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DOC
  • 阅读 8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7 页
  • 大小 575.526 KB
  • 2023-01-1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VIP专享文档,需开通VIP才能继续阅读】
/ 2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共(27)页,575.526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816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27页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1.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先后四次测量的结果为:13.26𝑐𝑚、13.27𝑐𝑚、13.2𝑐𝑚、13.2

8𝑐𝑚,则该物体的长度为()A.13.25𝑐𝑚B.13.26𝑐𝑚C.13.27𝑐𝑚D.13.28𝑐𝑚2.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

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A.山B.船C.流水D.河岸3.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关于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由公式𝑣=𝑠𝑡可知,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B.由公式𝑡=𝑠𝑣可知,物体运动的速度�

�越大,所用的时间𝑡越小C.由公式𝑆=𝑣𝑡可知,路程由速度与时间的乘积决定,在相等的时间内路程不一定相同D.物体通过任何相等的路程,所用时间都相同4.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𝑠−𝑡图像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正确的是()A.物体在2𝑠至4�

�运动的路程为5𝑚B.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前2𝑠内静止C.物体在前2𝑠内和后2𝑠内的速度相等D.物体在6𝑠内的平均速度为2.5𝑚/𝑠5.如图所示,日晷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日晷是一种测量工具,它是测量()A.时间B.长度C.体积D.声音的响度6.如图为学校附近常见的

控制噪声标志。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与图示方法相同的是()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第2页,共27页B.道路两旁设置隔音板C.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D.观演时手机调为静音7.小明家住在光荣小区的三楼,早晨小明上学出发时,妈妈提醒小明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

为了降低声音的()A.音调B.音色C.频率D.响度8.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汽车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探明车后情况B.“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C.人们利用次声波监测地震、台风和海啸D.利用

超声波,可以测量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9.学校教学楼一楼大厅墙壁上竖直放置了一块高1.5𝑚的平面镜,小宇同学身高1.6𝑚,当他以1𝑚/𝑠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镜方向走近平面镜,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宇在走近平面镜时,镜中的像逐渐变大B.小宇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C.镜中的像身高1.6𝑚,相对于平面镜以1𝑚/𝑠的速度靠近平面镜D.镜中的像身高1.5𝑚,相对于小宇同学以2𝑚/𝑠的速度远离平面镜10.小明在桂湖公园树荫下乘凉时,想到了所学的

物理知识。其中合理的是()A.小明能看到湖中的荷花,因为荷花是光源B.看到湖底变“浅”,是光的反射引起的C.水面出现树的倒影,水面的“树”比岸上的树小D.树下的圆形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实像1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能

看清物体,是因为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对于视网膜上形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像与物体大小相等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C.成倒立、缩小的虚像D.成倒立、放大的实像12.在冬奥会滑冰比赛中,为了消除冰刀滑

行造成的划痕,使冰面恢复平整,常在比赛间隙进行“补冰”。“补冰”时,工作人员在冰面上浇水,并向浇水处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补冰”时干冰和水发生物态变化的过程中()第3页,共27页A.均吸收热量B.干冰吸收热量,水放出热量C.均放出热量D.

干冰放出热量,水吸收热量13.图中,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A.B.C.D.14.熔喷布是医用口罩最核心材料,以聚丙烯为主要原料制成。熔喷布纤维直径非常小,空隙多、结构蓬松,

具有很好透气性、过滤性和屏蔽性。下列说法正确的()A.一次性医用口罩的质量大约为0.3𝑚𝑔B.制造熔喷布时,聚丙烯熔化后质量变小C.制作好的口罩由工厂运输到医院后,质量没有发生改变D.口罩的鼻梁条多为一根细的金属条

,这利用了金属弹性好的特点15.下列有关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其不随物体温度、形状、状态的改变而改变C.铜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表示铜的质量大于铝的质量D.一钢瓶中充满氧气,当用掉一半后,钢瓶中氧气的体积不变,密

度变小16.如图为初中学生常用测量工具,图中木块𝐴长度是______𝑐𝑚。17.图中温度计的读数是______℃。18.雨后的填空偶尔会出现彩虹,这属于光的______现象;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机的屏幕,我们可以看到电视的各种艳丽的颜色都是由红、______、蓝三种颜色的光点按不同强度组合成

的,这三种颜色叫色光的三原色。第4页,共27页19.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玻璃瓶内装有深度不同的水,用筷子轻轻敲击瓶会发出不同声音,其中音调最高的是______玻璃瓶;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时,主要是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其中音调最高的是______玻璃

瓶。20.期末考试时,监考教师会强调考试要求,老师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______产生的。而一只蝴蝶1𝑚𝑖𝑛内振翅360次,它翅膀振动发出的是______(选填“可听声”、“次声波”、“超声波”)。21.传说中的“天狗食月”,其实是月蚀现

象,这是光的______形成的;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𝑚/𝑠。22.2021年1月7日,是成都的初雪。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小明同学想到雪花形成的过程中需要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小明抬手想要接住雪花,可雪花很快便熔化,在雪花熔化的过程中,

雪花的温度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常用酒精擦拭消毒,当手上涂上酒精后感觉很凉,这是由于酒精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需要______热量所致。24.

小明在探究速度的变化时,拍摄了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闪光时间间隔为1𝑠,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小球______(选填“𝐴”或“𝐵”);(2)小球𝐴和𝐵

在第1𝑠至第6𝑠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应为:𝑣𝐴______𝑣𝐵(选填“=”“>”或“<”)。25.如图所示,一条入射光线从空气斜射向鱼缸中的水面,折射光线进入鱼的眼睛(已画出).请画出入射光线的大致方向。26.处于主光轴上的物体𝐴𝐵经凸透

镜后在光屛上成的像𝐴′𝐵′,请你根据图中所给的条件画出凸透镜,并确定焦点𝐹的位置.第5页,共27页27.2018年,国家决定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双城一小时发展区。李红一家准备从新都驾车到成都东站,然后乘火车去重庆,8:00

从家开车出发,并看到门口路边如图所示交通标志牌。李红通过铁路网站查询各趟列车时刻表,如表所示:车次始发终到列车等级发站发时到站到时里程𝐺8605成都东−重庆北快速高铁成都东08:30重庆北9:48313𝐺2883成都东−重庆西快速高铁成都东08:46重庆西10:03302�

�8685成都东−重庆北快速高铁成都东09:05重庆北10:30313𝐷6196成都东−重庆西动车组成都东09:42重庆西11:22302𝐺8611成都东−重庆沙坪坝快速高铁成都东09:52沙坪坝10:52.299求:(1

)请结合以上信息通过计算说明,假设李红一家8:00从家自驾到成都东站,至少需要多少时间?(2)在如图所示的表格中,通过计算判断𝐺8605和𝐺8611那趟车速度更快?28.新冠疫情自2019年底爆发至现在,几乎传遍了全球各国,至今已有上亿人感染新冠病毒,

好几百万人死亡,并且这些数字每天都在增加。关于新冠病毒的预防措施,从个人方面来说就是要做好自我防护,出门要配戴口罩,回家后用含75%的医用酒精对双手及全身进行喷洒消毒处理。医用酒精第6页,共27页是由无水酒精和水组成的。如图是小明在药店买的一瓶浓度为75%,体积为500𝑚𝑙的医用

酒精,已知它的密度是0.85×103𝑘𝑔/𝑚3,水的密度是1.0×103𝑘𝑔/𝑚3,酒精浓度指无水酒精在溶液总体积中所占的百分比。求:(1)这瓶医用酒精的质量是多少?(2)这瓶医用酒精中含有水的质量是多少?29.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

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𝑀放在水平桌面上,𝐸、𝐹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𝑂𝑁转动。(1)如图(𝑎),当𝐸、𝐹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𝐴𝑂沿纸板𝐸射向镜面,在𝐹上可看到反射光线𝑂𝐵,测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55°,则反射角是多少___

___。(2)实验时同组的小黄和小邓都想从镜子中看到对方的眼睛,又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结果他俩谁都没有做到,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的。(3))如图(𝑏),以法线𝑂𝑁为轴线,把纸板𝐹向后缓慢旋转,在纸板𝐹上______看到反

射光线𝑂𝐵(填“能“或“不能”)。30.青青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根据实验记录画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丙所示。请你回答:(1)图甲中______(选填“𝐴𝐵”、“𝐵𝐶“、“𝐶𝐷”、“𝐷𝐸”或“𝐸𝑃”)段表示水的沸腾过程,水的沸点

为______℃。(2)水沸腾前的图象是图乙中的______(选填“(𝑎)”或“(𝑏)”),水在沸腾时吸热,温度会______(选填“继续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第7页,共27页31.小张同

学在新都区毗河边捡到了一块漂亮的鹅卵石,他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鹅卵石的密度。(1)如图甲所示,小张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是______。(2)小张纠正错误后,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并测量鹅卵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如图乙所示,鹅卵石的质量为______𝑔;由图丙和丁可知鹅卵石的体

积,计算鹅卵石的密度为______𝑔/𝑐𝑚3。(3)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面的底部相平,若小杜在图丙中读数正确,在图丁中读数时视线俯视,所测得鹅卵石的密度将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32.下列四幅图像中关于

声音的传播说法正确的是()A.在月球表面上的两位宇航员可不通过其它工具,直接听到对方说话B.蜡烛的烛焰会随着音箱播放的音乐“跳舞“,说明声音可以传播能量C.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先听到发令枪的枪声,而后看到发令枪冒烟第8页,共27页D.花样游泳水上水下都有音箱,

运动员的头部处于水中时听不到音乐声33.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100𝑚半决赛中跑出9.83𝑠,创造亚洲纪录。苏炳添在前30𝑚用时3.73𝑠,30𝑚~60𝑚用时2.56𝑠,90𝑚~100𝑚用时0.91𝑠,则其100𝑚半决赛的

平均速度约是()A.10𝑚/𝑠B.8𝑚/𝑠C.12𝑚/𝑠D.11𝑚/𝑠34.如图所示,𝐹1、𝐹2是凸透镜的两个焦点,𝑆是距凸透镜前距离大于2倍焦距的点光源,𝑆′是𝑆经凸透镜所成的像。当点光源𝑆沿平行于主光轴方向向右匀速

运动靠近透镜时,像𝑆′的移动情况()A.像𝑆′沿平行于主光轴方向靠近凸透镜方向匀速运动B.像𝑆′沿𝑂与𝑆′连线方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速度逐渐变小C.像𝑆′沿平行于主光轴方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速度逐渐变大D.像𝑆′

沿𝐹2与𝑆′连线方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速度逐渐变大35.如图所示,图𝐴是研究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图𝐵是海波和蜂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图𝐴通过水对试管加热,

不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加热更快B.甲、乙在4𝑚𝑖𝑛--8𝑚𝑖𝑛段都需要吸热第9页,共27页C.甲有固定的熔点,乙没有固定的熔点D.甲是蜂蜡,乙是海波36.为测定某种液体的密度,小红同学利用天平

和量筒测量出液体和量筒的总质量𝑚及对应的液体体积𝑉,根据数据做出𝑚−𝑉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方法错误,不能得出液体的密度B.量筒质量为20𝑔C.液体密度为1.25𝑔/𝑐𝑚3D.液体

密度为1𝑔/𝑐𝑚337.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放置于光具座上30𝑐𝑚、60𝑐𝑚和75𝑐𝑚处,这时光屏上能够呈现清晰的像。(1)光屏上呈现清晰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_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选填“照

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制成的。(2)保持蜡烛在30𝑐𝑚刻度处和光屏在75𝑐𝑚刻度处不动,若想再次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凸透镜移到______𝑐𝑚刻度处。(3)保持蜡烛在30𝑐

𝑚刻度处和凸透镜在60𝑐𝑚刻度处不动,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的合适位置,只将光屏向______(填“左”或“右”)移动,可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38.如图所示,放置在水平地面的圆柱

形容器甲,内部底面积为40𝑐𝑚2,里面盛有5𝑐𝑚深的水。将另一底面积为20𝑐𝑚2、质量1𝑘𝑔的金属铁圆柱体乙竖直放入容器甲中,底部接触水底,静止后水没有溢出,圆柱体乙有一半露出水面。(𝜌铁=7.9×103�

�𝑔/𝑚3)求:(1)容器甲中水的质量;第10页,共27页(2)圆柱体乙的高度ℎ;(3)通过计算判断乙是空心还是实心。第11页,共27页答案和解析1.【答案】𝐶【解析】解:为了减小误差,剔除错误数据13.2𝑐𝑚,应该求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即物体的长度为:𝑙=𝐿1+𝐿2+

𝐿33=13.26𝑐𝑚+13.27𝑐𝑚+13.28𝑐𝑚3=13.27𝑐𝑚。故选:𝐶。对于给出的数据,首先要弄个清楚是否有错误数据,然后再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求出物体的长度。注意在求平均值时,计算结果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应

该和给出数据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相同。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一是对测量数据的正确认识;二是为了减小误差,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2.【答案】𝐵【解析】解:由题意可知,船向前行时,看到“山……向船尾跑去了”,即山在“后退”,一定是以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既这是以船为参照物的。故选:𝐵。判断一个物

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先确定一个作为标准的参照物,分析研究对象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分析题意可知,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山”,它的运动状态是“向船尾跑去了”,即山在“运动”。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

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3.【答案】𝐷【解析】解: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确定的,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会随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故A错误;B、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越大,

由𝑠=𝑣𝑡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行驶的路程越长,时间越大,行驶的路程越短,时间越小,故B错误;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确定的,由𝑠=𝑣𝑡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在相等的时间内通第12页,共27页过的路程一定相同,故C错误;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确定的,所以物体通过任何相

等的路程,所用时间都相同,故D正确。故选:𝐷。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运动方向都是不变的,而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时间无关;实际上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时间𝑡是原来的几倍,路程𝑠就是原来的几倍,其速度是不变的。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速度大

小等于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大小跟比值有关,跟路程无关,跟时间无关。4.【答案】𝐷【解析】解:𝐴、由图可知物体的𝑠−𝑡图像在2~4𝑠内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这段时间内处于静止状态,因此这段时间内运动的

路程为0𝑚,故A错误;B、由图可知前2𝑠物体处于运动状态,该物体相对于地球有位置的变化,因此该物体在前2𝑠是运动的,故B错误;C、由图可知物体在前2𝑠和后2𝑠的𝑠−𝑡图像是倾斜直线,说明这段时间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前2�

�的速度为:𝑣1=𝑠1𝑡1=5𝑚2𝑠=2.5𝑚/𝑠,后2𝑠的速度为:𝑣2=𝑠2𝑡2=15𝑚−5𝑚6𝑠−4𝑠=5𝑚/𝑠,因此前2𝑠的速度小于后2𝑠的速度,故C错误;D、由图可知,该物体在6𝑠内通过的路程为15𝑚,则物体在6𝑠内的平均速度为:𝑣=𝑠𝑡

=15𝑚6𝑠=2.5𝑚/𝑠,故D正确。故选:𝐷。(1)在𝑠−𝑡图像中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2)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变化,该物体就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变化,该物体就是静止的;(3)在𝑠−𝑡图像中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利

用𝑣=𝑠𝑡可求出前2𝑠和后2𝑠的速度;(4)由图可知该物体在6𝑠内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物体在6𝑠内的平均速度。本题考查了对速度公式的应用,理解运动图像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5.【答案】𝐴第13页,共27页【解析】解:日晷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影子来计时的一种

工具。故选:𝐴。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本题以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装置为内容,考查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6.【答案】𝐷【解析】解:禁鸣喇叭就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A

、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不合题意;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合题意;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合题意;D、观演时手机调为静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符合题意。故选:𝐷。控制噪声

有三种方法: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禁鸣喇叭就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此题结合实例考查控制噪声的方法,要注意其运用,属声学基础题。7.【答案】𝐷【解析】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幅越大,发出

声音的响度越大。所以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降低声音的响度。故选:𝐷。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频率(即振动的快慢)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源的振幅(即振动的幅度)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

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此题考查了声音特性的区分,正确、全面理解概念是解答的基础。8.【答案】𝐷【解析】解:𝐴、汽车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原理来探明车后情况,故A正确;B、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人不同,人的声带不同,发出的

音色不同,所以“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故B正确;第14页,共27页C、地震、台风和海啸发生时伴随着次声波的产生,所以人们利用次声波检测地震、台风和海啸,故C正确;D、超声波也是声波,不能在真空传播,故D错误。故选:

𝐷。(1)汽车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原理;(2)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3)地震、火山喷发、核爆炸、台风和海啸都伴随着次声波的产生;(4)真空不能传声。本题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和现象考查了次声波与超声波、音色、声音的

传播条件等。9.【答案】𝐶【解析】解:𝐴、平面镜成的像和人大小相等,人走近平面镜的过程中大小不变,故像大小不变,A错误;B、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故B错误;𝐶𝐷、平面镜成的像和人大小相等,所以镜中的像身高1.6𝑚,在平面镜成像中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因此当人以1𝑚/𝑠的速度远离平面镜时,镜中的像相对于平面镜也以1米/秒的速度远离平面镜,故C正确,故D错误。故选:𝐶。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物体和像的大小相等、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来解答此题。本题

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难度不大。10.【答案】𝐷【解析】解A、荷花不是光源,小明能看到湖中的荷花,是因为荷花可以反射太阳光,故A错误;B、看到湖底变“浅”,是光的折射引起的,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会发生折射,故B错误;C、水面出现树的倒影跟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一致,物与像大小相等,所以水面

的“树”与岸上的树大小相同,故C错误;D、树下的圆形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实像,属于小孔成像的原理,成倒立的实像,故D正确。第15页,共27页故选:𝐷。A、可以自身独立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我们能看到本身不能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的反射;B、看到湖底变“浅”,是因为光从水

中斜射向空气中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偏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感觉湖底变浅了;C、水面出现树的倒影跟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一致;D、树下的圆形光斑,是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太阳通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实像。本题考查了生活中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要学会用所学的光学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11

.【答案】𝐵【解析】解: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体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之外,在眼睛的视网膜上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𝐵。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物体在眼睛的视网膜上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本题主要考查眼睛的成像原理,重点是掌握凸透镜成像特点。12.【答案】𝐵【解析】解:比赛间隙进行“补冰”,工作人员在冰面上浇水时固态二氧化碳会吸热迅速的升华变为二氧化碳气体,使水放热凝固成冰。故B正确。故选:𝐵。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放热。考查了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13.【答案】𝐶【解析】解:A、水由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叫汽化;冰变成水叫熔化;故A错;𝐵𝐶、水蒸气直接变成冰,叫凝华;冰变

成水叫熔化;水由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叫汽化,故B错、C正确;D、水蒸气直接变成冰,叫凝华;冰变成水叫熔化;故D错。第16页,共27页故选:𝐶。水的循环过程实际就是水不断发生物态变化的过程,结合水的物态变化进行解答。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变为气态是汽

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本题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知道变化前后物质的状态,是解题的关键。14.【答案】𝐶

【解析】解:A、一次性医用口罩的质量较小,大约在1.5𝑔左右,故A错误;B、聚丙烯熔化后,状态变化、质量不变,故B错误;C、制作好的口罩由工厂运输到医院后,位置改变,但质量没有发生改变,故C正确;D、口罩的鼻梁条多为一根细的

金属条,该金属条具有良好的弯曲效果、定型性强,不是利用弹性好的特点,故D错误。故选:𝐶。(1)一次性医用口罩的质量较小,在1.5𝑔左右;(2)(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其大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无关;(4)口罩的鼻梁条多为一根细

的金属条,该金属条具有良好的弯曲效果、定型性强。本题考查了质量的估测、对质量属性的理解、金属的特性等,属于基础题目。15.【答案】𝐷【解析】解:𝐴、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质量和体积都变为原来的一半,由密度公式𝜌=𝑚𝑉可知,砖的密度不变,故A错误

;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形状无关,但与物体的状态、温度有关,故B错误;C、铜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但铜块和铝块的体积关系未知,由公式𝑚=𝜌𝑉可知,无法判断它们的质量关系,故C错误;D、一钢瓶中充满氧气,当用掉一半后,钢瓶中氧气的体积不变(等于钢瓶的容积),但

质量减小为原来的一半,由密度公式𝜌=𝑚𝑉可知,钢瓶中氧气的密度变小,故D正确。故选:𝐷。第17页,共27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还受温度的影响;密度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深入理解密度的概念、灵活应用密度公式,可解答此题。1

6.【答案】1.30【解析】解:末端刻度值为7.30𝑐𝑚,物体长度为7.30𝑐𝑚−6.00𝑐𝑚=1.30𝑐𝑚。故答案为:1.30。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6.00𝑐𝑚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6.00𝑐𝑚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

度值的下一位。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17.【答案】−28【解析】解:在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1℃,

所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30”在“20”下方,液柱最高处在两者之间,说明温度低于0℃,为−28℃。故答案为:−28。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观察温度计的分度值,视线与温度计内液柱上表面相平。本题考查温度计的读数,属于基础题。18.【答案

】色散绿【解析】解: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可以发现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答案为:色散;绿。①混合光分散为单色光的过程叫光的色

散;②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此题考查学生对色光三原色和彩虹形成的原理的灵活考查,同时也考查了我们的观察能力。是一道基础题。19.【答案】丁甲第18页,共27页【解析】解: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声

音是由瓶子和瓶内的水振动发出的,水越多,音调越低,因此甲瓶的音调最低,丁的音调最高;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振动发声的是由于瓶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出的,空气柱长度越短,音调越高;因此甲的音调最高;丁瓶的音调最低;故答案为:丁;甲。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1)用嘴贴着管口吹气,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瓶中的空气;

(2)敲击瓶子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瓶子和瓶内的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频率与音调高低关系的理解和掌握。重点是弄清发声体。20.【答案】振动次声波【解析】解:监考教师会强调考试要求,老师的声音是由于声带振动产生的;一只

蝴蝶飞行时翅膀每分钟能振动360次,则它的振动频率𝑓=360次60𝑠=6𝐻𝑧<20𝐻𝑧,因此是次声波。故答案为:振动;次声波。(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频率是物体1𝑠振动的次数;人耳朵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

𝐻𝑧~20000𝐻𝑧,低于20𝐻𝑧是次声波,高于20000𝐻𝑧是超声波,比较可得出答案。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的分类。21.【答案】直线传播3×108【解析】解:传说中的“天狗食月”,

其实是月蚀现象,这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𝑚/𝑠。故答案为:直线传播;3×108。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利用这一特点,人们可以看到许多自然现象,例如日食、月食、影子等等。光在真空中

传播的速度是3×108𝑚/𝑠。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和光速的知识,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22.【答案】放出不变第19页,共27页【解析】解:(1)雪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这个过程要放

出热量;(2)雪花是晶体,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故答案为:放出;不变。(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过程放热;(2)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本题考查凝华、晶体熔化及放热情况,难度不大。23

.【答案】汽化吸收【解析】解:当手上涂上酒精后,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过程,酒精汽化时从手上吸收热量,手的温度变低,手感到很凉。故答案为:汽化;吸收。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吸收热量。判断一种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一定要分析现象原来和现在

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进行判断。24.【答案】(1)𝐴;(2)=【解析】解:(1)由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𝐴球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𝐴球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同的时刻内𝐵球的路程不变,所以𝐵球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不可能做匀速直线

运动的是小球𝐴。(2)由图可知,第1𝑠至第6𝑠,𝐴球通过的路程等于20个小格、𝐵球通过的路程为20个小格,即𝐴球通过的路程等于𝐵球通过的路程,所以𝐴球的平均速度等于𝐵球的平均速度,即𝑣𝐴=𝑣𝐵。故答案为:(1)𝐴;(2)=。(1)根据图示判断𝐴、𝐵两球的运动状态。

若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若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2)根据图示比较𝐴、𝐵两球在第1𝑠至第6𝑠这段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得出结论。此题考查变速运动与平

均速度,关键是从图片中获取相关信息,并利用好控制变量法。25.【答案】解:(1)过入射点垂直界面作出法线,用虚线表示,并标清垂直符号。(2)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用𝑖标出入射角,如第20页,共27页图:。【解析

】(1)需要掌握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里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2)入射角指的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1)本题考查光的

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2)本题也可以把折射光线看成入射光线,按光路可逆性画出光线,但要标

清楚箭头。26.【答案】解:(1)由于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所以连接𝐴𝐴′,与主光轴的交点𝑂就是凸透镜的光心,由此可以确定凸透镜的位置;(2)因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过𝐴点做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

折射后要过𝐴′,折射光线与凸透镜右侧的主光轴的交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𝐹位置.再根据焦距的定义做出左侧的焦点.如图所示:【解析】结合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过焦点的、过光心的.利用其对应的入射光线的特点,可以确定凸透镜的位置、焦点的位置.像是由物体烛焰发出的光线

经过凸透镜折射会聚而成的,所以对应的物点发出的光线一定全部会聚在像点,从中取几条与焦点、凸透镜位置有关的特殊光线就可以确定焦点已经凸透镜的位置.第21页,共27页27.【答案】解:(1)从交通标志牌可知:此处距离成都东站24𝑘𝑚,限速80𝑘𝑚/ℎ。由𝑣=𝑠𝑡

得,从标志牌达到成都东站的最短时间为:𝑡=𝑠𝑣=24𝑘𝑚80𝑘𝑚/ℎ=0.3ℎ=18𝑚𝑖𝑛;(2)𝐺8605从成都东到重庆北的路程𝑠1=313𝑘𝑚,用时𝑡1=9:48−8:30=1ℎ18𝑚𝑖𝑛=1.3ℎ,𝐺8611从成都东到重庆沙

坪坝的路程𝑠2=299𝑘𝑚,用时𝑡2=10:52−9:52=1ℎ,则𝐺8605的平均速度𝑣1=𝑠1𝑡1=313𝑘𝑚1.3ℎ=241𝑘𝑚/ℎ,𝐺8611的平均速度𝑣2=𝑠2𝑡2=299𝑘𝑚1ℎ=299𝑘𝑚/ℎ,比较可知,𝑣

2>𝑣1,则𝐺8611更快。答:(1)假设李红一家8:00从家自驾到成都东站,至少需要18𝑚𝑖𝑛;(2)通过计算判断可知𝐺8611趟车速度更快。【解析】(1)根据交通标志牌的含义,运用速度公

式,变形后求出时间𝑡。(2)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运用速度公式,分别求出𝐺8605和𝐺8611平均速度,然后比较。此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准确解读图片和表格信息,熟练运用速公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8.【答案】解:(1)已知酒精体积𝑉酒精=500𝑚𝐿=500𝑐𝑚3=5×10−4𝑚3,由𝜌=𝑚𝑉可得,酒精的质量:𝑚酒精=𝜌酒精𝑉酒精=0.85×103𝑘𝑔/𝑚3×5×

10−4𝑚3=0.425𝑘𝑔,(2)由浓度为75%、体积为500𝑚𝐿的医用酒精可得,酒精中含有水的体积:𝑉水=𝑉−𝑉酒精=500𝑐𝑚3−500𝑐𝑚3×75%=125𝑐𝑚3=1

.25×10−4𝑚3,由𝜌=𝑚𝑉可得,水的质量:𝑚水=𝜌水𝑉水=1.0×103𝑘𝑔/𝑚3×1.25×10−4𝑚3=0.125𝑘𝑔。答:(1)这瓶医用酒精的质量是0.425𝑘𝑔;(2)这瓶医用酒精中含有水的质量

是0.125𝑘𝑔。【解析】(1)已知医用酒精的体积和密度,利用𝜌=𝑚𝑉公式变形可求酒精的质量;(2)由浓度为75%、体积为500𝑚𝐿的医用酒精可求含有水的体积,然后利用𝜌=𝑚𝑉可求水的质量。此题考查密度公式及其应用,关键有二,一是酒精浓度的含义;二

是利用好某种浓度的医用酒精第22页,共27页的总质量等于其中水的质量和酒精的质量之和这个隐含条件。29.【答案】35°可逆不能【解析】解:(1)根据光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此时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

角为55°,则入射角为90°−55°=35°,所以反射角也为35°;(2)光在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小黄看到小邓的同时,小邓也能看到小黄;(3)如图(𝑏),以法线𝑂𝑁为轴线,把纸板𝐹向后缓慢旋转,在𝐹纸板

上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只有𝐹和𝐸在同一平面内,才能同时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故答案为:(1)35°;(2)可逆;(3)不能。(1)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

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2)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3)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只有两个纸板在同一平面上才能同时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此时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本实验考查了光的反射定

律的有关内容,难度不大。30.【答案】𝐷𝐸99(𝑏)保持不变【解析】解:(1)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该不变的温度就是沸点,图甲中𝐷𝐸段表示水的沸腾过程,由图甲可知,此时水的沸点为99℃;(2)水沸腾时,上升的气泡体积逐渐变大,迅速到达液面破裂开,由图乙可知,(𝑎)表示水沸腾时

的情景;(𝑏)表示水沸腾前的情景;水沸腾时和冰熔化的共同特点是: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答案为:(1)𝐷𝐸;99;(2)(𝑏);保持不变。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该不变的温度就是沸点;水沸腾时上升的气泡体积逐渐变大,迅速到达液面

破裂开,水沸腾前上升的气泡体积逐渐变小。本题考查了水沸腾的现象和水沸腾特点,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31.【答案】游码没调至零刻度线处57.25.72偏小【解析】(1)天平在调平衡前必须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由图可知,其做法遗漏了的步骤是没有把游码拨

到左端零刻度线处;第23页,共27页(2)标尺的分度值是0.2𝑔,所以游码的示数是2.2𝑔,则被测鹅卵石的质量𝑚=50𝑔+5𝑔+2.2𝑔=57.2𝑔;图丙中,水的体积为𝑉1=30𝑐𝑚3,水和

鹅卵石的总体积为𝑉2=40𝑐𝑚3,故被测鹅卵石的体积𝑉=𝑉2−𝑉1=40𝑐𝑚3−30𝑐𝑚3=10𝑐𝑚3,则鹅卵石的密度𝜌=𝑚𝑉=57.2𝑔10𝑐𝑚3=5.72𝑔/𝑐𝑚3;(3)在图丁中读数时视线俯视,会造成

水和鹅卵石的总体积读数结果偏大,根据鹅卵石的体积应等于水和鹅卵石的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则鹅卵石的体积结果会偏大,并根据𝜌=𝑚𝑉可知所测得鹅卵石的密度小于真实值。故答案为:(1)游码没调至零刻度线处;(2)57.2;(3)5.72;(3)偏小。(

1)天平的正确使用:将托盘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上,调节横梁左右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此时指针恰好指在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度相等据此分析小张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步骤;(2)天平在读数时,被测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鹅卵石的体

积应等于水和鹅卵石的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读数时以凹液面的底部为准;根据密度公式得出鹅卵石的密度;(3)在图丁中读数时视线俯视,会造成水和鹅卵石的总体积读数结果偏大,根据鹅卵石的体积应等于水和鹅卵石的总体积

减去水的体积,分析鹅卵石的体积结果的变化,并根据𝜌=𝑚𝑉分析比较所测得鹅卵石的密度与真实值二者的大小。此题是典型的测量固体密度实验,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天平的使用、量筒的读数以及密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难度适中。32

.【答案】𝐵【解析】解:𝐴、月球是真空状态,声音不能在真空传播,若不通过其他工具,无法直接听到对方说话,故A错误;B、蜡烛的烛焰会随着音箱播放的音乐“跳舞“,说明声音可以传播能量,故B正确;C、光速远大于声速,因此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先看到发令枪冒烟,而后听到发令枪枪声,故C错误;D、水

也可以传播声音,因此运动员的头部处于水中时可以听到音乐声,故D错误。故选:𝐵。(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无法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3)光速远远大于声速,据此

分析。第24页,共27页本题考查了对声音的传播和利用的掌握,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33.【答案】𝐴【解析】解:苏炳添在100𝑚半决赛中的平均速度:𝑣=𝑠𝑡=100𝑚9.83𝑠≈10𝑚/𝑠。故选:𝐴。已知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苏炳添100𝑚半决赛的平均速度。本题考查速度公

式的应用,属于基础题。34.【答案】𝐷【解析】解:𝑆是距凸透镜前距离大于2倍焦距的点光源,当光源𝑆沿平行主轴的方向靠近透镜时,此时所成的像始终是倒立的实像,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增大,像变大。如图所示,所以像𝑆′的移动情况是

沿𝐹2与𝑆′连线方向远离透镜,相同时间像移动的距离逐渐变大,故速度逐渐变大。故选:𝐷。当光源𝑆沿平行主轴的方向靠近透镜时,光屏上所成的像始终是倒立的实像,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增大,像变大。根据图中所示,可知点光源𝑆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

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画出光路图,即可判定像𝑆′的移动情况。“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是完成凸透镜光路图的依据,要熟练掌握,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满足“物近像远像变大”,

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35.【答案】𝐵𝐶【解析】解:𝐴、将装有固体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固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故A错误;第25页,共27页B、物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甲、乙在4𝑚𝑖𝑛--8�

�𝑖𝑛段都需要吸热,故B正确;C、由图像可知,甲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温度不变的过程,有一定的熔点,乙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没有温度不变的过程,没有一定的熔点,故C正确;D、甲是晶体,是海波,乙是非晶体是蜂蜡,故D错误。故选:𝐵𝐶

。(1)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2)物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3)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就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4)海波是晶体,蜂蜡是非晶体。该题以图像的形式

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识图的关键是找出图像中的水平线段,凡有水平线段的,说明该物质属于晶体。晶体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温度不变。36.【答案】𝐵𝐷【解析】解:设量筒的质量为𝑚量筒,液体的密度为𝜌,读图可知,当液体

体积为𝑉1=20𝑐𝑚3时,液体和量筒的总质量:𝑚总1=𝑚1+𝑚量筒=40𝑔,根据𝜌=𝑚𝑉可得𝑚=𝜌𝑉,则有:𝜌×20𝑐𝑚3+𝑚量筒=40𝑔,--------①当液体体积为𝑉2=80𝑐𝑚3时,液体和量筒的总质量:𝑚

总2=𝑚2+𝑚量筒=100𝑔,同理可得:𝜌×80𝑐𝑚3+𝑚量筒=100𝑔,-------②②−①解得,液体的密度:𝜌=1𝑔/𝑐𝑚3。故AC错误;将𝜌=1𝑔/𝑐𝑚3代入①得:𝑚量筒=20𝑔。故BD正确,故选:𝐵𝐷。设量

筒的质量为𝑚筒,液体的密度为𝜌,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𝑉1=20𝑐𝑚3时,液体和筒的总质量𝑚总1;当液体体积为𝑉2=80𝑐𝑚3时,液体和筒的总质量𝑚总2,列方程组求出液体密度和量筒质量。本题主要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图像的分析,看懂图像是关键。第26页,共27页37.【答案】缩

小照相机45右【解析】解:(1)此时𝑢=30𝑐𝑚,𝑣=15𝑐𝑚,且𝑢>𝑣,光屏上呈现清晰像的性质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制成的。(2)保持蜡烛在30𝑐𝑚刻度处和光屏在75𝑐𝑚刻度处不动,若想再次在光屏上呈

现清晰的像,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应将凸透镜向左移动:30𝑐𝑚−15𝑐𝑚=15𝑐𝑚,即移到:60𝑐𝑚−15𝑐𝑚=45𝑐𝑚刻度处。(3)近视眼镜为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应将光屏向右移动,可在光屏上再次

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故答案为:(1)缩小;照相机;(2)45;(3)右。(1)𝑢>𝑣,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制成的。(2)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分析。(3)近视眼镜为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本题为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

像的规律,并灵活运用。38.【答案】解:(1)容器中水的体积:𝑉水=𝑆容ℎ=40𝑐𝑚2×5𝑐𝑚=200𝑐𝑚3=2×10−4𝑚3,由𝜌=𝑚𝑉可得,容器中水的质量:𝑚水=𝜌水𝑉水=1.0×103𝑘𝑔/𝑚3×2×10−

4𝑚3=0.2𝑘𝑔;(2)设放入乙后,液面的高度为𝐻,则有:𝑆容𝐻=𝑆乙𝐻+𝑉水,即:40𝑐𝑚2×𝐻=20𝑐𝑚2×𝐻+200𝑐𝑚3,解得:𝐻=10𝑐𝑚,由题意可知ℎ=2𝐻,则圆柱体乙的高度ℎ=20𝑐𝑚;(3

)乙的体积𝑉乙=𝑆乙ℎ=20𝑐𝑚2×20𝑐𝑚=400𝑐𝑚3=4×10−4𝑚3,圆柱体乙的密度𝜌乙=𝑚乙𝑉乙=1𝑘𝑔4×10−4𝑚3=2.5×103𝑘𝑔/𝑚3。已知𝜌铁=7.9×103𝑘𝑔/𝑚3,𝜌乙

<𝜌铁,所以乙是空心的。答:(1)容器甲中水的质量为0.2𝑘𝑔;第27页,共27页(2)圆柱体乙的高度ℎ为20𝑐𝑚;(3)乙是空心的。【解析】(1)知道容器内水的深度和的底面积,根据𝑉=𝑆ℎ求出容器中水的体积,利用𝜌=𝑚𝑉求出容器中水的质量;(2)设

放入乙后,液面的高度为𝐻,根据题意列出等式即可求得圆柱体乙的高度ℎ;(3)根据(1)求得的圆柱体乙的高度ℎ和乙的底面积,可求得其体积,已知乙的质量,由密度公式可求得其密度,然后与铁的密度比较即可知是空心还是实心。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正确的计算出圆柱体乙的高度ℎ是关键。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43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