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哪种方式更合算》教学设计3-九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doc,共(4)页,111.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524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哪种方式更合算》教学设计一、学生状况学生已经学习了随机事件及其概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统计知识,掌握了随机事件发生概率的一些计算方法(包括理论计算和试验估算),对获胜或获奖的可能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经验及合作
交流的能力.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应用“平均收益”的计算方法,对某件事情是否“合算”做出评判,并利用它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类似问题进行理论解释.(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探索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
目标: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计算“平均收益”,对事件是否“合算”进行评判.教学难点:理解“合算”与“平均收益”之间的关系,体会概率与统计之间的联系.四、教具课件、大转盘、小转盘、平
板电脑、导学单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以拍摄的本班同学书店买书时遇到搞活动转转盘这样一个视频和生动有趣的转转盘游戏导入新课,游戏规则是转到红色区域获得一个高档笔记本,转到黄色区域获得一个中档笔记本,转
到绿色区域获得一个普通笔-2-记本,转到白色区域什么也没有,如果不转转盘,可以直接获得一支中性笔.安排一组同学当堂参加转转盘游戏,其他组的同学安排在课后感受.设计意图:通过有关自己同学的视频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玩转盘游戏
让大家处于转与不转的“两难”之中,给大家留下悬念,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第二环节自主探究某商场为了吸引顾客,设立了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如下图,转盘被等分成20个扇形),并规定:顾客每购买100元的商品,就能获得一次转动转盘的机会.如
果转盘停止后,指针正好对准红色、黄色、绿色区域,那么顾客就可以分别获得100元、50元、20元的购物券,凭购物券可以在该商场继续购物.如果顾客不愿意转转盘,那么可以直接获得购物券10元,转转盘和直接获得购物
券,你更愿意选择哪种方式?试验探索(1)试验目的:让学生亲自体验,看看转转盘和直接获得购物券,哪种方式合算.(2)试验方式:采取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探讨的方式进行.(3)试验步骤:仿照右图提前制作一个转盘,有条件的组还可以准备一个平板电脑.小组内分工,一个人自由转动转
盘,一个人观察指针指向区域(在交界处的重新试验,不计次数),一个人记录,把试验的结果填入下表(用平板的组转40次,用转盘的组转20次).项目获得100元购物券获得50元购物券获得20元购物券未能获得购物券频数频率根据上表计算每转动一次转盘所获得购物券金额的平均数,看看转转盘和直接获得10
元购物券相比,选择哪种方式更合算.④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探讨,看看各小组的结论是否一致?汇总各组的-3-数据,计算每转动一次转盘所获得购物券金额的平均数.活动目的:让学生自己动手试验、统计数据,并作出判断,为下
面从理论上计算是否“合算”提供了感性认识基础.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议一议(1)影响每转动一次转盘所获得购物券金额的平均数的因素有哪些?与同伴进行交流.(2)如果把上图的转盘改为右边的转盘,如果转盘停止后,指针正好对准红色、黄色、绿色区域,那么顾客仍分别获得100元、50元、20元的购物券.
与上图的转盘比,哪一个转盘对顾客更合算?(3)不用试验的方法,你能求出每转动一次转盘所获得购物券金额的平均数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计算并回答以上问题,然后师生互动,展示交流讨论结果.活动目的:通过转盘的“变式”,让学生理性地思考影响所获购物券金额的平均数的因素,为学生得出理论计算方法
打下基础.第四环节问题解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如果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情景导入的活动,你觉得转“合算”,还是不转“合算”?(学生合作交流完成)第五环节课堂小结以你说、我说、大家说的形式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谈谈自己
的收获和感受.随后,老师对本节课知识点及学习成果进行归纳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必做题:课本116页习题(随班就读学生)选做题:选择生活中的某一活动(如彩票、摇奖或街头摸球游戏等)或本节课的情境引入,利用统计和概率的知识揭示其中的规律.设计意图:采取分层作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学习的成功和喜
悦.-4-第七环节达标检测改用另一个转盘进行上面的活动,小颖根据试验数据绘制出下面的扇形统计图,求每转动一次转盘所获购物券金额的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