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西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共(2)页,16.354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922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千米的认识课前思考:当选定这个课题时,我第一感觉就是这课好难上呀,那么,这个难度在哪里呢?虽然学生有认识米、分米、厘米的基础,但“千米”与上面几个长度单位不同,这个长度单位太大了,学生很难有对1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本节课的难点
化归成三个字,就是如何让学生“知长短”。1厘米、1分米、1米,这些长度我们可以“现场演示”和“亲身触摸”,让学生“知长短”不难,但“千米”如何让学生“知长短”,如何让学生亲身接触呢?“千米”太长了、太抽象了,在教室的有限长度和有限
空间中我们不可能做到!基于以上思考,我将本节课核心步骤分为模糊、清晰、定格三步,细化为多元创设体验平台,多角度呈现千米,以多种不同形式间接体验,帮助学生将千米“消化”并“吸收”,本节课具体有以下三方面的做法。1.目标导向,
重“量感”亦重“经验”。本节课的教学定位,不仅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有多长的真实量感,还要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我们可以怎样来感受1千米有多长”的活动经验。“两手都要抓”是本节课教学的努力方向。通过设置“8个人站成一排,大约有10m长”、“80个人站成一排,大约有100m长”、“800个人站成一排,
大约有1000m长”三个渐进过程,并根据教室场地实际情况,本节课将8个人站在教室的对角线上,量出大约10m;并让学生想象80个人站成一排的场景、800个人站成一排的场景,让学生对1千米有多长有初步的认知。2.因学施教,看“教材”也看“学情”。
西师大版教材中,关于“千米的认识”,设置了“10米约走多少步”、“100米约走多少步”、“1000米约走多少步”三个渐进过程。这说明教材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有序经历千米这个较大单位的认知过程。另外,根据活动场地实际情况,我将“步行10米”的实践活动调
整为5米距离来回走”(现场),让学生亲自体验10米大约要走20步,并推算出100米、1000米约走多少步。让学生从步数这个角度来体会1千米有多长。课前带学生到操场走圈,记录下走一圈200米的时间,并让学生体验走5
圈的感觉。课上通过走一圈200米约3分钟让学生推算走5圈(1千米)的时间,让学生从时间这个角度来体会1千米。3.材料选择,设“空间”促进“体验”。从整体上看,本节课以两组材料贯穿始终。第一组材料在引入部分:“用米作单位来测量从合川到重庆的距离合适吗?”引起学生的认
知冲突,激活学生对新知识“千米”的注意与学习兴趣。并在新授课结束时照应开课:“现在你觉得测量从合川到重庆的距离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好?”第二组材料在新授部分,通过从步数、时间这两个角度来体会1千米,并将课前的体验通过视频的形式进行再现,唤起学生对
操场上实地行走时的感受,从而唤醒学生对1千米有多长的朦胧感觉,并在有序展开的推算过程中让学生体会“100米有多长”、“200米有多长”及“1000米有多长”。这个推算的过程,就是丰富经历、积累体验、获得感悟的过程。巩固练习时,安排了四人小组讨论在地图上找出“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
米?”检验学生对1千米有多长的感知;并通过练习带单位巩固学生对km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全班一起了解一些有关km的生活小常识,并布置了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后反
思:本节课大都让学生亲自体验、推算说理由,并大量结合生活实际来让学生感知1千米有多长,课后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还是建立起了1千米的表象;在四人小组讨论地图上“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都会判断了,说明本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由“8个
人站成一排,大约有10m长”推算“()个人站成一排,大约有100m长”、“()个人站成一排,大约有1000m长”的过程中,学生回答理由时有些困难。备课时就已经知道这个推算说理由对二年级的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就采取的是直接引导的方法。但课后发现
其实在课前游戏时就可以用“猜数字”的形式让学生初步认识10个8是80、10个80是800,那么学生在课上说理由时就会容易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