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课《一寸光阴一寸金》教案3-【北师大版】心理健康二年级下册.doc,共(5)页,39.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7408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一寸光阴一寸金》教案设计春光小学张桂华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到一分钟的长短。2、让学生知道一分钟能做哪些事情。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珍惜时间的意识。教学重点:一分钟能做哪些事情教学难点:在一分钟内合作学习教学准备:
纸笔跳绳秒表做题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欣赏朗读者的解说词,这段开场白是动情董卿解毒朗读者的目标及朗读的意义,她所用的时间进食仅是一分钟,一分钟还能做哪些事情呢?今天学习第七课神
奇的一分钟二、讲授新课1一分钟还能做哪些事情?一分钟可以写30多个字.一分钟可以跳绳100多个字.(世界纪录370多个)一分钟可以读500—600多字的文章.一分钟打字130多个.一分钟货车行驶5公里,飞机飞行15公里一分钟还可以洗脸背两首诗,唱一首歌,跑200米等一分钟可以做2
0多个仰卧起坐.2一分钟能做这么多精彩的事情,请同学们亲自检测一下。请同学们把数书打到30页,拿出笔,老师掐时间一分钟,到时间马上停笔,好开始。学生在一分钟内写"好"字,自己数出写多少字,然后小组交流,每人写多少字
。学生再试一次,步骤如前面.。为什么第二次比第一次快?怎样才能写得更快更好?3\进行一分钟阅读,老师宣布开始时,开始阅读,老师说时间到,你立即停止,做好标记,老师总结学生阅读速度。为什么有的同学阅读速度那么快?4下面
再作做一个活动,挑战自我一分钟,一分钟能拍多少个巴掌,要求手口合一。为什么有的同学说拍了1000多下,是真数到1000多下吗?第二次为什么比第一次多?有什么感悟?5`进行小组做题比赛•游戏规则:(1)、每人做二道题,如果不会可以帮助,按竖行去做,其它学生鉴别对错。(2)、每组按顺时针或逆
时针进行,不可以空题,不可以落下一人,一直轮下去。(3)、老师喊“时间到”,马上停止,数一数做多少道题,看哪组做题多。为什么有的组做的题多?分析原因?6进行小组跳绳比赛,每组出一人,固定一人数数,老师
掐时间。为什么有的同学跳到100多个?三、拓展教育一分钟能做这些事情,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每一分钟?小组交流查阅的时间谚语,指明回答学生齐读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明日复明日,明日何
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cuotuo)•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光飞逝光阴似箭日月如梭(suo)惜时如金•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时间,每天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qinmian)
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lansan)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四教师总结,祝愿同学们:学会珍惜时间,书籍是横渡大海的航船,愿书籍伴你们成长,多读书,读好书。《神奇一分钟》说课春光小学张桂华说教材:本课是一节活动课,学生通过冥想感受一
分钟的长短,再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一分钟能做多少题目、一分钟写字、一分钟朗读`一分钟拍巴掌一分钟合作做题一分钟跳绳,让他们充分感悟一分钟时间的可贵,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摸索和合作交换,发言踊跃,自主学习的意识很强,全部课堂处于活泼互动的状况中,课堂气氛非常融洽.教学本
课,要教育学生懂得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的道理,培养自己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二、说整体设计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时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在引入课文时就设计了一个富有激趣的幻灯片,为上好下面的课设下了很
好的铺垫。接着又设计了学生体验活动演、练等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最后总结怎样对待每一分钟,拓宽学习思路交流所查谚语,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意识。三、说教学要求(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感受到一分钟的长短。2、让学生知道一分钟能做哪些事情.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和珍惜时间的意识。(二)教学重点:一分钟能做哪些事情.(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珍惜时间的意识。(四)教学准备:秒表,老师能准确地计算时间。数学题卡,检测学生的计算能力。跳绳,让学生课前在家练习跳小绳,课上取得好成绩。四、说教学过程解决
本课教学中的重难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一分钟能做哪些事情,在活动中渗透本课宗旨,教育学生做事情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坚持就是胜利,珍惜时间从现在做起。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盛多采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辅助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和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社会能力。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活动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动身,不仅重视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器重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