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doc,共(3)页,51.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215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和评测练习设计思路: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由“不同的三角形争大小”这一情境,引发学生的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利用手中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用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再引导学生通过拼、折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再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
学生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最后让学生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练习的安排上,注意练习层次,逐步加深。练习形式具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新知识的奥
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教学反思:整个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学生在整节课中经历“猜想—实践—验证—升华”四个阶段,学得轻松。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次清楚,学
生思维活跃。1、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一开始用生动的动画演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争大小”这一情境,引发学生的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接下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探讨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也是180,过渡自然且有吸引力。2、
合作探究,实验论证。“合作探究,实验论证”,生动地诠释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教学环节有三个要点,一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法;二是学生动手操作验证;三是进行小结。讨论是动手验证的基础,只有充分认识了验证方法
,掌握其要领,动手操作才有目标,才能克服盲目性。教师的引领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或讨论,或看书,使学习活动有序有效。动手验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再创造活动。学生分别用量、拼、折等方法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验证过程比较真实,验证中既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
动性与合作精神。通过这一活动,巩固了学生对“结论”获得的科学性的再认识,强化了学生对“结论”的理解与记忆。3、注重解疑,提升认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
和求成心。然后进一步用推理的方法证明为什么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利用了一个精巧的课件的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想象,充分感受三角形三个角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感悟三角形内角和不变的原因。从中还有极限思想的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感受“变”与“不变”。4
、应用拓展、注意梯度。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沟通知识联系的有效手段。教学中我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的练习的目标明确,给学生留了足够的“消化”时间。练习的安排紧紧围
绕课题展开;练习题形式多样,也注意到练习的梯度,并由浅入深,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也很有趣味性。随堂练习1.计算三角形中∠3的度数,并判断它是什么样的三角形。1)∠1=60°,∠2=70°,∠3=(),是()三角形。2)∠1=35°,∠2=45°,∠3=
(),是()三角形。3)∠1=30°,∠2=60°,∠3=(),是()三角形。2.想一想,填一填。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和是()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63°,它的顶角是()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110°
,它的一个底角是()3.小法官判案。1)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2)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4)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5)等边
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4.思考: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