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7课《做个自立的好孩子》教案5-【北师大版】心理健康四年级上册.docx,共(3)页,13.108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7480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做个自立的好孩子教学反思扎鲁特旗鲁北第一小学朱秀杰一、课题导入创温馨的课堂氛围宽松、民主、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起搏器”,是诱发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课题导入对一堂
课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歌曲导入法。孩子们都喜欢听音乐、听歌曲,我就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课前使用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歌曲,能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活动,如果录音机没准备好,我就发挥自己的特长,现场给孩子们唱,每每这时,都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孩子们快乐地边击掌,边
随同我一起唱,很快地融入活动中。这样学生在极其放松、自然、快乐的心境下不知不觉地进入活动主题。2.设疑激趣法。小学生好奇心强,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在教授新课时,我常巧妙地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索欲、求知欲,一旦他们对所学内容产
生兴趣,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去。气氛相当热烈。这时我抛砖引玉“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我们都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最后点出主题——“做个自立的好孩子”。3.妙用故事法。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生动有趣的故事能牢牢地吸引他们,启发其思考,这也是我惯用的导入新课
法。此外,我使用的情境创设还有多种,如:问题讨论法、情感感染法、开门见山法等等。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方式,我都是能因年级而定、因活动内容而定,正因为情境的创设适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合了活动内容,才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二、教学内容要
灵活,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丰富而繁杂,尤其我们的教材有一部分内容不适合我们的学生,于是在实际教学中,我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时常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学识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自行增删、调整教学内容,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关心的热点问题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
的引导下,学生会很投入地主动参与、积极探讨。从而实现心理上的成长。三、关注体验和分享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从心理学上讲,体验主要是指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是体验者亲自参与活动,并用自己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理解、去感受、去构
建,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情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我经常设计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去感受、去体验、去理解、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