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五年级下册《信息窗三(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doc,共(4)页,32.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674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圆柱的体积》课后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这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
该关注全班每一位学生。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它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课堂教学作了如下思考:一、创设情境,体现数学的生活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整个单元的教学
中,我注意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认识圆柱与圆锥之前,我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的有关圆柱、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在课堂中交流分享。认识圆柱、圆锥之后,让学生根据需要制作一个圆柱和圆锥模型,以进一步加深对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学习完圆柱的体积计算之后,让学生选择生活中的圆柱
物品,通过测量和相关数据,计算其体积或容积。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本节课中,我从生活情境入手,将圆柱放入装水的透明水槽中,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引发学生的思考,直观感知圆柱体积的概念,同时初步探究影响圆柱体积的因素。紧接着当学生对圆柱体
积有了一定的理解以后,让学生比较圆柱体积的大小。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深入体会影响圆柱体积大小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产生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必要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时,学生想到了以前求不规
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我并没有立刻反驳学生,而是追问:要求大厅外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谁能帮我把它拆下来,并且准备一个大点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水槽?引导学生意识到这种计算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思维困惑,进一步激发了探究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欲望。这样的生活联系,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十分宽松的生活化学习环境。在练习的设计上,为避免纯数学的计算,我与课前导入相结合,以学生课前比较两个圆柱体积大小为延伸,提出求这两个圆柱体积,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巩固体积计算方法的同时,计算情境图中糕饼盒的
体积,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使数学的课堂教学充满浓浓的生活味。二、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是课改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把课堂还给学生。本节课我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探究性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思想。课堂上的每一步,我始终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从一上课
学生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到对圆柱体积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思考,这些环节我一直处于“导”的位置,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在尊重学生的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加以修正完善。在学生对圆柱体积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如何求圆柱的体积,如何将圆柱进行转化,这些环节我适当地“扶”,给他们以方法和思想上的
扶持,鼓励他们动脑思考想办法,并通过交流达到方法的优化。在探究圆柱底面积、高与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关键环节,我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学具和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得以发挥
,让每一个学生体亲历转化的过程。“导”、“扶”、“放”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
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三、经历过程,体现研究的完整性。学习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经历知识产生的完整过程,学生对知识才会有深刻的认识。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搭建探究平台,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联系经验—寻找方法—归纳结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梳理研究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初步形成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模型。在探究方法的引导上从回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入手,确定转化的方法,体验转化的过程,验证转化的结果,使
“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在课中得到良好渗透,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条理的数学思维方式,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四、适度拓展,体现学习的延展性。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是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
力等多方面的关键所在。拓展延伸性的习题,使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学有余力的学生就会在解题过程中出现强烈的表现欲望,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一节课中,利用课前的问题情境,我不断变化条件,让学生尝试计算圆柱的体积,在不断地激
励中,学生知识得以巩固,能力得到提高。本堂课结束前,带领学生总结收获之后,又提出“你有什么新的问题想去研究”,让他们带着收获和新的思考走出课堂,走入更广阔的生活天地。回顾这一堂课,也有一些不足,比如一些学生课堂上交流的意识不强,教师
应给与更多的关注,多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参与进来,与大家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