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版课件第二章.pptx,共(20)页,62.186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084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本章要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两种生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人自身的存在方式。●人口是指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一种集合呈现出
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物理基础。特定的环境条件影响着人口发展,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环境。●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与环境在双向互动中呈现出复杂的协同进化的趋势。当
今世界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更应关注环境资源条件对于社会运行的重要影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直接、最现实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起点。不同类型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生活的不同形貌,甚至也对人口自身的生产、环境资源和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从而改变着社会运行的
人口与环境条件。关键概念与内容提要•关键概念:•人口结构人口迁移老龄化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环境IPAT模型新生态范式生态现代化生态文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两种生产在本质上是
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人自身的存在方式。一定数量的人口和必要的资源环境条件是实现两种生产的前提,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本身所产生的生产方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起点。本章简要介绍人口、环境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于社会运行的
意义及其发挥影响的主要方面。第二章目录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一、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理论上讲,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人口规模存
在着上限和下限,也就是最大和最小人口规模。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规模问题的表现并不相同。
当今世界实际上并存着人口不足与人口过剩的双重问题。•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物质资料的生产等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影响生育、死亡和迁移而影响人口规模。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一定规模的人口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空间里。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人
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稠密程度的指标,指特定时点上单位土地面积所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数来表示,可以用来评估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的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三、人口转变与老龄化•在生产力发展
的特定阶段,受制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综合作用,人口发展呈现出特定的整体特征。历史地看,人口发展有原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三种模式。•人口转变论是阐述在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下,人口发展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之过程的一种理论。它的核心观点是人口发展一般都经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人口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状态;第二阶段是在医学技术进步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高的时期,出现了人
口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增长率的现象;第三阶段是现代化阶段出现的人口发展新转变,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四、人口健康•个人健康对于个人的工作、生活非常重要,而一个社会中人群的平均健康水平则直接影响到社会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人口平均
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其次,社会运行论的中国特色还表现在它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死亡率,特别是婴儿和新生儿死亡率,也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
标。死亡率包括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两个测算口径。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一、环境及其社会功能•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它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
物的环境。•本书所讲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应的环境。它不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实际上是一种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具有系统的特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
•环境要素,包括环境中的资源,其基本功能通常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另一方面,它又是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系统自身的良性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二、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当今时代的环境与社会关系是长期的历史演变的结果。•第一个
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持续两三百万年。第二个时期是农业时期,持续1万多年,直到近代工业革命发生,农业才失去其主导地位。第三个时期是工业时期,自开始至今不过两三百年的时间。•为了使对环境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进一步
理论化,社会学家邓肯曾在1961年提出了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该模型也被称为“生态复合体”。•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描述人类社会对于环境系统的影响的理论模型是IPAT(环境影响人口富裕程度技术)模型。三、工业社会中的环境问题•工业社会中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人口增
长、技术进步、组织失序、制度不当、价值迷失等,都是其重要方面。究其根源,人类对于环境的认识和态度发生变化,对于环境与社会的关系存在错误认识,过度并且片面地强调人类中心主义,应该是主要原因。•有的学者根据人们对
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看法,区分出了两种范式的价值观,即“人类例外范式”和“新环境范式”,后者后来改称“新生态范式”。四、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今天,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的重要议题,并且渗透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内部工作中。•在环境保护工作的初期,人们认为环境污染与破坏是
经济增长的必然代价,先污染后治理”一度成为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20世纪80年代后期,通过对“末端治理”战略的反思,人们提出了“源头和过程控制”的环保思想,即将污染控制从末端的污染治理延伸到工业生产源头和过程的污染预防。事实上,在“末端治理”“源头和
过程控制”思想的基础上,西方国家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几乎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流行同步,西方环境社会学者还提出了所谓“生态现代化”理论。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一、两种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两种生产,即人口自身的
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由马克思提出并经恩格斯系统阐释的。•虽然有的学者将两种生产在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但在本质上,两种生产是统一的,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在很大程度上,物质资料的生产
对于社会运行和发展具有更为决定性的意义。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阐述,可以概括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具有的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三大基本特征。•第一,客观性。无论在何种社会,生产方式作为人们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实际上都并不是人
们主观规定和选择的,而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客观决定的。•第二,社会性。生产方式不仅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所客观地规定的,而且也总是与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而与特定的社会形态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第
三,历史性。生产方式总是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为基本的活动,无论是个体生命的维持,还是他人生命的生产,都取决于一定的物质资料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之
所以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首先是因为人类生产活动的特殊性。人类的生产过程虽然也是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但是,人类生产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个个人的活动,而是人们结成一定关系的社会活动。在人类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发生人与物
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发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也对作为人类社会运行基础条件的人口和资源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并通过这种影响改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思考题1.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2.试析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的局限
。3.试比较“人类例外范式”与“新生态范式”的不同观点。4.试析生态文明与生态现代化的联系与区别。5.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具有哪些基本特征?6.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书目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邬沧萍,侯东民.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