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1.docx,共(5)页,24.592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749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前交流:同学们,初次见面,你们对我不太了解,猜猜我来自哪个学校?是的,我是一完小六年级314班的数学老师,同学们,怎么称呼我?你们是从哪里知道的?很不错,学习数学也需要善于观察,对老师已经初步了解,就开始上课吧,期待你们今天精彩的表现,
上课!一、建立意义1、导入新课。师:你们喜欢体育课吗?生:(齐)喜欢!师:看来咱们的孩子都喜欢运动,雷老师也是如此,而且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篮球。但是我们六年级314班上的小强、小林、小刚3个同学对我的投篮技术深表怀疑。就在上星期,他们三人还约我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挑战赛”。怎么样,想
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生:(齐)想!2、出示例题1。师:首先出场的是小强,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可是,小强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如果你是雷老师,你会同意他的
要求吗?生:我不同意。万一他后面两次投中的多了,那老师可能会输。师:谢谢你们的善意提醒,不过,我觉得做为老师应该大度一点,于是我同意了。不过,小强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师出示小强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生会心地笑了)师:还真巧,小强三次都投中了5个。现在看来,小强1分
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生:5。3、出示例题2,理解“移多补少”。师:接着该小林出场了。小林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师出示小林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师:如果你是小林,还会争取机会吗?生:会!我也会要求再投两次的。师:正如
你们所说的,小林果然也要求再投两次。不过,麻烦来了。(出示小林的后两次成绩:5个,4个)三次投篮,结果怎么样?生:(齐)不同。师:是呀,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这一回,还可以用5来表示示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生:我不同意(点击课件)小强每次都投中5个,
所以用5来表示他的成绩。但小林另外两次分别投中4个和3个,不能用5来表示。师:也就是说,如果也用5来表示,对小强来说不公平。那怎么办呢?谁来想个办法让小林3次投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提示:我们来观察一下小林三次的成绩,一次比4多1,一次比4少1„„)生:把5里面多的1
个送给3,这样就都是4个了。(师结合学生的交流,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如图1)(师说明,红色线条表示同样多)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移完后小林平
均每次都投中了4个,所以用几代表小林1分钟投篮的个数?(4)对小林来说最公平。但是问题来了,对比小强的成绩,小强3次都是实际刚刚好投中5个,而小林平均每次投中4个是不是说小林实际三次刚刚好投中4个?生:不是,假设三次同样多,然后通过移多补
少得来的虚拟的数字。4、出示例题3,理解“合并、平分”,板书课题。师:轮到小刚出场了。(出示图2)小刚也投了三次,成绩同样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看看能不能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
己的想法。(结合学生交流,师再次呈现移多补少过程,如图3)师:还有别的方法吗?可以通过列式计算的方法得到这个平均每次投中的个数吗?(独立完成,同桌之间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生:我们先把小刚三次投中的个数相加,得到12个,再用12除以3等于4个。师:为什么
是除以3?(因为是投了3次)[师板书:3+7+2=12(个),12÷3=4(个)]师:你的想法真好,像这样先把每次投中的个数合起来,然后再平均分给这三次。数学上叫做先合并再平分(板书:合并、平分),每一次看起来也是同样多。师: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这回的先
合并再平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板书:同样多。师: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或先合并再平分后得到每份同样多的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师:移多补少或合并,平分两种方
法都可以求出平均数。我们再来具体分析先合并、再平分求平均数的方法,首先是合并什么?(板书:总数),平均分的份数是几份?(板书:份数:3)最后把总数除以份数,就得到同样多的数也就是平均数(板书:平均数)师:同学们,这里的平均数4是不是又代表小刚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实际刚刚好投中4个呢?(
不是)是怎么得来的?(也是先假设三次同样多,然后通过移多补少或者是先合并再平分,得来的虚拟的数字)师:所以平均数不是代表某一次的水平,而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也可以叫做一般水平。(师板书:一般水平)5出示例题4。师:最后,该我出场了。知道自己投篮水平不怎么样,所以正式比赛前,我主动
提出投四次的想法。三个同学很纠结,然后说我们三个在操场边商量一下,结果全被雷老师听见了。小强说:雷老师要投4次,就让他投吧老师可得罪不起呀。小林说:不对呀,今天我们投篮比的是平均数,不是比总数,我们投了3次,总数除以3,老师投4次,所以要把总数除以4呀。小刚说:对呀,对呀,那就
让老师投100次,反正总数要除以100。于是我得到了4次机会。有没有同学支持雷老师的?给老师喊3声加油好吗?前三次投篮已经结束,怎么样,来看看我每一次的投篮情况吧。(师依次呈现前三次投篮成绩:4个、6个、5个,如图4)师:投了3次
我琢磨琢磨了一下,嘿,不用投了。猜一猜老师为什么不投了?(指名回答)因为老师前面3次,4+6+5的和等于15,再平均分成3次,平均每次投中5个了。比赛呀,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知已知彼,百战百胜。我赶紧把他们的成绩调出来。老师的平均成绩是5次,打平小强,
打败小林,打败小刚,三局两胜,雷老师赢了。于是我就和三个同学说我不能以大欺小,我不投了。但是三个同学互相望了一眼说:老师,您就投吧。都同意您投4次何必中止呢?投吧,投吧。我就纳闷了,非要逼着我投第4次,猜一猜,三个小家伙又是怎么想的。(猜不到是吧?
呆会老师第四次的成绩会告诉你们答案)生:他们肯定是想万一雷老师最后一次发挥失常,一个都没投中,或只投中一两个,把总和平均分成4次,雷老师也可能会输。雷老师想了想,不管如何,自己要求投4次可不能反悔呀,不投都不行了。师:情况究竟会怎么样呢?还是让我们赶紧看看第四次投篮的成绩吧
。(师出示图5)师:凭直觉,雷老师最终是赢了还是输了?生:输了。因为你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也太少了。师:有人说赢了,有人说输了,咱们用数据说话,赶紧列式算算看吧。[生列式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4+6+5
+1=16(个),16÷4=4(个)]师:总数是几?平均分的份数是几?平均数又是几?师:我不服气,凭什么他们都是除以3,而老师要除以4?师:因为老师投了4次。6、课堂练习。师:看来多投几次也不是好事,现在看来,这
场投篮比赛是我输了。但是输了要找一下原因,吸取教训。你们觉得老师主要是输在第几次?师:晚上回到家雷老师对自己说,老雷呀老雷,你最后一次为什么只投中一个呢?你要是投中5个会不会赢呢?(会)别着急,这只是前半夜,后半夜我继续想
,老雷呀老雷,你最后一次要是投中9个会不会赢呢?请同学们列式计算一下。所以如果最后一次投中5个或9个,老师就会赢。男生计算左边,女同学计算右边,再次强调,总数,份数,平均数是几?二、深化理解1、讲解平均
数的第一个特点。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三幅图,前面3次数据没有变,而老师的平均数为什么一会是4,一会是5,一会又是6?生:因为第4次的个数在变化。师: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生:一个数。师: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
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这正是平均数的第一个重要特点。2、讲解平均数的第二个特点。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每幅图的用平均数去对比最大数,最小数,并比较他们的大小,大家还有别的发现吗?生:我发现平均数总是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在最大
数和最小数之间。师: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生:很简单。多的要移一些补给少的,最后的平均数当然要比最大的小,比最小的大了。师:其实,这是平均数的第二个重要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还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例如:6,7,9三个数的平均数一定会是在哪
两个数之间,可能是10吗?可能是5吗?3、讲解平均数的第三个特点。师:关于平均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隐藏在这几幅图当中。师:以图6为例。仔细观察,有没有发现有些数超过了平均数,而有些数还不到平均数?(生点头示意)
比较一下超过的部分与不到的部分,你发现了什么?生: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一样多,都是3个。师:会不会只是一种巧合呢?让我们赶紧再来看看另两幅图(指图7、图8)吧?生:(观察片刻)也是这样的。生: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还是同样多。师:非常好,这是平均数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把握了这一特点,
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师出示如下三张纸条,如图9)师:张老师大概估计了一下,觉得这三张纸条的平均长度大约是10厘米。(呈现图10)不计算,你能根据平均数的特点,大概地判断一下,张老师的估计正确吗?生:因为平均数是10厘米,第二根
超过部分只有2厘米,另外两根不到的部分有5厘米,超过部分和不到部分不相等。师:那三张纸条平均长度是多少呢?(9)师:如果要使他们的平均数是10,我想改动第3根黄色纸条,应该是增加几厘米?指名回答。三、拓展展开师:下面这个生
活中的问题,同样需要我们借助平均数的特点来解决。(师出示图11)师: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低头一看,发现了什么?(警示牌)生:平均水深110厘米。师: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是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
。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生:不对!师:怎么不对?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生: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比如150厘米。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师:说得真好!为了更深
刻的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师出示池塘水底的剖面图,如图12)师:最浅的地方是50厘米,最深的地方有200厘米,超过了冬冬的身高。冬冬下去游泳真的会有危险!所以有人说平均数具有欺骗性。请同学们不
要私自下河游泳。师:看来,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平均数。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