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件第六章社会流动.pptx,共(30)页,551.745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080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六章社会流动第一节基本概念与类型第二节三代比较代际流动研究第三节代际流动模式与机制的变迁第四节中国的社会流动2概要3第一节基本概念与类型社会流动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许多类型,其中最主要的维度有三种:方向维度、
距离维度和时间维度。在方向维度上,社会流动可以分为水平流动、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三种类型,后两者又可以统称为垂直流动。水平流动多指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在同一地位层级中的横向变化,例如行政干部的同级调动;向上流动指的是个人社会地位的上升,例如职位的升迁;向下流动指的是社会地位的下降,例如破产的老板、被免
职的官员等,都可以被视为社会地位的向下流动。在距离维度上,社会流动可以分为短距离与长距离两种类型。短距离流动指的是个人社会地位在垂直方向上流动到邻近的地位层级。与之相反,长距离流动多指个人跨越多个地位层级的流动
。举例来说,按照EGP阶级分类模式的框架,可以将从农民到工人的地位变动称为短距离流动,而从农民到高级管理者的地位变动则为长距离流动。在时间维度上,社会流动可以划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两种类型。代内流动指的是个人在一生中社会地位的变化,例如一个人从第一个职业到当前职业
的变动,因此代内社会流动又被称为职业流动;代际流动指的是父代与子代之间,或是几代人之间的社会地位的变化,例如“寒门出贵子”的现象,就是一种代际流动。4上述三个维度的社会流动并不是分立的,而是常常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比如,当考察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体的代际流动
或代内流动时,通常既要知道这一流动的方向,也要清楚这一流动的距离。举例来说,京东董事局主席刘强东,出身于农民家庭,但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了身家过百亿的企业家,这一过程便可以称为代际间长距离的向上流动。与社会流动相对的是社会不流动(socialimmobility
)。社会不流动简单来说就是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地位始终保持不变。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与社会不流动紧密相连:社会固化(socialsolidification)和代际继承(intergenerationalinheritance)。社会固化指的是社会地
位结构的一种封闭状态,各地位层级之间如同存在着一道道无形的壁垒,阻碍社会成员的跨层级流动。代际继承指的是父代与子代之间的社会地位传承,例如上文中提到的“二代”现象。社会固化与代际继承之间密切相关。一方面,当社会固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个人的社会地位将越来越取决于他的社会出身,并且在其以
后的生涯中都无法改变,此时代际继承便成为社会成员获得社会地位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社会地位的代际继承又会使得父代的社会不平等结构在子代中被复制出来,从而不但加剧了社会固化,而且使其得以延续。5678第二节三代比较代际流动研究代际流动是反映社会结构开放(
或封闭)程度以及社会机会结构状况的重要指标。但是,仅研究某一个国家在某一时间点的社会流动并不具有太大的意义。首先,如果没有比较,很难判断某一代际流动水平的高低。举个例子,如果某一国家中的代际流动率为0.6,也就说有60%的人在社会地位上不同于他们
的父代,但这一水平究竟是高还是低呢?如果其他国家的代际流动水平为0.2,那么这个国家的代际流动水平便是高的;相反,如果其他国家的代际流动水平为0.9,那么这个国家的代际流动水平就较低了。其次,仅根据某一个社会在特定时间点的流动率,也很
难得知某种代际流动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正因如此,社会流动的比较研究逐渐兴起,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社会流动研究的主流。1954年,英国社会学家格拉斯(Glass)基于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调查数据,写成了《英国的社会流动》一书,掀起了比较社
会流动研究的热潮。在格拉斯等人的带动下,国际社会学会社会分层和流动专业委员会成立,很多国家都进行了大型的社会调查,为社会流动的跨国比较奠定了基础,比较社会流动研究由此如火如荼地展开。比较社会流动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包
括:在不同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制度下,代际流动的水平、模式是否存在差别?如果代际流动状况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么这种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如果代际流动状况是有规律可循的,那么影响代际流动变迁
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迄今为止,比较社会流动研究已经开展了60余年,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9一、第一代社会流动研究上文提到,比较社会流动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代际流动的水平、模式是否会随着经济水平、社会制度等
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要回答这一问题,首要的步骤是计算出每一个国家的代际流动模式和水平。在这方面,三代社会流动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其中,第一代社会流动研究的计算方法被称为流动表分析(mobilitytableanalysis)。在这一方法
中有两个概念最关键:流入(inflow)和流出(outflow)。流入与流出是流动表分析的两种基本模式。流入指的是在给定某个职业后,列出本职业中所有人的家庭出身(父亲的职业),并计算百分比。举个例子,如果把职业分为“体力”和“非体力”两种,现在要计算非体力职业
的流入,只需要在所有从事非体力工作的被访者中,分别计算父亲的职业为体力和非体力的人所占的百分比即可。如表61所示,在从事非体力工作的人中,有40%的人出身于体力家庭,有60%的人出身于非体力家庭;同样,在从事体力劳动职业的人中,有30%的人出身于非体力家庭,有70%的人
出身于体力家庭。101112第一代流动研究简单、明了,但存在明显不足。首先是社会地位测量的问题。用职业来测量社会地位是比较社会流动研究者的基本共识,因为职业是一个可以代表收入、声望等社会经济地位要素的综合指标。但是,在不同的国家,职业分类结构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就给跨国比较带来了困难。为此,研究者只能把各国最初的职业分类压缩成三种比较普遍的职业大类:农民、体力劳动者和非体力劳动者。部分研究甚至仅将职业区分为体力与非体力两种。这种粗糙的职业分类,无疑会掩盖掉许多代际流动的信息,可能导致对代际流动水平与模式的估计偏误。其次,在流动表
分析所观察到的流动率中很难剥离出由职业结构的变动所导致的流动率变化。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在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从事农业工作,只有极少数的人从事非农工作。而到了他们的子代,由于发生剧烈的工业化,农业近乎消失,非农职业大幅度增加,由此子
代中的绝大部分人从事非农工作,仅有极少数人从事农业工作。如果用流动表分析法计算,所得出的代际流动率会接近100%,但是这一极高的代际流动率却并不意味着在该社会中不存在社会地位与资源的代际传递,而是因为此时所观察到的流动
率是由职业结构的变动导致的。二、第二代社会流动研究布劳和邓肯计算出了图6-2中每一条路径的系数,并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尽管父亲的职业对子代的职业具有一定程度的显著影响,但是其影响效力却低于子代的教育程度,由此
他们得出结论: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自致因素对个人地位获得的影响要比先赋因素更强。这一结论有什么意义呢?上文提到,在一个地位层级结构十分封闭的社会中,代际继承是个人地位获得的主要方式,子代的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其家庭出身,即先赋因素
。相反,在地位层级结构较为开放的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自身后天的努力,即自致因素。正是基于这一逻辑,布劳和邓肯认为美国是一个相当开放的社会,并进一步给出了推论:一个社会的工业化程度越高,先赋因素对于个人地位获得的
影响越弱,而自致因素对于个人地位获得的影响越强。这一推论得到了一些经验研究的支持,如特雷曼等人通过跨国比较研究发现,在越发达的国家,父代的社会地位对子女的职业和教育的影响力越弱。1314三、第三代社会流动研究率先开启检
验研究的是埃里克森与戈德索普,他们基于对英、法等国家的研究提出了代际流动的核心模型(coremodel),用以描绘所有发达国家中共同的阶级流动模式。具体来说,核心模型考察了四类可能增加或减少特定阶级之间的代际流动的效应
,分别为:层级效应(hierarchyeffect)、继承效应(inheritanceeffect)、部门效应(sectoreffect)和亲和效应(affinityeffect)。层级效应测量的是地位距离(statusdis
tance)对于代际流动程度的影响,地位距离越大,流动可能性越小;继承效应测量的是各阶级中不流动(immobility)的倾向以及不同阶级之间的不流动程度差异;部门效应所反映的是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之间的流动难度;亲和效应则被用来测量一些特定阶级之间不成
比例且不能用上述三种效应来解释的流动。在建立了核心模型之后,埃里克森与戈德索普又对德国、荷兰、瑞典、波兰等国家的代际流动进行了比较,他们的结果印证了FJH假设,即各国虽然在代际关联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在关联模式上是相似的,即代际继承要比代际流动更多,而在代际流动中,短距离流
动要比长距离流动更容易。随着更多的国家加入,第三代流动研究如同第一代流动研究一样,对不同工业化水平(如对美国、日本、巴西、智利)、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如20世纪80年代的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和中国)进行了比较,结论均支持了共同社会流动模式。1516知识链接:21世纪初,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都发生
了深刻变化。国民经济外贸依存度不断攀高,2008年竟高达59.8%。劳动者在分配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2007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11.7个百分点,生产税净额占GDP的比重为14.2%,比1995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为31.3%,
比1995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房价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房价,在2002年之后像断了线的氢气球,一路扶摇直上,住房基本需求竟然需要靠花费2~3代人一生储蓄的“六一模式”来解决。随着高校扩招之后的毕业生陆续进入社会,大学生也慢慢由“天之骄子”向
有光明、没前途的“蚁族”进化。体面的工作机会不再是靠个人努力就能获得,升学、参军、就业、升迁等人生重要机遇背后越来越充斥着权力和金钱的背影,比例日益提高的机会被金钱所垄断,社会底层出身的大学生们再也难以像十多年前那样靠自己的奋斗取得成功,向上发展的通道加速收窄17第三节代际流动模式与机制的变
迁一、现代化理性逻辑18现代化理论认为,在工业化的影响下,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不但代际流动的数量会显著增加,而且代际流动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平等化,通俗来说就是“英雄不问出处”,不管家庭出身如何,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另外,现代化理论还预言,在内在的工业化逻辑影响下,所有的国家都将殊途同归,拥有相似的社会流动数量与模式。(一)结构变迁效应(二)社会选择效应(三)构成效应构成效应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对上面两种解释的综合。构成效应认为,不同的经济部门对绩效原则的遵循程度是不同的。比如传统
的农业部门就不太看重绩效,这一部门中的代际继承性也最强。相反,在技术水平越先进的产业和部门中,绩效原则就越受重视。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传统农业部门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比例越来越小,最终使得绩效原则成为劳动力配置的主导原则。
如此一来,社会流动的水平就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而增长。二、不平等再生产逻辑19FJH假设的提出对上述现代化理性逻辑的解释提出了巨大挑战:为什么工业化社会中的代际继承没有像现代化理论所预测的那样大幅度消减,而仍旧是代际关系的主导模式呢?这是不平等再生产逻辑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不平等再生产逻辑认为,现代化理论的预言之所以没有实现,是由于它没有考虑社会不平等结构对代际流动的抑制作用。前文提到,如果一个社会的不平等程度很高,社会结构比较固化,那么各阶层之间就会形成很厚的阶层壁垒,阻碍跨阶层的流动,从而极大地减少代际流动的数量。那么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已有研究
主要讨论了两种机制,即再生产机制和统治机制。(一)再生产机制(二)统治机制统治的机制有两种表现形式,制度化权力和合法化权力。制度化权力使得再生产机制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具体的社会集团,成为一种普遍的规则,并将这些优势集团的“权力”转变为“权利”,从而使它们的社会地位再生产变得更加稳定。合
法化权力是指当统治权力符合社会中大多数人关于公正、公平和道德的观念时,人们就会自觉地接受和认可由优势集团所主导的社会分层秩序。(二)“主观基尼系数”用以评估收入不平等的多个职业涵盖了社会中从底层到上层的典型职业群
体,如果以这些职业群体代表社会总体,就可以根据这些职业的收入差距来衡量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例如,可以计算出每位受访者所估计的各个职业“实得”收入的“基尼系数”,以描绘民众感知到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以“应得”收入的“基尼系数”表示民众认可或能够
容忍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有经验研究表明,利用CGSS2005数据进行测算,中国城镇居民感知的不平等基尼系数平均值为0.463,认可的不平等基尼系数值为0.401,民众所认可的不平等程度要低于他们所感知到的不平等程度。另外,从两个基尼系数密度曲线分布来看,二者形状十分相近,两个主观基尼系数
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也就是说,感受到更高收入差距的民众,往往也具有更高的对于收入差距的接受度和容忍度。20(三)收入分配的公平指数进一步看,可以通过构建的一个收入分配公平指数来具体衡量中国民众的公平观念,另外也可进行跨区域比较,以观察中国民众的这种公平性认知处于什么样
的水平。21一、冲突感状况展示了2008年调查得出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在四对群体冲突关系中,穷人和富人阶层、上层和底层之间的冲突被认为较为严重,分别有65.5%和61.8%的被访者认为这两对群体间冲突严重甚至非常严重,远高于其他两对群体间冲突。就民众的普遍感受而言,社会上层和下层群体,尤其是基
于财产分配的富人和穷人之间差距的拉大,已经引起了各界越来越多的不满,两者间的利益摩擦、冲突已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相比较而言,底层和中层、中层内各群体间的关系则没有那么紧张.22其次是2006—2008—
2010年间的纵向趋势。将多次调查的结果汇集起来可以观察到民众冲突感的变化趋势。图146显示的是各年份民众认为群体间冲突达到严重水平(“非常严重”和“较为严重”相加)的比例。结果表明,在各维度上均呈现出冲突感提升的趋势,有的还出现了大幅上升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群体间利益对立、摩擦
与矛盾不断升级的状况,构成了一个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因素。23二、冲突感与利益表达行动民众的冲突感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利益表达和行动参与?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将受访者的“冲突感”整合成低、中、高三个层次,而社会后果性变量则是制度与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行动。其中既有向基层部门反映问
题、提意见建议、写联名信等一般性行动,也有较为激烈的集体上访、抗议、请愿等制度外行动等。冲突感与后果性行动之间的关联可以通过表142数据反映出来。结果显示,尽管从总体上看民众参与这些行动的比例较低,但相对而言那些具有“高冲突感”的民众在利益表达和集体行
动上有更高的参与比例,并且这种现象不是孤例,而是在多个问题维度上体现出的一致性。冲突感作为一种社会情绪和心态,会影响社会成员的行为选择与实践。24三、分配不公是否会招致冲突接下来的问题是,那些具有更高冲突感的人是否是那些收入不
公平感更高的人?相关经验研究表明,成员的收入公平感与整体社会公平感对其冲突感均有显著影响,收入公平感越高,社会冲突感越低;社会公平感越高,社会冲突感得分同样越低。也就是说,在一个让成员能够感受到更多公平和合理
的社会中,成员的不满情绪、冲突意识就会明显减弱;反之,当成员感受到严重不公、不合理时,将会催生一个矛盾丛生、怨怒弥漫、充斥着浓厚“火药味”的危险社会。另外,公平感与冲突感之间的这种关系在不同阶层群体身上还呈现出差异性。在中下层群体中,公平感的提升能够显著降低其社会冲突意
识,且该减幅要高于上层群体。也就是说,中下层群体成员对收入分配和整个社会的公平性有较高的敏感度,如果在资源分配和机会获得上赋予其更多的公平性与合理性,那么与上层群体成员相比,其社会冲突倾向将显著减弱。由此引申的政策与实践意义在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尤其是维护中下层群体的权
益和利益,保障他们获得公平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以及在资源分配中获得合理的份额,将社会政策适当“向下”倾斜,对于消减社会冲突、增进社会和谐的大局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2526第四节阶层意识与地位认同一、阶层意识与地位认同状况中国社会也呈现出客观结构位置与主观地位认
同不完全一致的现象。早在20世纪90年代,卢汉龙在上海、广州等地的调查结果就显示,中国存在显著的社会结构分化和阶层化差异,但却没有形成明显的阶层化意识,且客观的收入、教育、职业等因素对民众的主观地位认同解释力较低。21世纪之初,
王春光等人也指出,阶层的客观存在与主观建构既存在相互一致的可能,也存在不一致的可能,且这种不一致性要大于一致性,彼此之间存在着复杂而非对应的关系。李培林等人也发现,客观分层指标与主观阶层认同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关联强度不大。民众
主观地位认同与客观位置之间不相匹配的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客观的阶层分化多元复杂,而主观的阶层意识分化不够明显;第二,中国民众认同中下层的比例偏高,且这种认同“下偏”状况有逐渐加剧的趋势,即民众地位认同“不断向下偏移”;第三,中产地位认同明显不足,有学者甚至指出
社会中出现了中产阶级认同急剧流失和下层认同急剧增长的警示性讯号。2728知识链接:“认同”意指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就定义来说,认同可借由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以为个人带来不易得到的满
足或增强个人的自信。例如:一位物理系学生留了胡子,是因为他十分仰慕系中一位名教授,而该教授的“注册商标”就是他很有性格的胡子,此学生以留胡子的方式向教授认同。其他如“狐假虎威”“东施效颦”都是认同的例子。认同有时也可能认同一个组织。例如:一个自幼失学的人,加入某学术研究团体成为该团体的荣誉会员,
并且不断向人夸耀他在该团体的重要性。复习思考题1.为何要展开社会分层主观维度的分析?它有何独特意义和价值?2.关于微观收入公平感问题,有哪些理论解释?3.当前民众的社会冲突感受如何?它有哪些后果和影响?4.公平感和冲突感之间有何关联?5.当前我国民众的主观地位认同呈现出什么特征?如何
理解这种特征?6.除了本章所讲,你是否还能列举出其他主观社会分层的分析维度?29推荐阅读文献冯仕政.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阶级认同与社会稳定.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3).高勇.地位层级认同为何下移兼论地位层级认同基础的转变.社会,2013(4)
.怀默霆.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不平等.社会学研究,2009(1).李丁.中国民众收入分配认知的共识、分歧与变迁.(20140201李汉林,魏钦恭.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李骏,吴晓刚.收入不平等与公平分配:对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居民公平观的一项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2(3).李路路,唐丽娜,秦广强.患不均,更患不公——转型期的“公平感”与“冲突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4).李培林,张翼,赵延东,等.社
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