材料】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6、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斗茶①记(宋)唐庚①政和二年三月壬戍,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②。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某闽入,其所赍③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较④皆精绝。②盖尝以为天下之物有宜得而不得,不宜得而得之者。富贵有力
之人,或有所不能致,而贫贱穷厄、流离迁徙之中,或偶然获焉。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良不虚也。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而近世欧阳少师作《龙茶录》,序称嘉褚七年亲飨明堂,致斋之夕,始以小团分赐二府,人给一饼,不敢碾试,至今藏之。时熙宁元年也。
吾闻茶不问团铤,要之⑤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千里致水,真伪固不可知,就令识真,已非活水。自嘉祜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此岂复有茶也哉!③今吾提瓶走龙塘,无数十步,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而海道趋建安,不数日可至,故
每岁新茶不过三月至矣。罪戾之余,上宽不诛,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虽在田野,孰与烹数千里之泉、浇七年之赐茗也哉?(节选自《眉山文集》,有删改)注释:①斗茶:流行于宋代的一种品评茶叶高
下的游戏。②寄微斋:唐庚被贬惠州时读书、品茗、会客之室。③赍(jī):携带。④大较:大略,大体。⑤要之:总之。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_________
_____________(2)其所赍宜尤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或有所不能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4)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第
②段画线句的意思。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4.细读文章,品味加点词,体会作者的心境。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5.阅读全文,回答问题。(1)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A.文章开
头即交代斗茶的时间、地点及人物,叙述清晰。B.这一次斗茶的水是不一样的,都是客人自己带来的。C.文中对李卫公之水提出了质疑,认为奔波千里取来的水已不是活水。D.文章名为《斗茶记》,但对斗茶一事却一笔带过,重在生发议论。(2)作者多次运用对比手法阐述
观点。理解文章内容,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7、文言文阅读。(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
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自坪头潭①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②,有馆曰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③,为鸣玉涧④。涧随
山转,人随涧行。(选自《徐霞客游记•初七日》)注释:①坪头潭:潭名。②夹:狭窄。③注:注入。④鸣玉涧:山涧名。(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字词。①水尤清冽:②日光下澈:③佁然不动:④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2)翻译句子。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②涧随山转,人随涧行。(3)请
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峡江寺飞泉亭记[清]袁枚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①,则飞泉一亭为之也。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荡瀑旁无寺。他若匡庐
②,若罗浮③,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④,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
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⑤,可偃仰,可放笔研⑥,可瀹茗⑦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⑧,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⑨。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⑩,合同而化⑪。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⑫。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
。”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有删改)(注释)①决舍:丢开、离别。②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③罗浮:山名。④磴(dèng)级纡曲:石级曲折。磴,石级。纡曲,弯曲、曲折。⑤箕踞:两腿伸直岔开,形如簸箕。古人正规场
合盘腿而坐,箕踞是很随便的姿势。⑥研:通“砚”。⑦瀹(yuè)茗:烹茶。⑧九天银河:指瀑布。⑨枰(píng):围棋盘。⑩天籁人籁:指自然界的音响和人所发出的声音。⑪合同而化:汇合融化在一起。⑫无征不信:没有凭证就不能使
人相信。征,同“证”,证明。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置几席间作玩置:(2)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曳:(3)已遂述数行述: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不得从容以观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B.飞瀑雷震,从空而下抟扶摇而上者
九万里(《北冥有鱼》)C.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D.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5.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描写飞泉亭及周边景物的一组是①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②飞瀑雷震,从空而下③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④于是水声、棋声、松声
、鸟声,参错并奏⑤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⑥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参考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D9.(1)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个小潭,潭
水格外清凉。(2)(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10.B11.不写尽不游尽(或:留白、言已尽而意无穷)。示例1: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所见之景极多,但作者只写了溪身和岸势,(或:作者只写了潭西南方向之景,未写其他方向之景)这就是不写尽;潭上不
久坐一段,作者游了小石潭之后,即无心再游,这就是不游尽。示例2:不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见溪流却不知其源,这应是不游尽;潭上不久坐一段,只写了对环境的感受,未写内心的贬谪之愁,这应是不写尽。【解析】8.
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D.“通过勾连‘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表述有误,“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而“隶而从者”意思是跟着同去的人,“从”为“跟从、跟随”;故选D。9.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
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见,看见;下,向下;尤,格外,特别;清冽,清凉。(2)句重点词语: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1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文中作者用定
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表述有误,联系文章内容可知,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C.“‘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
静”表述有误,作者观鱼后坐潭上,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中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反映了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D.“‘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表述有误,联系文中“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
互,不可知其源”的内容可知,“斗折蛇行”写溪身,“犬牙差互”写岸势;故选B。11.(1)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时,认真审读材料,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提取概括。通过材料中“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
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的内容可知,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不写尽不游尽”的观点。(2)考查对链接材料的理解和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解答时,围绕链接材料中“不写尽不游尽”的观点和“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
妙境”的评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不论是否赞同,均应表明观点,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并言之有理。示例一:赞同。文章第三段写“西南而望”,只突出溪水若隐若现、岸势参差不齐,并没有写清楚其源头,此所谓“写尽妙境,不如不写尽为更佳”;第四
段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表明作者一行并没有游尽小石潭,此所谓“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示例二:不赞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只描写了溪流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却没有描写或探究它的
源头,这应是不游尽;“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指描写了作者对环境的客观感受,没有触及自己被贬后内心的失意和凄苦之情,这应是不写尽。【点睛】参考译文: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
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
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
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
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2、D11.A12.B13.(他们)说自己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解析】10.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D.句意: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故选D。11.此
题考查的是虚词的意义。A.都是“……的样子”;B.副词,竟然,居然/判断动词,是;C.代词,他/语气词,加强诘问语气;D.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故选A。1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B.“‘黄发’代指青年”理解有误。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
故选B。13.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句中:云:说。先世:祖
先。率:率领。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乡(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复:再,又。【点睛】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
,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
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
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
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
,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
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3、穿着,带着认
为7.(1)示例:这个批注是合适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读来如觉寒气逼人。(2)示例:这个批注是合适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
写意山水,寥寥几笔,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悠远脱俗的艺术画面。8.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语气。因为舟子对于作者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环境下独去看雪、痴迷于山水的行为是不理解的。9.(1)痴迷山水,表达对山水美景的喜爱;(2)表达超脱世俗的高雅情怀。【解析】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义。
(1)句意为: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拥:穿着,带着。(2)句意为:而我们私下认为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谓:认为。7.本题考查批注的评析,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分析。(1)“大雪三日,湖中人
鸟声俱绝”写出了大雪封湖之状,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
画出了大雪的威严。故“景象寒气逼人”的批注是合适。(2)“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身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以空灵之笔来写描绘湖中雪景,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构成一幅悠远脱俗的艺术画面。这是简
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故“文中有画”的批注是合适。8.本文考查文意理解。“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故此处的语调是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
舟子无法理解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9.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理解。甲文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痴迷山水的美丽。“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乙文“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提平,丝管夹岸。跌坐古根
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描写了作者与友人春日出游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痴迷。“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意思是“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
不知乐从何来”,写出了作者和俗人对待美景的不同方式,认为摆宴设席与美景丝毫无关,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的高雅情怀。【点睛】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
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
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
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乙: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王生章甫、和尚寂子一起去游览。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中有薄薄的雾气,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
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
,也不知乐从何来。4、同“缺”,空隙、缺口白色甚,很美好8.(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2)于是心胸潇洒脱俗而清醒通明,更加想要长久地留在此地,忘记了回去。9.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甲文写出了山的连绵不断(广度),高大雄伟(高度),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乙文写出了群山环绕的样子,直接写出了山的特点。【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字词。(1)略无阙处: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2)素湍绿潭: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素:白色。(3)良多趣味
:确实趣味无穷。良:确实。(4)草树众而泉石嘉: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嘉:美好。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以下字词的含义:(1)虽:即使;奔:飞奔的马;疾:快;(2)洒然:潇洒脱俗;醒:清醒通明。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句子的含义
可以进行断句。含义为“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林寒涧肃”描写了山林中的环境;“常有高猿长啸”秋季山中特有的景象
;“空谷传响”和“哀转久绝”句式相同;由此可知断句应该是“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10.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正面描写山的连绵不断、高大雄伟;“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通过写曦月来侧面描写
山的高大雄伟。综上可知是正侧面相结合写山的特点;由乙文“以见夫群山之相环”可知这是运用的正面描写,写出山的高大众多。【点睛】译文:甲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
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
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
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文: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
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5、6、1.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2.一起尤其,特别得到经历,经过3.唐代宰相李卫公喜欢喝惠山泉水,设置驿站传送惠山泉水,不以
几千里之远送到。4.“从容”在文中有舒缓、悠闲之意。作者说自己贬谪到惠州,以戴罪之身在乡村与朋友一起煮茶品茗,获取身心快乐。作者虽然处在劣境中,但能以茶为乐,泰然处之,表现了作者随性而适、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5.BA.取龙塘水烹之,无数十步B.茶贵新【分析】1.本
题考查朗读停顿。作答时,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进一步确定。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人认为它不逊色于清远峡的水。“昔人”是主语,“以为”是谓语,“不减清远峡”是宾语,故朗读节奏为: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1)句
意为:(我)和两三个友人一起在寄傲斋品评茶叶。相与:一起。(2)句意为:他所携带的茶应该是特别好的。尤:尤其,特别。(3)句意为:有时却不一定能得到。致:得到。(4)句意为:更历经了三个皇帝,但所赐的茶还保存着。阅:经历,经过。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重点词语:好:喜欢;置
:设置;驿:驿站;远: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远。4.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赏析。“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的意思是:能够和各位在这里悠闲地谈笑。“从容”是舒缓、悠闲的意思,用来形容“自己”,属于人物描写中的神态描写。结合句子“今吾提瓶走龙塘,无数十步”“海道趋建安,不数日
可至,故每岁新茶不过三月至矣”可知,唐庚说自己贬谪惠州,但却每天能提着瓶子走龙塘取水。并且每年新茶上市不出三个月就能得到建安茶;结合句子“罪戾之余,上宽不诛,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虽在田野,孰与烹数千里之泉”可知,作者以戴罪之身,在乡村与朋友一起煮茶品茗,获取
身心快乐。虽然处在劣境中,唐庚却能以茶为乐,泰然处之。因此,这里“从容”表现了作者随性而适、随意而安的乐观态度。5.(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说法错误,从第①段可知本次斗茶“取龙塘水烹之”,不存在客人各自带水的情况。故选B。(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A空可从第①
③段“取龙塘水烹之”“无数十步”得到答案;B空可从第②段“吾闻茶不问团铤,要之贵新”得出答案。【点睛】参考译文:政和二年三月的一天,(我)和两三个友人一起在寄傲斋品评茶叶。我为大家取龙塘的水煮茶并评定茶的高低,以某茶为上品,某茶位列第二。某个福
建人,他所携带的茶应该是特别好的,却被排在了第三。然而大体上都属绝妙上乘之品。(我)曾以为天下的东西有应该得到却得不到的,不应该得到却得到的。富贵而有能力的,有时却不一定能得到,但在贫贱困顿、流离漂泊之中,有时却能在偶然间得到。世人所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确实不
假啊。唐代宰相李卫公喜欢喝惠山泉水,设置驿站传送惠山泉水,不以几千里之远送到。而近代欧阳修写《龙茶录》,序中称嘉祜七年,仁宗皇帝在明堂祭杷,行斋戒之礼的晚上,把小团茶分别赐给了枢密院、政事堂二府,每人分得了一小团茶饼。(欧阳修)不舍把茶饼碾碎了饮
用,至今还珍藏着。这时已是熙宁元年了。我听说茶不管是小团茶还是(压成长方形的)铤荼,总之是贵在其新;煮茶的水不管江水还是井水,总之最重要的是要活水。不远千里去取水,水的真假固然不清楚,即使就算是真的水,(到了目的地后)已经不再是活水了。从嘉祜七年壬寅到熙宁元年戊申,前后已
有七年,更历经了三个皇帝,但所赐的茶还保存着,这哪里还是茶啊?如今我提着水瓶去龙塘取水,没有几十步路,龙塘的水适合泡茶,古人认为它不逊色于清远峡的水。走海路到(福建)建安,没几天就可以到了,所以每年三月新茶就会送到
(惠安这里)了。犯罪的我,承蒙皇帝宽恕不杀之恩,能够和各位在这里悠闲地谈笑。取龙塘之泉水煮茶品饮,得到一时的闲适,虽然身在乡野,与用数千里之外送来的泉水去煮七年前的陈茶相比,哪个更闲适呢?7、(1)①尤其,格外;
②穿透;③呆呆的样子;④从。(2)①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涧水顺着山流转,人则顺着涧水边走。(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4)“西行”“下见”“近岸”“西南而
望”“渡溪入山”“循深潭而行”“涧随山转,人随涧行”说明两文都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描写了途中所见之景。【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潭水格外清凉。尤,尤其。②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③句意: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④句意:从坪头潭开始,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中行走三十多里路。自,从。(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
、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①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星那样;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②转:流转;行:走。
(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单个句子断句标准有:①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②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
读时应作停顿。如果是几个个句子组成的复句,则句子与句子间要停顿。本句句意为: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分句一,“走”是谓语),隔着竹林(分句二,“隔着”是谓语),可以听到水声(分句三,“听到”是谓语),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分句四,“像”是谓语),心里为之
高兴(分句五,“高兴”是谓语)。故可断句为: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甲文中,“西行”“下见”“近岸”“潭中”“西南而望”说明的作者的行进足迹和路线:先向西走,再往下行,然后靠近潭边,再看水中间,最后向
西南远望。故甲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根据观察点的变化描写不同的景色;乙文中,“渡溪入山”“循深潭而行”“涧随山转,人随涧行”这些表明方位变化的词句说明,乙文也是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根据行踪来描写所见之景。所以两文都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描写了途中所见之景。【点睛】参考译文:【甲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
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
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乙】从坪头潭开始
,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中行走三十多里路,渡过溪水进入五台山。又前行四五里,山口渐渐狭窄,有一处房舍,叫“桃花坞”。顺着深潭边前行,潭中的水清澈、碧蓝,飞溅的山泉水从上注入潭中,叫作鸣玉涧。涧水顺着山流转,人则顺着涧水边走。8、1.(1)放置,摆放(2)拖,拉(3)记述2.A3.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
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4.我笑着说:“寺庙哪能飞?只有日后我的灵魂梦境也许能够飞来罢了!”5.C【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放在书桌卧榻前赏玩。置:放置,摆放;(2)句意:听到手杖触地的声音像从云中传来。曳:拖,拉;(3)句意:
于是就记述了这几行文字。述:记述。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连词,相当于“而”/因为;B.均表修饰关系;C.均为“……的人”;D.均为“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该句大意为“过了石桥,有三棵奇树
,像鼎的三只脚一样分立着,到半空中忽然合拢在一起”,故可断句为“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余:何:怎么;惟:只是;或:或许。5.本题考查信息筛选。①写的是“庐山、罗浮山、青田的石门山”的瀑布;⑥写
的是“带玉堂周边的景物”,不是飞泉亭周边;其余四项均为飞泉亭及周边景物。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我近年来观看的瀑布多了,来到峡江寺而心中难以舍弃,是因为飞泉亭这个亭子的缘故。天台山的瀑布,离寺庙有百步远,雁荡山的瀑布,附近没有寺庙。其他像庐山、像罗浮山、像青田的石门山,那里的瀑布并不是
不奇妙,但游览的人都曝晒在烈日下,站在危险的山崖上,无法从容不迫地观赏。只有广东东部的峡山,高不过一里左右,爬山的石级弯曲盘旋,古老的松树在上面遮蔽着,火热的太阳晒不到游客。过了石桥,有三棵奇树,像鼎的三只脚一样分立着,到半空中忽然合拢在一起。树木一般都是根株合在一起而枝干分离,这三棵树偏是根株
分开而枝叶合拢,真稀奇!攀登上一大半,瀑布像雷鸣一样轰响,从高空飞泻下来。瀑布旁边有间房屋,这就是飞泉亭。亭子长宽有一丈多,八扇窗子明亮洁净,关上窗户听到瀑布的响声,推开窗子瀑布就扑面而来。亭子里可以坐,可以躺,可以放松腿脚,可以随意舒展活动,可以放笔墨砚
台,可以品茶饮酒。以人的安逸舒适,静待水的奔腾飞泻,就像把九天之上的银河放在书桌卧榻前赏玩。当时造这亭子的人,莫非是仙人啊!澄波和尚善于下棋,我叫霞裳跟他对弈。于是瀑布声,棋子声,松涛声,鸟鸣声,错落着响成一片。过了一会儿,听到手杖触地的声音像从云中传来,原来是老和尚怀远抱着一尺多厚的
诗集来,要我作序。于是吟诵诗文的声音又大响起来。大自然的声音,人的声音,完全汇合而融化在一起。坐了很久,太阳落山了,只好下山,住在带玉堂中,正对着南山,云气缭绕,树木浓密葱郁。中间隔着长长的峡江,江中船帆来来往往,妙的是没有一个愿意停船靠岸来到这座寺庙。和尚告诉我说:“峡江寺,俗称
飞来寺。”我笑着说:“寺庙哪能飞?只有日后我的梦魂也许能够飞来。”和尚说:“没有证据就无法相信,您既然喜爱这地方,为什么不作篇文章记下来呢?”我说:“行。”于是就记述这几行文字,一份自己保存,一份送给了寺里的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