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四》教学设计2.doc,共(8)页,157.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2993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练习四》教学设计课题练习四课型练习课年级三年级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练习四,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运用长方形、正
方形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本节课以闯关的形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创设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习。同时本节课也为接下来立体图形求周长打下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认识
了周长,能够计算图形的周长。本节课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学习应该学会复习的方法;掌握相关周长的题的做法。学会解决有关周长的一些复杂类的问题。为日后学习立体图形的周长打好基础。学生个性差异大,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闯关答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致,多样的互动环节,让学
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得出结果。教学目标1、巩固图形的周长,能熟练计算多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自主整理、小组交流等方式进行复习,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检查的习惯。3、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巩固
周长概念,会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运用周长公式解决一些复杂问题。教法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再由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学法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创设有趣的情景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
过程。通过梳理知识、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教学准备课件、练习题单、剪刀、小棒。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时间一、导入孩子们,最近我们一直在和“周长”打交道,今天我们就要来比试比试,看一看哪个大组的同学能够和周长成为最亲密
的朋友,所以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周长的复习加练习来完成这项任务,大家准备好了吗?设计意图:导入开门见山,直接给出本节课的目标,同时以闯关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梳理知识点下面请同学们们拿出书翻到第五单元,和你
的小组成员讨论一下,这一单元你学到了哪些内容?预设:(1)周长的定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图形的周长。(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追问:长方形的公式设计意图:让孩子自己参与到知识的梳理过程中,加深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师:这个单
元,你有什么还不明白的地方吗?小结:看来大家对本单元的知识总结得都不错。老师手里的是什么图形?(长方形)这是一个会变的长方形,今天我们就跟着这个长方形来复习周长。三、复习巩固1、周长定义的应用师:瞧,长方形变成了我们的操场。(1)师:我想知道这个操场的周长,要先知道什么?预设:长方形的长和宽
课件出示数据(长100米,宽75米)师:用自己的方法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汇报:你是怎么算出来的?(2)师:这对你们来说非常简单,现在老师把这个长方形操场中的2表示什么呢?引导:我们可以说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加宽和是什么关系呢?追问:下面我们再来看正方形的公
式,你能从中知道什么?复习长方形周长的公式预设:先求宽,再用公式求周长。相同点:要先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才能知道长方形的变一变,看看你还能不能做出来呢?(出示题目:这个操场的宽是50米,比长短50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师:你是怎么想的?(
3)师: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要注意什么?(4)师:如果是这样一道题呢?(出示题目这个操场的周长是400米,长是150米,它的宽是多少?)这和前面两道又哪里不一样了?师:看看谁能做出来。先自己试一试,再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设计意图:习题的设置由简单到复杂,让孩子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层层递进。2、正方形周长公式的应用(1)师:长方形里还藏着一个我们特别熟悉的图形,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请看题把一张长是12厘米,宽是7厘米的长方形纸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剪去的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师:你手
中的长方形刚好是长12厘米,宽7厘米,你先用自己手中的长方形变一变,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2)师:现在你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吗?周长。不同点:第2小题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长,要先算出来。预设:知道周长和长,求宽预设:(1)周长里有两个长与宽的和所
以要先除以2,再减去长。(2)周长里有两个长和两个宽,所以先减去两个长,再除以2。学生操作,汇报课件板演预设:我们在剪的时候应该按短边减。学生汇报,复习正方形周长公式(4)剩下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设计意图
:让孩子通过动手操作去体会怎样在一个长方形中去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在直观操作中去验证结论,从而有更深刻的体会。四、综合应用1、师: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形很特殊,(课件显示长20厘米,宽10厘米)它能剪成两个一样的最大的
正方形。你知道为什么吗?师:每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师: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与原来长方形的周长相比,变长了还是变短了?师:一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是40厘米,那两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就是80厘米,怎么比原来的长方形周长多呢?师:多了哪几条边?
指一指。小结:当把一个长方形照这样剪开后,剪开的地方就会多出两条边,一个小正方形中多一条。所以多出了20厘米。设计意图:在上一题的基础上,这道题又向上递进了一个台阶,引发学生的思考。小组交流让学生有思维间的碰撞。2、师:刚才我们遇到的都是一个长方形,如果是两个长方形就更好玩了。用两张长10厘米,宽
5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拼一拼,可以拼成什么图形?预设:学生口答10×4=40(厘米)(也许学生能回答60÷2=30(厘米)30+10=40(厘米)的算法,就让学生说一说,理解每一步的含义。)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与原来长方
形的周长相比,变长了。因为之前这两条边是图形内部的线,我们没有算它,剪完之后就要计算这两条边的长度,所以最后的周长变长了。(1)同桌拼一拼,电脑反馈两种拼法和对应的两种形状。(2)播放学生课前录好的小视频,向学生提出疑问。(3)一张长方形纸的周长是30厘米,两张拼成的图形周长是两个30
厘米,就是60厘米,对吗?(4)分别算一算两种形状的周长长与长拼接宽与宽拼接小结:当把两个长方形拼接起来后,这个图形的周长并不是原来两个长方形周长的和,所以我们要找到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去求周长或者用总的减掉变化的部分。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产生疑问的小视频引入,
能够调动学生探索的欲望,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学优生的领学作用四、拓展应用师:一个长方形就带给我们这么多数学知识,你想自己设计一个专属自己的长方形吗?小小设计师:要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4米。思考:周长14米,长()
米,宽()米。(1)在方格纸上反馈不同的画法(2)实物投影,算出周长进行检验(3)怎么思考,可以找出各种不同的画法呢?(4)回顾小结:长方形的周长除以2得到长和宽的和,在有顺序的一一小组合作、学生展演。预设:想要求
组合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找到图形的长和宽或者边长。也可以先把两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加起来,再减去2个长或者2个宽。学生进行操作、设计。列举,画出来也要计算检验周长是不是14米哦。设计意图:让孩子通过摆小棒或者画一画的方式来设计图形,既让孩
子能够活跃起来,又不脱离本节课的重点,一举两得。四、总结师:这节课我们把周长的知识做了一个复习,你还有什么问题?师:那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师:把你学到的写到你的专属长方形上。写好的同学可以在边上画一点画,使自己的长方形更漂亮更有个性。师:孩子们,老师看到你们这么认真、
专注地对待学习特别开心。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能够用心地整理知识、能够静下来去总结。掌握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学生进行总结。板书反思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在作业中我发现学生虽然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但只要题目稍有变化,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就很低
。所以我将教学重点关注在周长知识的应用上。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识。之后进行汇报。将每个孩子汇报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并板书,让孩子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接下来我以挑战闯关的形式开始练习。习题的设置由浅入深,有简单的运用公式计算的应用题,也有动手操作题。让
孩子们的思维进行碰撞。懂得举一反三,层层深入。动手操作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习题的讲解交给孩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懂得灵活运用方法去解题。最终让孩子在本节课有所收获,有所提升。但是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的
地方,比如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合理,到最后还有一些环节没来得及进行。学生的汇报语言不够精确、简练。所有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