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社会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十六章.ppt,共(46)页,621.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082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十六章社会建设目录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一、社会建设的主要关怀对社会建设的秩序关怀:秩序关怀强调社会建设主要是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追求社会秩序与和谐。对社会建设的民生关怀:民生关怀主要针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的实际情
况,强调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社会进步以改善民生质量的重要性。对社会建设的风险关怀:风险关怀与对社会建设的秩序关怀、民生关怀密切相关,在实际政策中,有时也被整合到秩序关怀与民生关怀中。对社会建设的结构关怀:结构关怀主要是针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快速和
失常的结构分化,强调优化社会结构的重要性。对社会建设的价值关怀:价值关怀主要针对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客观出现的价值观念多样化以及某种程度上的信仰危机,强调建设主流价值观念对于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整合的重要性。对社会建
设的历史关怀:历史关怀强调社会建设的历史性,也就是说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社会建设进行具体分析,社会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二、关于社会建设的综合性定义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持续的社会工程,主要是指在经济增长和政府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社会治理
,增进社会融合,保障社会的可持续性,从而全面提升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福利水平,实现社会和谐与永续发展。社会建设的核心内涵是发展社会事业以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协调。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一、与广义社会建设相关的理
论这里主要是指社会有机体论、社会团结论、社会整合论、社会冲突论、发展理论、“现代人”理论、社会公正论、风险社会论和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论。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理论围绕着具有现代取向的、充满活力且井然有序的社会是如何
可能的这一共同问题,作出了各种相互关联的回答。社会有机体论社会有机体论强调社会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变化的内生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社会本身是一个有机统一而又充满着内部矛盾的整体。启示:第一,它揭示了社会的四个子系统,
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以科学性。第二,它揭示了社会建设必须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系统的建设相协调第三,它事实上揭示了在不同的物质生活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有着不同的社会建设内涵、方式、目标与实际结果。第四
,它揭示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化,社会有机整体的结构日趋复杂,社会内部的分化日趋细密,由此导致社会有机体的管理和调节日益复杂,难度日益加大。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赫伯特·斯宾塞1.社会是个实体唯名论与唯实论争论的核心——社会是否是个实体2.社会
是个有机实体结构性、功能性、相互依赖性3.社会是个超有机实体社会团结论社会团结: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
征的联系状态。社会团结是维持和控制社会成员的力量。社会团结的基础是被称为“集体意识”的同一社会多数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操的总体。社会团结基于社会成员基本道德规范的一致性。社会团结的类型机械团结(mechanicalsolidarity)通过强
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结纽带。机械团结主要是在不发达的和古代的社会中的团结。社会秩序以同一性为特征,对个人的控制十分严格。法律制度具有压制性特点,犯罪被视为集体的敌人,惩罚出于道德义愤。社会团结的类型有机团结(organi
csolidarity)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有机团结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社会分工的原因社会分工的后果:➢削弱了集体意识,造成成员之间的异质性➢造成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有机团结的社会中通常实行复原性法律。社会分
工创造出一种新的职业道德。机械团结有机团结分工程度低高集体意识力量和表现形式强弱规范共识建立在特殊规范模式上的共识建立在抽象和一般价值观基础上的共识法律类型约束性法律复原性法律执行机构社区专门化机构个性发展程度低高相互依赖性程度低高存在社会原始的或乡村的现代的或工业的社会团
结与社会分工现代社会中社会团结所面临的危险1.社会解组的危险指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体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积状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解组的原因——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发生了故障现代社会中社会团结所面临的危险反
常分工对社会团结的破坏作用如果社会分工在破坏了传统机械团结纽带的同时,未能及时创造出新的联结形式,便会引起社会动荡,称为“反常分工”。三种表现形式:➢分工发展速度过快➢强制性分工➢纯经济或纯技术分工社会团结论对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启示第一,在现代化进程中推动社会建设要有新思路,不能
拘泥于传统经验;第二,应当注意防范现代化进程中个人主义的极端膨胀;第三,在现代化进程中应高度重视规范建设和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法律和道德在协调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帕森斯帕森斯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持有赖于社会中四类制度性结构的功能发挥及其彼此间的功能耦合,这
四类制度性结构分别是经济制度、政体、法律、家庭与教育以及宗教制度。它们分别承担着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适应功能(A),分配资源并使用于特定目标的达鹄功能(G),维持和调节社会成员关系的整合功能(I),以及保存和传递社会基本价值规范的潜在模式维持功能(L)。(AGIL模
型)社会整合论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行动的唯意志理论1、对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批判与综合2、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行动者规范、价值观和其他“观念”目标情境条件手段1手段2手段N启示第一,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
整合是现代社会系统正常运行的客观需要;第二,应当在保证价值观的合理性、包容性以及变化性的基础上,构建社会共同价值观,并发挥其社会整合作用;第三,在使社会主流价值观为社会上大多数成员所接受方面,应当坚持教化与制约“两手抓”;第四,应促进社会主要制度性结构的功能发挥以及彼此间的功能耦合。社会冲突
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有机体内部充满着矛盾与冲突。这种冲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阶级社会又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社会冲突论以科塞、达伦多夫为代表。科塞认为,冲突在每一个社会中都无法避免,是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冲突产生于权力和社会报酬分配不均以及人们对这种分配
不均表现出的不满,只要不涉及基本价值观或共同观念,它的性质就不是破坏的。冲突的五项正功能。社会安全阀制度。达伦多夫认为,冲突的展开必然促进社会结构有机性的不断增强。将世界看成持续不断的斗争。代表人物:科塞、达伦多夫。1、资源是有限的。2、人们为有限资源和权力等进行的
斗争是社会生活中永恒的主题。3、冲突是社会变迁的动力。4、社会秩序只是冲突的结果,而不是天然的状态5、社会秩序往往是强者对弱者、富人对穷人的支配和统治。社会冲突论科塞的社会冲论科塞对冲突功能的重视1.现实性冲突与非现
实性冲突标准:冲突是目的还是手段➢(1)现实性冲突➢(2)非现实性冲突2、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1)外部冲突的作用(2)内部冲突可以增强群体生存、整合及稳定3、个人冲突和非个人冲突➢个人冲突:追求个人利益➢非个人冲突:“超个人”的群体或党派的利益以及
他们的理想、价值目标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一)两种社会模式社会均衡模式与社会压制模式(二)社会冲突的起因一个社会之所以能够把不同的群体整合到同一结构中,依靠的不是共同价值,而是权威的强制权力与权威“强制性协作组合”原因:权力与权威的
分配差别,角色的强制性安排启示社会冲突论虽然在本质上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它在强调冲突是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这一方面,是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的。这种理论对于今天社会建设的最重要启示在于:第一,社会建设不能回避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客观存在,不能企图消灭
任何形式的矛盾与冲突;第二,社会建设应当在正视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它们产生的社会原因以及可能的社会危害;第三,对于冲突的重视和研究,目的在于避免冲突的发生或缓解冲突对社会的负面影响;第四,社会建设的一个重点是建设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冲突的常规机制,着眼于提升社
会包容和缓和冲突的能力。发展理论发展研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的一个跨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该领域最初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后来演变为关注全球发展问题。在发展研究过程中涌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观点。其中社会学的发展理论主要包括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等,这些理论的核心是讨论发展
中国家如何才能发展或为何不能取得发展的问题。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所要解释的核心问题是,一个传统社会如何迈向现代社会。其主要观点包括:第一,传统与现代的二分法,其中,现代社会以西方社会为参照,与其不同的形态
则被称为传统社会;第二,认为非西方不发达国家仍处在传统社会阶段;第三,非西方不发达国家之所以没有实现现代化,是因为其社会内部的“传统性”,包括人的传统性、社会结构与文化的传统性等等。现代化实际上是社会的“内生
性”变迁过程;第四,非西方不发达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西方化或者照搬西方模式,引入西方的价值、制度与技术。现代化理论及其批判首先,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理论局限性。经典现代化理论长期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美国意识形态极其浓厚的学
术思想集合,没有赋予这个理论足够的科学意义,严重影响了它的社会意义。其次,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全面局限性。经典现代化理论片面地强调现代化的正面效果,忽视现代化的负面结果。其三,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应用局限性。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那时现代化先行国家已经
完成“经典现代化”,所以,这种理论对于先行国家的社会现代化的实践没有指导意义,只有解释意义。其四,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历史局限性。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解释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但是,工业社会只是人类
社会进步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终点。请参考http://www.wyzxwk.com/Article/sichao/2009/09/24952.htm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bed27010002po.html依附理
论思想源头:保罗·巴兰和保罗·斯威齐合著《垄断资本》一书。创始人:美籍德国经济学家安德烈·冈德·弗兰克。主要代表人物: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依附理论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激进经济学中的一种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附,是造成不发达国家
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发达国家要想摆脱这种依附,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世界体系理论美国经济学家伊曼努尔·沃勒斯坦提出了一种“世界体系理论”,与依附理论类似。他的代表作是《现代世界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他认为
,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世界体系,表现为世界帝国或世界经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除了中心和外围,还存在着半外围即中间地带。当今世界各国,不管意识形态如何,都要参与这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各个国家的地位不是永远不变的,今天的中心国家明天可能失去中心地位,今天的外围国家
明天可能成为半外围国家。启示非西方社会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保持头脑清醒,避免照搬西方的发展理论和模式,要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要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在注重克服国内发展障碍的
同时,要积极利用和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以服务于本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发展。艾利克斯·英克尔斯1962年至1964年,英克尔斯及其合作者在世界范围内选择了6个发展中国家,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调查。调查共访问
6000人,每个国家访问人数为1000,所调查的对象包括农民、产业工人、在城市中从事传统职业的人等等。主要观点一个社会的现代化,不能仅仅关注经济增长和制度变革,还要关注社会中的人,关注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现代人”理论启示我们关注社会建设中的个人,关注
个人心理状态、价值倾向以及行为方式对现代社会成长的影响。社会公正论美国学者罗尔斯:《正义论》和《政治自由主义》对制度来说的正义原则有二:➢①每个人都有权拥有与他人的自由并存的同样的自由,包括公民的各种政治权利、财产权利。➢②对社
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作如下安排,即人们能合理地指望这种不平等对每个人有利,而且地位与官职对每个人开放。贝克《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型现代性》西方国家已经从“工业的”或“阶级的”社会转向一种新型的“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理论认为,要管理新型社会风险,已经不能简单地信
任科学技术,未来应当谋求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协同。与此同时,风险管理必须超越和重构以前的“理性行动者范式”,在各种复杂的、不确定的、更加个体化的利益、偏好、预期和选择之间,寻求新的平衡。风险社会论贝克(1944-),德国
著名社会学家,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问题”、“风险社会”、“自反性现代化”、“个体化”和“全球化”等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主要体现为:(1)追求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2)基本社会关系的非对抗性质。(3)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其利益受到高度重视。重要启示在于:第一,我们应该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社会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第二,要敢于正视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努力工作和制度建设,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不断
推进社会建设。二、与狭义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社会福利论社会福利论认为通过发展社会福利,可以促进社会团结和社会认同,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权利,提升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防范社会运行的风险。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在持不同意识形态和理论观点的人那里
,对于什么是“社会”、什么是“福利”、向“谁”提供福利以及“如何”提供福利,实际上都有着不同的理解,由此导致了界定社会福利的困难。第三条道路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并在90年代渐成气候的“第三条道路
”,就试图超越这种两极化的分歧,为社会福利的发展开辟新的前景。特定背景1、解决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2、对全球化的积极回应3、冷战结束的产物主要观点:主张对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折中调和;强调有限的国家干预与有限的市场调节相结合;主张社会福利
中的国家责任、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平衡;主张社会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吉登斯:第三条道路(1)左右派关于福利的分歧(2)积极的福利社会◼摆脱生产主义的社会,关注经济利益和心理利益的创造◼克服人为风险,鼓励人们发挥能动性作为实现布莱尔的
“第二代福利”思想(1)给人以扶持(2)能够适应家庭生活方式的改变(3)公民身份是建立在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的(4)鼓励地方决策,公私合作(5)消除中等阶层的不安全感和低收入阶层的贫困公民社会论公民社会,也被译为“
市民社会”。公民社会论主张一个介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的存在,认为这个领域的存在有其内在的价值,并在保障公民自由和权利、提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团结、推动社会自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公民社会论把社会建设问题转换成了建设“社会”的
问题,即建设公民社会的问题。三、社会建设的操作性观点善治的观点善治的观点由统治向治理的转变而来,它强调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公共事务的管理方式也应当发生变革,以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源自治理理论的善治的观点,对于我们正
在推进的社会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其最重要之处就是强调公共事务治理中多主体之间的有效合作。制度主义的观点制度主义的观点强调在社会研究和社会建设中关注制度的重要性。制度主义观点首先关注的是中国社会不均衡变迁这一现象,以及由此
现象所导致的制度供给不足。制度建设关键概念社会建设社会治理风险社会社会团结和谐社会善治制度主义思考问题1.如何理解社会建设概念的一些现实关怀?(p298-300)2.如何理解社会公正论对当今社会建设的启示?(p307-309)3.试析公民社会论与
社会建设相关的主张。(p313-315)4.试论制度建设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p317-318)推荐书目《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会学二十讲》亚历山大华夏出版社《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会学思想名
家》刘易斯科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会改革与社会治理》李培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治理与善治》俞可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