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医学精品课件消化系统历年真题和题库部分.ppt,共(24)页,148.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7146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一.名词解释1、假小叶二、填空与判断(一)填空1、最易发展为肝硬化的病毒性肝炎是------------------------和-------------------------。2.慢性胃溃疡的常见部位。3消化性溃疡最好发
于和。重度慢性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胃小弯近幽门侧十二指肠球部前、后壁胃小弯近幽门侧(二)判断对错(在相应的括号内打√或×)1、消化性溃疡的穿孔以十二指肠溃疡病比胃溃疡病常见。()2、胃溃疡主要表现为餐后痛,十二指肠溃疡则为空腹痛。()3、急性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急性渗出性炎。()√√×变质性炎6.胃炎中
属于癌前疾病的是A慢性浅表‘性胃炎B慢性萎缩性胃炎C肥厚性胃炎D疣状胃炎7、下列哪种病毒属DNA病毒()A乙型肝炎病毒B丙型肝炎病毒C戊型肝炎病毒D甲型肝炎病毒E丁型肝炎病毒8、下列关于十二指肠溃疡病溃疡的叙述,错误的是()A比胃溃疡更易穿孔B一般比溃疡小C溃疡为圆形或椭
圆形D比胃溃疡更易恶变E溃疡底部四层结构与胃溃疡病的病变相似9、毛玻璃样肝细胞可见于A急性普通型肝炎B慢性普通型肝炎C急性重型肝炎D亚急性重型肝炎E酒精性肝病√×√√√10、下列肝硬化腹腔积液形成的原因中,错误的是A血管紧张素、醛固
酮水平升高B肝细胞合成凝血酶原减少C肝细胞合成的白蛋白减少D肝淋巴液外溢E门脉高压11、肝硬化的特征性病变是A肝细胞增生B小胆管增生C纤维组织增生D肝细胞坏死E假小叶形成√×√√√12、下列有关假小叶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体积大小不等B肝细胞索排列紊乱C中央静脉偏位或缺如D可见汇管区E肝细胞异型
性显著13、伴有恶性贫血的慢性胃炎是A.巨大肥厚性胃炎B.慢性浅表性胃炎C.疣状胃炎D.A型慢性萎缩性胃炎E.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四、简答题1、简述门脉性肝硬化的镜下病变特点。2、简述急性普通型肝炎的病理特点。3、门脉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出现的
机制和临床表现•1、镜下:(1)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被假小叶取代。(2)假小叶: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隔包绕肝小叶或再生性肝细胞结节,形成的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排列紊乱的肝细胞团,是肝硬化的重要形态学依据。1.假小叶①肝细胞索排列紊乱;变性、坏死、再生②中央静脉偏位、缺如、多个③汇管区
可在假小叶内2.纤维间隔窄而一致: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小胆管增生及假胆管。1、急性(普通型)肝炎:最常见(1)黄疸型:无黄疸型:我国此型多见d肝细胞索网状纤维支架完整→肝细胞再生→可恢复原结构功能(2)病理
变化①光镜:肝小叶结构完好b肝细胞坏死轻微:点状,嗜酸性小体c炎细胞浸润:汇管区、肝小叶内e黄疸型:坏死较重,毛细胆管内有淤胆现象肉眼:肝脏体积↑、包膜紧张、黄或灰黄、表面光滑a肝细胞广泛变性:胞浆疏松化、气
球样变•1.如果胃窦部发现一个溃疡,请根据学过的病理知识列表说明此溃疡是良性溃疡还是恶性溃疡。•2.试比较病毒性肝炎各临床类型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和各自转归如何。•良性溃疡(4分)恶性溃疡(4分)••外形圆或椭圆形火山口状•大小直径<
2cm直径>2cm•深度较深较浅•边缘整齐不隆起不整齐隆起•底部较平坦凹凸不平•周围粘膜皱襞向溃疡集中皱襞中断隆起•急性普通型肝炎,广泛肝细胞变性,点状坏死,多数半年内痊愈,乙、丙型可转为慢性肝炎(2分)。慢性普通型肝炎,根据炎症、坏死、纤维化程度将慢性肝炎分轻、中、重三类(2分)
。急性重型肝炎,肝细胞大片坏死,肝细胞再生不明显,大多死亡,少数转为亚急性重型肝炎(2分)。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细胞亚大片坏死伴结节状再生,少数停止发展并有治愈可能,多数转变为坏死后性肝硬变(2分)。•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及病变特点;目前
国内将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慢性及重型肝炎三大类:1.急性普通型肝炎可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疽型。肝小叶结构完好,病变以肝细胞广泛变性,主要为肝细胞胞质疏松化和气球样变。肝细胞坏死轻微,表现为肝小叶内散在的点状坏死和嗜酸性小体。黄疸型急性普通型肝炎坏死灶稍多、稍重,可见毛细胆管腔内
胆栓形成。2.慢性普通型肝炎根据肝细胞坏死、纤维化程度等将慢性肝炎分为轻、中、重度3类:(1)轻度慢性肝炎:有点灶状坏死,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结构完整。(2)中度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明显,可见中度碎片状坏死
及特征性的桥接坏死。肝小叶内有纤维间隔形成,但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3)重度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严重且广泛,有重度的碎片状坏死及大范围桥接坏死。坏死区出现肝细胞不规则再生。小叶周边及小叶内纤维组织增生,并可形成纤维条索状连接,分隔肝小叶结构,晚期出现小叶结构紊乱,形成假小叶。3.
重型肝炎本型病情严重,根据起病急缓及病变程度,可分为急性重型和亚急性重型两种。(1)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病变发展迅猛,病死率高,故又称暴发型或电击型肝炎。病理变化表现为肝细胞坏死严重而广泛,坏死面积约占2/3
。肝寞内及汇管区有多量淋巴细胞及吞噬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现象不明显。肉眼观,肝体积显著缩小,尤以左叶为甚,重量减至600~800g,质地柔软,包膜皱缩。切面呈黄色或褐红色,故又称急性黄色(或红色)肝萎缩。本型肝
炎大多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如能渡过急性期,部分病例可发展为亚急性重型肝炎。(2)亚急性重型肝炎:多数是由急性重型肝炎迁延而来,或一开始病变就比较缓和呈亚急性经过。少数病例可能由普通型肝炎恶化而来。病程1
至数个月。本型肝炎的病理特点是大片的肝细胞坏死(坏死面积约占50%)同时出现肝细胞结节状再生。由于坏死区网状纤维支架塌陷和胶原纤维化,致使再生的肝细胞失去原有依托呈不规则结节状。小叶内外有大量炎细胞浸润。结
节间小胆管增生,常见胆汁淤积形成胆栓。肉眼观,肝脏不同程度缩小,被膜皱缩,,病程长者可出现坏死后性肝硬化之改变。•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及病变特点;目前国内将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慢性及重型肝炎三大类:1.急性普通型肝炎可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疽型。肝小叶结构完好,•病变以肝细胞广泛变性,主要为肝细胞胞
质疏松化和气球样变。•肝细胞坏死轻微,表现为肝小叶内散在的点状坏死和嗜酸性小体。•黄疸型急性普通型肝炎坏死灶稍多、稍重,可见毛细胆管腔内胆栓形成。2.慢性普通型肝炎根据肝细胞坏死、纤维化程度等将慢性肝炎分为轻
、中、重度3类:(1)轻度慢性肝炎:有点灶状坏死,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结构完整。(2)中度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明显,可见中度碎片状坏死及特征性的桥接坏死。肝小叶内有纤维间隔形
成,但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3)重度慢性肝炎:,重度的碎片状坏死及大范围桥接坏死。坏死区出现肝细胞不规则再生。小叶周边及小叶内纤维组织增生,并分隔肝小叶结构,晚期出现小叶结构紊乱,形成假小叶。3.重型肝炎本型病情严重,根据起病急缓及病
变程度,可分为急性重型和亚急性重1.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病变发展迅猛,病死率高,故又称暴发型或电击型肝炎。①病理变化光镜:为肝细胞坏死严重而广泛,坏死面积约占2/3。坏死区和汇管区有多量淋巴细胞及吞噬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现
象不明显。肉眼:肝体积显著缩小,尤以左叶为甚,重量减至600~800g,质地柔软,包膜皱缩。切面呈黄色或褐红色,故又称急性黄色(或红色)肝萎缩。②转归:大多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如能渡过急性期,部分病例可发
展为亚急性重型肝炎。(2)亚急性重型肝炎:。①病理变化光镜:亚大块肝细胞坏死,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小叶内外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小叶周边有小胆管增生、较陈旧的病变区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增化。肉眼:肝脏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略硬。肝脏变形,左叶萎缩明显,表面可
见大小不等的结节。3.肝穿刺标本诊断中度慢性肝炎的主要依据是什么?4.临床体检时发现某人肝脏肿大,据你所学过的知识,考虑有哪几种病的可能(举四种)并简述所举各疾病的病变特点(肉眼和镜下)。中度碎片状坏死(2分)、
特征性的桥接坏死(2分),小叶内纤维间隔形成肝小叶大部分保存(2分)。肝脏肿大可见脂肪肝、急性肝淤血、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脂肪肝肝大色黄,镜下肝细胞内见大小不等空泡(2分)。急性肝淤血肝大暗
红色,镜下见小叶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充满红细胞(2分)。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肝大,如有淤胆可呈暗绿色,镜下肝细胞广泛变性,点状坏死(2分)。原发性肝癌肝大,见灰白色肿块,镜下见肝细胞癌或胆管细胞癌表现(2分)。哪几型病毒性肝炎易发展成肝硬变?试述肝硬变的形成过程及病变特点。^^重度慢性肝炎和亚急
性重型肝炎(2分)。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炎症,胶原纤维增生(肝小叶、汇管区),早期病变称肝纤维化,纤维相互连接,分隔原有肝小叶残余肝细胞结节状再生(3分),假小叶形成(3分)。肝硬变的病变特点,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代之以大小不等的假小叶。假小叶内肝细
胞常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和胆色素沉着,假小叶间的纤维间隔较宽阔且厚薄不均,其中炎性细胞浸润、小胆管增生均较显著。^^请比较门脉性肝硬变与坏死后性肝硬变的病理改变有什么异同之处,并简述其对机体的影响。门脉性肝硬化坏死后性肝硬化
1主要病因重度慢性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2形态类型小结节型大结节或大小结节混合型3肉眼观察结节大小一致,多在0.1~0.5cm之间,纤维间隔较窄且均匀一致。结节大小不等,多在0.5~1cm之间,少数达6cm,纤维间隔较宽且宽窄不一。4镜下观察假小叶大小、形
状较一致,假小叶大小、形状极不一致,小叶间间隔较宽,炎细胞浸润及小胆管增生•^^试述门脉性肝硬变的腹水形成的机理。•^^①门脉压力↑→腹腔毛细血管压力↑、通透性↑→漏出(2分)。②肝窦压力↑→淋巴液↑→通过肝被膜漏出
腹腔。③肝功↓→白蛋白↓→胶体渗透压↓→腹水↑(2分)④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破坏↓,水钠潴留(2分)。•^^肝硬变患者门静脉高压发生的机理怎样?•^^窦性阻塞(2分):肝血窦闭塞、窦周纤维化,窦后性阻塞(2分):假小叶、纤维
化压迫小叶下静脉,窦前吻合(2分):肝动脉和门静脉异常吻合,导致门静脉回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增高。•^^门脉性肝硬化形成的假小叶有哪些特点?•^^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2分)。特点:大小不一,中央静脉
缺如或偏位,肝细胞变性或坏死(4分)。^^叙述胃癌的扩散途径。•^^直接扩散(2分):扩散至胃周围脏器如肝、胰、大小网膜等。•淋巴道转移(2分):由近至远,由浅入深转移,是胃癌转移的主要途径,首先转移到局部淋巴结,如胃小弯、幽门下、肝门、肠系膜根部的淋巴结,以后再通过
淋巴管发生远处淋巴结转移。最常见且有意义的为癌细胞通过胸导管转移到左锁骨上淋巴结,该淋巴结的肿大、质硬、不能移动,有一定的诊断意义。•血道转移(2分):多发生在晚期,经门静脉转移到肝,其次可转移至肺、脑、骨等器官。。•种植性转移(2分):胃
癌的一个特点是有腹腔内广泛播散的倾向,这种转移一方面通过腹膜下的淋巴管网络,另一方面由种植性转移所致。浸润至胃浆膜面的癌细胞,特别是胃粘液癌细胞可脱落到腹腔,种植于腹壁及盆腔器官的腹膜上,如种植于卵巢,形成转移性粘液癌
者,称为Krukenberg瘤。癌细胞浸润至胃浆膜外,脱落种植于腹壁和盆腔器官上。•^^比较食管癌、胃癌和大肠癌的好发部位、组织来源、肉眼特点、组织学类型、转移规律及对机体的影响。•食管癌由食管粘膜上皮或
腺体发生的恶性肿瘤,多发生在三个生理狭窄处,食管中段最多见,肉眼: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缩窄型。组织学类型:鳞癌最常见,腺癌次之,临床上患者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扩散和转移可直接扩散、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3分)。•胃癌来源于胃粘膜上皮或腺体的恶性肿瘤,胃癌好发于胃窦部小弯侧,肉眼形态分三型:息
肉/蕈伞型、溃疡型、浸润型,组织学类型以腺癌最常见,扩散和转移可直接扩散、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3分)。•大肠癌大肠粘膜和腺体发生的恶性肿瘤。好发直肠、乙状结肠,肉眼形态分隆起型、溃疡型、浸
润型、胶样型,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最常见,扩散和转移可直接扩散、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3分)。病史摘要:•患者,女,59岁,因大量呕血急诊入院。患者既往常发生上腹痛,开始多发生于饭前,偶也在饭后发作。近数月来腹痛频繁且无一定规律,食欲不振
,并逐渐消退。前两日上腹疼痛后有轻度腹泻,大便呈黑色,头昏乏力。今晨恶心呕吐咖啡色液体三次约300毫升。•体检:贫血外观,神志淡漠,四肢冰冷,体温36.6℃,脉搏132次/分,血压50/30毫米汞柱,心肺(-)、腹软、肝脾(-),肠鸣音亢进。•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5.1克%,红细胞220万/mm3
,白细胞5400个/mm3,大便柏油样,潜血试验++++。•入院后经输血、抗休克等治疗,抢救无效死亡。•尸解摘要:胃大弯21厘米,浆膜面尚光滑,胃及十二指肠、空肠内见大量积血。在胃小弯窦部见一个较大的溃疡直
径约2.5厘米,深0.5厘米,底部较污浊,周边粘膜隆起,切面灰白质韧。镜下见溃疡旁粘膜细胞体积较大,排列不整齐,上皮细胞核亦大小不一,形态不一,染色较深,溃疡底部的肌层完全破坏,被瘢痕组织代替。在胃小弯网膜根部找到两个花生米
大小淋巴结,切面灰白,质地较软,镜下在淋巴结的边缘区可见上述的胃上皮细胞。问题:(1)本例病例的病理诊断(包括部位、类型、性质)及诊断依据。(2)本例的死亡原因是什么?•病理诊断:胃小弯窦部溃疡恶变(7分)。•诊断依
据:病史:既往常发生上腹痛,开始多发生于饭前,偶也在饭后发作。近数月来腹痛频繁且无一定规律,食欲不振。体征:贫血外观,神志淡漠,四肢冰冷,脉搏132次/分,血压50/30毫米汞柱,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5.1克%,大便柏油样,潜血试验++++。尸解摘要:在胃小弯窦部见一个较大
的溃疡直径约2.5厘米,深0.5厘米,底部较污浊,周边粘膜隆起,切面灰白质韧。镜下见溃疡旁粘膜细胞体积较大,排列不整齐,上皮细胞核亦大小不一,形态不一,染色较深,溃疡底部的肌层完全破坏,被瘢痕组织代替。在胃小弯网膜根部找到两个花生米大小淋巴结,切面灰白,质地较软,镜下在淋巴结的边缘区可见
上述的胃上皮细胞。•死亡原因:上消化道出血,出血性休克(3分)。病史摘要;•患者,男,22岁。因反复纳差、乏力3+年,加重伴黄疸1+周入院。3+年前因纳差、乏力、黄疸及肝功异常,住院治疗50天后症状消失,肝功恢复正常而出院休息。一年后复学,因过
度劳累,上述症状复发并加重,经住院治疗2月后好转出院,但SGPT仍高于正常。3+月前上述症状再次加重入院。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深度黄染,面部和胸前皮肤可见数个蜘蛛痣。心肺(-)。腹膨隆,肝肋下刚触及,剑下1cm,质硬。脾肋下刚扪及。移动性
浊音(+).肝功:总胆红素545μmol/L(正常1.7μmol一17μmol/L),白蛋白27.0g/L、球蛋白30.6g/L,TT13u(正常0—6u).HBsAg(+).入院后经各种治疗病情无好转,8天前进入昏迷,3天前呕吐咖啡色液体,抢救无效于12月
17日死亡。尸检摘要:全身皮肤、巩膜及各脏器深度黄染。腹水1800m1,胸水900m1,均为黄色清亮液体。肝重1000g,质硬,表面及切面满布均匀一致的绿豆大结节。镜下见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代之结缔组织包绕的肝细胞团。其中肝细胞
广泛气球样变及坏死,枯否氏细胞增生。汇管区及肝实质内有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胆管及结缔组增生。肝细胞及胆管淤胆。脾重310g,质硬。问题:(1)患者所患疾病及诊断依据。(2)本例的死亡原因是什么?•诊断:肝炎后肝硬化(7分)。•诊
断依据:病史:因反复纳差、乏力3+年,加重伴黄疸1+周入院。3+年前因纳差、乏力、黄疸及肝功异常,住院治疗50天后症状消失,肝功恢复正常而出院休息。一年后复学,因过度劳累,上述症状复发并加重,经住院治疗2月后好转出院,但SGPT仍高于正
常。3+月前上述症状再次加重入院。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深度黄染,面部和胸前皮肤可见数个蜘蛛痣。肝肋下刚触及,剑下1cm,质硬。脾肋下刚扪及。移动性浊音(+).肝功:总胆红素545μmol/L(正常1.7μmo
l一17μmol/L),白蛋白27.0g/L、球蛋白30.6g/L,TT13u(正常0—6u).HBsAg(+).尸检摘要:全身皮肤、巩膜及各脏器深度黄染。腹水1800m1,胸水900m1,均为黄色清亮液体。肝重1000g,质硬,表面及切面满布均匀一致的绿豆
大结节。镜下见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代之结缔组织包绕的肝细胞团。其中肝细胞广泛气球样变及坏死,枯否氏细胞增生。汇管区及肝实质内有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死亡原因: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