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十二章

PPT
  • 阅读 11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6 页
  • 大小 2.057 MB
  • 2023-01-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十二章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十二章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十二章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十二章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十二章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3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社会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十二章.ppt,共(36)页,2.057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082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十二章社区目录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理论第二节社区要素与发展第三节社区建设与协调发展第四节虚拟社区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理论一、什么是社区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第一,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

,如村落、集镇等第二,社区的存在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第三,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第四,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社区的概念滕尼斯:《社区与社会》社区是指那些具

有共同价值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帕克:美国芝加哥学派社区的基本特点是:它有一群按地域组织起来的人群;这些人口程度不同的深深扎根在他们所生息的那块土地上;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种相互依赖

的关系之中。社区与社会的异同相同点:从外延看,社区可被视为地区性的社会,是作为社会的一个部分而存在的。不同点:◼社会关系纷繁复杂,并不强调“共同”,而社区则十分强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等等。◼社会重视社会空间,而社区重视的是社会空间

和地理空间的结合。◼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紧密。◼社区功能与社会相比更明确和专门化。◼社区对社会成员的控制多采用非强制性手段。纵向考察时间和发展水平,可以分为(1)传统社区、(2)发展中社区、(3)现代社区和发达社区横向考察空间特

征,可以分为(1)法定的社区,即通常说的行政区;(2)自然的社区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聚落(settlement)。(3)专能的社区。它是指人们从事某些专门活动而形成于一定地域空间上的聚集区。如大学、军营、矿场等。二

、社区的类型三、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社区研究理论费尔南德·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1855—1936)德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以“公社”和“社会”两个概念建立起来的社会学体系而著称。代表作:《公社与社会》《公社与社会》

本质意志(essentialwill)选择意志(arbitrarywill)公社(community)社会(society)成员资格先赋于家庭自致的、陌生的例如家庭和邻里城市和国家成员间的关系是亲密的、私人的公共

的,即世界秩序出自习俗、道德、宗教通过公众意见表决使之正当化古老的,在乡村力量更强大新的,在城市文化繁荣的地方持续的、真正的短暂的、表面的有机的(organic)机械的(mechanical)芝加哥学派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理论是在对芝加哥市的各种实地研究中

诞生的。帕克创立了人文区位学(humanecology,又译作人文生态学)的理论,提出从社区整体研究城市的观点伯吉斯首先提出了城市区位的“同心圈理论”,后人又补充了“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同心圆模型E·W·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他以芝加哥为例,试图

创立一个城市发展和土地使用空间组织方式的模型,把城市划分成5个同心圆区域:1、中心商务区:整个城市的中心,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市民生活和公共交通的中心2、第二环是过渡区:衰败了的居住区,贫民窟或一些较低档的商业服务设施

基地。3、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产业工人和低收入的白领工人居住的集合式楼房、单户住宅或较便宜的公寓组成4、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中产阶级,如小商业主、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等5、第五环是通勤区:富裕的、高质量的居住区,上层

社会和中上层社会的郊外住宅。这些环并不是固定的和静止的,在正常的城市增长的条件下,每一个环通过向外面一个环的侵入而扩展自己的范围,从而揭示了城市扩张的内在机制和过程社区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1)人类生态学(人文区位学)的方法(2)人类学的方法(3)社会体系(系统)的方法分析方法第二节社区要素与

发展社区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社区地域环境➢社区人口➢社区➢文化一、社区地域环境社区地域环境包括地理环境(社区的位置、面积、气候等)、资源环境(水资源、能源、土地、矿物等)、人工环境(交通通信网、建筑群、各种城乡设施等)三部分。社区地域环境的建设应协调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是社区自然环境与人工

环境的关系。二是地域环境与社区其他构成要素的关系。二、社区人口社区总是由一定的人口组成的。人口与社区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人口数量;二是人口结构;三是人口素质;四是人口密度;五是人口流动和迁移。社区人口的合理发展主要是协调好几个关系。✓第

一,人口数量增长与社区发展的协调。✓第二,人口素质与社区发展的协调。✓第三,人口流动与社区开发建设相协调。三、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包括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两方面。◆前者主要是指人们衣食住行以及工作和娱乐的方式;◆后者主要包括人们的价值结构(追求、期望、时空价值观等)、信仰结构

和规范结构(风俗、道德、法律等)诸方面。社区文化的协调发展包括如下四方面的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协调◆精神与物质文化的协调◆城乡文化协调第三节社区建设与协调发展一、农村社区与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是指以农

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规模较小、结构比较简单的社区,是伴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和人类的定居而产生的。⚫人际关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人口的同质性强,社会整合程度高;⚫具有较强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以传统道德和礼俗为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指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

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主要在于:以前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多是侧重于从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进行突破,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则是从宏观层面、从战略高度,从多方面着手,通过综合措施全面推进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二、城市社区建设➢地域特征:生态环境的条件和质量一般要优于城市社区➢人口特征:规模及密度;质量;结构➢组织特征:社会群体;组织机构➢文化特征:理性与感性;

现代与传统;开放与保守关于城市起源的讨论1、城市究竟何时产生:城市出现以什么为标志?与国家或者文明同时出现吗?2、城市为什么产生?集市说:功能社会分化防御说:城堡—战争地利说:宗教中心说:城市社区建设城市社区建设是指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

、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三、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关系:➢相互依存➢城乡对立与分割:户籍制度:壁垒森严传统社会城乡

交流的情形按鈕按鈕2按鈕3•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发展快于城市。1978-1984年的6年间,农民每年人均收入增长16.4%,而城市每年人均收入增长8%,城乡差距缩小。但此后情况逆转,1985-2003年的18年中,农民人均纯收

入年均增长4.3%,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7%,城乡差距快速扩大。从横向比,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二者是3.2:1,加上各种福利差距,实际上是6:1的关系。从纵向比,以2003年为基期,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若以平均每年6%的速度

增长,要赶上目前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还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现实:城乡差距的扩大城乡二元结构的建构城乡二元结构指当今中国的社会结构存在两种对立结构,一个是由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一个是由农民构成的

农村社会,而判断处于哪种结构的依据在于持有户口的类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财产、户籍、就业、福利保障、教育、住宅、粮食供给、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医疗、养老、劳动保险、劳动保护、婚姻、征兵等14种制度组成。这些制度是判断农民和市民阶层的依据,两个阶层在政治、

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比较尖锐的矛盾。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缩小直到完全消灭城乡对立的过程。城乡对立一方面表现为发展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表现为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要解决城乡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逐步实现城乡融合尤为重要。所谓城乡融合,是要从本质上消灭城乡对立,而不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具体形态。遵循的原则遵循以下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发挥城乡各自之优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原则采取以下对策➢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制度政策➢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统筹城乡民主政治建设第四节虚拟社区一、什么是虚拟社区虚拟社区(virtualcommunity)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realcommunity)相对应而言的。虚拟社区是指

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虚拟社区的虚拟性主要指它是人们在由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架构的抽象的电子空间中通过互动所形成的人际社会网络,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以“地方”为基

础相联系的互动和空间。二、虚拟社区的特征(1)交往具有超时空性。(2)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3)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4)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的准则。

三、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的关系联系:➢第一,虚拟社区是对实在社区的反映和重构,实在社区中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规范会影响到虚拟社区的建构。➢第二,虚拟社区会反作用于实在社区,为实在社区的重组和再造增加新的元素。➢第三,两者在

功能上是互补的。差异:➢对地域空间的界定。现实社区通常强调地域环境的影响而虚拟社区则没有物理意义上的地域边界。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在卡斯特看来,当代社会处于人类有史以来空前未有的大转变和大挑战之

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是全球化的核心推动力,尤其在进入80年代之后,信息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相结合,构造了一个全面扩展的全球社会新形式,即网络社会。这个全球网络社会的特点是:战略性经济活动的全球化;组织形式的网络化

;工作的弹性和不稳定性;劳动日益个人化;各式各样媒体技术构造的仿真虚拟文化……这样一个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其普遍性迅速扩展到全世界,给每个人的生活带来了冲击。全球信息流动所带来的网络社会,其更为根本的革命性质在于,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空间和时间感受。思考问题1

.社区与社会有哪些区别和联系?(p222-223)2.如何推进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p232-235)3.如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待中国当前城市和农村的社区建设?(p231-232)4.“虚拟社区”有哪些特点和社会影响?(p238-239)关键概念

社区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城市化城乡协调发展社区建设虚拟社区推荐书目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费孝通文集》第九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4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64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