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1.圆的认识》教学设计3

DOC
  • 阅读 6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 页
  • 大小 37.500 KB
  • 2022-12-1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1.圆的认识》教学设计3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1.圆的认识》教学设计3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2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1.圆的认识》教学设计3.doc,共(4)页,37.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2564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5-87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讨论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知道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

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认识圆的特征。教学难点:感受并发现圆的特征。学具、教具准备:图画纸,圆纸片、硬币、图钉、线、一次性杯子,尺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

程:一、欣赏“美丽的圆”,导入新课课件出示生活中美丽的圆的图片。师:这些图片美吗?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它们都是圆形的。师:你在生活中哪里还见到圆了?生1:钟面是圆形的。生2:车轮是圆形的。„„

师:生活中这样的圆形物体有很多,(课件出示风车图)在风车里你找到圆了吗?生:让风车转起来就能看到圆了。师:像这样转动起来形成的圆,你还能举些什么例子?生1:电风扇。生2:直升机的螺旋桨„„师:同学们不仅从静态的物体中找到了圆,还能想到扇叶转动起来形成圆,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圆是所有平

面图形中最完美的一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美丽的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评析】这一环节从两个层次让学生感受圆。首先,是欣赏静态的圆,让学生找出自己身边的圆,使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接着,欣赏动态形成的圆,动态的圆的引入不仅更有新颖性和趣味

性,也更能让学生感受圆的特征,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二、尝试画圆,感悟特征(一)自主画圆师:说了这么多的圆,看了这么多的圆,大家想不想动手画一个美丽的圆呢?先动脑筋想一想,再利用你身边的工具动手画一画,看谁的方法多?学生画圆后反馈。师:你是怎样画圆的

?生:用一次性水杯的底面比着画的。师:你们为什么不用文具盒的底面去画圆呢?圆和我们以前学的三角形,正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生1:圆没有角。生2:圆没有顶点。生3:多边形的边都是直的,而且是由几条边围成的,而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师:是的,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是由一

条线围成的,它没有角,也没有顶点。【评析】借助直观的比较,感知圆与其他图形的区别,可以突出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由“曲线围成”的,让圆的表象更清晰。师:大家觉得这种用圆形物体比着画圆的方法好不好?生:好,操作

很方便,画的圆很完美。师:你能用水杯的底面画出大小不同的圆吗?生:画不出来,只能画出和水杯底面一样大的圆。师:你认为这种画圆方法怎么样?生:有局限性。师:看来这种方法虽好,可它只能画出规定大小的圆,不能画出其他大小的圆。师:还有其他画圆的方法吗?生:用图钉和线画圆。师:用线画圆需要注

意什么?生:点不能动,线的长度也不能变。师:这种画圆方法好不好?生:可以画出大小不同的圆,但操作不方便,很难画出完美的圆。师:用线画圆,可以通过调节线的长度画出不同大小的圆,可操作上不够方便,但只要固定好点,固定好线的长度,我们是能画出完美的圆的。师:还有没有更好的画圆方

法呢?生:用圆规画圆。师:我们人类是很聪明的,发明了画圆的专用工具——圆规。怎样用圆规来画圆呢?(播放演示视频)你们能尝试用圆规画一个圆吗?师:你觉得用圆规画圆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生:固定好点,固定好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师:杨老师也来画一个圆,画圆还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师:用圆规画圆和用线画圆好像

差不多,你们发现了吗?生:都是固定好一点,固定好一个距离。师:看来能否画出完美的圆就和这两个因素有关。固定一点,再固定一个距离,旋转一周就能画出完美的圆。(板书:定点、定长、绕一周)【评析】对于学生怎样去画圆,教师没有墨守成规让学生用圆规去画,而是提供充分的学具,让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将生

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不断加工。从圆形物体比着画到用圆规规范地画,这样一种富有层次的教学安排,不仅能使学生逐步掌握画圆的技能,又能搭建起“画圆”和“圆的特征”之间的联系。(二)介绍圆心、半径和直径师:我们用圆规画出的这条曲线就是圆,(结合说明指点的位置)如果一个点在曲线外,就

说这个点在圆外;如果在曲线上,就叫在圆上;如果在里面,就叫圆内。师:圆内针尖固定的这个点我们把它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的点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师:这个圆的半径,实际上就是哪个长度?生: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

。师:在圆里,还有一条很重要的线段,那就是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师:你能在你自己画的圆里标出圆心、画出半径和直径,并且用字母表示吗?师:你知道了关于圆的哪些名称?能结合你画的圆,和同桌互相说说。学生交流。出示几

条错误的半径和直径,让学生来判断,并说说为什么不是半径和直径?(三)动手操作,感受特征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研究圆的主要特征。请大家拿出圆形纸片,折一折,再画一画、比一比,看看你会有哪些发现?和同桌交流你的看法。结合学生交流的情况,逐步出示例2中的三个问题。(课

件出示:在同一个圆内,有多少条半径和直径?半径和直径都相等吗?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多少条对称轴?)生1: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和无数条直径。生2: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直径也都相等。生3:圆是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生4:同一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

两倍„„师:你是怎么发现这些结论的?生1:因为圆上有无数个点,所以连接圆心和圆上点的线段就有无数条,直径也是同样的道理。生2:半径其实就是画图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生3:将圆片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而且我发现对称轴都经

过圆心。生4:我通过度量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生5:其实直径就是两条半径组成的。„„师: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墨子就给圆下了一个定义:“圆,一中同长也。”你理解这句话吗?生:一中是指一个圆心,同长是半径同长,直径同长。师:墨子

用非常简洁的一句话概括了圆的定义,这一发现比西方整整早了一千多年。可见我国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评析】先鼓励学生自由地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让他们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圆的各种特征,再结合交流,启发他们围绕教

材提出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和推理验证。这一的活动安排,既给学生留出必要的探索空间,又能使他们感悟分析和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三、应用特征,解决问题课件出示: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车轴应装在什么地方?师: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生1:圆形易滚动。生

2:半径都一样长,滚起来比较平稳。师:车轴应该装在什么地方?生:圆心的位置,因为这样才能保证半径一样长。师:如果把车轮设计成方形会怎样呢?生:会不稳定。播放方形车轮滚动的视频。【评析】车轮素材的使用,是一个数学模型的应用训练。学生历经数学抽象后,生活现象的回归能使学生更

加理解数学,也能更加理解生活,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四、激励评价,全课小结师:同学们,马上就要下课了。我想用三个赞来结束今天的课程。第一个赞要送给毕达哥拉斯,正是他的那句“圆是平面图形中最美的一个”,让我们带着浓厚的兴

趣去学习圆,探究圆,去寻找圆的美;第二个赞要送给墨子,他给我们提供了圆的一个精准又简洁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它说出了圆最主要的特点。第三个赞则要送给我们全班的同学,因为今天同学们表现的都很棒,相信你们一定学习到了有关圆的很多知识,谁愿意起来说一说

吗?生:„„【评析】毕达哥拉斯和墨子两位中外伟人的名言是引领本次课堂教学的重要路标,送给他们的赞,不仅是数学文化学科内涵的体现,也是一种提升。最后送给学生自己的赞,针对的是知识的回顾归纳,也是对学生的激

励,更是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总评】本课的教学,教师遵循“借助生活经验——利用动手操作——解释生活现象”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达成了对圆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欣赏静态圆和动态圆,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初步感受圆的美及圆的本质特征。为学生认识圆提供了感性认识和直观经验。圆的特征的学

习采取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体形象——表象——抽象)和认知规律,让学生自己操作(折、量、画、观察、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从而完成对圆的整体认识。在学生完成对圆的整体认识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为

什么车轮都是圆形的?学生不仅体会到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也呼应了课始提出的:“圆是平面图形中最美的一个”这句名言。总之,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教学中让学生

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自己分析总结,在“做数学”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644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