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问题第二版课件第八章失业问题

PPT
  • 阅读 11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3 页
  • 大小 1.469 MB
  • 2023-01-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社会问题第二版课件第八章失业问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社会问题第二版课件第八章失业问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社会问题第二版课件第八章失业问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社会问题第二版课件第八章失业问题
社会问题第二版课件第八章失业问题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4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社会问题第二版课件第八章失业问题.pptx,共(43)页,1.469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081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八章失业问题第八章失业问题第一节失业问题的内涵第二节失业理论第三节失业问题的影响第四节失业问题的治理第一节失业问题的内涵一、失业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一)人口及人口变动的特征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非劳动力人口非劳动年龄人口二、失业

的度量(一)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人口中失业人口的比例◆失业率=失业者人口数÷劳动力人口数×100%◆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失业率是评价其就业水平和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劳动力市场度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二、失业的度量(二)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经济活动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劳动参与率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从而提供了所需劳动力供给量的相对规模指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能有效地反映一国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二、失业的度量(三)其

他专门性的指标◼青年失业指标◼按受教育程度划分的失业指标◼长期失业指标三、失业的类型(一)根据主观的就业意愿划分自愿失业•工人所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其边际生产率,或者说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或收入水平而未被雇佣所造成的失业。•由于这种失业是由劳动人口主观

不愿意就业造成的,因此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和社会政策来消除。非自愿失业•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因而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在凯恩斯看来,非自愿失业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三、失业的类型(二)按失业的表

现形式划分显性失业可以公开度量的失业指进入劳动年龄段、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分离、不能结合的现象,是一种明显的、看得见的失业。隐性失业原意是指城市工人在危机时期为避免失业而被迫接受一些知识、技能和经验都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工作。现在主要指,劳动力名义上就业而实际就业不足,

并未实现与生产要素的充分结合。三、失业的类型(三)按失业产生的原因划分指在劳动力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由于生产过程中局部的、暂时的失调而引起的短期的、暂时性的失业。摩擦性失业由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不匹配造成的失业。性质上是长期的

,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产生主要原因是整体经济水平的衰退。周期性失业第二节失业理论一、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一)马克思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出发,指出了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的根源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资本家力图延长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并力图雇佣更多的工人来扩大剥削范围。◆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又使资本家力图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延长相对剩余劳动时间。◆机器排挤工人现象一、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二)马克思从资本有机构

成的角度指出失业问题出现的条件◼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资本家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不断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更新机器设备,这就使得不变资本比例增加,可变资本比例降低,并且可变资本的这种减少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加快。◆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意味着用较少的劳动就可以利用较多的机

器和原材料,直接带来劳动需求的减少。一、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三)马克思按照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划分了失业的类型◼相对过剩人口流动的形式•指短期的失业,工人时而被排斥,时而在更大的规模上再被吸引•主要是指脱离少年时期的青年男工

。潜在的形式•指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需要流入城市寻找工作,由于受到一定的转移障碍,从而只能留在农村。停滞的形式•指长期的失业一、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四)马克思提出社会分工对缓解失业的重要影响◼分工缓解失业“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又使所使用的工人人数的

增加成为技术上的必要。现在,单个资本家所必须使用的最低限额的工人人数,要由现有的分工来规定。另一方面要得到进一步分工的利益,就必须进一步增加工人,而且只能按倍数增加”。——马克思《资本论》二、古典经济学派的“充分就业”理论➢充分就业理论◼萨伊定律◆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庇古◆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出

发,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灵活调整。三、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失业理论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是决定社会就业总量的关键因素,能否达到充分就业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非自愿失业理论

•工人愿意接受现行货币工资水平但仍然无法就业而引起的失业,是由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四、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失业理论(一)货币学派◼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自然失业”四、新

古典综合学派的失业理论(二)供给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肯定萨伊定律◆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四、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失业理论(三)理性预期学派◼从货币学派中分化出来,主张

以理性预期假说、动态分析为主要特征。◆否认非自愿失业和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失业作为一种实际的经济变量,是由诸如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生产技术条件、经济技术结构等实际因素决定的。◆总需求的波动会引起产量变化和就业波动,但是在长期没有政府干预

的自由市场经济中,总需求的波动影响将被抵消,从而将形成自然率水平的产量,在此条件下的失业率即自然失业率。◆一旦失业率稳定在自然失业率以后,由于理性预期,人们会充分认识到经济波动的后果,并采取相应措施,致使任

何经济政策或波动即使在短期内也无法改变自然失业率五、新凯恩斯主义的失业理论(一)隐含合同理论◼隐含合同◆厂商和工人之间没有正式的工资合同,但相互有相对稳定的协议或默契。劳动者企业五、新凯恩斯主义的失业理论

(二)失业回滞理论◼失业回滞◆在劳动力市场遭受一个负向冲击信号后,上升的失业率难以在后续时期得到完全的修复而会残存。◆折旧理论◆内部人-外部人模型五、新凯恩斯主义的失业理论(三)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是一种激励工资,员工的生产力与其所获得的报酬(主要是指薪资报酬但亦能轻易地推广到

非金钱报酬)呈正向关系,是为了解释非自愿性失业现象所发展出来的相关模型的通称。工资效率六、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结构失业理论•劳动生产率低,边际劳动生产率甚至为零或负数,存在大量的非公开性失业•农村的过剩劳动力在极低的收入水平下也能就业,其因此处于伪装失业状态传统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但从业人

数较少,其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可以吸引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现代工业部门资本不足导致失业发展中国家第三节失业问题的影响一、失业的经济影响(一)失业对于经济的积极影响◼失业是经济周期发展中劳动力供求的“蓄水池”。◼对于劳动者个人而言,一定时期内的失业是人尽其才

所必需的。◼从经济发展的过程而言,失业过程本身就是劳动力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优胜劣汰,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一、失业的经济影响(二)失业对于经济的消极影响◼失业对经济总量的影响◼失业造成人力资本损失和劳动力资源浪费◼失业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二、失业的

社会影响(一)失业造成生存风险循环失业收入减少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下降二、失业的社会影响(二)失业造成心理压力◼失业者与心理压力◆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和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使得失业群体的压力高于一般社会群体。◼失业导致社会排斥◆突然引起的失业会导致社会共同体的衰败和个人与共同体的脱离。二、失业的

社会影响(三)失业导致社会冲突◼失业的本质特征在于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困难性,进而表现为经济上的低收入、生活上的贫困、抵御风险的脆弱性和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失业者个人会因为职场受挫而极可能由一般的不满、抱怨、失望等负面情绪发展到对其所处

的社会制度与政府的不满,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则决定了失业弱势群体会蓄积一定程度的相对剥夺感,并极有可能衍生出失业者的集体行为,成为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引发各种犯罪问题,造成社会动荡。第四节失业问题的治理一、发达国家的失业问题➢失业问题依然存在二、发达国家失业治理的经验(一

)实行积极的政策措施,促进就业◼第一,通过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大限度吸纳劳动力就业,防止失业问题的恶化。◼第二,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将其转变成为劳

动力就业的主要市场。◼第三,利用税收政策促进就业,减少劳动者税收负担,以更加有利于就业,提高就业积极性。二、发达国家失业治理的经验(二)加强职业培训和职业服务,提高失业者的再就业能力◼加大失业者再就业培训的资金投入◼重视在职培训◼向雇佣者发放某种形式的特殊雇佣补贴◼加

强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二、发达国家失业治理的经验(三)改革失业保障制度◼实现从消极被动的失业治理向主动的失业治理政策转变◆传统的失业保险制度,是国家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基金使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在法定期间内获得失业保险金,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各国通过从严制定享

受失业津贴的条件,促进再就业。二、发达国家失业治理的经验(四)鼓励劳动力流动和迁徙,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第一,劳动力流动有利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第二,劳动力流动有利于人力资本的最优配置。◼第三,劳动力流动使工作职业具

有竞争性。三、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失业问题(一)中国失业的统计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立登记失业制度——“待业”◼1994——“失业登记”三、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失业问题(二)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中国

劳动力供给量越来越大,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城镇失业人数以及其他各类失业人数越来越多净增劳动力人数进入高峰期大批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中国实际就业需求量下降,加剧了就业供求矛盾平均每年净增就业人数规模不断下降正规部门就业人数大幅下降各产业净增就业能力不同程度地下降,第二产业就业甚至出现

负增长新的就业矛盾不断产生知识失业问题显现隐性失业与隐性就业并存三、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失业问题(三)中国解决失业问题的政策◼经济发展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强化治理失业的政府责任◼采取优惠政策,大

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失业保险基金数量,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规范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本章要点】1.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其本质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即劳动者失去了运用生产资料进

行社会财富创造和获得劳动报酬的机会。2.对失业产生原因进行解释的理论主要有两类:一是从资本有机构成的角度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二是西方经济学不同流派的失业理论,如古典经济学派的“充分就业”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失业理论、发展经济学的二

元结构失业理论等。【本章要点】3.失业会产生诸多影响,可以将其分为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4.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实行积极的政策措施,加强职业培训和职业服务,改革失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保障制度的实施,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等措施,在

与失业问题的较量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理经验。5.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市场化、城市化以及工业化多重进程的相互交织时期,其特殊性加剧了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失业问题的复杂性和应对失业问题的难度。【复习思考】1.失业分为哪几种

类型,各有什么特点?2.分析失业的社会影响。3.目前中国失业率统计存在哪些问题?4.简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和失业治理的对策。5.中国目前失业问题的特点有哪些?【推荐阅读】1.[英]庇古.论失业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美]杰里米·里夫金.工作的终结——后

市场时代的来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3.黎建飞.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钱再见.失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宋其超.失业及其治理.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

04.6.沈全水.失业的出路:瑞典就业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7.[美]爱得蒙德·S·费尔普斯.结构性萧条:失业、利息和资产的现代均衡理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8.袁志刚.失业经济学.上海:上海

三联书店,1997.9.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54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