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通用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10课-酶(含解析).ppt,共(87)页,5.828 M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2296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of221第10课酶普查讲10酶一张图学透五组题讲透第(2)题第(3)题第(4)题目录第(1)题第(6)题第(8)题第(5)题第(10)题第(9)题第(7)题第(15)题第(14)题第(16)题第(11)题第(12)题第(1
3)题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酶的本质酶的特性酶的作用原理2of222一张图学透酶的本质一张图学透酶的本质RNA蛋白质核糖核苷酸氨基酸3of223一张图学透酶的作用原理一张图学透酶的作用原理4of224一张图学透酶的特性一张图学透酶的特性5of225一张图学透一种或一类专一性酶的特性一张图学透酶的特
性6of226一张图学透酶的特性一张图学透最适温度和pH降低酶的特性7of227一张图学透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一张图学透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8of228一张图学透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一张图学透影响酶促反应的因
素9of229一张图学透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一张图学透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10of2210(1)(多选)下列关于酶的说法正确的是()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B.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C.淀粉酶溶液中加入蛋白酶不会导致淀粉酶活性发生变化D.在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下
,酶的催化及信息传递功能最强E.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F.酶的合成均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G.RNA聚合酶具有识别作用第10课第(1)题P60五组题讲透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
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故A项正确。酶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数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即不会被降解,故B项错误。解析:11of2211(1)(多选)下列关于酶的说法正确的是()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B.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C.淀粉酶溶液中加入蛋白酶不会导致淀粉酶活性发生变化D.在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下,酶的催化及信息传递功能最强E.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F.酶的合成均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G.RNA聚合
酶具有识别作用第10课第(1)题P60五组题讲透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加入蛋白酶后会被水解,会导致淀粉酶活性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酶只有催化功能,没有信息传递功能,故D项错误。解析:12of2212(1)(多选)
下列关于酶的说法正确的是()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B.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C.淀粉酶溶液中加入蛋白酶不会导致淀粉酶活性发生变化D.在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下,酶的催化及信息传递功能最
强E.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F.酶的合成均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G.RNA聚合酶具有识别作用第10课第(1)题P60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如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的分解,也可以被蛋白酶催化分解,故E项正确。五组题讲透解析:13of2213酶的化学本质
是蛋白质或RNA,其中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而RNA是通过转录过程合成的,没有经过翻译过程,故F项错误。第10课第(1)题P60五组题讲透(1)(多选)下列关于酶的说法正确的是()A.酶的化学
本质是蛋白质或RNAB.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C.淀粉酶溶液中加入蛋白酶不会导致淀粉酶活性发生变化D.在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下,酶的催化及信息传递功能最强E.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F.酶的合成均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G.RNA聚合酶具有识别作用解析:
14of2214(1)(多选)下列关于酶的说法正确的是()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B.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C.淀粉酶溶液中加入蛋白酶不会导致淀粉酶活性发生变化D.在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下,酶的催化及信息传递功能最强E.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
应的底物F.酶的合成均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G.RNA聚合酶具有识别作用五组题讲透RNA聚合酶能特异性识别基因中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即启动子),故G项正确。AEG第10课第(1)题P60解析:15of2215分析题图可知,甲酶用蛋白酶处理后,酶的活性不变,说明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甲酶能抗蛋白酶的降解,说明其本质不是蛋白质,所以甲酶可能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2)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B.甲酶不可能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C.乙酶
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变式训练第10课第(2)题P60解析:16of2216乙酶用蛋白酶处理后,随时间的推移,酶的活性降低,说明乙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蛋白酶催
化乙酶水解使乙酶分子结构改变,从而降低了乙酶的活性,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B.甲酶不可能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
蛋白质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变式训练第10课第(2)题P60B解析:17of2217第10课小积累P60小积累18of2218第10课第(3)题P60(3)(多选)如图曲线Ⅰ、Ⅱ分别表示反应物A在无催化剂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产物P所需的能量变化
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bc段表示在有酶条件下反应发生需要的活化能B.ac段表示在无催化剂条件下反应发生需要的活化能C.该图所示反应过程中有能量的释放D.若将酶改为无机催化剂,则b将向下移动E.若改变反应的温度,随着温度的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下降F.若仅增加反应物A的量,则
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均发生改变19of2219第10课第(3)题P60(3)(多选)如图曲线Ⅰ、Ⅱ分别表示反应物A在无催化剂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产物P所需的能量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bc段表示在有酶条件下反应发生需要的活化能B.ac段表示在无催化剂条
件下反应发生需要的活化能C.该图所示反应过程中有能量的释放分析曲线图可知,在无催化剂时,反应物A要达到活化态需要的活化能为ac,在有酶催化时需要的活化能为bc,故A项、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该反应的初态能量高于终态能量,表明该反应过程中有能量的释放,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解析
:20of2220第10课第(3)题P60(3)(多选)如图曲线Ⅰ、Ⅱ分别表示反应物A在无催化剂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产物P所需的能量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D.若将酶改为无机催化剂,则b将向下移动E.若改变反应的温度,随着温度的降低,酶
促反应的活化能下降F.若仅增加反应物A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均发生改变酶比无机催化剂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若将该反应改为用无机催化剂催化,无机催化剂降低的活化能(题图中的ab段)减少,则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故D项
错误,符合题意。解析:21of2221第10课第(3)题P60(3)(多选)如图曲线Ⅰ、Ⅱ分别表示反应物A在无催化剂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产物P所需的能量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D.若将酶改为无机催化剂,则
b将向下移动E.若改变反应的温度,随着温度的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下降F.若仅增加反应物A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均发生改变活化能指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的能量,温度降低,酶降低活化能的能力减弱
,故酶促反应的活化能升高,故E项错误,符合题意。若仅增加底物A的量,不改变酶的活性,则图中原有的曲线形状不会发生改变,故F项错误,符合题意。解析:22of2222第10课第(3)题P60(3)(多选)如图曲线Ⅰ、Ⅱ分别表示反应物A在无催
化剂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产物P所需的能量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bc段表示在有酶条件下反应发生需要的活化能B.ac段表示在无催化剂条件下反应发生需要的活化能C.该图所示反应过程中有能
量的释放D.若将酶改为无机催化剂,则b将向下移动E.若改变反应的温度,随着温度的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下降F.若仅增加反应物A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均发生改变DEF23of2223第10课小提示P6024of2224(4)猪笼草以瓶状带盖的叶捕捉昆虫,并分泌某种物
质消化虫体。为了验证猪笼草分泌液中有蛋白酶,研究者设计了如下实验,对实验结果的预测正确的是()A.试管1和2中溶液呈紫色B.试管3和4中蛋白块消失C.只有试管2中溶液呈紫色D.只有试管4中蛋白质被分解第10
课第(4)题P60试管1中的蛋白质,试管2中新鲜分泌物中的蛋白酶,两者和双缩脲试剂反应均呈紫色,故A项正确、C项错误。试管3中的蛋白块不会消失,故B项错误。试管2中的蛋白液,试管4中的蛋白块均可被猪笼草分泌液中的蛋白酶水解,故D项错误。A
解析:25of2225第10课方法便笺P60方法便笺26of2226(5)某一不可逆化学反应(S→P+W)在无酶和有酶催化时均可以进行,当该反应在无酶条件下进行到时间t时,向反应液中加入催化该反应的酶。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加酶后反应物浓度随反应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
是()A.甲B.乙C.丙D.丁第10课第(5)题P61分析题图可知,加酶后反应速度加快,由于该反应为不可逆反应,故反应物(S)浓度不断降低到零,丁曲线能表示变化趋势,故D项正确。D解析:27of2227(
6)某同学设计了以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H2O2溶液为反应底物的一组实验,预期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注:表中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的质量分数为3.5%和20%)第10课第(6)题P6128of2228(6
)某同学设计了以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H2O2溶液为反应底物的一组实验,预期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注:表中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的质量分数为3.5%和20%)①本实验的对照组是____(填序号),因变量是____
________________;第2组和第3组比较,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第2组中应加入_______3.5%的FeCl3溶液。②第1组和第3组比较,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组比第2组释放的气泡大
且多,从作用机理上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该同学按照表格完成实验后,发现每个组别的实验现象都不明显,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该同学设计第4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0课第(6)题P6129of2229①本实验的对照组是____(填序号),因变量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组和第3组比较,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第2组中应加入____3.5%的FeCl3溶液。①分析表格可知,该实验分为4个组别,其中组别1中只加入2mLH2O2溶液,作为对照组。组别2中加入FeCl3溶液
,作为无机催化剂,组别3中加入肝脏研磨液,其中含有过氧化氢酶,组别2和组别3比较,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加入的催化剂不同,酶促反应的速率就不同,即该实验的因变量是酶促反应速率,可以通过气泡的大小及产生速率来判断。第2组为了保
证其他的变量与第3组是一致的,FeCl3溶液的量应该加的跟新鲜的肝脏研磨液一样,也是2滴。1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催化剂的种类两滴第10课第(6)题P61(或气泡的大小及产生速率)解析:30of2230②第
1组和第3组比较,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组比第2组释放的气泡大且多,从作用机理上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第1组和第3组比较,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肝脏研磨
液中的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作用,第2组和第3组比较才能得出酶具有高效性。第3组比第2组释放的酶和无机催化剂相比才能得出高效性的结论。气泡大且多,从作用机理上说,是因为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肝脏研磨液中的)过氧化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第10课第(6)
题P61氢酶具有催化作用解析:31of2231③若该同学按照表格完成实验后,发现每个组别的实验现象都不明显,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同学设计第4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③如果该同学按照表格完成实验以后,发现每个组别的实验现象都不明显,最可能的原因是H2O2溶液放置时间过长而分解;过氧化氢不稳定,贮存时需放在棕色瓶里,且长期放置会自然分解。新鲜的肝脏研磨液中除了有氧化氢酶之外还存在其他的物质,故该同学
设计第4组实验的目的是排除肝脏研磨液中的其他物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H2O2溶液放置时间过长而分解排除肝脏研磨液中的其他物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第10课第(6)题P61解析:32of2232第10课方法便笺P61方法便笺33of2233(7)(多选
)如表所示为某同学为验证酶的专一性而设计的实验方案,a~d表示4支试管,①~⑦表示实验步骤,对该实验方案的有关评价,错误的是()A.本实验中加入的唾液淀粉酶的量属于无关变量B.应将斐林试剂改为碘液C.步骤②、④、⑥的温度设置有一处错误D.步骤②的操作可以省略E.本实验方案中温度的变化属于自变量
F.结果预测a试管中将出现砖红色沉淀第10课第(7)题P6134of2234(7)(多选)如表所示为某同学为验证酶的专一性而设计的实验方案,a~d表示4支试管,①~⑦表示实验步骤,对该实验方案的有关评价,错误的是()A.本实验中加入的唾液淀粉酶的量属于无关变量B.应将斐林试剂改为碘液C.步骤
②、④、⑥的温度设置有一处错误第10课第(7)题P61根据表中的实验设计方案可知,该实验以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作为底物,通过添加等量的唾液淀粉酶溶液,反应后与相应的试剂发生显色反应来证明酶的专一性,其中加入唾液淀粉酶的量属于无关变量,故A项正确,不符
合题意。解析:35of2235第10课第(7)题P61不能将斐林试剂改成碘液,因为碘液只能检测淀粉是否被水解,不能检测蔗糖是否被水解,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步骤②、④的温度应是37℃,但步骤⑥的温度应该设置为50~65℃,故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时需要在50~
65℃的温度下进行水浴加热,否则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7)(多选)如表所示为某同学为验证酶的专一性而设计的实验方案,a~d表示4支试管,①~⑦表示实验步骤,对该实验方案的有关评价,错误的是()A.本实验中加入的唾液淀粉
酶的量属于无关变量B.应将斐林试剂改为碘液C.步骤②、④、⑥的温度设置有一处错误解析:36of2236(7)(多选)如表所示为某同学为验证酶的专一性而设计的实验方案,a~d表示4支试管,①~⑦表示实验步骤,对该实验方案的有关评价,
错误的是()D.步骤②的操作可以省略E.本实验方案中温度的变化属于自变量F.结果预测a试管中将出现砖红色沉淀第10课第(7)题P61步骤②的操作可以省略,在溶液混合之前,可以达到最适温度,也可以不达到最适温度,这个是不影响实验结果的,
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解析:37of2237(7)(多选)如表所示为某同学为验证酶的专一性而设计的实验方案,a~d表示4支试管,①~⑦表示实验步骤,对该实验方案的有关评价,错误的是()D.步骤②的操作可以
省略E.本实验方案中温度的变化属于自变量F.结果预测a试管中将出现砖红色沉淀第10课第(7)题P61本实验方案中自变量是底物的种类,温度是无关变量,故E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酶作用的专一性,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成还原
性糖,故结果预测a试管中将出现砖红色沉淀,故F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解析:38of2238(7)(多选)如表所示为某同学为验证酶的专一性而设计的实验方案,a~d表示4支试管,①~⑦表示实验步骤,对该实验方案的有关评价,错误的是()A.本实验中加入的唾液淀粉酶的量属于无关变量B.应将
斐林试剂改为碘液C.步骤②、④、⑥的温度设置有一处错误D.步骤②的操作可以省略E.本实验方案中温度的变化属于自变量F.结果预测a试管中将出现砖红色沉淀第10课第(7)题P61BE39of2239第10课方法便笺P62方法便笺40of2240方法便笺第10课方法便笺P6241of224
1第10课小积累P62小积累42of2242(8)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B.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C.测定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最适温度不能在碱性条件下进行D.淀粉酶中加入强酸不可能导致淀粉酶活性发生变化E.高温易使酶
失活,因此冷水洗涤去污效果应该比温水好F.酶活性的变化与酶所处的环境的改变无关第10课第(8)题P62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是37℃,但是37℃不是保存该酶的最适温度,酶应该在低温条件下保存,故A项错误。低温只是抑制了酶的活性,没
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当温度恢复后能恢复活性,故B项错误。解析:43of2243(8)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B.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C.测定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最适温度不能在碱性条件下进行D.淀粉酶中加
入强酸不可能导致淀粉酶活性发生变化E.高温易使酶失活,因此冷水洗涤去污效果应该比温水好F.酶活性的变化与酶所处的环境的改变无关第10课第(8)题P62胃蛋白酶的最适pH是1.5,碱性条件会破坏胃蛋白酶的空间
结构,导致其变性失活,所以测定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最适温度不能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故C项正确。解析:44of2244(8)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B.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C.
测定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最适温度不能在碱性条件下进行D.淀粉酶中加入强酸不可能导致淀粉酶活性发生变化E.高温易使酶失活,因此冷水洗涤去污效果应该比温水好F.酶活性的变化与酶所处的环境的改变无关第10课第(8)题P62活强酸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
生改变,导致酶活性丧失,故D项错误。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升高温度会使酶活性增强,因此温水洗涤去污效果应该比冷水好,故E项错误。酶活性的变化与酶所处环境的改变有关,因为酶活性易受温度、pH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故F项错误。C解析:45of2245第10课小提示P6246of2246(9)
酵母菌M能分泌A酶和B酶,如图表示在不同温度下测得两种酶活性的曲线图,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A.A酶和B酶在50℃时酶活性均最大B.80℃时,A酶仍未完全失活C.当温度为20℃时,酶的空间结构很不稳定D.温度从80℃降至50℃时,酶的活性可能无法恢复到
最大值第10课第(9)题P62分析题图可知,A酶和B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均为50℃,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题图知A酶在80℃时酶活性为1.0mmol·s-1(不为零),说明A酶在80℃时仍未完全失活,故B项正
确,不符合题意。解析:47of2247(9)酵母菌M能分泌A酶和B酶,如图表示在不同温度下测得两种酶活性的曲线图,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A.A酶和B酶在50℃时酶活性均最大B.80℃时,A酶仍未完全失活C.当温度为20℃时,酶的空间结构很不稳定D.温度从80℃降至5
0℃时,酶的活性可能无法恢复到最大值第10课第(9)题P62当温度为20℃时,A酶和B酶的酶活性均较低,是因为低温抑制了酶的活性,但低温下酶的空间结构更稳定,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解析:48of2248(9
)酵母菌M能分泌A酶和B酶,如图表示在不同温度下测得两种酶活性的曲线图,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A.A酶和B酶在50℃时酶活性均最大B.80℃时,A酶仍未完全失活C.当温度为20℃时,酶的空间结构很不稳定D.温度从80℃降至50℃时,酶的活性可能无法恢复到最大值第10课第(9)题P62由以上
分析可知,A酶和B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均为50℃,温度在80℃时A酶的活性为1.0mmol·s-1,而B酶的活性为零,据此推断温度从80℃降至50℃时,酶(A酶和B酶)的活性可能无法恢复到最大值,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
意。解析:C49of2249第10课小提示P6350of2250(10)如图为适宜温度下,pH对人体内两种酶作用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pH从2逐步上升到8的过程中,酶Ⅱ活性逐步增强B.不同酶对pH的耐受范围不相同C.酶Ⅰ、酶Ⅱ可以对应人体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D.若适当升高温度,
图中曲线趋势基本不变第10课第(10)题P63分析题图可知,pH=2时酶Ⅱ失活,pH从2逐步上升到8,酶的结构被破坏,酶活性也不能恢复,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酶Ⅰ对pH的耐受范围为1~4,酶Ⅱ对pH的耐受范围为6~10,不同酶对pH的耐受范围不相同,故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解析:51of2251(10)如图为适宜温度下,pH对人体内两种酶作用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pH从2逐步上升到8的过程中,酶Ⅱ活性逐步增强B.不同酶对pH的耐受范围不相同C.酶Ⅰ、酶Ⅱ可以对应人体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D.若适当升高温度,
图中曲线趋势基本不变人体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酸性,胰蛋白酶的最适pH为略碱性(7.8~8.5),所以酶Ⅰ、酶Ⅱ可以对应人体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温度不影响酶的最适pH,若适当升高温度
,图中曲线趋势基本不变,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解析:A第10课第(10)题P6352of2252(11)影响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反应物浓度、酶的浓度等。如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
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A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B.在C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C.若在A点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会加快D.若在B点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会减慢分析曲线可知,曲线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
,反应速率加快,因此影响该段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浓度;B点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曲线BC段表示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催化速率保持不变,说明此时限制催化速率的因素最有可能是酶的数量和酶的活性。由以
上分析可知,若在A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故A项正确。解析:第10课第(11)题P6353of2253(11)影响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反应物浓度、酶的浓度等。如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A.在A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B.在C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C.若在A点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会加快D.若在B点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会减慢在C点时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变
,故B项错误。该实验是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的,若再提高温度,酶活性会下降,会导致反应速率降低,故C项错误。在B点时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会加快,故D项错误。解析:A第10课第(11)题P6354of2254第1
0课小提示P63小提示55of2255小提示第10课小提示P6356of2256小提示第10课小提示P6357of2257小提示第10课小提示P6358of2258(12)啤酒生产时,麦芽中多酚氧化酶(PPO)的作用会降低啤酒质量,因此制备麦芽过程中需降低其活性,如
图为不同pH和温度对PPO活性影响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高于90℃时,若PPO发生热变性,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变性越快B.相同温度时,pH7.8的酶促反应产物比pH8.4的少C.在制备麦芽过程中应将反应条件控制在温度80℃、pH8.4D
.PPO酶的最适pH是一定的,不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第10课第(12)题P6359of2259分析曲线可知,高于90℃,若PPO发生热变性,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变性越快,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分析三条曲线可知,当温度相同时,以80℃为例分析,pH7.8的酶活性低于pH
8.4的酶活性,所以pH7.8下的酶促反应的产物较少,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2)啤酒生产时,麦芽中多酚氧化酶(PPO)的作用会降低啤酒质量,因此制备麦芽过程中需降低其活性,如图为不同pH和温度对PPO活性影响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高
于90℃时,若PPO发生热变性,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变性越快B.相同温度时,pH7.8的酶促反应产物比pH8.4的少解析:第10课第(12)题P6360of2260(12)啤酒生产时,麦芽中多酚氧化酶(PPO)的作用会降低啤酒
质量,因此制备麦芽过程中需降低其活性,如图为不同pH和温度对PPO活性影响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在制备麦芽过程中应将反应条件控制在温度80℃、pH8.4D.PPO酶的最适pH是一定的,不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由题意知,麦芽中PPO的作用会降低啤酒质量,因此,制备麦芽过程中需降低其活性;
分析曲线可知,温度为80℃、pH8.4时,PPO的活性最高,因此在制备麦芽过程中应将反应条件控制在温度70℃、pH7.8,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解析:第10课第(12)题P6361of2261(12)啤酒生产时,麦芽中多酚氧化酶(PPO)的作用会降低啤酒质量,因此制备麦芽
过程中需降低其活性,如图为不同pH和温度对PPO活性影响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在制备麦芽过程中应将反应条件控制在温度80℃、pH8.4D.PPO酶的最适pH是一定的,不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解析:由图可知温度不影响酶的最适pH,所以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最适pH(pH=8.4)保持不变
,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10课第(12)题P6362of2262(12)啤酒生产时,麦芽中多酚氧化酶(PPO)的作用会降低啤酒质量,因此制备麦芽过程中需降低其活性,如图为不同pH和温度对PPO活性影响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高于90℃时,若PPO发生
热变性,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变性越快B.相同温度时,pH7.8的酶促反应产物比pH8.4的少C.在制备麦芽过程中应将反应条件控制在温度80℃、pH8.4D.PPO酶的最适pH是一定的,不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C第10课第(12)题
P6363of2263第10课小提示P64小提示64of2264(13)为探究NaCl和CuSO4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实验,实验步骤和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①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___。②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对酶活性有影响的离子是____
______,其中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离子是____,对酶活性有促进作用的离子是___。③该实验中设置4号试管的目的是______;设置3号试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0课第(13)题P6465of2265(13)为探究NaCl和CuSO4
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实验,实验步骤和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④上述实验中若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溶液进行检测,1~4号试管中的颜色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在操作过程中,保温之
前不能加入斐林试剂,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0课第(13)题P6466of2266(13)为探究NaCl和CuSO4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实验,实验步骤和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①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在该实验中pH是无关变量,要进行控制,表格中的“pH6.8缓冲液”就是保证各试管中pH相同且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维持反应液中pH的稳定解析:第10课第(13)题P6467o
f2267②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对酶活性有影响的离子是__________,其中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离子是____,对酶活性有促进作用的离子是____。②比较实验结果,1号试管为无色说明该试管中的淀粉已经完全被分
解,2号试管为深蓝色说明该试管中的淀粉没被分解,3、4号试管为浅蓝色说明该试管中淀粉部分被分解;解析:第10课第(13)题P6468of2268②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对酶活性有影响的离子是__________,其中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离子是____,对酶活性有促进作用的离子是____
。再比较各试管中加的试剂,可知4号是对照,3号试管加的试剂对酶的活性没影响,1号试管加的试剂中的Cl-对酶活性有促进作用;2号试管加的试剂中的Cu2+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故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对酶活性有影响的离子是Cl-和Cu
2+。解析:第10课第(13)题P64Cl-和Cu2+Cu2+Cl-69of2269③该实验中设置4号试管的目的是_______;设置3号试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4号试管中加入
的是等量的蒸馏水,是作为对照;3号试管加入的是Na2SO4,与1、2号有重复的,其作用是确定Na+和SO42-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是否有影响。作对照确定Na+和SO42-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有影响解析:第10课第(13)题P6470of2270④上述实验中若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溶液进行检测,
1~4号试管中的颜色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在操作过程中,保温之前不能加入斐林试剂,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号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增强,淀粉被水解成葡萄糖,所以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由蓝色变为砖红色沉淀,2号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抑制,淀粉未被水解成葡萄糖,所以加入斐林试剂后无砖红色,呈现斐林试剂的蓝色,解析:第10课第(13)题P6471of
2271④上述实验中若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溶液进行检测,1~4号试管中的颜色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在操作过程中,保温之前不能加入斐林试剂,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3号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未受到影响,淀粉部分被水解成葡萄糖,所以加入斐林试剂后有浅砖红色沉淀生成,4号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也未受到影响,结果同3号试管;斐林试剂中含有Cu2+,对淀粉酶的活性有影响,故保温之前不能加入斐林试剂。深砖红色蓝色浅砖红色
浅砖红色斐林试剂中有Cu2+,可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解析:第10课第(13)题P6472of2272(14)某研究小组利用普通淀粉酶和极端耐热淀粉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做了如表所示的实验,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格,回答下列问题:①此实验的自变量
是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需要考虑的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出两例即可)等。②有人认为上表中的设计中有不严密之处,请指出其中的错误并修改: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0课第(14)题P6473of2273③若实验修改后,得到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分析可知两种酶的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进一步探究极端耐热淀粉酶的最适温度范围,可在___________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其他条件不变,重新进行实验。第10课第(14)题P6474of2274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因
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需要考虑的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出两例即可)等。
①分析表格可知,编号为1的试管中是普通淀粉酶,编号为2的试管中是耐热淀粉酶,且相同编号的不同组的保温温度不同,故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淀粉酶的种类;解析:第10课第(14)题P6475of2275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
__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需要考虑的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举出两例即可)等。d.注入碘液进行检测,目的是检测反应物的剩余量,即该实验的因变量是酶促反应速率或反应物的剩余量或生成物的量。实验的无关变量有底物的量、保温时间、酶的浓度和数量、实验操作顺
序等,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温度、淀粉酶的种类酶促反应速率淀粉酶(或反应物剩余量或生成物的量)的浓度、pH及添加试剂的量、实验操作顺序等解析:第10课第(14)题P6476of2276②有人认为上表中的设计中有不严密之处,请指出其中的错
误并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将淀粉酶溶液直接加入到淀粉溶液中,需先将装有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的试管分别放入各组温度条件下保温处理5min,然后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再
维持在这一温度约5min②若将淀粉酶溶液直接加入到淀粉溶液中,则常温下有部分酶开始催化淀粉水解,影响实验结果,应先将装有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的试管分别放入各组温度条件下保温处理5min,然后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
摇匀,再维持在这一温度约5min。解析:第10课第(14)题P6477of2277③分析实验结果表格可知,普通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40~60℃(或50℃左右),耐热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70℃左右;因为该实验设置的相邻实验组之
间有10℃的温度差,因此若进一步探究极端耐热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可在60~80℃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其他条件不变重新进行实验。③若实验修改后,得到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分析可知两种酶的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为进一步探究极端耐热淀粉酶的最适温度范围,可在___________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其他条件不变,重新进行实验。40~60℃(或50℃左右)、70℃左右60~80℃解析:第10课第(1
4)题P6478of2278第10课方法便笺P64方法便笺79of2279易错提醒第10课方法便笺P6580of2280(15)某同学为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设计的方法步骤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缺少对照组B.实验预期结果不正确C
.实验操作步骤设计合理D.都置于37℃水浴中可排除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E.加入的溶液、试剂的量一样,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第10课第(15)题P6581of2281分析表格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pH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所以pH为自变量,温度为无关变量,该实验中仅做
了在酸性和碱性两种条件下的操作,因淀粉酶的最适pH为6.8左右,偏中性,所以缺少pH为中性的对照组,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5)某同学为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设计的方法步骤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缺少对照组B.实验预期结
果不正确C.实验操作步骤设计合理解析:第10课第(15)题P6582of2282在强酸或强碱的条件下淀粉酶失活,淀粉没有分解,加入碘液变蓝,故实验预期结果不正确,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该实验过程应先调节pH,再加入淀粉酶,操作步骤设计不合理,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15)
某同学为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设计的方法步骤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缺少对照组B.实验预期结果不正确C.实验操作步骤设计合理解析:第10课第(15)题P6583of2283本实验中pH为自变量,温度为无关变量,所以将两试管
都置于37℃水浴中可排除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溶液、试剂的量属于无关变量,因此加入的溶液、试剂的量一样,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故E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5)某同学为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设计的方法步骤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D.都置于37℃水浴中可排除温度
对酶活性的影响E.加入的溶液、试剂的量一样,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解析:第10课第(15)题P6584of2284(15)某同学为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设计的方法步骤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缺少对照组B.实验预期结果不正确C.实验操作步骤设计合理D
.都置于37℃水浴中可排除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E.加入的溶液、试剂的量一样,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C第10课第(15)题P6585of2285第10课方法便笺P65方法便笺86of2286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pH为
无关变量,为了排除pH对实验的干扰,应在酶和底物混合之前加入缓冲液,为酶促反应提供稳定的pH环境,故C项正确。(16)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
间后检测产物的量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C第10课第(16)题P6587
of2287第10课小积累P65小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