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平均数》教学设计3.docx,共(7)页,7.24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2487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例3和“练一练”,第51页第1-4题教学目标:1.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操作和思考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能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比较,并解决
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据分析观念。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体验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树立学号数学的自信心。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1.出示例3的主题图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四年级三班的同学们也在操场上玩套圈游戏,让我们以起去操场上看看吧!课件出示例3图片。出示幻灯片1男生女生相同的人数、相同的个数。让学生说说男生套
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比个人)出示幻灯片2男生女生相同的人数、不同的个数。让学生说说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比总数)出示幻灯片3出示完整的男生、女生统计图,(不同的人数、不同的个数)现在
,你能比较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吗?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不同的意见(1)找出男、女生中套的最多的,套中个数多的那个组套的准一些;(2)先分别算出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总个数多的那个组套的准一些;(3)
先分别算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平均每人套中个数都的那个组套的准一些。讨论:你认为那种比较方法是合理的?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学生讨论后,组织交流,明确:比较每个组的最好成绩,只反映了小组里某个人的套圈成绩,不能反映真个小组套圈成绩的总
体水平;由于男、女生人数不相等,比套中的总个数和不能反映小组套圈成绩总体水平;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较合理。2揭示课题谈话: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人们经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像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要看哪个小组套的准一些,可以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页就是男、女生套中
个数的平均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二、自主探索1.求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指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你能想办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吗?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再和同学交流。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学生活动后,指名道投影仪前展示解
决问题的方法,介绍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并组织讲评。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方法:(1)“移多补少”的方法----利用统计图说明把多的移给少的,使4人比赛成绩相等的过程,得到平均每人套中7个。谈话: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移给少的(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板书:移多补少),求出了男生平
均每人套中7个(用红线标出平均数),这里的7表示什么?追问: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是表示每个男生都套中了7个吗?指出:“7”是6、9、7、6这4个数的平均数。(2)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先算男生套圈的总
成绩:6+9+7+6=28个,再算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28/4=7个提问:求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平均数,要先求什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先求和再平均分。比较: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了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请大家比较这两种方法,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
方?小结: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表示男生套圈成绩的总体水平,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页可以用先求和再求平均分的方法计算。2.求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指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谈话:我们再来看女生的套圈
成绩,你能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吗?追问:女生套中的平均数,可能大于10个吗?可能小于4个吗?为什么?谈话:怎样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平均数呢?先在下边试一试,再把你的方法与同学交流。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名汇报用两种方法求出女
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的过程,并组织讲评。提问:这里求出的6表示什么?(6是10、4、7、5、4这5个数的平均数)3.小结提问: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了吗?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再问:和同学说说,平均数有什么特点?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
均数?指出: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三、巩固应用1.做第50页“练一练”。出示三个笔筒,让学生移动笔筒里的铅笔,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铅笔。提问;还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铅笔?让学生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求出平均数。比较;请大家比较一
下,这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2.做练习八第1题。出示3条丝带的示意图,提问;你能估计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吗?再问;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可能大于24厘米或者小于14厘米吗?谈话;你想怎样求3条丝带的平
均长度?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提问;如果把其中1条丝带的长增加3厘米,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厘米?如果减少3厘米呢?指出;一组数中有一个数据变化了,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也会发生变化。3.做练习八
第2题。出示题目,让学生算出4次飞行的平均时间,并组织反馈。提问;每次的飞行时间有什么特点?再问;表示这架飞机的飞行时间,是用平均数合适,还是用某一次飞行的时间合适?提问;如果让这架飞机再飞1次,能得到和
表中一样的飞行时间吗?追问;这时的平均数会不会发生变化?4.做练习八第3题。出示题目中的条件,提问;“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表示什么意思?出示题中的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并说明理由。5.
做练习八第4题。出示题中的条件和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什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统计图,你能根据统计图估计出是平均每天卖出苹果的数量多,还是平均每天卖出橘子的数量多?学生看图估计并说明理由。让学生分别
算出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提问;哪几天卖出的苹果箱数超过平均数?卖出的橘子呢?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四、课堂总结方法一:移多补少方法二:求和平分总数÷份数=平均数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例如,跟学生息息相关的一项就是平均分问题。而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问题等较为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因
而在本学段的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主动参与中学会数学思考,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游戏情境:为什么?结
合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经历、感悟到了求平均数的重要性,在交流、合作中认识到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这一点我深感欣慰,孩子们在自学的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比起以前单纯地教给孩子们解题方法,更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其次,这节课与以往教学平均数的呈现方
式不同。在这节课上我注重了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小组交流,充分讨论,自主学习,适时的给予引导和点播。首先让孩子们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在经历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解决问题。再次,关注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改提出:“数学要
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本节课我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小河游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强身高145厘米,他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使孩子们在讨论中加深了对“平均水深”的理解,从中体会到了应用数学知识要灵活。本节课的遗憾:课堂上对平均数有什么特点?怎
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这一环节处理的不够细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深入地投入,积极的上好每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