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7.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doc,共(1)页,45.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2410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比较数的大小2》教学反思《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是在学生已经认识100以内的数,并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因此,也可以看成是《比较数的大小》的第二课时。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多一些
”“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以此来进一步培养数感。这部分教材是传统数学教科书里没有的,它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也就是“事物的多少总是相对的”,这是本课时的难点,
在这节课中,我也没有渗透其内容,学生感受不是很深。在复习铺垫中,第2题,让学生填上>或<来表示两数的大小关系,然后可以再让学生算式表示的含义,即“()比()大”或“()比()小”,让学生在说含义的过程中,再次体会>和<表示的含义。例题讲解时,两两比
较,并把小动物折的星星排成队伍并一一对应,拿多出来的部分去与原来的作比较,要是多出来的部分比原来的多就是“多得多”,要是多出来的部分比原来的少就是“少得多”,这样做比较直观。比较小猫和小猴做的星星时,先不出示小猫做的星星,学生通过猜谁做得多,体会
“多一些”和“少一些”都是差不多,这样做,效果是比较好的。在练习中,第二站“果园”,将原题稍作改变。提示语分为“梨比苹果少”和“梨比苹果少得多”,学生体会此类题目解决的逻辑顺序,即先找出“比40小的数,即18和38”,然后根据“梨比苹果少得多”,再在18和38中,选
择18。之后追问“为什么不选38而选18”,再一次区分“少得多”与“少一些”。最后的“猜数游戏”,抽象成数,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难度过高,可以改为同桌二人各写一个数,然后用二人写的这个数用新学习的4个词语中选择合适的来说一说,一位同学先说一句话,另一位同
学反过来说一说,这样难度也能降低一点,同时还能保证全班同学都参与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