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2022学年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共(19)页,506.759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813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19页2021-2022学年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1.身高160厘米的小明,利用自己的身体特征进行了以下估测,接近真实值的是()A.教室宽5臂展,约8米(臂展: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B.教
室长10步幅,约30米(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间的距离)C.课桌长4拃,约2.8米(拃: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D.科学课本厚1指宽,约10厘米2.古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是走来迎”中,诗人描述山是运动的,选择的参照物是
()A.河岸B.岸边的树C.诗人乘坐的船D.山3.据《昆明教育》报道:“很多爸爸妈妈大概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陪孩子期末复习时,总会控制不住‘洪荒之力’,时间长了,就会觉得自己离练成‘狮吼功’也不远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
中错误的是()A.孩子听到爸妈的“激励”,说明声音传递了信息B.孩子能够听到爸妈的声音,说明爸妈的声音频率在20𝐻𝑧到20000𝐻𝑧之间C.爸妈运用“狮吼功”,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噪声D.妈妈是“女高音”,说明她声音的响度大4.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
声产生的是()A.晚上休息时关闭房间的门窗B.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C.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D.纺织车间的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5.在冷却食物时用0℃的冰比用0℃的水好,这是因为()A.冰比水的温度低,因为冰是冷的B.同样多的水和冰冷却物体时,吸收一样多的热,所以效果相同第2页,共19
页C.冰有熔化成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热D.水结成冰时要吸收大量的热6.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需要放热C.“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D.“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7.下列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A.日偏食B..照镜子C.汽车观后镜D.水中筷子变弯8.如图所示,光线斜射到两种透明物质的
界面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则由图可知正确的是()A.入射光线为𝐵𝑂B.法线为𝑀𝑁C.入射角为30°D.𝑀𝑁的上面可能是空气9.要想在光屏上得到一个与物体一样大小的像,应当用()A.平面镜B.凸透镜C.凹透镜D.凸面镜10.如图所示是甲和乙两种物质的质
量与体积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物质的密度随体积增大而增大B.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是4:1C.体积为5𝑐𝑚3的乙物质,质量为10𝑔第3页,共19页D.当甲和乙两物质的质量相同时,乙物质的
体积较大11.83000µ𝑚=______𝑚;2.7×103𝑘𝑔/𝑚3=______𝑔/𝑐𝑚3;72𝑘𝑚/ℎ=______𝑚/𝑠。12.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______和______;经过5𝑠,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______。13.图中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______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______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这也说明声音还可以传递_____
_。14.小丽站在平面镜前1.5𝑚处观察自己在镜中的像,镜中的像是______(选填“虚像”或“实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𝑚,她向平面镜靠近的过程中,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
不变”)。15.如图:这是一款人脸识别门禁一体机,通过摄像镜头捕捉人脸信息,并将所拍图象与系统数据库中预先录入的人脸照片模板进行比对。该摄像镜头相当于______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具有______作用(填“会聚”或“发散”),可用来矫正___
___眼(填“近视”或“远视”);若镜头的焦距为10𝑐𝑚,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______𝑐𝑚。16.90𝑔的水完全凝固成冰,则冰的质量是______,体积为______𝑐𝑚3.(𝜌冰=0.9×103�
�𝑔/𝑚3)17.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医院内氧气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某氧气瓶内氧气用掉一半后,瓶内氧气的质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密度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8.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𝑚𝑚,木块的长度是______𝑐𝑚。第4页,共19页19.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𝐴𝐵在平面镜𝑀𝑁中所成的像𝐴′𝐵′。20.如图所示,从点光
源𝑆发出的一条光线射向平面镜,经平面镜反射后射向墙壁上的𝑂点处,请作出这条入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21.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图中的虚线内画出适当类型的透镜。22.在图中,画出两条折射光线的入射光线。23.
图甲是“探究冰熔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为______℃。(2)采用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______。(3)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当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图丙是冰的温度随第5页,共19页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冰是_____
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冰的熔化过程是______(用字母表示)段,在此过程中需要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4)𝑡1到𝑡2这段时间,物质处于______态,测得此时的水温度为98℃,则此处大气压______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标准大气压。24.学习光学知识后,周逸凡同学对有关实验进行了思考和创新。(1)在如图所示的“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周逸凡用______(选填“玻璃板”或“平面镜”)来完成探究活动;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选填“较明
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2)实验中观察到蜡烛𝐴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像,这是由于玻璃板______(选填“较厚”或“较薄”)造成的。(3)将点燃的蜡烛𝐴放在玻璃板的前面,找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用直线把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于是,可得出实验结论
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______,理由是:______。(4)如果移去后面的蜡烛,在𝐵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则白纸板上将______(选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5)之后他又将玻璃板换成了一块凸透镜并且继续在
𝐵点位置放置白纸做光屏,此时𝐴𝐵两点相距20𝑐𝑚,发现当透镜刚好在𝐴𝐵连线的中垂线上时白纸上呈现出与𝐴点蜡烛等大的像,则该透镜焦距𝑓=______𝑐𝑚,之后他将透镜往𝐵点方向移动时
发现在白纸上出现蜡烛倒立、______(选填“等大”、“放大”或“缩小”)的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这时的成像原理相当于生活中我们常用的______。25.假期期间,小刚到省城兰州参观了黄河奇石博物馆,参观后他在黄河边捡了一小块石头带回去研究,测量
它的密度进行了如下操作。(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到零刻线处,这时他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线第6页,共19页的左侧,如图甲所示,他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橫梁平衡;(2)小刚在用天平
测量黄河石质量的过程中操作方法如图乙所示,他的操作错误是______;(3)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图丙所示,则石头的质量为______𝑔;(4)之后他将石头投入到量筒中,根据图丁中量筒中的刻度值,石头的体积是_
_____𝑐𝑚3;(5)由以上操作可计算出这块石头的密度为______𝑘𝑔/𝑚3。26.如图为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学校门口都装上了能快速检测体温的热成像仪,该装置是靠接收人体发出的什么来工作的?戴
眼镜的同学戴上口罩后,眼镜上很容易起“雾”这又是什么原因?27.有一天兔子和乌龟在一起赛跑。兔子跑得很快,一会儿就跑得很远了。它回头一看,乌龟才爬了一小段路,心想:乌龟跑的真慢呀!我呀,在这儿睡上一大觉吧,于是就在树下呼呼大睡起来了。乌龟不停地往前爬、超过了睡着
的兔子……他继续不停向前爬,终于到了终点。当兔子醒来时乌龟已经到了终点。兔子遗憾的输掉了比赛。(1)乌龟爬行的平均速度约为0.1𝑚/𝑠.现乌龟与兔子进行赛跑比赛,乌龟完成比赛共用时100分钟,则比赛的起点距离终点小山头约多少米?(2)兔子奔跑的平均速度约为6𝑚/𝑠,兔子为了不输给乌龟,
比赛期间睡觉时间最多可以是多少秒?28.为了用铁浇铸一个机器零件,先用蜡做了一个该零件的模型,已知该模型的质量为1800𝑔,蜡的密度为0.9×103𝑘𝑔/𝑚3,(1)该零件体积为多少𝑚3;(2)浇铸这样一个铁件需要多少千克铁?(𝜌铁=7.9×103�
�𝑔/𝑚3)第7页,共19页答案和解析1.【答案】𝐴【解析】解:𝐴、中学生1臂展与身高差不多,在1.6𝑚左右;教室宽5臂展,约5×1.6𝑚=8𝑚,故A符合实际;B、中学生的步幅在60𝑐𝑚左右;教室长10步幅,约600
𝑐𝑚=6𝑚,故B不符合实际;C、中学生1拃大约15𝑐𝑚,课桌长4拃,约60𝑐𝑚=0.6𝑚,故C不符合实际;D、中学生食指宽约1𝑐𝑚,科学课本厚度与此差不多,在1𝑐𝑚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
𝐴。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
𝑐𝑚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𝑐𝑚;成年人的身高在170𝑐𝑚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𝑐𝑚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𝑚左右,等等。2.【答案】𝐶【解析】解:以诗人乘坐的船为参照物
,山与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山是运动的,所以会感觉到“看山恰似走来迎”,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𝐶。本题中研究的分别是山的运动状态,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
确的结论。因此,解答中要抓住“参照物”这个中心,认真分析,灵活处理。3.【答案】𝐷【解析】解:𝐴、孩子听到爸妈的“激励”,接收到了爸妈的声音信息,说明声音传递了信息,故A正确;B、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𝐻𝑧~2
0000𝐻𝑧,孩子能够听到爸妈的声音,说明爸妈的声音频率在20𝐻𝑧到20000𝐻𝑧之间,故B正确;第8页,共19页C、爸妈运用的“狮吼功”对孩子来说,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因此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噪声,故C正
确;D.女高音指的是音调高,妈妈是“女高音”,说明她声音的音调高,故D错误。故选:𝐷。(1)声音传播时,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2)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𝐻𝑧~20000𝐻𝑧;(3)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的声音可能噪声;(4)女高音指的是音调高;本题考查声现象的相
关知识,属于基础题。4.【答案】𝐵【解析】解:A、晚上休息时关闭房间的门窗,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减弱噪声;故不符合题意;B、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是从噪声的产生防治噪声;故符合题意;C、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
仪,只是能够监测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D、纺织车间的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是在噪声的接收处减弱噪声;故不符合题意;故选:𝐵。人们通常从噪声的产生、传播、接收这三个环节来减弱噪声的影响。注意区分每个选项所涉及的
环节。本题考查减弱噪声的途径,减弱噪声,一般就是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这三个方面考虑,在分析时要牢牢抓住这三个方面。5.【答案】𝐶【解析】解:用质量相等的0℃的冰冷却物体,冰吸收物体的热量首先熔化成0℃的水,比用0℃的水直接冷却物体多了一个冰熔化吸热的过
程,所以要使物体冷却,用质量相等的0℃的冰和0℃的水,冰的效果好些,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𝐶。解决此题需掌握: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此题主要考查了熔化与熔化吸热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一道热学基础题。第9页,共19页6.【答案】𝐶【解析】解:𝐴、“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A错误;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C、“已是悬崖百丈冰”,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C正确;D、
“月落乌啼霜满天”,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D错误。故选:𝐶。(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
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2)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和凝华。此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自然现象,学以致用,有意义!7.【答案】
𝐷【解析】解:𝐴、日偏食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照镜子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C、汽车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面镜,起扩大视野的作用,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由于光的折射,出现了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的现象,故D符合题意。故选:𝐷。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
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本题考查了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光的反射现象的应用以及光的折射现象的应用,都是基础知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白
各种光学现象的实质。第10页,共19页8.【答案】𝐵【解析】解:由“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具有对称性”可知𝑀′𝑁′是界面,𝑀𝑁是法线,由∠𝑁′𝑂𝐶=30°可得入射角∠𝐶𝑂𝑀=60°,可知𝐶𝑂是入射光线,𝑂𝐵是
反射光线,𝑂𝐴是折射光线。折射角是∠𝐴𝑂𝑁=30°,入射角大于折射角,𝑀′𝑁′的右面可能是空气。故选:𝐵。(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
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而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可先辨别出反
射光线与入射光线,这是此题的突破点。9.【答案】𝐵【解析】解:能出现在光屏上必须是实像,而且是与物体一样大小的像,所以只能是凸透镜.𝐴,𝐶,D错误,B正确.答案为:𝐵.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凸透镜可成倒立等大的实
像,凹透镜和凸面镜成的都是虚像.能出现在光屏上必须是实像.考查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区别,对它们的成像特点及原理一定要掌握.10.【答案】𝐶【解析】解:𝐴、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故A错误;B、由图象可知,
当甲物质的质量𝑚甲=2𝑔时,𝑉甲=4𝑐𝑚3,则𝜌甲=𝑚甲𝑉甲=2𝑔4𝑐𝑚3=0.5𝑔/𝑐𝑚3;当乙物质的质量𝑚乙=4𝑔时,𝑉乙=2𝑐𝑚3,则𝜌乙=𝑚乙𝑉乙=4𝑔2𝑐𝑚3=2�
�/𝑐𝑚3,所以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是1:4,故B错误;C、体积为𝑉乙′=5𝑐𝑚3的乙物质的质量:𝑚乙′=𝜌乙𝑉乙′=2𝑔/𝑐𝑚3×5𝑐𝑚3=10𝑔,故C正确;D、由图象可知,当甲和乙两物质的质量相同时,甲物质的体积较大,故D错误。故选:𝐶
。第11页,共19页(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2)根据图象,利用密度公式求出甲、乙的密度,进而求出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3)利用𝑚=𝜌𝑉求5𝑐𝑚3的乙物质的质量;(4)根据图象分析解答。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
的应用以及对密度特性的理解,分析图象得出相关信息是关键。11.【答案】0.0832.720【解析】解:因为1𝜇𝑚=10−6𝑚,所以83000𝜇𝑚=83000×1𝜇𝑚=83000×10−6𝑚=0.
083𝑚;因为1𝑘𝑔/𝑚3=10−3𝑔/𝑐𝑚3,所以2.7×103𝑘𝑔/𝑚3=2.7×103×1𝑘𝑔/𝑚3=2.7×103×10−3𝑔/𝑐𝑚3=2.7𝑔/𝑐𝑚3;因为1𝑘𝑚/ℎ=13.
6𝑚/𝑠,所以72𝑘𝑚/ℎ=72×1𝑘𝑚/ℎ=72×13.6𝑚/𝑠=20𝑚/𝑠。故答案为:0.083;2.7;20。此题考查物理量不同单位间的换算,运用不同单位间的具体关系,利用数学上的运算就可解答。无论什么物理量的单位换
算,前面的数都表示倍数,不进行换算,只是把后面的单位进行换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位换算。12.【答案】甲丙;乙【解析】解:由第一个图象可知,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
是一个定值,当甲运动的路程为20𝑚时,运动的时间是5秒,运动的速度𝑣甲=𝑠甲𝑡甲=20𝑚5𝑠=4𝑚/𝑠;由第二个图象可知,乙、丙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乙的速度𝑣乙=6𝑚/𝑠,丙的速度
𝑣丙=4𝑚/𝑠;由分析可知:甲和丙的速度是相等的;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因为乙的速度是最大的,经过5𝑠,乙运动的路程就是最长的,所以乙在最前面;故答案为:甲;丙;乙。根据第一个图象,分析出甲的运动情况,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𝑣=𝑠𝑡求出甲的运动速度
;第12页,共19页根据第二个图象,分析出乙和丙的运动速度;比较三者的大小关系,得出第一个空;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都运动5𝑠,谁的速度大,谁运动的路程就长,谁就在最前面。此题主要考查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画出测得数据的关系图
象,分析图象从而得出结论。13.【答案】音色响度信息【解析】解: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这也说明声音还可以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音色;响度;信息。(1)声音的品质叫音色,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2)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此题考查了声音的音色、响度、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属于声现象重要
规律的考查,难度不大。14.【答案】虚像1.5不变【解析】解:小丽站在平面镜前1.5𝑚处,成的是虚像;小丽的像和小丽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小丽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1.5𝑚。小丽向平面镜靠近的过程中,小丽像的大小跟小丽的大小有关,跟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小丽的像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虚像;1.5;不变。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像的大小只跟物体大小有关,跟平面镜大小,跟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但是我们远离平面镜时,看到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变小,是因为眼睛看像的视角变小,产生了错觉,像的实际大小是没有发生变化的。15.【答案】凸会聚远视20【解析】解: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凸透镜的焦距是1
0𝑐𝑚,当人脸和摄像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也就是大于20𝑐𝑚时,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第13页,共19页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用凸透镜来矫正远视眼,用凹透镜来矫正近视眼。故答案为:凸;会聚;远视;20。凸透镜成倒立、
缩小的实像,𝑈>2𝑓,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如何来矫正。本题考查了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对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作用,凸透镜的三种成像特点和应用。16.【答案】90𝑔;100【解析】解:①90𝑔的
水完全凝固成冰,只是状态发生变化,所以质量不变,仍然为90𝑔;②∵𝜌=𝑚𝑉∴冰的体积为𝑉=𝑚𝜌=90𝑔0.9𝑔/𝑐𝑚3=100𝑐𝑚3。故答案为:90𝑔;100。①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已知
属性,与物体的状态无关,与物体所含的物质多少有关;②已知冰的质量和密度,利用公式𝑉=𝑚𝜌得到冰的体积。质量与物体的状态无关,在此题中,还可以利用𝜌1𝑉1=𝜌2𝑉2求解冰的体积,更方便。17.【答案】变小变小【解析】解:
(1)充满氧气的氧气瓶用去瓶内氧气的一半后,则瓶内所含的氧气变少,即氧气的质量变小;(2)瓶内氧气的质量减小一半,但氧气仍然充满整个氧气瓶,即剩下氧气的体积不变;根据𝜌=𝑚𝑉可知,当质量减半、体积不变时,密度变小。故答案为:变小;变小。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物理上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物质的密度。此题考查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及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正确理解概念是解答的前提。第14页,共19页18.【答案】14.20【解析】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𝑐𝑚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
长度是0.1𝑐𝑚,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𝑚𝑚;物体左侧与0对齐,右侧略偏过4.0𝑐𝑚,估读为4.20𝑐𝑚,所以物体的长度为𝐿=4.02𝑐𝑚−0𝑐𝑚=4.20𝑐𝑚。故答案为:1;4.20。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
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
分度值和读数,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19.【答案】【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作图,关键是明确其成像特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
物体𝐴、𝐵端点𝐴𝐵的像点𝐴′、𝐵′,连接𝐴′、𝐵′即为物体𝐴𝐵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解答】第15
页,共19页先作出端点𝐴、𝐵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𝐴′、𝐵′,用虚线连接𝐴′、𝐵′即为物体𝐴𝐵的像,如图所示:。20.【答案】解:过镜面作出点𝑆的对称点𝑆′,即为点光源𝑆在平面镜中的
像,连接𝑆′𝑂与镜面交于𝑃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𝑆𝑃就得到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反射光线好像是由像点发出的,由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作出像点后,作出射线𝑆′𝑂,与镜面的交点
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本题还可以作出𝑂点的像𝑂′,连接𝑆𝑂′与镜面交于𝑃点,从而确定入射光线和入射点,连接𝑂𝑃画出反射光线。21.【答案】解:由给出的光线可知,原本向中间会聚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变得平行不再会聚,即经过透镜后,折射光线变得发散了,故虚线框内的是凹透镜。【解析】根据入
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特点判断出光线是会聚的还是发散的,来确定透镜的类型。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够判断出光线经透镜后变得发散还是会聚,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第16页,共19页22.【答案】解:
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如图所示:【解析】要正确作出图中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必须知道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过焦点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如何传播?凸透镜三条特殊入射光线:
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过焦点;②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③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23.【答案】−8使物质受热均匀晶体𝐵𝐶吸热固液共存小于【解析】解:(1)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低于0℃,此时的
温度是−8℃;(2)采用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使物质受热均匀;(3)图丙是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𝐵𝐶段是熔化过程,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冰是晶体;(4)𝐵𝐶段的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测得此时的水温度为98℃,
则烧杯内水的沸点是98℃,而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此地的大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故答案为:(1)−8;(2)使物质受热均匀;(3)晶体;𝐵𝐶;吸热;(4)固液共存;小于。(1)读数时,要先认清分度值,然后看液柱所对应的示数;(2)水浴法加热可以使物质受热均匀;(3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4)晶体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态共存状态;液体沸点和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本题是探究“冰熔化过程的规律”的实验,考查了加热的方法、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沸腾特点及对熔化图象的分析。学生分析物质熔化的图象,是本实验中应该掌握的基本
技能之一,从图象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也是物理实验中经常运用的。24.【答案】玻璃板较黑暗较厚不合理只做一次实验存在偶然性,无法得出普遍规律没有5缩小实像照相机第17页,共19页【解析】解:(1)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
的是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以便于确定像的位置;②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
。所以最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2)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都会发生反射现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会会聚成像,玻璃板越厚,两个像距离越远,两个像越清晰;(3)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是一个普遍规律,需要多次测量,仅凭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4)蜡烛在平面镜中成像是虚像,在𝐵位置
上放一张白纸板,则白纸板上将没有蜡烛的像;(5)由题意可知,当物距为10厘米时,物体成一个等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的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5厘米;他将透镜往𝐵点方向移动时,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此原理应用于照相机。故答案
为:(1)玻璃板;较黑暗;(2)较厚;(3)不合理;只做一次实验存在偶然性,无法得出普遍规律;(4)没有;(5)5;缩小;实像;照相机。(1)①平面镜不能透光,只能反射光,不能确定出像的位置,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②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
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2)玻璃板有两个表面,两个表面都对光线有反射作用,都会成像;(3)物理实验中要求多次测量,才能使结论更具普遍性;(4)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
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平面镜成虚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5)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结合现在物距为20厘米时的成像情况可以确定凸透镜的焦距;物距小于像距,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大于像距,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此题是探究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
像距、成像特点与物距的关系,实验现象的分析。25.【答案】右用手拿砝码27102.7×103【解析】解:(1)用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到零刻线处,这时他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说明天平的左端下沉,右端上翘,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右端
移动,使天平的横梁平衡。第18页,共19页(2)用手拿砝码容易腐蚀砝码,导致砝码的质量会发生变化,测量值会产生误差。(3)石头的质量:𝑚=20𝑔+5𝑔+2𝑔=27𝑔。(4)石头的体积:𝑉=40𝑚𝑙−30𝑚𝑙=10𝑚𝑙=
10𝑐𝑚3。(5)石头的密度:𝜌=𝑚𝑉=27𝑔10𝑐𝑚3=2.7𝑔/𝑐𝑚3=2.7×103𝑘𝑔/𝑚3。故答案为:(1)右;(2)手拿砝码;(3)27;(4)10;(5)2.7×103。(1)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到零刻线处,平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移动。(2)测量物体质
量时,用镊子加取砝码,不要直接用手拿。(3)石头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对应刻度值之和。(4)石头的体积等于石头浸没前后水面对应刻度值的差。(5)知道石头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石头的密度。本题考查了天平的正
确使用、质量计算、体积测量、密度测量等,是固体测量密度的典型习题,一定要熟练掌握。26.【答案】答:人体会发射红外线,热成像仪的原理是根据接收到的红外线的强弱来测定温度的;戴眼镜的同学戴上口罩后,呼出的高温水蒸气通过口罩上方的缝隙后,遇到冷的眼镜片液化成小水滴附
着在镜片上而起“雾”。【解析】(1)人体会发射红外线,并且温度越高,红外线越强;(2)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本题考查红外线的特点以及液化现象,是一道综合题,但都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27.【答案】解:(1)由𝑣=𝑠𝑡知,比赛的起点
到终点小山头的距离:𝑠=𝑣𝑡1=0.1𝑚/𝑠×100𝑚𝑖𝑛=0.1𝑚/𝑠×6000𝑠=600𝑚;(2)兔子的速度为𝑣2=6𝑚/𝑠,若兔子跑完全程用时𝑡2,𝑡2=𝑠𝑣2=600𝑚6𝑚/𝑠=100𝑠,则可睡觉的时间𝛥𝑡=𝑡1−�
�2=6000𝑠−100𝑠=5900𝑠。答:(1)比赛的起点距离终点小山头约600𝑚;(2)兔子比赛期间睡觉时间最多可以是5900𝑠。第19页,共19页【解析】(1)已知乌龟爬行的速度和时间,根据公式𝑣=𝑠𝑡可求比赛的起点到终点小山头的距离;(2)据公式�
�=𝑠𝑣求出兔子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乌龟所用的时间减去兔子所用的时间就是兔子睡觉的时间。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涉及到问题的提出,注意所提出的问题必须以题中情景为基础,且与所学物理知识紧密联系,不能彼此脱离。28.【答案】解:(1)由题知,𝑚蜡=1800
𝑔=1.8𝑘𝑔,𝜌蜡=0.9×103𝑘𝑔/𝑚3,𝜌铁=7.9×103𝑘𝑔/𝑚3,根据𝜌=𝑚𝑉得模型的体积:𝑉蜡=𝑚蜡𝜌蜡=1.8𝑘𝑔0.9×103𝑘𝑔/𝑚3=2×10−3𝑚3;由
题知,该零件体积𝑉=𝑉蜡=2×10−3𝑚3;(2)浇铸这样一个铁件需要铁的质量:𝑚铁=𝜌铁𝑉=7.9×103𝑘𝑔/𝑚3×2×10−3𝑚3=15.8𝑘𝑔。答:(1)该零件体积为2×10−3𝑚3
;(2)浇铸这样一个铁件需要15.8𝑘𝑔铁。【解析】(1)已知蜡模型的质量,根据公式𝑉=𝑚𝜌求蜡模的体积,进而得出一个零件的体积;(2)利用公式𝑚=𝜌𝑉可求浇铸这样一个铁件需要多少千克铁。本题考查体积、
质量的计算,关键是密度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知道前后保持不变的是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