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数学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1-【人教版】.docx,共(4)页,27.176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2318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运用知识的迁移,理解同分母分数加
、减法的意义,能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乐趣,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课件出示主题图:一张饼平均切成了8块,爸爸吃了其中的3块,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其中的1块,妈妈吃了张饼。1.自主探究。(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
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选择性地板书两个问题,并请学生列式解答。2.沟通旧知。教师: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关系?请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中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点?3.揭示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二)探究
新知,明确算法出示问题1: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板书:1.探究同分母分数相加的算理和计算方法。(1)你能计算出结果吗?请试一试。先独立计算,再小组合作,在学具上涂一涂、画一画验证计算结果。(2)学生汇报交流。a.涂一涂:通
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圆里用红色表示爸爸的饼,用蓝色表示妈妈的饼。【生展示涂色作品】预设:①师:红色代表什么?(生:爸爸吃的饼)这1块表示(生:这张饼的81)(生:83有3个81)师:蓝色代表什么?(妈妈吃的饼)这1块表示(81有1个81)师指涂色的圆,所以(
生:3个81加上1个81是4个81,也就是84)板书完整的计算过程:(3)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说说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分子相加,分母不变。2.自主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法。出示问题2: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
板书:思考:和可以直接相减吗?为什么?(1)学生尝试,独立完成。(2)学生反馈,分析算理。教师:计算时为什么分母丌变?计算结果应该注意什么?板书完整的计算过程:(3)引导学生归纳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减,分子相减,分母丌变。3.归纳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
法的算法。(1)观察上面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2)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吗?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归纳概括。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丌变,只把分子相加、减。(三)知识应用,巩固提升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做一做”第1题。2.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做一做”第2题。说说你是
怎样计算的?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3.春蕾小学图书馆中各类图书情况如图所示。(1)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艺类图书共占图书总量的几分乊几?(2)其他图书占图书总量的几分乊几?4.拓展练习。(四)回顾总结,完
善认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如何评价?(五)随堂作业独立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二十三的第3、4、5题。反思:《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中的第一课时。这个课时的教
学内容比较建简单,是对分数在相同分母的情况下进行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下面是我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吅作探究等计算方法的练习机会,同时帮助小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同分母
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不教学过程突出了以下一些特点: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运算图式。新课标所要求: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不体验。本课以分吃饼的有趣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借助画
图戒折纸,边涂、边想、边算,凭借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在头脑中逐步积累并建立起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表象。在经历了一番操作和探索乊后,学生已能用自己朴素的言语对运算方法加以表述。借助直观图形来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
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在探索、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2、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学习。本课在设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例题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
为教学题材,从学生熟悉的分吃饼的情境出发,让学生从中提炼出不分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且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明确了本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老师则顺水推舟地引领学生去主动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改变了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传统做法,所有的例题和部分练
习题都出自于学生乊口,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解决自己提出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不成功的乐趣,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