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构建知识体系》教学设计3-八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doc,共(5)页,274.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571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教学设计课题:《三角形》复习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重要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及“三线(高、中线、角平分
线)”解决常见问题;2.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外角的性质及其证明,会用其解决常见问题;3.理解多边形的内(外)角和定理,明白二者之间的关系,会用其解决常见问题;4.了解镶嵌的一些知识,知道利用一种或多种(正)多边形完成镶嵌的条件。过程与方法目标:1.回忆三角形内(
外)角和及多边形内(外)角和的探索过程,体会其中蕴含的化归思想,了解添加辅助线的一些策略;2.通过教师引领下的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借助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并通过自主与合作探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
合作的重要性;2.在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挑战性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有用性”;3.通过回忆与总结章节知识及其结构,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认识到方法和规律对数学学习与研究的价值。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2.会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公式计算有关角度。教学难点:体会蕴含于知识中的方法规律,从较高的观点出发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领、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法的教学法。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一、创
设情景,导入复习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几何图形之一,广泛存在于生活和数学之中。三角形有许多重要的性质,我们已经研究了其中的一部分。本节课我们梳理一下,从中明确相关的知识点及其中蕴含的方法和规律。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提出问题1:你能梳理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吗?你明白知识之间的联系吗?打开教
材目录,让我们整体感受一下,在心中构建一下知识框架,并互相交流想法。(利用PPT出示问题:你能画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吗?)研究几何图形,我们无非是关注构成图形的元素,它们是(等待学生回答)线段和角,并且通过研究线段间的(等待学生回
答)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及研究角之间的(等待学生回学生活动借助教材目录,感受、构建并交流对本章知识框架的认识。学生回答对应问题设计意图创设引入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整体认知章节知识结构的意识。学生间互相补充、交流,可
以活跃课堂气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教师活动答)数量关系,而认识图形的有关性质与特征。出示知识构架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对应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口答,可以发展表达能力2教师活动提出问题2:
你能梳理出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吗?引导学生回忆并回答下列知识,配合出示PPT:(1)三角形的主要线段三角形的边其关系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是如何推证上述关系的?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你对“三线”有什
么感觉?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学生回答:“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学生回答:“三线”均是线段,且分别回答各线的一端是„,另一端是„”“三线”(或所在直线)均交于一点不同三角形的高的分布„教师活动(2)三角形
的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及其证明我们是如何完成证明的?引导学生认识做辅助线的策略,初步体会“构造法”三角形的外角及其性质引导学生回忆是如何完成证明的,并体会“内”与“外”的关系,从而完成对知识和方法的反思与升华:添加辅助线的原则化归:化分散为集中化未
知为已知化生为熟(3)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我们是如何完成上述探究的?再次引领学生完成对知识和方法的反思与升华:添加辅助线的原则化归:化未知为已知化生为熟(4)镶嵌关于镶嵌,你已经有了哪些认识?学生活动回忆并回答:借助“平行线”转化成“平角
”或“平行线的同旁内角互补”,从而实现“化分散为集中”、“化未知为已知”。回忆并回答:教材上的方法与思路: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把对“外角”的研究与“内角”联系起来;也可以先研究外角(借助平移等),再研究内角。回忆并回答:在某一顶点外
的几个多边形的角之和为360.设计意图针对“差”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天平”去理解培养学生“言(思)必有据”的意识教师及时规范描述的语言,培养学生严谨的习惯。教师根据情况发挥引领作用,体现其在教学活动“平等中的首席”地位。学生回答时“心中有图”,可以把直观
的图形和抽象的语言联系起来。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构造法”与“化归”思想,体会构造辅助线的一般原则,使思考更有“目的”、“顺序”和“依据”。教师及时规范描述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构造”与“化归”意识。学生回答时,再次把“心中的图”与抽象的语言联系起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回忆与交流,激活思维,培养
不同层次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根据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的原则,可以留足思考的时间教师活动三.回忆一些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策略特例-巧锁目标-证明“橡皮筋”法方程思想添加辅助线的原则学生活动回忆策略,与心中的图形联系起来设计意图这是在日常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很有用的探究策略,因为当
时研究得比较透彻,此处不再深入说明,节省了时间,却能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这些方法,加深认识。3教师活动出示练习题:1.以线段3、4、x-2为边组成三角形,那么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2、等腰三角形一边长是5,另一边长是8,则它的
周长是。学生解答后提问:你能改变其中的一些数据,使问题出现“陷阱”吗?3.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会改变“5”或“8”其中的一个,也可能同时改变。设计意图巩固与练习,从中感受知识的用处及应用方法1-2题考查三边之间的关系的应用。练习2有一个开放性地提问,旨在突出一题多
思与一题多变,充分发挥和挖掘题目的功能。3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的运用及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师活动4.5.如图:D是△ACB的外角平分线CD与BA的延长线的交点,求证:∠BAC>∠B6.7.利用边长相等的正
三角形和正六边形的地砖镶嵌地面时,在每个顶点周围有a块正三角形和b块正六边形的地砖,则a+b的值为()A、3或4B、4或5C、5或6D48.如图,已知:AD是△ABC的中线,△ABC的面积为80,则△ABD的面积是.如何将问题一般化,得
到规律?9.如图,求∠A+∠B+∠C+∠D+∠E+∠F+∠G=?10.如图所示,则下列关系中有几个是正确的?①∠B+∠1=∠C+∠A②∠B+∠1=∠A-∠C③∠A+∠B=∠1+∠C④∠A+∠B=∠1-∠C⑤∠B+∠2>∠A+∠C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问题。学生
思考、交流,并回答问题。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问题。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三角形的一条中线把其面积等分为两部分”。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问题。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问题。设计意图4题考查三角形的
内角和与“三线”5题考查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只出示条件,让题目开放化:学生探究可能出现什么结论。6-7题考查镶嵌的基本原理8题考查“中线是三角形的一条等积线”9题用于复习“橡皮筋”法在探索问题中的应用:把各线段
想象成橡皮筋,让C、G重合并用图钉固定,让A、E重合并用图钉固定,放开其它点,则图形退化为一条线段,相关角退化为0或180度,可以捷足先登,迅速确立答案,并启示方法。运用“特例(给图中各角赋以合适的值)
”,可以锁定结论,则推证目标明确了。体现了从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思路,也给出了合情推理的一个技巧:构造特例。教师要根据课堂情况取舍问题,达到每一个的训练目的,且不要贪多嚼不烂。4板书设计:教后反思:一.关于课前准备的定位在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对课堂作了如下定位:1.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学
习能力、习惯、心理等特点,采用教师启发、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2.明确所讲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充分理顺知识结构,挖掘深藏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技巧及教育价值,争取让课堂融趣味、知识、能力、思想、艺术于一身;3.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展开课堂;4.强调结
构化知识、能力化知识与思想化知识;5.合理运用多媒体,从课件的精、准、新与有效性上下功夫;6.充分设计课堂组织过程中的时间分配、语言组织与应急处理;7.充分发挥数学组教师集体优势,群策群力,共同参与,打造一堂精品课。二.关于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同教
学设计,不再赘述。.三.教学流程安排1.活动流程安排:本节课共安排四个活动,分别为:建构章节知识结构;抽取知识点;回忆常用的思想、方法、技巧;练习。2.活动内容和目的:见相应“设计意图”。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分析:1.强调数学源于生活:在引入时,强调三角形的
生活背景,为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强调问题教学: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通过问题串激发学生探究和主动学习的欲望.3.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内在驱动价值: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教师活动五.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1)知识(2)方法(3)易错点六.作业教材:第十一章复习题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并口答。设计意图再次反思,回忆课堂内容,深化理解。习题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和巩固。三角形复习1.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4.三角形的内角和5.多边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2
.三角形的三线高中线角平分线5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通过对方法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与迫切感.
5.强化数学探究:通过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6.强调发展性:通过小结为学生创造交流空间,调动积极性,既引导学生从教材角度认识三角形,,又从其它角度拓展研究思路、方法,为学生留有继续学习的空间和兴趣.五.数学思想、方法的
提炼、分析与渗透1.渗透化归和构造的数学思想;2.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借用特例和“橡皮筋法”完成猜想与探究;3.演绎推理能力;4.一图多用与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六.关于课件准备PPT课件注重实用、简捷、醒目、结构
性好;七.教学效果分析1.整节课重视知识深层建构,强调结构化的理解知识与方法,贯彻了“生本”主义.2.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从知识与方法、能力与素质的层面确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把学生的参与放在首位,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用
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领悟和认识,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3.本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探索---问题串”式,采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师生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以一个创造者或发明者的身
份去探究知识,从而形成自觉实践的氛围,达到收获的目的.4.根据课堂情况调节课讲内容和密度,设计的知识、方法或能力基本达成或实现:5.存在众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1)要特别关注已有认知,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挖掘不够,做了一些无用功,不少地方还待提升;(2)不该节省的时
间不要节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要让学生充分探究出个一,二,三来;(3)提示较多,有替代之嫌;(4)在练习过程中缺少对知识点的特别强调;(4)板书设计欠妥,且不够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