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DOC
  • 阅读 11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7 页
  • 大小 613.512 KB
  • 2023-01-1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VIP专享文档,需开通VIP才能继续阅读】
/ 2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共(27)页,613.512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816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27页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1.下列物体的质量,最接近50𝑔的是()A.一个鸡蛋B.一支铅笔C.一只乒乓球D.一升矿泉水2.《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弦乐队在演奏

前,演奏员都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这样做主要是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A.响度B.传播方向C.音色D.音调3.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复学期间学校坚持每天早中晚给同学们测量一次体温。下面属于人体正常体温的是()A.28.8℃

B.36.8℃C.37.8℃D.98.8℃4.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离不开洒水降尘,洒水车在作业过程中,水量表指针示数快速减小,水箱剩余的水不发生变化的是()A.质量B.体积C.密度D.形状5.阳光灿烂的日子,行走在绿树成荫的街道上,常常见到地面上有一些圆形的光斑,这

些光斑是()A.由于光的反射,形成了树叶的像B.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了树叶的像C.由于光的反射,形成了太阳的像D.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了太阳的像6.荔枝成熟期较集中,又极不耐贮运。将冰块和荔枝一起放在泡沫箱中能起保鲜

作用,这可能应用了()A.冰熔化吸热B.冰凝固吸热C.冰熔化放热D.冰凝固放热7.一个同学用一把分度值为1𝑐𝑚的刻度尺,五次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结果如下:125.5𝑐𝑚、125.8𝑐𝑚、125.6𝑐𝑚、128.1𝑐𝑚、125.

7𝑐𝑚。则这个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记录为()A.126.1𝑐𝑚B.125.7𝑐𝑚C.125.65𝑐𝑚D.126.14𝑐𝑚8.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承。如图所示为某比赛

场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选手根据鼓声齐心协力划桨,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B.选手听到鼓声大作,震耳欲聋,说明此时鼓声的响度大第2页,共27页C.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也越快D.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听出鼓声,主要是通过

鼓声的音色来辨别的9.声音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下面属于声音传递能量的是()A.汽车尾部的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测距B.孕妇去妇产医院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C.老师给同学们讲“学雷锋”的小故事传递正能量D.歌手对着玻璃杯发出“啊”的声音,玻璃杯被震碎10.能量的形式多种

多样,下列实例属于机械能的是()A.闪电发出耀眼的光芒B.运动员由于奔跑而具有的能量C.高温水蒸气具有的能量D.煤炭在炉灶中燃烧具有的能量11.体育课后,汗流浃背的小东赶紧打开教室电扇吹风,顿时感觉凉快多了,下列做法中用相同方式改变蒸发快慢的是()

A.将湿衣服放在通风处晾干B.用保鲜膜把水果包好放进冰箱C.把湿书包放到向阳的地方晒干D.用扫帚把地面积水向四周扫开12.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跑步所用的时间,下面读数正确的是()A.306.5𝑠B.5.65𝑚𝑖𝑛C.336.

5𝑠D.436.5𝑠13.潜入水中工作的潜水员在水中看见岸上的路灯,图中符合实际的光路示意图是()A.B.C.D.第3页,共27页14.一位短跑运动员在10𝑠内跑完了100𝑚,汽车行驶的速度是72𝑘𝑚/

ℎ,兔子奔跑的速度是8𝑚/𝑠,那么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A.运动员、兔子、汽车B.汽车、运动员、兔子C.兔子、汽车、运动员D.汽车、兔子、运动员15.为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明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了液体和量筒的总质量𝑚及液体的体积𝑉,得到了几组数据并绘出了𝑚−

𝑉图像(如图)。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60𝑐𝑚3的该液体质量为110𝑔B.实验所用的量筒质量为30𝑔C.该液体密度为1.83𝑔/𝑐𝑚3D.该液体密度为1.5𝑔/𝑐𝑚316.噪声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噪声被叫作“隐形杀手”,现代

城市把控制噪声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项目。如图所示,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______是乐音的波形;丙、丁分别是从声源处和______减弱噪声的。17.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人们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迎着月光走,地上发______(选填“亮”或“暗”)

的是水。这是因为月光照在水面上发生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的缘故。18.2021年国庆假期,小航和爸爸开车去成都市图书馆,他看到旁边的建筑物都往后退,则他是以______为参照物;道路两旁的桂花香味扑鼻而来,这是因为桂花分子在不停的

做______。第4页,共27页19.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观察到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响度与声源的______有关;实验中,教室后排的同学听到音叉的声音比较

小,这说明响度还与______有关。20.如图所示,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将一束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这个现象叫______,从此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红、______、蓝三种颜色被称为色光的三原色。21.在电冰箱的冷凝器内,从压缩机送来的

制冷剂蒸汽变成了液态,这是用______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并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冷冻室内的温度降低。22.小明用托盘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时,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______处。若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调节,

使天平平衡。测量中,当右盘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天平平衡,则该石块的质量为______𝑔。2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眼睛和眼镜人的眼睛是通过睫状肌调节晶秋体的厚薄程度,从而改史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实像。当人眼由看近景改看远景时,睫状肌放松,

晶状体比较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弱,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在视网膜上成像,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看近处物体时卦睫状肌收缩。眼睛所能看清楚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逃处;眼睛所能看清楚的最近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𝑐𝑚。看物体

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跟的明视距离为25𝑐𝑚。当长期用眼疲劳或机体老化等原因,睫状肌因调节施力下降导致晶状体变丛范围缩减,致使第5页,共27页较远或较近的物体经晶状体折射新形成的像无法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近视或远视。人们可

以通过配戴眼镜加以矫正。近视或远视的程度越严重,配戴的眼镜度数越大,眼镜的度数等于透镜焦距(以米为单位)的倒数的100倍,凸透镜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的度数是负数。(1)阅读上面材料,当人眼由看近景改看远景时,晶状体对光的偏折能力变______(选

填“强”或“弱”);人的正常眼睛的观察范围是______(选填“0~10𝑐𝑚”、“10𝑐𝑚~25𝑐𝑚”或“10𝑐𝑚~极远”)。(2)近视眼患者由于晶状体焦距______(选填“变长”、“变短”或“不变”),可推断所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需要配戴______制作的眼镜

来矫正。24.如图所示,路灯𝑆下站着小芳、小刚两人,请标出光的传播方向并画出图中路灯𝑆下小芳和小刚的影子长(用“”表示)。25.如图所示,𝑆𝐴、𝑆𝐵是光源𝑆发出的两条光线.其中𝑆𝐴平行于主光轴,𝑆𝐵过左焦点,请画出这两

条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26.小周与家人国庆节期间从成都东站出发乘火车去阆中旅游,已知成都到阆中铁路全程约292𝑘𝑚,他们乘坐𝐶704次列车时刻表如表所示。第6页,共27页车站到达时间发车时间成都东发站07:20南充北08:5909:02南部09:

3109:33阆中09:46终点(1)求该次列车从成都到阆中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2)若将来成都到阆中有条件开通运行平均速度为292𝑘𝑚/ℎ的高铁,则运行时间将比现在节约多少分钟?27.小华的爷爷从旧货市场淘得一把古式酒壶(如图)。老人听卖家

介绍说这把酒壶是由贵金属材料制成的,很想知道这种材料的密度大小。于是他请小华帮他测量一下酒壶的密度,小华用天平测出整个酒壶的质量为979𝑔,其中壶盖的质量为71.2𝑔,他把壶盖浸没在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并测得溢出水的质量是8𝑔。已知:𝜌水=

1.0𝑔/𝑐𝑚3。求:(1)酒壶所用材料的密度。(2)制作整个酒壶所用材料的体积。28.小威在实验室里做测量充水𝑃𝑉𝐶管中气泡的运动速度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1)该实验用到的测量工具有____

__和刻度尺。(2)为了计算气泡上升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选填“快”或“慢”)。第7页,共27页(3)小威测得气泡从管子𝑎处运动到顶端的路程和时间,并画出𝑠−𝑡图像如图2所示,则气泡的运

动速度是______𝑐𝑚/𝑠。由图像可知,气泡在此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29.某实验小组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实验时,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烧杯、温度计、秒表、硬纸板、石棉网等,如图甲所示。(1)安装实验器材,应按照______(选填“自上

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2)实验时用温度计测出不同时刻水的温度,并做好记录,其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示数为______℃。(3)根据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实验小组描绘出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丙所示,则水

在沸腾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______。30.如图所示,小杨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______𝑐𝑚。实验前,应调节水透镜,烛焰和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

屏的中央。(2)小杨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如图乙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权”或“放大镜”)(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杨同学发现,烛

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上方,为了使像重新成在光屏中央,他应把凸透镜______调(选填“向上”或“向下”)。第8页,共27页31.2021年10月16日凌晨,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翟志刚等三名航天员送

人太空(如图)。随着“发射”命令的发出,附近的人们听到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声音的强度达到了150分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的强度达到150分贝是指音调高B.附近的人们听到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属于超声波C.航天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由于真空不能传声D.

近距离观看火箭发射时配戴耳机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32.中央电视台综合道推出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深受现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B.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雨是升华形成的C.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

霜——霜是凝固形成的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33.如图所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的情景,图中水球相当于一个透镜,此时王亚平到水球的距离为30𝑐𝑚。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成王亚平的像是虚像B.当水球远离王亚平时,所成的像会变大C.水球相

当于一个凹透镜D.水球的焦距小于15𝑐𝑚34.小希和妈妈骑自行车同时从家出发,沿一条直路去买东西,途中妈妈突然有事提前返回,小希继续前行,5𝑚𝑖𝑛后小希发现妈妈的钥匙在自己身上,便马上原路返回,两人恰好同时到家。如图是小希和妈妈在整个运动过

程中与家的距离𝑠和时间𝑡的图像。下列结论正确的是()第9页,共27页A.两人同行过程中的速度为200𝑚/𝑚𝑖𝑛B.𝑚的值是15,𝑛的值是3750C.小希开始返回时与妈妈相距1675𝑚D.经过30𝑚𝑖𝑛,两人相距1125𝑚35.下面是某同学测定菜油密度

的实验步:①用天平称出空矿泉水瓶的质量为𝑚0;②在矿泉水瓶里装满水,用天平称出它的总质量为𝑚1;③用天平称出矿泉水瓶装满菜油后的总质量为𝑚2;④用量筒测出矿泉水瓶里所装水的体积为𝑉;⑤计算油菜的密度;有些步骤省去也能测出菜油密度,则菜油密

度的表达式可能是(水的密度用𝜌水表示)()A.𝑚1−𝑚2𝑉B.𝑚2−𝑚0𝑚1−𝑚0⋅𝜌水C.𝑚2−𝑚1𝑉+𝜌水D.𝑚1−𝑚2𝑉+𝜌水36.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将茶色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

纸上,沿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𝑀𝑁,取两枚相同的棋子𝐸和𝐹,小明把棋子𝐸放在玻璃板前,移动玻璃板后面的棋子𝐹,直到它看上去与棋子𝐸的像完全重合,记下𝐸和的位置如图甲所示。(1)该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方便确定像的位置;用两个相同的棋子𝐸和𝐹,

是为了比较______。(2)小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棋子𝐸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有重影,这是因为他使用的玻璃板厚度______(选填“太薄”或“太厚”)。(3)小明放学后准备乘地铁回家,当站在地铁站台时,透过玻璃

板制成的屏蔽门看到了车道另第10页,共27页一侧竖直墙壁上的广告牌,及自己在玻璃屏蔽门后面的像。小明根据该现象设计了粗略测量玻璃屏蔽门到车道另一侧广告牌之间距离𝑑的实验如图乙所示。小明站在站台上,相对于玻璃

屏蔽门前后移动直到规察到______,并记录相应数据。(4)测量结束后,小明在玻璃屏蔽门外候车。地铁到站后,小明在原地等候,直至玻璃屏蔽门向两侧完全打开,在此过程中,小明在左右两侧玻璃屏蔽门中的成像情况分析正确的是______。A.各成半个像,像的大

小越来越小B.都成完整的像,像的位置重合且保持不变C.都成完整的像,像的位置陆玻璃屏蔽门向两侧移动37.如图所示,底面积为3×10−2𝑚2、高为0.12𝑚的薄壁柱形容器甲和边长为0.1𝑚的实心均匀正方体乙放在水平地面上,甲容器内盛有0.

1𝑚深的水。𝜌乙=6.75×103𝑘𝑔/𝑚3,𝜌水=1.0×103𝑘𝑔/𝑚3。(1)求甲容器内水的质量。(2)将实心均匀正方体乙浸没在甲容器的水中(乙不吸水),求溢出水的体积。(3)若沿正方体乙的上表面向内部挖去一底面积为0.006𝑚2、高为ℎ的长方体丙

,并在乙中加满水,是否有可能使加满水后乙的质量与长方体丙的质量相等?若有可能,算出ℎ的值,若不可能,请通过计算说明原因。第11页,共27页答案和解析1.【答案】𝐴【解析】解:𝐴、10个鸡蛋的质量约1斤,而1斤=500𝑔

,所以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𝑔左右,故A符合题意;B、一支铅笔的质量在10𝑔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C、一只乒乓球的质量在3𝑔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D、一升(1𝑑𝑚3)矿泉水的质量在1000𝑔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𝐴。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质量的估测

,根据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和质量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题意的选项。质量的估测,需要我们熟悉常见物体的质量大小,以它们为标准对研究对象的质量作出判断。如:一个鸡蛋的质量在60𝑔左右,一个苹果的质量在200𝑔左右,一杯水的质量在0.5𝑘𝑔左右,中学

生的质量在50𝑘𝑔左右,大象的质量在5𝑡左右,等等。2.【答案】𝐷【解析】解: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在弦的长度和粗细一定时,改变了弦的振动频率,改变了弦的音调。故选:𝐷。弦的音调跟弦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在长度和粗细一定时,弦越紧,弦的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在松紧和粗细一定时,弦越短,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在松紧和长度一定时,弦越细,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掌握弦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弦音调高低跟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3.【答案】𝐵【解析】解:人体正常体温在36~37

℃之间,故B符合题意。故选:𝐵。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认识,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第12页,共27页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4.

【答案】𝐶【解析】解:洒水车作业过程中,水量表指针示数快速减小,说明水的体积减小,质量也随着减小;因水箱为不规则容器,故水箱中剩余的水形状也发生变化;但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所以水箱剩余的水的密度

不会发生变化。故选:𝐶。(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都没有关系,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2)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

性,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此题考查质量、密度的特点,属于基本概念的考查,难度不大。5.【答案】𝐷【解析】解:树荫下的地面上出现的圆形光斑,是太阳光通过浓密的树叶中的小孔所成的太阳

的实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选:𝐷。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6.【答案】𝐴【解析】【试题解析】解

:将冰块和荔枝一起放在泡沫箱中,冰吸收热量,熔化成水,使得荔枝温度降低,不易变质,故A正确。故选:𝐴。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第13页,共27页判断一种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一定要分析现象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

定义进行判断。7.【答案】𝐵【解析】解:比较五个测量值“125.5𝑐𝑚、125.8𝑐𝑚、125.6𝑐𝑚、128.1𝑐𝑚、125.7𝑐𝑚”,除128.1𝑐𝑚以外,其它数值的准确值都是125𝑐𝑚,而128.1𝑐𝑚的准确值是12

8𝑐𝑚,所以128.1𝑐𝑚是错误的,应该舍去;所以这个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应记录为:𝐿=125.5𝑐𝑚+125.8𝑐𝑚+125.6𝑐𝑚+125.7𝑐𝑚4=125.65𝑐𝑚≈125.7𝑐𝑚。故选:𝐵。五次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其准确值应该相

同,分析准确值得出错误数据;排除错误数据,其它测量值取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时,最终结果要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有效数字,以保证相同的准确程度。8.【答案】𝐶【解析】解:𝐴、发声体都在振动,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

、鼓声大作,震耳欲聋,是鼓面振动幅度大,鼓声的响度大,故B正确;C、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声音调越高,但传播速度不变,故C错误;D、不同乐器的音色是不同的,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听出鼓声,主要是通过鼓声的音色来

辨别的,故D正确。故选:𝐶。(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

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3)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及温度有关,与频率没有关系。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传播特点和特性进行分析解答,属于基础题。第14页,共27页9.【答案】𝐷【解析】解:𝐴、倒车雷达

利用超声波测距,是利用声传递信息,故A错误;B、孕妇去妇产医院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是利用声传递信息,故B错误;C、老师给同学们讲“学雷锋”的小故事传递正能量,是利用声传递信息,故C错误;D、歌手对着玻璃杯发出“啊”的声

音,玻璃杯被震碎,是利用声传递能量,故D正确。故选:𝐷。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熟悉生活中的实例,可解答此题。10.【答案】𝐵【解析】解:𝐴、闪电发出耀眼的光芒,属于光能,故A不合题意;B、运动员由于奔跑而具有的能量是动能,动能属于机械能,故B符合题意;

C、高温水蒸气具有的能量是内能,故C不合题意;D、煤炭在炉灶中燃烧的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故D不合题意。故选:𝐵。在自然界中能量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着,根据选项的描述可逐一做出判断。机械能是由于物体发生机械运动而具有的能。本题主要

考查了对机械能的理解和对自然界中不同形式能量的认识,属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11.【答案】𝐴【解析】解:打开电风扇,加快空气流动的速度,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而蒸发从人体吸热,使人感到凉快。A、将湿衣服放在通风处晾干,是通过加快空

气流动的速度,加快水分蒸发的,故A符合题意;B、用保鲜膜把水果包好放进冰箱,主要是通过控制液体表面积和降低温度来减慢蒸发的,故B不合题意;C、把湿书包放到向阳的地方晒干,是通过提高温度来加快水分蒸发的,故C不合题意;D、用扫帚把地面

积水向四周扫开,是通过增大液体表面积来加快水的蒸发的,故D不合题意。故选:𝐴。打开电风扇,加快空气流动的速度,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爽。第15页,共27页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这

三个方面来分析选择项中提到的措施,从而可以得到答案。此题考查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现象,要理解相关知识并与实际相结合。12.【答案】𝐶【解析】解:由图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𝑚𝑖𝑛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𝑚𝑖𝑛,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

”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𝑚𝑖𝑛;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𝑠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𝑠,指针在36.5𝑠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6.5𝑠,即停表的读数为5𝑚𝑖𝑛36.5𝑠=336.5𝑠。故选:𝐶。停

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此题考查了停表的读数方法,注意把内、外盘的示数相加即所测得的时间。13.【答案】𝐶【解析】解:潜水员看岸上的路灯,所以入射光线

应该来自岸上,故B、𝐷不符合题意;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A不符合题意,𝐶符合题意;故选:𝐶。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不管是从空气中向水中

看,还是从水中向空气中看都是将物体看“高”了。比如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潜入水中的潜水员看见岸上树梢位置变高了等等。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要注意多归纳总结。14.【答案】𝐵【解析】解:运动员的速度:𝑣运动员=𝑠𝑡=100�

�10𝑠=10𝑚/𝑠;汽车的速度:𝑣汽车=72𝑘𝑚/ℎ=20𝑚/𝑠;兔子的速度:𝑣兔子=8𝑚/𝑠;第16页,共27页因此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汽车、运动员、兔子。故选:𝐵。先由速度公式求出运动员的速度,统一运动员、汽车、兔子

的速度单位,然后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三者的速度。本题考查了比较速度大小问题,要比较物体速度大小,要求出物体的速度、统一速度单位,然后再比较速度大小。15.【答案】𝐷【解析】解:𝐴、由图可知,纵轴表示液体和量筒的总质量,横轴表示液体的体积,当𝑉液=60𝑐𝑚3时,液体和量筒

的总质量为110𝑔,故A错误;B、由图可知,液体的体积为零时的总质量为量筒的质量𝑚筒=20𝑔,故B错误;𝐶𝐷、当𝑉液=40𝑐𝑚3时,总质量𝑀=80𝑔,则𝑚液=𝑀−𝑚筒=80𝑔−20𝑔

=60𝑔,由密度公式𝜌=𝑚𝑉得:液体的密度为𝜌液=𝑚液𝑉液=60𝑔40𝑐𝑚3=1.5𝑔/𝑐𝑚3,故C错误,D正确;故选:𝐷。(1)明确图像的横轴和纵轴表示的含义,判断对应点的含义;(2)利用液体的体积为零时的质量确定量筒的质量;(

3)根据图像和密度公式求液体的密度,据此判断。本题考查液体密度的测量及计算的知识,明确图像坐标轴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6.【答案】甲传播过程中【解析】解:由声音的波形图可知,甲的振动是有规则的,故甲是乐音;乙的振动是无规则的,则乙是噪声;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

弱噪声,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答案为:甲;传播过程中。(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乐音是由物体做规则振动而产生的;(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

处减弱噪声。第17页,共27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乐音和噪声的认识以及减弱噪声的方法,是一道基础题。17.【答案】亮镜面【解析】解: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迎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多,人感觉水面亮。故答案为:亮;镜面。(1)平行光射向平而光滑的反射面,反射

光线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2)人感觉物体的亮暗,关键是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进入眼睛的光多就感觉亮,进入眼睛的光少就感觉暗。(1)掌握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正确区分镜面反射

和漫反射。(2)不要误以为镜面反射就一定亮,漫反射就一定暗,感觉亮暗关键是看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18.【答案】汽车无规则运动【解析】解:(1)小航和爸爸开车去成都市图书馆的过程中看到旁边的建筑物都往后退,以他乘坐的汽车为参照物,建筑物的位置发生变化,所以建筑物是运动的;(2)道路

两旁的桂花香味扑鼻而来,是因为桂花中含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飘入到人鼻孔中的原因,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答案为:汽车;无规则运动。(1)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若物体的

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若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2)不同物体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和分子运动论的理解和应用,属于基础性题目。1

9.【答案】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解析】解:使音叉发出不同强弱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是不同的,随着响度的增大,乒乓球被音叉弹开的幅度增大,说明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实验中,教室后排的同学听到音叉的声音比较小,这说明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故答案为:振幅;距

离发声体的远近。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有关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第18页,共27页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本题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响度的因素,从学生做实验的亲身感受方面去考查,

贴近实际,体现了物理学科特点。20.【答案】光的色散绿【解析】解: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用红、绿、蓝三种色光可以混合成各种颜色的光,因此这三种颜色被称

为光的“三原色”。故答案为:光的色散;绿。(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色散现象,在光屏上会出现七种颜色的光,从上到下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2)光的三原色红、绿、蓝。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的色散、光的三原色的了解和掌握,

是一道基础题,要熟记。21.【答案】压缩体积放出【解析】解:从压缩机送来的制冷剂蒸汽变成了液态,这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这一过程要放出热量,使冷冻室内的温度降低。故答案为:压缩体积;放出。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放热

,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知道液化的概念以及它的吸热放热情况,知道液化的方法,可解答此题。22.【答案】零刻度线右23.4【解析】解:(1)用托盘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时,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图甲中,指针偏左,说明左侧质量偏大,应将平衡螺母向右移动;(2)图乙中,

标尺的分度值是0.2𝑔,其示数为3.4𝑔,石块的质量为20𝑔+3.4𝑔+𝑔=23.4𝑔。故答案为:零刻度线;右;23.4。(1)天平在使用前应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归零后,通过观察指针的位置,借助平衡螺母来调节其平衡。并遵循“左偏

右调,右偏左调”的原则;(2)天平在读数时,应将砝码质量与游码示数相加。本题考查了天平的基本调节与使用方法,天平的读数是我们必须格外注意之处,应注意其标尺读第19页,共27页数的正确性。23.【答案】弱10𝑐𝑚

~极远变短凹透镜【解析】解:(1)人眼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当人眼由看近景改看远景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弱。所以正常眼睛的观察范围是:10𝑐𝑚到极远处;(2)近视眼患者由于晶状体对光的偏折能力较强,近视眼患者由于晶状体焦距变短,像成在视网膜的

前方,所以需要佩戴对光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故答案为:(1)弱;10𝑐𝑚到极远处;(2)变短;凹透镜。(1)人眼成像和照相机成像的不同之处,人眼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即焦距,来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呈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而照相机是焦距不变,改变像距,使远近不同的物体的像变清晰;(2)近视眼需要配戴凹透镜来矫正。本题主要让学生了解凸透镜的成像特点。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近视眼的成因和纠正方法进行分析。此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很有实际意义。24.【答案】解:图中已经画出的两条光线,

传播方向是从𝑆点出发,射向两人的头顶方向,到达地面;低于头顶的光线将会被两人挡住,在右侧形成影子,如下图所示:【解析】点光源发出的光线以点光源本身为起点,向外成辐射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遇到不透明障碍物会被挡住,被挡住

的部分就形成了影子。第20页,共27页本题考查了光的传播方向和影子的形成,属于基础题。25.【答案】解:𝑆𝐴这条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其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过焦点;由此可以确定这条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𝑆𝐵这条入射光线过焦点,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

轴;由此可以确定𝑆𝐵的折射光线.如下图所示:【解析】关于凸透镜有三条特殊的入射光线:①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折射光线过焦点;②入射光线过焦点,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③过光心的传播方向不变.把握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

线的入射光线和对应的折射光线的特殊点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对于这三条特殊光线的考查,可以告诉入射光线做折射光线,也可以根据折射光线做入射光线.26.【答案】解:(1)𝐶704次列车从成都到阆中运行的时间𝑡=09:46−07:20=

2ℎ26𝑚𝑖𝑛=14660ℎ;列车从成都到阆中运行的平均速度:𝑣=𝑠𝑡=292𝑘𝑚14660ℎ=120𝑘𝑚/ℎ;(2)高铁的速度:𝑣′=292𝑘𝑚/ℎ,由𝑣=𝑠𝑡可知,高铁的运行时间:𝑡′=𝑠𝑣

′=292𝑘𝑚292𝑘𝑚/ℎ=1ℎ;则将比现在节约的运行时间:𝛥𝑡=𝑡−𝑡′=14660ℎ−1ℎ=8660ℎ=86𝑚𝑖𝑛。答:(1)该次列车从成都到阆中运行的平均速度为120𝑘�

�/ℎ;(2)若将来成都到阆中有条件开通运行平均速度为292𝑘𝑚/ℎ的高铁,则运行时间将比现在节约86分钟。【解析】(1)从列车时刻表中找到列车从成都到阆中运行的时间,知道路程,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列车从成都到阆

中运行的平均速度;第21页,共27页(2)知道高铁的速度和成都到阆中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计算出高铁运行的时间,据此可以求出节约的时间。本题通过列车时刻表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解题的关键是能从列车时刻表中找到相关的有用信息。27.【答

案】解:(1)依据题意,壶盖浸没在水中溢出水的质量为𝑚水=8𝑔,又𝜌水=1𝑔/𝑐𝑚3。由𝜌=𝑚𝑉得:溢出水的体积为𝑉水=𝑚水𝜌水=8𝑔1𝑔/𝑐𝑚3=8𝑐𝑚3;因为溢出水的体积等于壶盖排开水的体积,即壶盖的体积𝑉

壶盖=8𝑐𝑚3,所以酒壶所用材料的密度为𝜌=𝑚壶盖𝑉壶盖=71.2𝑔8𝑐𝑚3=8.9𝑔/𝑐𝑚3;(2)已知整个酒壶的质量为𝑚=979𝑔,材料的密度为𝜌=8.9𝑔/𝑐𝑚3,则制作整个酒壶所用材料的体积为𝑉=𝑚�

�=979𝑔8.9𝑔/𝑐𝑚3=110𝑐𝑚3;答:(1)酒壶所用材料的密度为𝜌=8.9𝑔/𝑐𝑚3;(2)制作整个酒壶所用材料的体积为110𝑐𝑚3。【解析】(1)溢出水的体积为壶盖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得溢出水的体积,再根据密度公式求得材料的密度;(2)

已知整个酒壶的质量和密度,利用密度公式变形可求材料的体积。本题考查排水法测定固体的体积、密度公式及其应用的知识,掌握固体浸没在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固体的体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8.【答案】秒表慢2【解析】解:(1)实验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

,因此该实验用到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刻度尺。(2)如果气泡运动过快,运动时间就会很短,为测量时间带来不便,物体运动的越慢,越易于测量时间,故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3)由图2可知,气泡在10𝑠内通过的路程为20𝑐𝑚;则气泡的速度:𝑣=𝑠𝑡=20𝑐𝑚10𝑠=2𝑐𝑚

/𝑠。故答案为:(1)秒表;(2)慢;(3)2。(1)根据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来确定需要的测量工具;(2)如果气泡运动过快,运动时间就会很短,为测量时间带来不便;第22页,共27页(3)根据图像读出一组数据,然后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气泡运动速度。本题考查速度公

式的应用以及图像分析能力,关键是能从图像中得出有用的信息29.【答案】自下而上94不变【解析】解:(1)安装实验器材,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2)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分度值是1℃,液柱在零上,所以温度计示数是94℃;(3)如图丙所示可知,7𝑚𝑖𝑛沸腾后之后图线为水平

线,说明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94;(3)不变。(1)实验中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温度计玻璃泡不能碰容器底和壁,所以组装器材时应该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2)温度计读数时应看清量程和分度值;(3)结合图像分析液体沸腾时

的温度变化情况。本题主要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在做实验时,应能熟练安装实验器材,学会分析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30.【答案】9.0照相机向下【解析】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

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9.0𝑐𝑚−10.0𝑐𝑚=9.0𝑐𝑚。(2)如图,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3)由于蜡烛的燃烧,烛焰的高度逐渐降低,则像的位置会偏高,即屏上像

逐渐向上移动,为使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向下调。故答案为:(1)9.0;(2)照相机;(3)向下。第23页,共27页(1)通过图所示的现象,结合凸透镜焦点的定义即可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物距小于像距时,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3)根据物与像移动方向相反确定屏上像移动的方向。本题首先确定凸透镜的焦距,然后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进行判断,掌握凸透镜的成像的几种情况是重点。31.【答案】𝐶【解析

】解:𝐴、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声音达到150分贝,是指声音的响度很大,故A错误;B、人们能听到轰鸣声,说明不是超声波,因为人不能听到超声波和次声波,故B错误;C、太空中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宇航员之间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故C正确;D、近距离观看火箭发射佩戴耳机是为了在入耳处

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𝐶。(1)声音强弱的单位常用分贝表示;(2)人不能听到超声波和次声波;(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够传声;(4)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入耳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特性、超声波的含义、声音的传播条件及减弱噪声的途径等,体现了物理知识在国防科技中

的应用。32.【答案】𝐴【解析】解: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A正确;B、雨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D错误。故选:𝐴。物

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

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第24页,共27页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33.【答案】𝐷【解析】解:图中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水球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因此水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此时王亚平到水球的距

离大于2倍焦距,即30𝑐𝑚>2𝑓,𝑓<15𝑐𝑚;当水球远离王亚平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所成的像会变小;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𝐷。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

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物距、像距和像之间的关系。34.【答案】𝐵𝐷【解析】解:𝐴、根据图象可知,小希和妈妈同行时(时间0~𝑚分钟),20𝑚𝑖𝑛通过的路程为5000𝑚,所

以她们同行时的速度:𝑣=𝑠𝑡=5000𝑚20𝑚𝑖𝑛=250𝑚/𝑚𝑖𝑛,故A错误;B、由图象可知小希是第20𝑚𝑖𝑛后沿原路返回的,妈妈返回后5𝑚𝑖𝑛小希马上返回,所以妈妈沿原路返回的时刻为20𝑚𝑖𝑛−5𝑚𝑖𝑛=15𝑚𝑖𝑛,即

𝑚的值是15;所以两人同行时,15𝑚𝑖𝑛通过的路程:𝑠0=𝑣𝑡0=250𝑚/𝑚𝑖𝑛×15𝑚𝑖𝑛=3750𝑚,即𝑛的值是3750,故B正确;𝐶𝐷、根据图象可知,小希返回到家的时间,𝑡2=45𝑚𝑖𝑛−20𝑚𝑖𝑛=25𝑚𝑖𝑛,则返回过程中,小希2

5𝑚𝑖𝑛内通过的路程为5000𝑚,则小希返回的速度:𝑣2=𝑠𝑡2=5000𝑚25𝑚𝑖𝑛=200𝑚/𝑚𝑖𝑛;运动30分钟时,小希离家的距离(即离原点𝑂的距离):𝑠3=5000𝑚−𝑣2𝑡3=5000

𝑚−200𝑚/𝑚𝑖𝑛×(30𝑚𝑖𝑛−20𝑚𝑖𝑛)=3000𝑚;根据图象可知,妈妈返回到家的时间,𝑡′=45𝑚𝑖𝑛−15𝑚𝑖𝑛=30𝑚𝑖𝑛,则返回过程中,妈妈30𝑚𝑖𝑛第25页,共27页内通过的路程为3750𝑚,则妈妈返回的速度:𝑣′

=𝑠′𝑡′=3750𝑚30𝑚𝑖𝑛=125𝑚/𝑚𝑖𝑛,运动30分钟时,妈妈离家的距离:𝑠4=3750𝑚−𝑣′𝑡4=3750𝑚−125𝑚/𝑚𝑖𝑛×(30𝑚𝑖𝑛−15

𝑚𝑖𝑛)=1875𝑚,则运动30分钟时,两人相距:𝛥𝑠=𝑠3−𝑠4=3000𝑚−1875𝑚=1125𝑚,由图象可知,小希开始返回时比妈妈返回时多前进5𝑚𝑖𝑛,由𝑣=𝑠𝑡可得,妈妈5𝑚𝑖𝑛通过的路程:𝑠1=𝑣′�

�1=125𝑚/𝑚𝑖𝑛×5𝑚𝑖𝑛=625𝑚,小希5𝑚𝑖𝑛通过的路程:𝑠2=𝑣𝑡1=250𝑚/𝑚𝑖𝑛×5𝑚𝑖𝑛=1250𝑚,则小希开始返回时与妈妈相距𝛥𝑠=𝑠1+𝑠2=625𝑚+1250𝑚=1875𝑚;故C错误,故

D正确。故选:𝐵𝐷。(1)途中妈妈突然有事提前返回,5𝑚𝑖𝑛后小希发现妈妈的钥匙在自己身上,由此结合图象可知𝑚值的大小,由图象,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小希返回前的速度(即两人同行速度),从而计算𝑛值;(2)先根据图象和速度公式求出小希以及妈妈返回时的速度,然后分别求出小希和妈妈

运动30𝑚𝑖𝑛时离家的距离,离家的距离差即为两人间的距离;(3)根据图象可知,小希开始返回时比妈妈原路返回的时间多5分钟,小希开始返回时与妈妈的距离等于小希5𝑚𝑖𝑛通过的距离和妈妈5𝑚𝑖𝑛通过的距离和,结合图象和速度公式计算。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

应用和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的联系,本题充分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关键能从图象中得出有用的信息,具有一定的难度。35.【答案】𝐵【解析】解:方法一:因为瓶子中装满水和菜油时,菜油的体积等于水的体积,故可以通过计算水的体积来间接求出菜油的体积,所以步骤④可以省略;矿泉水瓶中的

水的质量𝑚水=𝑚1−𝑚0,瓶子中菜油的体积𝑉菜油=𝑉水=𝑚水𝜌水=𝑚1−𝑚0𝜌水,瓶子中液体的质量𝑚菜油=𝑚2−𝑚0液体的密度𝜌菜油=𝑚菜油𝑉菜油=𝑚2−𝑚0𝑚1−𝑚0𝜌水=𝑚2−𝑚0𝑚1−𝑚0⋅𝜌水;方法二:①③可以求出

菜油的质量,④可以求出菜油的体积,从而根据质量和体积可以求出菜油的密度,故②也可以去掉,则其密度为:𝜌液体=𝑚2−𝑚0𝑉;方法三:水的质量为:𝑚水=𝜌水𝑉;菜油的质量为:𝑚菜油=𝜌菜油𝑉;第26页,共27页则:𝑚

1=𝑚水+𝑚0=𝜌水𝑉+𝑚0,𝑚2=𝑚菜油+𝑚0=𝜌菜油𝑉+𝑚0;𝑚1−𝑚2=(𝜌水𝑉+𝑚0)−(𝜌菜油𝑉+𝑚0),整理得:𝜌菜油=𝜌水−𝑚1−𝑚2𝑉;故①步骤可以省去。综上所述,B正确。故选

:𝐵。由密度公式𝜌=𝑚𝑉可知要测量菜油的密度,需测菜油的质量和体积,菜油的质量可以用瓶子装满菜油的总质量减去空瓶子的质量求出;菜油的体积等于水的体积。本题考查液体密度测量实验中密度的表达方式,在实验步骤中找到菜油质量与体积的计算方式是解题的关键。36.【答案】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太厚另一侧

广告牌之间距离𝑑𝐵【解析】解:(1)用两个相同的棋子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2)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发现棋子𝐸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有重影,这是因为他使用的玻璃板厚度太厚;(3)根据该现象设计了粗略测量玻璃

屏蔽门到车道另一侧广告牌之间距离𝑑;(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大小相同,在安全门向两侧打开后,人到镜面.的距离不变,所以像的位置不变,在两个平面镜中都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与原来像

的位置重合,故B正确。故答案为:(1)像与物的大小关系;(2)太厚;(3)另一侧广告牌之间距离𝑑;(4)𝐵。(1)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2)从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可知能成两个像,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此题;(3)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到平面镜的距

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根据“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的原理,分析可知。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规律,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再做题。37.【答案】解:(1)𝑉水=𝑆ℎ水=3×10−2𝑚2×0.1𝑚=3×10−3𝑚3;由𝜌=𝑚𝑉可得:甲容器内水的质量𝑚

水=𝜌水𝑉水=1.0×103𝑘𝑔/𝑚3×3×10−3𝑚3=3𝑘𝑔;(2)正方体乙的体积𝑉乙=(0.1𝑚)3=1×10−3𝑚3,容器甲的容积为𝑉甲=𝑆ℎ甲=3×10−2𝑚2×第27页,共27页0.12𝑚=3.6×10−3𝑚3,当把乙浸没在

甲容器的水中,溢出水的体积为𝑉溢=(𝑉水+𝑉乙)−𝑉甲=(3×10−3𝑚3+1×10−3𝑚3)−3.6×10−3𝑚3=0.4×10−3𝑚3=4×10−4𝑚3;(3)由上知,正方体乙的体积为𝑉乙=1×10−3𝑚3,所挖长方体体积为𝑉挖=𝑆挖ℎ=0

.006𝑚2×ℎ𝑚=0.006ℎ𝑚3;则正方体剩余部分的体积为𝑉剩=𝑉乙−𝑉挖=1×10−3𝑚3−0.006ℎ𝑚3=(1−6ℎ)×10−3𝑚3;若𝜌乙𝑉剩+𝜌水𝑉挖=𝜌乙𝑉挖,即6.75×103𝑘𝑔/𝑚3×(1−6ℎ)×10−3�

�3+1.0×103𝑘𝑔/𝑚3×0.006ℎ𝑚3=6.75×103𝑘𝑔/𝑚3×0.006ℎ𝑚3;解得:ℎ=0.09𝑚。答:(1)甲容器内水的质量为3𝑘𝑔;(2)溢出水的体积为4×10−4𝑚3;(3)挖空乙再加满水后乙的质量有可能与长方体丙的质量相等,长方体

的高度ℎ=0.09𝑚。【解析】(1)由甲容器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可求水的体积,结合密度公式可求水的质量;(2)乙的体积与甲中内装水的体积之和跟甲的容积比较,即可求溢出水的体积;(3)已知挖去丙的体积和乙中装水的体积相等,结合乙的密度可求丙的质量以及剩余的乙和装水的总质量,

当二者的质量相等时可求ℎ。本题考查密度公式及其应用的知识,正确地求解各部分的体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该题过程复杂,且有一定难度。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52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