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共(30)页,914.404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815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30页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1.一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如下,其中合理的是()A.万里长城全长约670𝑚B.一本物理书长2.67𝑐𝑚C.一元硬币的直径为18.0𝑑𝑚D.一位同学的身高约165𝑐𝑚2.以下测量中,三次
测量求平均值,不能减小误差的是()A.用刻度尺三次测量同一本书的长度B.用体温计一天早中晚三次测量同一个人的体温C.用天平三次测量同一块橡皮的质量D.用量筒三次测量同一块鹅卵石的体积3.人坐在气球的吊篮里,当气球升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吊篮为参照物
,人是静止的B.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C.以人为参照物,地面是静止的D.以气球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4.短跑运动员在100𝑚跑竞赛中,测得7𝑠末的速度为9𝑚/𝑠,10𝑠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11.2𝑚/𝑠,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
度是()A.9𝑚/𝑠B.10.1𝑚/𝑠C.10𝑚/𝑠D.11.2𝑚/𝑠5.我国的古诗词和民间俗语中往往包含着物理知识.从物理知识运用的角度看,下列对于诗句或俗语理解错误的是()A.“声无小而不闻”——任何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B.“
响鼓也要重锤敲”——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C.“不敢高声语”——说话声音响度大D.“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形成回声6.如图所示是公路旁的超声波测速仪,可以监测汽车的行驶速度。当汽车进入监控区域时,测速仪
向汽车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后又被测速仪接收,从而计算汽车的行驶速度。下列与该超声波测速仪工作原理相同的是()A.超声波碎石B.利用倒车雷达倒车第2页,共30页C.超声波清洗眼镜D.超声波加湿器
增湿7.如图所示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用大小不同的力打鼓B.将响铃闹钟置于密闭玻璃罩中并抽气C.边说话边摸喉头部分D.改变钢尺伸出来的长度,分别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8.2020年6月,我们连州地区上空出现了日环食现象,如图所示。下列光学
现象与日环食现象原理相同的是()A.雷雨后空中彩虹B.水底看起来变浅C.平面镜成像D.小孔成像9.如图所示,池鹭号称是捕鱼高手,池鹭在水面疾驰掠过,冲向自己的目标,瞬间叼起水中的“猎物”——鱼,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池鹭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B
.池鹭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C.池鹭飞的越高,在水中的“倒影“越小第3页,共30页D.水面波光粼粼是光在水面发生了漫反射10.有经验的渔民叉鱼时总是叉向鱼的下方,能说明这一现象的光路图是()A.B.C.D.11.如图所示,小鹏
收到的海鲜快递包装中用的是冰袋保鲜,冰袋保鲜的原理是()A.熔化吸热B.凝固放热C.汽化吸热D.凝华吸热12.口罩成为常态防疫“神器”,戴眼镜的人们常因口罩佩戴出现镜片模糊的情况,这是液化现象。下列实例中与它物态变化相同的是()A.初春,冰雪消融B.夏天,清晨草叶或树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13.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𝐶𝐷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它的熔点也在升高B.在第10𝑚�
�𝑛时该物质已全部熔化完C.该图像可能是沥青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D.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14.在“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小明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测物体质量过程中,通过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
中央刻度线左边一点,这时他应该()A.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B.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C.将游码向右移动直至横梁重新水平平衡D.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第4页,共30页15.如图所示是甲和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像,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是1:4B.甲物质的密度随体积的增大而增大C.当甲和乙两物质的质量相同时,乙物质的体积较大D.当甲和乙两物质的体积相同时,甲物质的质量较大16.一位同学用刻度尺先后三次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各次测量结果
分别是25.44𝑐𝑚、25.45𝑐𝑚、25.46𝑐𝑚,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该物体长度应是______𝑐𝑚。17.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运动信息如图所示,甲的速度为______𝑚/𝑠,经过𝑡=4𝑠时,
它们相距______𝑚。18.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𝑠内振动了700次,人类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该频率的声音。“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人们通过______区分夏虫与鸟发出的声音。19.晚上成都兴隆湖灯光亮起,岸上实景与湖中“倒影”交相辉映
,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案。若水深10𝑚,桥上一彩灯距水面13𝑚,则该彩灯“倒影”距水面______𝑚;若河水再上涨0.5𝑚,彩灯在湖水中“倒影”距彩灯的距离为______𝑚。20.某同学用焦距为15𝑐𝑚的放大
镜观察邮票,邮票与放大镜的距离应该______15𝑐𝑚(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所成的像是放大、______立的虚像。21.阳光下小宇看到一朵花是红色的,透过蓝色的玻璃再看这朵花,则这朵花呈现______色;由于小宇是近视
眼,当他不戴眼镜看远处物体时,像呈在视网膜的______。(选填“前方”或“后方”)第5页,共30页22.如图所示,我国“祝融”号火星车已成功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上安装的太阳能板能将太阳能转化为______
能,为科学仪器供电。火星车顶部安装了集热窗,里面装有“正十一烷”,其熔点为−26℃,白天,火星表面温度可升高至35℃,这种物质会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而熔化;夜间,火星表面温度会下降到−60℃以下,这种物质会__
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放出热量。23.一块冰块,熔化成水后体积变小,密度______(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一个氧气钢瓶容积为8𝐿,所盛氧气密度为6𝑘𝑔/𝑚3。当用去一半氧气后,剩余氧气体积为______𝐿。24.如图是小明探究质量
与体积关系时绘制的甲、乙两种液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甲、乙两液体的密度之比是______,如果将液体换成酒精,则它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像应在______(选填“Ⅰ”、“Ⅱ”或“Ⅲ”)区。(𝜌酒精=0.8𝑔/𝑐𝑚3)25.当光线从空气中射向水中时,它的入射光线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
出反射光线。第6页,共30页26.如图,𝐿表示凸透镜,𝑀𝑁为主光轴,𝑂为光心,𝐹为焦点。从𝑆点发出两条光线,一条经过光心,另一条平行于主光轴,请在图中画出它们经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27.我国铁路交通高速发展,已经数次提速,小明
的爸爸因要出差,于是去火车站查询列车时刻表,表一是小明的爸爸从火车站带回家的最新时刻表;表二是小明的爸爸找出了1年前同一车次的时刻表:表一𝑋𝑋次列车时间表(今年)始发点发车时间终点站到站时间𝐴站下午20:20𝐵站次日6:20表二𝑋𝑋
次列车时间表(1年前)始发点发车时间终点站到站时间𝐴站上午6:00𝐵站下午22:00比较两张时刻表后,小明的爸爸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请你帮小明解答:(1)现在该次列车的运行时间比以前缩短了多少小时?(2)若该次列车提速后的平均速度为200千米/小
时,那么,该次列车1年前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28.为了提倡健康生活,满城区2018年在各主要旅行道路修建了多条自行车骑行道,自行车出行也变得越来越方便。小明想了解更多有关自行车的知识,他称出一辆自行车的总质量为27.3𝑘𝑔,并得知自行车所有钢材质量为23.7𝑘
𝑔,其中橡胶和钢材各占自行车总体积的一半。(𝜌钢=7.9×103𝑘𝑔/𝑚3)求:(1)此自行车所用钢材的体积;第7页,共30页(2)橡胶的密度是多少?(3)若将所用的钢材换为密度为3𝑔/𝑐𝑚
3的某合金材料,则此自行车的质量变为多少29.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该实验最好在__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环境进行。(2)将蜡烛靠近玻璃板,则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不变”、“变小”)(3)若将光屏置于玻璃板和𝐵之间,则在𝐴
侧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像。30.如图甲是小明做“观察水沸腾特点”的实验装置。(1)正确安装该实验装置。(2)组装器材完成后,小明将适量的热水倒入烧杯中,温度计示数(如图甲)为______℃。(3)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𝑚𝑖𝑛记录一次温度计的
示数,直到水沸腾5𝑚𝑖𝑛后停止读数,实验数据记录如表。①小明同学观察到烧杯中的水如图乙中______(选填“𝐴”或“𝐵”)时,可知水沸腾了。②分析数据可知,当地气压比一标准大气压______。(选填“
大”或“小”)时间/𝑚𝑖𝑛012345678水的温度/℃90929496989898989831.测量小石块的密度。(1)天平放置于水平工作台上,将游码移到称量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第8页,共30页(2
)用此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横梁平衡时右盘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______𝑔;在量筒内放入适量的水,用细线绑好小石块,缓慢浸没水中,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密度为______𝑘𝑔/𝑚3。(3)若实验中,小石头要吸水,则所
测密度会______。(选填“偏大”“不变”“偏小”)32.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曲高和寡”中的“曲高”是指音调高B.声呐是利用次声波确定鱼群位置和海水深度的C.“超声波”的速度总是大于“次声波”的速度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
声33.下图甲为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可断定()A.该物质是非晶体B.第15𝑚𝑖𝑛该物质处于液态C.试管内的冰会逐渐增加D.试管内的冰会逐渐减少第9页,共30页3
4.放在凸透镜主轴上焦点以内的点光源𝑆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的光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凸透镜可以对光线起发散作用B.凸透镜只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起会聚作用C.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是发散的,因此凸透镜的作用是对光线起发散作用D.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
光线更靠近主光轴,仍然是一种会聚现象35.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𝑠−𝑡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𝑚B.0~40𝑠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C.甲的运动速度为10𝑚/𝑠D.相遇前甲、乙最
远相距400𝑚36.用同种金属制成的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种金属球,其中有一种是实心的,有一种是空心的。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放3个甲球,在天平的右盘放5个乙球,天平恰好平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空心的金属球中空心部分体积与整个球的体积之比为2:3B.甲
、乙两种金属球的质量之比为5:3C.甲金属球是空心的D.空心的金属球中空心部分体积与整个球的体积之比为2:537.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𝑐𝑚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
。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25𝑐𝑚处,移动光屏,烛焰在屏上能得到倒立、______清晰的实像。(2)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如图所示,若要使烛焰成像在光屏中心,应将透镜第10页,共30页向______(选填“上”、“下”)
调节。(3)若将一个发光的小电灯放在该凸透镜主光轴上距透镜15𝑐𝑚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10𝑐𝑚处平行透镜放一张白纸,将白纸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白纸上得到的光斑是______(选填𝐴、𝐵、𝐶、�
�选项)。A.逐渐变大B.先变大后变小C.逐渐变小D.先变小后变大(4)在第(1)问烛焰成清晰实像的基础上,把一个远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变的模糊了,为了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地像,同学们想出了一种办法:所
有器材位置都不变,换一个焦距更______的凸透镜(选填“大”或“小”)。38.如图所示,实心正方体甲的边长为0.2𝑚,质量为4.0𝑘𝑔;实心正方体乙的密度为6×103𝑘𝑔/𝑚3;一个空烧杯装满某种液体后质量为2.0𝑘𝑔,把正方体乙浸没在烧杯中,溢出0.4�
�𝑔液体,并把溢出的液体擦干后,测得正方体乙,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为4.6𝑘𝑔,求:(1)正方体甲的密度𝜌甲;(2)该液体的密度𝜌液;(3)若沿实心正方体甲的上表面向内部挖去一个底面积为0.02𝑚2、高为ℎ的长方体,如图所示,并在
挖去部分中倒满烧杯中的液体,是否可能使甲变化后的总质量等于乙的质量的2倍?若可能,请计算ℎ;若不可能,请简要说明理由。第11页,共30页答案和解析1.【答案】𝐷【解析】解:𝐴、1里=0.5千米,万里长城全长至少在5000𝑘𝑚以上,故A不合理;B、一根筷子的长度约25𝑐
𝑚,物理书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6.7𝑐𝑚=2.67𝑑𝑚左右,故B不合理;C、一元硬币的直径略小于2𝑐𝑚,在1.8𝑐𝑚=18.0𝑚𝑚左右,故C不合理;D、成年人身高约170𝑐�
�,中小学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165𝑐𝑚左右,故D合理。故选:𝐷。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根据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和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合理的选项。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
,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𝑐𝑚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𝑐𝑚;成年人的身高在170𝑐𝑚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𝑐𝑚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𝑚左右,分子的直径在0.1𝑛𝑚左右,地球的半径在6400�
�𝑚左右。等等。2.【答案】𝐵【解析】解:在使用工具测量长度、质量、体积时,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能够减小测量过程中的误差,用刻度尺三次测量同一本书的长度,用刻度尺三次测量同一块橡皮的厚度,用量筒三次测
量同一块鹅卵石的体积,都可以求平均值有效减小测量误差;由于不同时间,人的体温不一定相同,所以用体温计一天早中晚三次测量同一个人的体温,不能减小误差。故选:𝐵。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人的体温在不同时刻可能是不
同的。本题考查了测量过程中减小误差的方法,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来运动,不能生搬硬套,属于基础知识,要熟记。3.【答案】𝐴第12页,共30页【解析】解:𝐴、人坐在气球的吊篮里,当气球升空时,以吊篮为参照物,人和吊篮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人是静止的,故A正确;B、以
地面为参照物,人坐在气球的吊篮里,当气球升空时,人和地面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人是运动的,故B错误;C、以人为参照物,人和地面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地面是运动的,故C错误;D、以气球为参照物时,人坐在气球的吊篮里,当气球升空时,人和气球
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人是静止的。故D错误。故选:𝐴。(1)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选定一个参照物;(2)被研究的物体和选定为参照物的物体之间发生位置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答案】𝐶【解析】解:由题意知,路程𝑠=100𝑚,运动时间𝑡=10𝑠,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𝑣=𝑠𝑡=100𝑚10𝑠=10𝑚
/𝑠;故选:𝐶。已知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平均速度。本题考查了求平均速度,应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但在解题过程中要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属于易错题。5.【答案】𝐴【解析】解:𝐴、“声无小而不闻”,意思是说声音不
会因为小而不被听见,若声音太小,或声音的振动频率小于20𝐻𝑧或大于20000𝐻𝑧,不在人耳听觉范围的声音是人耳听不到的,故A错误;B、“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越用力敲鼓,振幅越大,则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正确;C、“不敢高声语”,说明说话声音响度大,故C正确;D、“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可以形成回声,故D正确。第13页,共30页故选:𝐴。(1)人耳的听觉范围20𝐻𝑧~20000𝐻𝑧;(2)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不同人的音色不同;(4)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可以形成回声。本题考查声音
的特性,人耳的听觉范围,以及回声现象,是一道综合题。6.【答案】𝐵【解析】解:超声波能进行反射,根据反射回来的时间及方向,能反映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情况,这是超声波测速仪工作原理,说明超声波能够传递信息;A、超声波碎石是利用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A不符合题意;B、利
用倒车雷达倒车是利用超声能够传递信息,与超声波测速仪工作原理相同;故B符合题意;C、超声波清洗眼镜利用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C不符合题意;D、由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所以利用超声波将水雾化给房间空气加湿;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𝐵。声波能够传递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
据此分析解答。很多生活中的实物都是物理原理的直接应用,平时注意勤于观察、多加思考,以培养分析能力。7.【答案】𝐶【解析】解: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的是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B、将响铃闹钟置于密闭玻
璃罩中并抽气,闹钟铃声明显减小,可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B不符合题意;C、边说话边摸喉头部分,说明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故C符合题意;D、改变钢尺伸出来的长度,分别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快慢不
同,听到的声音音调不同,所以可以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𝐶。(1)响度和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第14页,共30页(3)物体发声时一定
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4)音调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本题考查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属于声学综合题目。8.【答案】𝐷
【解析】解:日环食是月球运动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球遮挡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地球上某区域的人会看到日环食,某区域的人会看到日偏食,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A、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
的色散现象。B、水底看起来变浅了,是因为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水中物体的反射光线折射时偏离法线,我们看到物体的深度比物体所在的实际深度要高一些,属于光的折射形现象。C、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D、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
线传播。综上分析可知,与日环食现象原理相同的是小孔成像。故选:𝐷。(1)光在同种均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
,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本题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光现象,综合了光学知识,要求判断哪个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这需要学生
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对相关的光现象进行思考。9.【答案】𝐴【解析】解:𝐴𝐵、池鹭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故A正确,B错误;C、根据平面镜成像像与物等大的特点可知,不管池鹭飞得多高,它在水中的“倒影”大小不变,故C错误;D、水面波光粼粼,这是因
为阳光照射到无数的水波片上,发生无数的镜面反射,所以感觉比较第15页,共30页刺眼,故D错误。故选:𝐴。(1)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
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2)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3)镜面反射后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正好处在这一方向上时,获得的光线很强,其他方
向上几乎没有反射光线,黑板“反光”就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的缘故;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此题通过池鹭捕鱼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
的反射的理解,掌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是关键,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10.【答案】𝐵【解析】解: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逆着折射光线
看上去,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所以有经验的渔民应该用鱼叉瞄准看到鱼的下方位置,才能将鱼叉到;如图所示:由此可知,𝐴、𝐶、𝐷选项光的传播方向错误,只有𝐵选项正确。故选:𝐵。(1)鱼反射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水面偏折,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鱼”位置升高了;(2)根据光线的传播方向及入射角与折射角间的关系分析各光路图,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本题考查了光折射的光路图,知道看水中鱼时,光的传播方向,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11.【答案】𝐴第16
页,共30页【解析】解:冰袋保鲜时,冰吸收热量,熔化成水,使得海鲜温度降低,不易变质。故选:𝐴。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吸热。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12.【
答案】𝐵【解析】解:𝐴、冰雪消融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属于熔化,故A不符合题意;𝐵、清晨草叶或树叶上形成露珠是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属于液化,故B符合题意;𝐶、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属于凝华,故C不符合题意;
𝐷、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属于升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𝐵。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做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做凝华。本题考查
了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我们要根据物质前后的状态判断物态变化。13.【答案】𝐷【解析】解:𝐴、从图像上看,物质有固定的熔点,是晶体,𝐶𝐷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但不能表示它的熔点也在升高,故A错误;𝐵𝐶、由图
可知,在第6𝑚𝑖𝑛时该物质刚开始熔化,第12𝑚𝑖𝑛时熔化结束,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在第10𝑚𝑖𝑛时仍处于熔化过程,沥青是非晶体,不是沥青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故BC错误;D、𝐵𝐶段表示该物质温度不随时间改变,说明该物质正在熔化,因此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故D正确。故选:𝐷。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②在熔化图像中,若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则
为晶体,此时的温度为熔点。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为熔化过程。在熔化之前为固态;熔化过程中为固液混合态;完全熔化完后为液态。此题主要考查了晶体的熔化图像。要学会从图像中找出与晶体有关的信息。关键是掌握晶体的熔第17页,共30页化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14.【答案】𝐶【解析
】解:称量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边一点,说明左边重,左边放的是物体,则应向右盘里加砝码或向右移动游码,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右盘中增加了一个更小的砝码.而此时不能调节平衡螺母.故A、𝐵、D错误,故选C.天平的使用包括两大步,
即天平的调节和物体的称量,平衡螺母是在调节过程中来调节横梁平衡的,而称量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要解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对天平的使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使用规则、注意事项等,都要考虑到.15.【答案】𝐴【解析】解:A、由图
像可知,当甲物质的质量𝑚甲=2𝑔时,𝑉甲=4𝑐𝑚3,则𝜌甲=𝑚甲𝑉甲=2𝑔4𝑐𝑚3=0.5𝑔/𝑐𝑚3;当乙物质的质量𝑚乙=4𝑔时,𝑉乙=2𝑐𝑚3,则𝜌乙=𝑚乙𝑉乙=4𝑔2𝑐𝑚
3=2𝑔/𝑐𝑚3,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𝜌甲:𝜌乙=0.5𝑔/𝑐𝑚3:2𝑔/𝑐𝑚3=1:4,故A正确;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故B错误;C、由图像可知,当甲和乙两
物质的质量相同时(如质量都为2𝑔),甲物质的体积较大,故C错误;D、由图像可知,当甲和乙两物质的体积相同时(如体积都为2𝑐𝑚3),乙物质的质量较大,故D错误。故选:𝐴。(1)由图像可知,当甲物质的质量为2𝑔时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
求出甲的密度;当乙物质的质量为4𝑔时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求出乙的密度,进而求出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种类、所处状态有关,而与质量和体积无关;(3)分析图像,得出相同质量的甲和乙两种物质的体积大小关系;(4)分析图像,得出相同体积的甲和乙
两种物质的质量大小关系。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对密度特性的理解,分析图像得出相关信息是关键。第18页,共30页16.【答案】1𝑚𝑚25.45【解析】解:(1)由测量结果25.44𝑐𝑚分析,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对应的单位是𝑚𝑚,即
它的分度值是1𝑚𝑚,(2)物体的长度𝐿=25.44𝑐𝑚+25.45𝑐𝑚+25.46𝑐𝑚3=25.45𝑐𝑚故答案为:1𝑚𝑚;25.45𝑐𝑚。(1)刻度尺测量之前,需要首先观察分度值
。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在一般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在计算到比测量值多一位数字后再四舍五入,即平均值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够根据给出数据判
断刻度尺的分度值,和对误差的认识,及减小误差的途径,减小误差取平均值算出结果,注意小数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17.【答案】112【解析】解:第一个图象是𝑠−𝑡图象,由图可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经过𝑡甲=4𝑠时,甲车通过的路程𝑠甲=4𝑚,所以
甲的速度为:𝑣甲=𝑠甲𝑡甲=4𝑚4𝑠=1𝑚/𝑠;第二个图象是𝑣−𝑡图象,由图可知,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𝑣乙=4𝑚/𝑠,由𝑣=𝑠𝑡可知经过4𝑠乙车通过的路程:𝑠乙=𝑣乙𝑡乙=4𝑚/𝑠×4𝑠=16�
�,则甲、乙两辆小车经过4𝑠相距的路程:△𝑠=𝑠乙−𝑠甲=16𝑚−4𝑚=12𝑚。故答案为:12。根据第一个图象,分析出甲车经过𝑡=4𝑠时通过的路程𝑠甲,利用𝑣=𝑠𝑡可求出甲的
速度;根据第二个图象可知乙车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可求出经过4𝑠时,乙车通过的距离,二者路程之差即为它们之间的相距的距离。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以及图象的认识及应用,图象法为物理学中常用方法,故一定要学会分析图
象。18.【答案】能音色【解析】解:频率是指每秒振动的次数,由题可知这种昆虫的翅膀每秒振动的次数为:700次2𝑠=350次/𝑠,则该昆虫翅膀振动的频率为350𝐻𝑧,人耳可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
0000𝐻𝑧,因此人类可第19页,共30页以听到该频率的声音;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一般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因此人们通过音色区分夏虫与鸟发出的声音。故答案为:能;音色。(1)频率是指每秒钟振动的次
数,据此得出该昆虫翅膀振动的频率;人耳可以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𝐻𝑧;(2)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质和结构有关,一般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本题考查了对频率和音色的理解,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19.【答
案】1325【解析】解: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桥上一彩灯距水面13𝑚,则该彩灯“倒影”距水面13𝑚;若河水再上涨0.5𝑚,彩灯到水面的距离为:13𝑚−0.5𝑚=12.5𝑚,则彩灯在湖水中“倒影”距水面12.
5𝑚,彩灯彩灯在湖水中“倒影”距彩灯的距离为:12.5𝑚+12.5𝑚=25𝑚。故答案为:13;25。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据此分析。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难度较小。20.【答案】小于正【解析】解:当凸透镜作为一个放大镜使用时,此时物体应该在一倍焦距以内,则邮票与放
大镜的距离即(物距)小于焦距15𝑐𝑚;此时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答案为:小于;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物距在一倍焦距内时,凸透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且当物体离焦点近时,成的像较大。本题主要考
查了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要知道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真正理解凸透镜在做放大镜使用时成像的规律,才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21.【答案】黑前方【解析】解:(1)我们看到一朵花是红色的,是因为这朵花反射红光;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自己颜
色相同的光,蓝色的玻璃只能透过蓝光,不能透过红光,所以这朵花呈现黑色。;(2)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像呈现在视网膜的前方。故答案为:黑;前方。第20页,共30页(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透过的色光决定;(2)近视
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本题考查物体颜色的判断和近视眼的成因,难度不大,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22.【答案】电吸收凝固【解析】解
:由“为科学仪器供电“可知,太阳能板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火星表面的温度达到35℃时,高于“正十一烷”的熔点,所以“正十一烷”会吸热熔化;火星表面的温度降低到−60℃时,低于“正十一烷”的熔点(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所以“正十一烷”会放热凝固。故
答案为:电;吸收;凝固。(1)太阳能板可以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2)物质在熔化时吸热,在凝固时放热。“嫦娥五号”、“祝融”号火星车、“天问一号”等将是明年命题的热点,我们应熟知一些与其相关的物理信息,以方便解答。23.【答案】变大8【解析】解:(1)冰
化成水,状态变化、质量不变,而体积变小,由𝜌=𝑚𝑉可知,密度变大;(2)剩余氧气的体积不变,仍等于氧气钢瓶的容积,为8𝐿。故答案为:变大;8。(1)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其大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所处位置无关;冰化水,状态变化、质量不
变,而体积变小,利用密度公式可得密度大小变化;(2)氧气钢瓶的容积不变,剩余氧气的体积和氧气钢瓶的容积相等。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对质量属性的理解,并且要知道消耗氧气前后,氧气的体积不变,等于氧气钢瓶的容积。24.【答案】3:2Ⅲ第21页,共30页【解析】解:由图像
可知,当𝑚甲=𝑚乙=6𝑔时,𝑉甲=4𝑐𝑚3,𝑉乙=6𝑐𝑚3,则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分别为:𝜌甲=𝑚甲𝑚乙=6𝑔4𝑐𝑚3=1.5𝑔/𝑐𝑚3,𝜌乙=𝑚乙𝑉乙=6𝑔6𝑐𝑚3=1𝑔/𝑐𝑚3,则甲、乙两液体的密度之比是:𝜌甲𝜌
乙=1.5𝑔/𝑐𝑚31𝑔/𝑐𝑚3=3:2;酒精的密度𝜌酒精=0.8𝑔/𝑐𝑚3<𝜌乙,根据𝜌=𝑚𝑉可知,质量相同时,酒精的体积大于乙液体的体积,酒精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像应在Ⅲ区。故答案为:3:2;Ⅲ。(1)从图像上得出甲、乙两液
体的质量均为6𝑔时对应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两者密度的大小,进而可求其密度之比;(2)根据酒精密度与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关系,确定酒精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象位于的区域。本题考查密度的计算,读懂图像,并能从图像中获取相关
信息是解答此题关键。25.【答案】解:首先过入射点𝑂作垂直于界面的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出反射光线𝑂𝐵;如图所示:【解析】先过入射点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并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此题主要考查光的反射光路图的画法,难度不大,关键是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弄清楚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第22页,共30页26.【答案】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解析】先确定所给
的入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凸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图。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
变。27.【答案】解:(1)由表一可知,现在该次列车的运行时间:𝑡1=(6:20−0:00)+(24:00−20:20)=10ℎ;1年前同一车次的运行时间:𝑡2=22:00−6:00=16ℎ;所以,现在该次
列车的运行时间比以前缩短的时间:𝛥𝑡=𝑡2−𝑡1=16ℎ−10ℎ=6ℎ;(2)由𝑣=𝑠𝑡可知,𝐴站与𝐵站之间的距离:𝑠𝐴𝐵=𝑣1𝑡1=200𝑘𝑚/ℎ×10ℎ=2000𝑘𝑚;则该次列车一年前的平均速度为
:𝑣2=𝑠𝐴𝐵𝑡2=2000𝑘𝑚16ℎ=125𝑘𝑚/ℎ。答:(1)现在该次列车的运行时间比以前缩短了6小时。(2)若该次列车提速后的平均速度为200千米/小时,那么,该次列车1年前的平均速度为125千米/小时。【解析】
(1)由表一求出现在该次列车的运行时间,由表二求出1年前同一车次的运行时间,用1年前同一车次的运行时间减去今年该次列车的运行时间即为缩短的时间;(2)知道现在该次列车的运行时间和平均速度,利用速度公式可以计算出𝐴站与𝐵站之间的距离,知道𝐴站与𝐵站之间的距离和
1年前同一车次的运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该次列车1年前的平均速度。本题通过列车时刻表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能从列车时刻表中找到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第23页,共30页28.【答案】解:(1)由𝜌=𝑚𝑉可得,钢材的体积:𝑉钢=𝑚钢𝜌钢=23.7𝑘𝑔7.9×
103𝑘𝑔/𝑚3=3×10−3𝑚3(2)橡胶的质量:𝑚橡胶=𝑚总−𝑚钢=27.3𝑘𝑔−23.7𝑘𝑔=3.6𝑘𝑔;橡胶和钢材各占自行车总体积的一半,𝑉橡胶=𝑉钢=3×10−3𝑚3;橡胶的密度:𝜌橡胶=�
�橡胶𝑉橡胶=3.6𝑘𝑔3×10−3𝑚3=1.2×103𝑘𝑔/𝑚3;(3)由𝜌=𝑚𝑉可得,某合金材料的质量:𝑚=𝜌合金×𝑉钢=3×103𝑘𝑔/𝑚3×3×10−3𝑚3=9𝑘𝑔;则自行车的质量:𝑚总2=𝑚+𝑚橡胶=9𝑘𝑔
+3.6𝑘𝑔=12.6𝑘𝑔;答:(1)此自行车所用钢材的体积是3×10−3𝑚3;(2)橡胶的密度是1.2×103𝑘𝑔/𝑚3;(3)若将所用的钢材换为密度为3𝑔/𝑐𝑚3的某合金材料,则此自行车的质量变为12.6𝑘𝑔。
【解析】(1)根据钢材质量和密度可求得自行车内钢材的体积;(2)已知自行车的体积,用自行车的质量减去自行车所有钢材质量可求得橡胶的质量,再利用密度公式即可求得橡胶的密度;(3)将所用的钢材换为密度为3𝑔/𝑐𝑚
3的某合金材料,利用密度公式变形可求得其质量,再加上橡胶的质量即为自行车的质量。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及其变形的计算,关键是单位之间的换算,有一定的拔高难度,属于难题。29.【答案】较暗不变能【解析】解:(
1)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2)如果使蜡烛𝐴离玻璃板远一些,因为
像与物大小相等,所以它所成像的大小不变;(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将光屏置于玻璃板和𝐵之间,在𝐴侧依然能看到像。第24页,共30页故答案为:(1)较暗;(2)不变;(3)能。(1)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
,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2)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没有关系;(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
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将光屏置于玻璃板和𝐵之间,在𝐴侧依然能看到像。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只要牢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不难。30.【答案】89𝐴小【解析】解:(2)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89℃。(3)①沸腾时,烧杯中所有的水温度都一
样,气泡越往上,所受水的液体压强越小,且不断有液态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故气泡越来越大,故观察到烧杯中的水如图乙中𝐴时,可知水沸腾了。②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为沸点,从表格数据可知,水温达到98℃后,一直保持不变,故水的沸点为98℃;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气
压越低,沸点越低,故当地气压比一标准大气压小。故答案为:(2)89;(3)①𝐴;②小。(2)先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再读数。(3)①水沸腾前,烧杯底部水的温度较高,越往上水的温度越低,气泡上升过程中,遇冷收缩,
且气泡中的水蒸气不断液化为液态,故越来越小;沸腾时,烧杯中所有的水温度都一样,气泡越往上,所受水的液体压强越小,且不断有液态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故气泡越来越大;②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为沸点,分析表格数据可得出水的沸点;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
100℃,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本题为“观察水沸腾特点”的实验,考查温度计读数、沸腾现象、沸点判断等知识。31.【答案】572.85×103偏大【解析】解:(2)小石块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刻度示数之和,则𝑚=
50𝑔+5𝑔+2𝑔=57𝑔;小石块浸没前后的体积之差为小石块的体积,所以𝑉=80𝑚𝐿−60𝑚𝐿=20𝑚𝐿=20𝑐𝑚3;第25页,共30页由密度公式得,小石块的密度为𝜌=𝑚𝑉=57𝑔20𝑐𝑚3=2.85
𝑔/𝑐𝑚3,由因为密度的单位关系:1𝑔/𝑐𝑚3=1×103𝑘𝑔/𝑚3,所以𝜌=2.85×103𝑘𝑔/𝑚3;(3)由于小石块吸水,使排开水的体积偏小,则所测的密度偏大;故答案为:(2)57;2.85×103;(3)偏大。(1)小石块的质量等于砝码
的质量和游码刻度示数之和;排水法测量固体的体积等于两次液面读数的差值;利用密度公式求密度;(2)小石块吸水,导致浸没后的液面降低,则排开水的体积偏小,结合密度公式判断。本题考查质量的测量、排水法测量固体体积、密度的计算、实验误差的分析的知识,掌握质量的测量和排水法测量的方法是解答本题
的关键。32.【答案】𝐴【解析】解:𝐴、“曲高和寡”在文学中指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用来比喻知音难得。而在物理学中,成语“曲高和寡”中的“曲高”是指曲子的音调高,故A正确;B、超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并且能够传递信息,所以可以利用超声波确定鱼群位置和海水深度,故B错
误;C、声速与频率无关,超声波与次声波在相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故C错误;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𝐴。(1)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
特性;(2)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𝐻𝑧~20000𝐻𝑧,高于20000𝐻𝑧的是超声波,低于20𝐻𝑧的是次声波,超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并且能够传递信息;(3)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与频率无关;(4
)防治噪声的途径,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本题考查声音的特征、超声波的应用、声速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33.【答案】𝐶【解析】解:A、由图象可知,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所以是熔化图象;又因为该
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第26页,共30页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故A错误;B、由图甲可知,该物质从第10𝑚𝑖𝑛开始熔化,到第20𝑚𝑖𝑛时全部熔化,则第15𝑚𝑖𝑛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故B错误;𝐶𝐷、由图可知,该物质熔点为−2℃,低于冰的熔点,故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凝固结冰,所以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即冰会逐渐增加,故C正确,D错误。故选:𝐶。(1)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晶
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2)熔化前处于固态,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后处于液态;(3)根据晶体凝固的条件可知:冰水混合物会向混合物放热,由此确定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有部分结冰,则可判
断冰的变化。此题考查了有关晶体熔化图象的分析,要抓住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特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熔化(凝固)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放热),学习时要用比较法来记住它们的特点,本题还考查了凝固条件。34.【答案】𝐷【解析】【分析】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可以对
光线起会聚作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是指折射后的光线与原来比较,光线偏转向了主光轴,即为会聚。本题考查了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的理解,其中𝐶选项学生比较难理解,画图说明,效果会更好一些。【解答】A、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可以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故A错误;B、凸透镜不只是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起会聚作用,对其他
光线也有会聚作用,故B错误;C、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发散程度比原来小,因为凸透镜的作用是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故C错误;D、如果不经过凸透镜,光线将沿着红色光线的方向射出,当经过凸透镜后的光线发散程度比原来小,仍然是会聚的一种现象,如下图所示
:第27页,共30页故D正确。35.【答案】𝐶𝐷【解析】解:𝐴、由图像可知,相遇时(即两图线相交的交点),甲通过的路程为400𝑚−100𝑚=300𝑚,乙通过的路程为100𝑚,故A错误;B、由图像可知,0~40𝑠内甲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说明甲做匀速直线运动;在0~10𝑠内,乙处于静止状态,10𝑠−40𝑠,乙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C、由图像可知,甲40𝑠通过的距离为400𝑚,甲的运动速度为𝑣=𝑠𝑡=400𝑚40𝑠=10𝑚/𝑠,故C正确;D、由图知,相遇前甲、乙距离最远是在最开始的
时刻,距离为400𝑚,故D正确。故选:𝐶𝐷。(1)根据图像读出两物体相遇时(即两图线相交),甲乙通过的路程;(2)由图像可知,乙较甲晚10𝑠出发,在0−10𝑠内,乙处于静止状态,10𝑠−40𝑠,乙做匀速直线运动;0~40𝑠,甲做匀速直线运动。(3)由图像读出甲40𝑠内通过的路程,
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甲的运动速度;(4)根据图像可知甲乙距离最远是刚刚开始的时刻。根据图像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像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36.【答案】𝐵𝐷【解析】解:
“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放3个甲球,在天平的右盘放5个乙球,天平恰好平衡,”可得3𝑚甲=5𝑚乙,即𝑚甲𝑚乙=53,故B正确;因𝑚甲重,二者体积相等,所以甲球是实心的,乙球是空心的,故C错误;总体积
等于甲球的体积𝑉=𝑚甲𝜌,乙球的实心部分体积𝑉2=𝑚乙𝜌,空心部分𝑉3=𝑉−𝑉2=𝑚甲𝜌−𝑚乙𝜌=𝑚甲−𝑚乙𝜌,第28页,共30页空心金属球中空心部分体积与整个球的体积比:𝑉3𝑉=𝑚甲−𝑚乙𝜌𝑚甲𝜌=
𝑚甲−𝑚乙𝑚甲=25=2:5,故D正确,A错误。故选:𝐵𝐷。(1)根据“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放3个甲球,在天平的右盘放5个乙球,天平恰好平衡,”可知3个甲球的质量正好等于5个乙球的质量,由此可得则甲球是实心的,乙球是空心的;(2)求出总体积等于甲球的体积𝑉,乙球的实心部分体积𝑉2=�
�乙𝜌,则空心部分𝑉3=𝑉−𝑉2,然后求出空心金属球中空心部分体积与整个球的体积比。灵活使用天平,能根据条件获得质量与密度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当物质的密度相同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当物体的质量相同时,密度与体积成反比;当体积相同时,密度与质量成正比。此题有一定
难度。37.【答案】缩小下𝐷下【解析】解:(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𝑐𝑚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即焦距是10𝑐𝑚,此时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25𝑐𝑚处,即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所以移动光
屏,会在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2)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凸透镜、光屏、烛焰的高度在同一高度处,由图知,光屏位置偏低,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应将光屏向上调;或将凸透镜向下调节;(3)小电灯放在凸透镜主光轴上
距透镜15𝑐𝑚的𝐴处,因𝑓<𝑢<2𝑓,所以成的像在2倍焦距外的𝐵点处,将白纸从一倍焦距处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白纸上得到的光斑先变小后变大,如图所示:故D正确;(4)在(1)的基础上,把一个远视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变的模糊了,即此时远视眼
镜使得像提前会聚了,所以为了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地像,可以将光屏向左移动,这样像可以成在光屏上,也可以所有器材位置都不变,换一个焦距更大的凸透镜,以增大像距,达到上述目的。第29页,共30页故答案为:(1)缩小;(2)下;(3)𝐷;(4)大。(1)凸透镜对
太阳光有会聚作用,太阳光通过凸透镜会会聚于一点,即焦点。也就是屏上出现的最小最亮光斑,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焦距。烛焰移至距凸透镜25𝑐𝑚处,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2)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若要使烛焰成像在光屏的中
心,应将光屏向上调。(3)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可会聚在焦点,此时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成等大的光斑,光屏可能在焦点前后位置;(4)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据此分析即可判断。本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及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要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
释有关现象。38.【答案】解:(1)正方体甲的体积:𝑉甲=𝐿甲3=(0.2𝑚)3=8×10−3𝑚3,则正方体甲的密度:𝜌甲=𝑚甲𝑉甲=4𝑘𝑔8×10−3𝑚3=0.5×103𝑘𝑔/𝑚3;(2)由题意可知:正方体乙的质量:𝑚乙=�
�剩+𝑚溢−𝑚总=4.6𝑘𝑔+0.4𝑘𝑔−2𝑘𝑔=3𝑘𝑔;因物体浸没时排开液体(溢出液体)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所以,根据𝜌=𝑚𝑉可得实心正方体乙的体积为:𝑉溢=𝑉=𝑚乙𝜌乙=3�
�𝑔6×103𝑘𝑔/𝑚3=0.5×10−3𝑚3,所以,液体密度:𝜌液=𝑚溢𝑉溢=0.4𝑘𝑔0.5×10−3𝑚3=0.8×103𝑘𝑔/𝑚3;(3)假设挖去高为ℎ并由倒满烧杯中的液体
后,甲变化后的总质量等于乙的质量的2倍,则:即:𝑚甲−𝜌甲𝑆ℎ+𝜌液𝑆ℎ=2𝑚乙,所以,ℎ=2𝑚乙−𝑚甲(𝜌液−𝜌甲)𝑆=6𝑘𝑔−4𝑘𝑔(0.8×103𝑘𝑔/𝑚3−0.5×103𝑘𝑔/𝑚3)×0.02𝑚2=13𝑚>0.2𝑚,即:
ℎ大于正方体甲的边长,故不可能。答:(1)正方体甲的密度为0.5×103𝑘𝑔/𝑚3;第30页,共30页(2)该液体的密度为0.8×103𝑘𝑔/𝑚3;(3)由于ℎ将大于正方体甲的边长,故不可能。【解析】(1
)知道正方体甲的边长,根据𝑉=𝐿3求出其体积,又知道甲的质量,利用𝜌=𝑚𝑉求出正方体甲的密度;(2)知道正方体乙、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以及把乙取出后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两者的差值即为正方体乙的质量,又知道装满液体
后烧杯的总质量可求放入正方体乙后烧杯溢出液体的质量,利用𝜌=𝑚𝑉求出正方体乙的体积,物体浸没时排开液体(溢出液体)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利用𝜌=𝑚𝑉求出液体的密度𝜌液;(3)根据𝑚=𝜌𝑉=𝜌𝑆ℎ
表示出挖去后甲的质量,然后表示出挖去部分中倒满液体后的总质量,然后让其等于乙的质量的2倍,据此求出应挖去长方体的高ℎ,然后与甲的高度比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了密度的计算和密度公式的应用,正确的得出乙的质量和体积是关键,有一定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