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认识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3-八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doc,共(4)页,57.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484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7.2.1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命题的结构,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能够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与学生的交
流互动,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命题的结构,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能够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2、教学难点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
那么„„”的形式;能够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三、教法与教具选择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2、教具选择:微课、多媒体、其他教具.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微课导入微课学习定义与命题的含义提问反馈学生课前学习情况教师提问1、什么是定义?为什么要有定义
?你能举出两个定义吗?2、什么是命题?学生回答通过微课学习,掌握定义与命题的含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学习新课探索命题的结构特征教师提问这些是命题吗?有什么共同的结构待征?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
三角形全等;2、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等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些是命题吗?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1、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学生讨论回答通过具体的命题,让学生观察
、讨论,从而得出命题的结构特征,进而分析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让学生感受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存在.使学生心中的命题结构化.为后面的题设、结论的认识、区分,更为命题的改写作铺垫.强调引入“如果„那么„”的原因和作用.强化认识归纳:命题通常由__条件__和___
结论__两部分组成.__条件_是已知的事项,_结论__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_如果__,___那么__”的形式,其中“_如果__”引出的部分是条件“_那么_”引出的部分是结论当命题不是“如果……那么……”的
形式时,可以先将这个命题改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再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学生总结引导学生归纳出命题的特征以及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技巧新知巩固巩固练习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教师提问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⑴对顶角相等⑵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学生讨论作答通过具体问题,分析没有如果,那
么的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在命题理解上的误区,强化认识.强化对改写的认识和巩固.新课学习学习命题的分类命题可以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教师提问1、下列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内错角;(2)如果a>b,b>c,那么a=c;(3)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4)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学生思考回答2.上述的命题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你怎么知道它们是不正确的?与同伴交流.归纳:
___正确的____称为真命题,_____不正确的____称为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备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__反例__学生归纳总结进一步巩固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为
本环节判断命题的真假做铺垫引导学生认识命题的真假,为命题的分类做准备归纳总结出命题的分类和判断假命题的方法.巩固新知对命题的分类及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加以巩固练习教师提问3、判别下列命题的真假,若是假命题,请举出一个反例。(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
角。(2)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3)直角都相等。(4)会飞的动物是鸟.巩固学生对命题真假的判断及举反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本课总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学生总结总结1、定义: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2、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
做命题3、命题的结构特征: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项推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断出的事项.一般地,命题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
”引出的部分是结论.4、命题的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课堂练习对本课所学知识做系统练习,培养学生的能力练一练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⑴对顶角相等;⑵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⑷a、b两条直线平行吗?⑸聪明的李明明。⑹玫瑰花是动物。⑺若a2=4,求a的值
。⑻若a2=b2,则a=b。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其条件和结论⑴两条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⑵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角互余,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如果|a
|=|b|,那么a3=b3(3)如果AB=BC,那么B是AC的中点对本课所学知识做系统练习,培养学生的能力五、课后反思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从内容分析,学生不易领悟.在课堂教学组织上,更多的注意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问题和情感基础问
题.通过老师的情感投入、积极的鼓励、激情的调动.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以期在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和学习中,使学生能轻松学习,愉快交流.并在此情感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定义是数学思维的细胞和思维的基本形式,从
定义出发思考问题的解决是数学的基本方式.而命题作为数学推理的基础,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两者都是建立数学体系的基础.在教学中主要抓住定义的必要性、命题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推理价值,来突出和强化这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