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x,共(9)页,479.187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049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9页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题号一二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暗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
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战事连绵不断,胡人袭扰,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A.春秋战国时期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D.辽宋夏金元时期2.据《方舆胜览)记载,211年,刘备和刘璋相聚富乐山,看见绵州繁荣
景象,刘备高兴地说道:“富哉!今日之乐乎!”绵阳富乐山因此得名。据此可知()A.当时的四川社会稳定B.相聚发生在东汉末年C.绵阳的经济领先全国D.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3.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以下历史人物与历史事迹对应
正确的是()A.曹操——建立魏国B.孙权——派卫温到夷洲C.诸葛亮——发明翻车D.司马懿——灭昊统一全国4.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这种现象说明()A.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B.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C.地区文化交
流基本中断D.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第2页共9页5.《三国志》中说:诸葛亮在临死前,吩附在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需要其他陪葬物。这表明诸葛亮()A.赏罚分明,突出法制
B.为国捐躯,忠心耿耿C.生活腐化,挥霍一空D.为官清廉,严于律己6.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但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下列对西晋短期而亡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统治阶级生活极为腐化B.晋惠帝昏
庸无能C.地方上的“八王之乱”推翻了西晋政权D.内迁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7.从《史记》记载的“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到《宋书》记载的“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中,与北方有关的是()A.安定的社会环境
B.优越的气候条件C.有效的经济措施D.大量南迁的劳动力8.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客观上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和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列关于南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B.南朝四个王朝都在建康定都C.镇守地方的贵族势力很大D.宋武
帝时,发生了大规模叛乱9.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下面示意图反映出的阶段特征是()第3页共9页A.社会变革B.政权分立C.繁荣开放D.国家统一10.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
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人口增多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D.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11.“现在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
平江南地区。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就可以阻断长江水流,征服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一样。”材料中的“四方基本平安”指的是()A.司马炎建立西晋B.西晋灭吴统一全国C.前秦基本统一北方D.北魏统一黄河流域12.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
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A.书画艺术成熟B.北方民族交融第4页共9页C.江南经济开发D.南北政权对峙13.贾思勰是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山东寿光人,他撰写的《齐
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下列各项不属于《齐民要术》内容的是()A.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B.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C.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D.描绘祖国山川的秀美14.中国的汉字构型独特,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富于个性化的书法艺术创造了条件。根据下面图片提示的相关信息可知,书法成为
一门艺术的原因有()①汉字的演变与成熟②历代统治者的推崇③造纸术的发明④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5.有些电视剧由于编剧的不严谨有时会出现与事实不符的“穿帮”镜头。下列属于某剧组拍摄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穿帮”镜头的(
)①曹丕在大臣陪同下参观龙门石窟②华佗在给受伤的战士动手术③诸葛亮在帐中独自欣赏《女史箴图》④周瑜用毛笔在纸上给孙权写信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19分,第18题16分,共55分)第5页共9页16.(20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
,中国从分裂逐步走向局部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
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1)曹操这首诗描绘了东汉末年的什么社会现象?(3分)材料二三分天下有其一,关东义士首起兵。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七律·
赞曹公孟德》(2)材料二中的“傲军”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二,指出曹操如何完成北方统一。(4分)材料三曹操统一北方后,挟胜利之余威,准备一鼓作气下江南,消灭南方的孙权和刘备,完成“统一天下”之梦,殊不知天时不到、地利没有、人也不和,最终“烈火张天照云海”“赤壁楼船扫地
空”。战后,曹操看看手下的残兵败将,也只能望“南”兴叹,南方的孙刘两家趁此机会扩大地盘、称王称帝,至此天下三分矣。——《笑谈三国》(3)材料三主要“笑谈”的是哪次战役?这次战役与“天下三分”之间有什么联系?结合材料中的“天时不到、地
利没有”分析曹操“赤壁楼船扫地空”的原因。(9分)第6页共9页材料四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
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4)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三国鼎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17.(19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抹亮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秦晋淝水
之战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图二(1)图一所示战役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
多的著名战役,这一战役的最终结局对江南地区的发展有何影响?(3分)(2)图二中的北方人民迁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原因是什么?这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有什么深远历史影响?(6分)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第7页共9页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
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西汉《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三(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
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宋书》(3)对比材料二、三,南朝时的江南与西汉时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6分)(4)上述材料所示史实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
义?(4分)18.(16分)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雄关漫道]材料一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493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
万大军南下。到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了,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
是大功告成。(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策划这一迁都第8页共9页的“计谋”?(4分)[革故鼎新]材料二(2)材料二所示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4分)[论从史出]材料三(孝文帝政革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
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概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4分)(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孝文帝改革带给我们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4分)参考
答案1-5BBBDD6-10CDDBD11-15CBDBD第9页共9页16.(1)社会现象: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2)“傲军”:袁绍军队。如何完成:实行屯田;取得官渡之战胜利。(3)战役:赤壁之战。联系: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原因:①“天时不到”,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尚未成熟。②“地利没有”,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4)影响: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交融。17.(1)影响:为江南地区的开发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2)原因:北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
定且地广人稀。影响:为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3)不同:南朝时的江南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而西汉时的江南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原因: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4)借鉴意义:发展经济必须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发展经济要重视先进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要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作用。18.(1)“A城”:洛阳。原因:巧妙地冲破阻力,最终实现迁都大计。(2)措施:改汉姓:学汉语。(3)效果: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
北方得到大发展。(意思相近即可)(4)启示:改革需要魄力、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用些策略达到自己的目的;顺应历史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等。(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