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4《团团圆圆过中秋》PPT课件(共15页)-人教版统编.ppt,共(15)页,2.713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732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4.团团圆圆过中秋第二课时欣赏音乐,边听边思考,歌中提到哪个传统节日?重阳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老人节”、“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在重阳节这一天,民间流行
不少习俗,如:登高、赏菊、佩茱萸、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
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
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桓景回到家乡,
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
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到1989年重阳节被立为
老人节……重阳节的传说家乡的重阳有哪些习俗?重阳糕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登高赏菊登高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
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喝菊花酒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重阳节中的小科学1.重阳节为什么戴茱萸吗?2.重阳节为什么登山?3.重阳节的意义?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
,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
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登高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
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习俗中的科学郊游、爬山可以锻炼身体。茱萸是中草药,能预防疾病。成人喝少量的菊花酒,有利健康
。农历九月九日以后,季节转换,天气渐渐变冷。人的身体如果不适应气候变化,就容易得病。九月十日即(jí)事(唐)李白(shᾱng)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shǔ)蜀中九日(唐)王勃九月九日
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九九”重阳敬老忙收集有关敬老的故事,课后跟同学讲一讲。拓展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