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2022学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共(19)页,257.386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817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19页2021-2022学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1.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𝑚/𝑠B.学生期末考试试卷厚度大约150𝑛𝑚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D.全新的2𝐵铅笔长约18𝑐𝑚2.如图所示,小刚
在艺术节上用吉他弹奏优美的乐曲。对于吉他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乐曲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B.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C.用力拨动吉他弦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D.拨动不同的吉他弦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色3.小天在使用电冰箱时发现了许多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他的判断正确的是(
)A.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了冰,这是凝华现象B.湿手伸进冷冻室取冰棒时,有时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了,这是汽化现象C.拉开冷冻室的门,有时能看见“白气”,这是液化现象D.从冷冻室中取出一瓶冰冻的汽水,过一段时
间后瓶的外壁出现了小水珠,小水珠的形成是熔化现象4.下列事例中,能加快液体蒸发的是()A.用扫把将地面上的水摊开B.将新鲜蔬菜装入保鲜袋C.把湿衣服上的水挤掉一些D.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5.周末,同学们乘大巴去张謇纪念馆参观。在大巴行驶过程中,小华觉得自己是静止的,他所选的参照物是()A.路边
的树木B.迎面而来的汽车C.身旁的同学D.后方超越的汽车6.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邵阳市举办了全市中学生汉字听写大赛。下列词语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对它的解释相符的是()第2页,共19页A.清澈见底--光的反射B.坐井观天
--光的折射C.海市蜃楼--光的直线传播D.波光粼粼--光的反射7.在我国首次“太空授课”中,女航天员王亚平制造了一个小水球,我们看到了她在水球中的“倒影”,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B.“倒影”不能成在光屏上C.若王亚平距水球变远,“倒影”会变大D.照相机是利用这一
成像原理制成的8.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把密度作为所选材料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下面属于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选材的是()A.用钨作为白炽灯泡灯丝的材料B.用塑料作为插座外壳的材料C.用铝合金作为制作飞机的材料D.用橡胶作为汽车轮胎的材料9.实验室备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三个实验小组分别用
这三个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都为12𝑐𝑚时,甲、乙、丙三透镜分别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则这三个透镜的焦距𝑓甲、𝑓乙、𝑓丙的大小关系为()A.𝑓甲>
𝑓乙>𝑓丙B.𝑓乙>𝑓丙>𝑓甲C.𝑓乙>𝑓甲>𝑓丙D.𝑓丙>𝑓乙>𝑓甲10.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
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根据图象可以判断()A.0−7𝑠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𝑚/𝑠B.0𝑠−5𝑠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𝑚/𝑠C.2−5𝑠内,小车做匀速运动D.5−7𝑠内,小车运动了6𝑚11.在图中,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测得物体的长度是___
___𝑐𝑚.12.验钞机是利用______使荧光物质发光,电视遥控器用______(红外线/紫外线)来遥控电视机的。第3页,共19页13.如图所示的是小明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个竹笛,在竹管开口处①向管内吹气时,
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音调可以改变,吹奏歌曲。(1)吹奏竹笛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______。(2)当布团⑤分别位于𝑎、𝑏、𝑐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______,音调最低的位置是______。14.
冻肉出冷库后比进冷库时______(轻/重),这是______现象(物态变化)。15.一桶食用油,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食用油的密度______;一瓶氧气用去一半后,剩下的氧气的密度______.(变大/变小/不变)1
6.冷空气不断来袭,天气转凉,无锡气温迅速降到0℃以下,试解释进入冬季后常见现象蕴含的物理知识(1)学校要求早上各班级暂停拖地,目的是为了防止水发生______,避免同学摔跤受伤。(2)冬天人们在户外晒太阳,太阳的热主要是以______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3
)一场大雪后,万籁俱寂,蓬松的雪在______过程中减弱噪声的。17.眼球的结构类似于______(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把来自外界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______(选填“倒立
”或”正立”)的像,小明同学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形成了近视眼,应当戴______镜进行矫正。18.如图所示的模型照相机,纸筒𝐴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纸,纸筒𝐵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为
了在𝐴端看到清晰的像,要调整𝐴、𝐵间的距离,这时应把______(选填“𝐴”或“𝐵”)端朝向明亮的室外,否则看不清楚。这时,半透明纸上的物体的像应是缩小的、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的______(选填“实”或“虚”)像。19.如图所示,
一束激光照射向长方形玻璃砖,请大致画出这束光穿过玻璃砖的光路(注意标出法线)。20.请在图中画出从光源𝑆射向透镜的两束光的折射光路。第4页,共19页21.“探究平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小组用蜡烛、玻璃板、直尺等器材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玻璃能透光,便于确定像的______(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______的关系,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_____的关系(3)只点燃蜡烛𝐴,移动蜡烛𝐵与𝐴的像完全重合,在𝐵蜡烛的烛焰上
放一根火柴,火柴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被点燃。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如果𝐴蜡烛以5𝑐𝑚/𝑠的速度匀速远离玻璃板2𝑠时,𝐵蜡烛应远离玻璃板______𝑐𝑚,有可能与𝐴的像完全重合。22.小明同学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探究凸透
镜成像规律:(1)如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𝑐𝑚。(2)如图乙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能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的像,则蜡烛可能置于凸透镜左边𝑎、𝑏、𝑐、𝑑四点中的______点上(𝑃是该凸透镜的2倍焦距处),此成像特点在生活中的应
用为______。(3)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的、缩小的像,此时小明固定蜡烛和凸透镜,在蜡烛和凸透镜间放上自己所配戴的近视眼镜。若仍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需将光屏向______(靠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此时所成的清晰像为______像(实/虚)。23.科学选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关
键环节。小华想测量稻谷种子的密度,具体做法如下:(1)用调好的天平测量适量稻谷种子的总质量𝑚1,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第5页,共19页的位置如图甲所示,𝑚1=______𝑔。(2)往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测得其体积𝑉1为300𝑚
𝐿,将上述种子放入量筒中,种子全部沉入水中,如图乙所示,此时水和种子的总体积𝑉2=______𝑚𝐿。(3)种子的密度𝜌=______𝑔/𝑐𝑚3,与真实值相比𝜌偏______,理由是______。(4)小华经过反思后改进了实验方案:将量筒中种子倒出,用纸巾吸干种子表面的水后,再
次测得种子总质量为𝑚2,则种子密度𝜌′=______。(用𝜌水和测得的物理量符号表示)24.小明、小红和小强一起在实验室做了如下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头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红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激起水花;小强在吊着的大钟下固定一
支细小的笔,敲响钟后,笔尖在纸下迅速拖过,纸上便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1)他们共同探究的问题是:答:______.(2)分析上面的实验现象,能得出共同的结论是:答:______.(3)如果由你来设计一个类似验证问题的实验,你将怎样设计?写出你的设计.答:____
__.25.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的𝐺11次高速列车运行时刻表(2011)如表所示。第6页,共19页站次站名到达时间开车时间运行时间里程1北京南始发站08:000分02济南西09:3209:341小时32分406千米3南京南11:4611:483
小时46分1023千米4上海虹桥12:55终点站4小时55分1318千米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要有详细的计算过程):(1)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列车在济南西到南京南、南京南到上海虹桥这两个路段的运行过程
中,哪个路段运行得快?26.一个容积为2.5𝐿的塑料瓶,用它装水,最多装多少千克?用它装植物油呢?(水的密度为1.0×103𝑘𝑔/𝑚3,油的密度为0.9×103𝑘𝑔/𝑚3)第7页,共19页答案和解析1.【答案】𝐷【解析】解:
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𝑘𝑚/ℎ=4×13.6𝑚/𝑠≈1.1𝑚/𝑠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B、10张纸的厚度大约为1𝑚𝑚,学生期末考试试卷厚度大约0.1𝑚𝑚=105𝑛𝑚,此选项
不符合实际;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D、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𝑐𝑚,新铅笔的长度略小于20𝑐𝑚,在18𝑐𝑚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故选D。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
见物体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2.【答案】𝐴【解析】解:𝐴、声音的传播
需要介质,乐曲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A正确;B、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C、用力拨动吉他弦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D、拨动不同的吉他弦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调,故D错误。故选:𝐴。
(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声音的
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声与能量的掌握,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3.【答案】𝐶第8页,共19页【解析】解:𝐴、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了冰,这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A错误;B、湿手伸进冷冻室取冰棒时,有时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
了是手上的水遇冷凝固成冰,这是凝固现象,故B错误;C、打开冰箱门,看见冒白气,“白气”的形成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正确;D、从冷冻室中取出一瓶冰冻的汽水,过一段时间后瓶的外壁出现了小水珠,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故选C。(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
升华,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3)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本题用生活中的事例考查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密切
关系。4.【答案】𝐴【解析】解:𝐴、将地面上的积水向周围扫开,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可以加快水的蒸发,故A正确.B、将新鲜蔬菜装入保鲜袋,可减小蒸发面积,控制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可以减慢液体蒸发,故B错误.C、把衣服上的水通过外力挤掉一部分,衣服上的水是减少了,但这与加
快蒸发没有联系,故C错误.D、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可减小蒸发面积,控制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可以减慢液体蒸发,故错误.故选A.加快液体蒸发快慢的措施有三个:①提高液体的温度;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将选择项中提
到的措施与以上方法相对应,即可得到答案.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的因素是经常考查的知识点,这个知识点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同时,由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三个因素有关,在这里也通常结合可知变量法以实验探究的题目来考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5.【答案】𝐶第9页,共19
页【解析】解:在大巴行驶过程中,小华相对于身旁的同学位置没有变化,以身旁的同学为参照物,小华是静止的;在大巴行驶过程中,路边的树木、迎面而来的汽车、后方超越的汽车与小华相的位置不断变化,以路边的树木、
迎面而来的汽车、后方超越的汽车为参照物,小华是运动的,故ABD不符合题意,𝐶符合题意。故选: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
标准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则是静止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就会不同。6.【答案】𝐷【解析】解:𝐴、池底反射的光线穿过水面,折射进入人眼,此时光线在水面
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看到的是池底经水面折射所成的虚像,且虚像在实际池底的上方,所以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即清澈见底--光的折射,故A错误;B、坐井观天指在井中看到的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故B错误;C、海市蜃楼是光在
沿直线方向传播时,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故C错误;D、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光在两种介质表面传播时会发生反射,这是光的反射现象,故D正确。故选:𝐷。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
、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本题列举了四个常见的成语,综合了光学知识,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对相关的光现象进行思考。第10页,共19页7.【答案】𝐷【解析】解:𝐴、王亚平在水球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错误;B、“倒影”是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故B
错误;C、透过水球看到倒影,说明凸透镜成实像,当王亚平向后远离“水球”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即“倒影”会变小,故C错误;D、水球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因此水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
,故D正确。故选:𝐷。𝑢>2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𝑓>𝑢>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𝑢<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应用以及物距、像距和像之间的关系,难易程度适中。8.【答案】𝐶【解析】解
:A、钨丝做灯丝是利用钨丝的熔点比较高的性质,不符合题意;B、用塑料作为插座外壳的材料,利用了塑料绝缘性强的特点,可以保证用电安全,不符合题意;C、铝合金的密度比较小,在相同体积时,质量比较小,重力比较小,易于飞机起飞,符合题意;D、用橡胶作为汽车轮胎的材料,利用了橡胶弹性好,耐磨性强的特
点,不符合题意。故选:𝐶。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判断:①钨做灯丝是因为钨的熔点比较高,在高温下钨不容易熔化。②塑料、橡胶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广泛应用于电路的绝缘部分。③相同体积时,物质的密度越小,质量越小。④橡
胶具有弹性好,耐磨性强的特点。生活中认真观察,要对观察到的问题多提为什么,这些为什么能巩固所学内容,又能解决问题。9.【答案】𝐵第11页,共19页【解析】解:物距相同,甲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𝑢>2𝑓甲,所以𝑓甲<𝑢2=12𝑐𝑚2=6𝑐𝑚;乙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𝑢
<𝑓乙;所以𝑓乙>𝑢=12𝑐𝑚;丙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𝑓丙>𝑢>𝑓丙,所以12𝑐𝑚=𝑢>𝑓丙>𝑢2=12𝑐𝑚2=6𝑐𝑚;所以,𝑓乙>𝑓丙>𝑓甲。故选:𝐵。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进行判断:𝑢>2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𝑓>𝑢>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𝑢<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本题根据各凸透镜成像性质确定物距和焦距的关系,求出各凸透镜焦距的取值范围,然后比较焦
距的大小。10.【答案】𝐵【解析】解:𝐴、由图象可知,在0~7𝑠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6𝑚,小车的平均速度:𝑣=𝑠𝑡=6𝑚7𝑠≈0.86𝑚/𝑠,故A错误;B、由图象可知,在0~5𝑠
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2𝑚,小车的平均速度:𝑣=𝑠𝑡=2𝑚5𝑠=0.4𝑚/𝑠,故B正确;C、由图象可知,在2~5𝑠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0𝑚,小车是静止,故C错误;D、在5~7𝑠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𝑠=6𝑚−2𝑚=4𝑚,故D错误.故选:�
�.(1)由𝑠−𝑡图象找出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2)物体的𝑠−𝑡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𝑠−𝑡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时,物体处于静止状
态.此题考查图象的分析能力和平均速度的计算,解题关键是看清图象的各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然后分析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变化特点,这类题也是中考的一个热点.11.【答案】1𝑚𝑚1.60第12页,共19页【解析】解:由图可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𝑚𝑚,被测物体的起始刻度值为:6.00𝑐�
�,终了刻度值为:7.60𝑐𝑚,所以物体的长度为:7.60𝑐𝑚−6.00𝑐𝑚=1.60𝑐𝑚;故答案为:1𝑚𝑚;1.60𝑐𝑚.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首先要看清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完整,然后认准分度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其记
录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记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12.【答案】紫外线红外线【解析】解:(1)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是紫外线,验钞器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2)家中的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来实
现对电视的控制的。故答案为:紫外线;红外线。(1)红外线的用途:红外线的热效应强,能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等等;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制成的。(2)紫外线的用途: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杀菌;能促使维生素𝐷的合成。掌握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用
途;红外线和紫外线是看不见的光,它们都遵循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13.【答案】空气柱𝑎𝑐【解析】解:(1)吹奏竹笛是由笛子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的;(2)由于空气柱越长竹笛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低,所以在图示的三个位置中,当布
团在𝑎位置时,管内的空气柱最短,所以此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最高;在𝑐点是空气柱最长,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最低。故答案为:(1)空气柱;(2)𝑎;𝑐。(1)笛子是由管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的,且音调的高
低取决于空气柱的长短,空气柱越长,产生的笛声的音调越低,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2)靠空气振动发声的乐器有很多,中国的有箫、笛、笙、胡芦丝等;西洋乐器包括萨克斯、长笛、长号、小号、短号等。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音调高低的决定因素;乐器分为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三大类。其中弦乐器是靠琴弦的
振动发声的,其音调高低受琴弦的粗细、长短、松紧程度、材料等因素决定;第13页,共19页管乐器是靠空气柱振动发声的,其音调高低受空气柱的长短来决定。14.【答案】重凝华【解析】解:冻肉出冷库后比进冷库时重,是空气
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冻肉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冻肉上造成。故答案为:重;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15.【答案】不变;变小【解析】解:密度是
物质的一种特性,是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所以,一桶食用油,用去一半后,质量和体积都变为原来的一般,比值不变,即密度不变;因为氧气瓶的容积不变,当瓶内氧气用去一半后,体积不变,质量减半,由𝜌=𝑚𝑉得可知,瓶内氧气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故答案为:不变;变小.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知道前后保持不变的是气体的体积.16.【答案】凝固红外线传播【解析】解:(1)
当较冷的冬天拖地时,地上的水易发生凝固现象而结冰,使地面变得非常滑,使人容易摔倒。(2)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其热效应很强,故我们感受的太阳的热主要是由于太阳光中的红外线的作用造成的。(3)下雪后,雪地上蓬松多孔,蓬松的雪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显得比较安静
。故答案为:(1)凝固;(2)红外线;(3)传播。(1)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水结冰是典型的凝固过程。第14页,共19页(2)太阳光包括可见光和看不见的光,可见光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看不见的光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很强,太阳光向地球辐
射热,主要依靠红外线。(3)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这种结合物理知识考查生活常识的题目,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很受欢迎,所以平时学习时一定要把物理联系生活。17.【答案】照相机;倒立;凹
透【解析】解:(1)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把来自外界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近视是因为晶状体变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要矫正近视眼需要使光线发散一些,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
作用,故用凹透镜来矫正。故答案为:照相机;倒立;凹透。(1)眼球相好像一架照相机,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眼睛看物体时,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变厚或眼球太长,看远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
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掌握。18.【答案】𝐵倒立实【解析】解:𝐵端的照相机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半透明的纸相当于底片。这时应把𝐵端朝向明亮的室外,𝐴端朝向眼睛,调整𝐴、𝐵间的距离,可以在半透
明的纸上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故答案为:𝐵;倒立;实。照相机照相时,是根据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照相机拍摄室外物体时,镜头朝向明亮的室外。底片部分朝向眼睛。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𝑢>2𝑓,成倒
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2𝑓>𝑢>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𝑢<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第15页,共19页19.【答案】解:先画出法线,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画出进入玻璃砖的折射
光线;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据此画出离开玻璃砖的折射光线,此折射光线与最初的入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解析】先画出法线,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画出所给光线的折射光线。光线再由
玻璃射出来时,原来的折射光线此时又变成了入射光线,同样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再做折射光线。光线在空气与玻璃之间发生两次折射。此题考查光的折射光路图,注意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和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关
系是不同的。20.【答案】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解析】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
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21.【答案】位置;大小;到镜面距离;不能;虚;10【解析】解:(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实验中选择
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𝐴和𝐵,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大小的关系;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尺并不是测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测像到镜的距离、物到镜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第16页,共19页系;(3)将火柴放在𝐵蜡烛的“烛焰”上,火柴不能被点燃,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
像;蜡烛远离玻璃板2𝑠时,离玻璃板的距离为𝑠=5𝑐𝑚/𝑠×2𝑠=10𝑐𝑚;由于虚像到镜面的距离与蜡烛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𝐵蜡烛应远离玻璃板10𝑐𝑚,才可能与𝐴的像完全重合。故答案为:(1)位置;(2)大小;到镜面
距离;(3)不能;虚;10。(1)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2)蜡烛𝐴与𝐵大小相同,𝐵又与𝐴的像大小相同,所以像与
物大小相同,这是利用等效替代法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的;要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需借助直尺;(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虚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此题主要是探究平面镜成
像的特点,首先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其中像的位置的确定利用了替代法,在实验中要注意像与物的位置和大小的确定。同时要掌握实像与虚像的特点,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22.【答案】10.0𝑐投影仪远离实【解析
】解:(1)根据焦距的定义,此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焦距,𝑓=40.0𝑐𝑚−30.0𝑐𝑚=10.0𝑐𝑚;(2)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的像,蜡烛应放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与焦距之间,即图中的�
�点,图中的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投影仪上;(3)近视眼镜为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若仍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需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此时所成的清晰像为实像。故答案为:(1)10.0;(2)𝑐;投影仪;(3)远离;实。
(1)凸透镜的焦距是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的点到光心的距离;(2)2𝑓>𝑢>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近视眼镜为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光屏上的像为实像。本题考查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需要熟练掌
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以及应用。第17页,共19页23.【答案】1534001.53大种子浸入水中,由于吸水,测得体积会偏小𝑚1𝜌水𝑚2−𝑚1+(𝑉2−𝑉1)𝜌水【解析】解:(1)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
右盘砝码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𝑚=100𝑔+50𝑔+3𝑔=153𝑔;(2)由图乙读出𝑉2=400𝑚𝐿=400𝑐𝑚3;(3)种子的体积𝑉=𝑉2−𝑉1=400𝑚𝐿−300𝑚𝐿=100𝑚𝐿=100𝑐𝑚3种子的
密度𝜌=𝑚1𝑉=153𝑔100𝑚𝐿=1.53𝑔/𝑐𝑚3种子浸入水中,由于吸水,测得体积会偏小,故密度偏大;(4)根据题意浸入水中种子吸收的水的体积𝑉′=𝑚2−𝑚1𝜌水种子的实际体积𝑉=𝑉′+𝑉2−𝑉1=𝑚2−
𝑚1𝜌水+𝑉2−𝑉1此时种子密度为:𝜌′=𝑚1𝑉=𝑚1𝑚2−𝑚1𝜌水+𝑉2−𝑉1=𝑚1𝜌水𝑚2−𝑚1+(𝑉2−𝑉1)𝜌水。故答案为:(1)153;(2)400;(3)1.53,大,种子浸入水中,由于吸水,测得总体
积以及种子的体积都会偏小;(4)𝑚1𝜌水𝑚2−𝑚1+(𝑉2−𝑉1)𝜌水。(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2)将种子放入量筒中,种子全部沉入水中时,种子的体积等于水和种子的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由图
乙可读出水和种子的总体积𝑉2。(3)根据公式𝜌=𝑚𝑉求出种子密度,种子浸入水中,由于吸水,测得体积会偏小,根据前面公式可以判断。(4)测得吸水后种子的质量和吸水前种子的质量,就可算出,浸入水中种子吸收的水的质量。根据公式𝑉=�
�𝜌求出吸收了水的体积,再算出种子密度。掌握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及读数,以及固体密度的计算方法。24.【答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弹吉他发声时,会发现琴弦在振动第18页,共19页【解析】解:(1)根据他们实验的方式及现象可以说明他们要探讨的问题是声音是如
何产生的?故答案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讲话喉头振动,发声的音叉也是振动的,而正在响的钟也是振动的,从而说明了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故答案为: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3)同理当弹吉他时,会发现琴弦在振动,故答案为:弹吉他发声时,会发现琴弦在振动.讲话时,喉头振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激起水花
;敲响钟后,笔尖在纸下迅速拖过,纸上便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这些都说明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本题主要考查了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实验.25.【答案】已知: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的路程𝑠=1318𝑘𝑚,时间𝑡=4小时55分≈4.92ℎ,
列车在济南西到南京南的路程𝑠1=1023𝑘𝑚−406𝑘𝑚=617𝑘𝑚,时间𝑡1=11:46−09:34=2ℎ12𝑚𝑖𝑛=2.2ℎ,列车在南京南到上海虹桥的路程𝑠2=1318𝑘𝑚−1023𝑘𝑚=295𝑘𝑚,时间𝑡2=
12:55−11:48=1ℎ7𝑚𝑖𝑛≈1.12ℎ。求:(1)全程的平均速度𝑣=?(2)列车在两个路段运行的速度𝑣1=?,𝑣2=?解:(1)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平均速度:𝑣=𝑠�
�=1318𝑘𝑚4.92ℎ≈267.9𝑘𝑚/ℎ;(2)济南西到南京南的平均速度:𝑣1=𝑠1𝑡1=617𝑘𝑚2.2ℎ≈280.5𝑘𝑚/ℎ;从南京南到上海虹桥的平均速度:𝑣2=𝑠2𝑡2=295𝑘𝑚1.12ℎ≈263.4𝑘𝑚/ℎ,由以上计算可
知:𝑣1>𝑣2,即列车在济南西到南京南路段运行得快。答:(1)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67.9𝑘𝑚/ℎ;(2)列车在济南西到南京南路段运行得快。【解析】(1)根据表中数据求出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
上海虹桥站的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𝑣=𝑠𝑡求出平均速度;第19页,共19页(2)分别求出列车在济南西到南京南、南京南到上海虹桥这两个路段的运行过程中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即可。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图表的分析处理能力和公式的运用计算能力,基础性题目,注意单位的换算。26.【答案】解:已知瓶
子的容积𝑉=2.5𝐿=2.5𝑑𝑚3=2.5×10−3𝑚3,则最多装水的体积为:𝑉水=𝑉=2.5×10−3𝑚3,由𝜌=𝑚𝑉可知最多装水的质量为:𝑚水=𝜌水𝑉水=1×103𝑘𝑔/𝑚3×2
.5×10−3𝑚3=2.5𝑘𝑔;最多装油的体积为:𝑉油=𝑉=2.5×10−3𝑚3,由𝜌=𝑚𝑉可知最多装油的质量为:𝑚油=𝜌油𝑉油=0.9×103𝑘𝑔/𝑚3×2.5×10−3𝑚3=2.25𝑘𝑔。答:最多装水2.5𝑘𝑔;最
多装油2.25𝑘𝑔。【解析】已知瓶子的容积,最多装水的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水的密度为1×103𝑘𝑔/𝑚3,利用𝜌=𝑚𝑉可求出最多装水的质量;最多装油的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油的密度为0.9×103𝑘𝑔/𝑚3,利用𝜌=𝑚𝑉可求出最多装油的质量。本题考查了对密度公
式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理解最多装油和水的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