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数学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2-【人教版】.doc,共(3)页,45.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2228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学科数学班级三(1)、三(2)课题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内容书第84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八第6、7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过程与方法(问题解决与方法思考)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促进时间观念的建立。使学生体会到时间的重要性,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理解时间和时刻的不同意义。教学难点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回顾旧知1.一日有多少小时?出示钟面:钟面上有多少个数字?是从几到几?师:一日24小时,钟面上时针要
走几圈才表示24小时?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针走到什么时候的12时,表示12个小时?再从中午12时走起,走到夜里什么时候表示时针走了几圈?就是1日。2.请把下面的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下午3时20分凌晨2时晚上10时15分晚上12时3.请把下面的24时计时法转换成
普通计时法。复习回顾,为新知教学做好知识储备。二、学习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1、出示例3情境图默读。问:你了解了哪些信息?生:火车9时开。出示钟面:你知道这是什时候的9时?你怎么知道的?从哪里看出来的?还知道什么信息?“下午六点到站”火车要不要再开了?这个表示什么样的时刻?这是
什么计时法?如果用24时计时法转换是多少?问:9时是什么时刻?板书: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出示问题。齐读。师: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办法?1.出示钟面,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通过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
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提高应用能力。凸显新课标提出的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的理念。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两种方法的合理性是最重要的。让学生运用刚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既锻炼学生的思维,又可提高学生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汇报解题方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来做。请一同学看钟面数一数。问:感觉怎么样?(很麻烦)2.转化为24时计时法,用减法计算,18-9=9小时。引导学生分析算式,得出求得的数字表示中间经过的时间。导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问题,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板书)
推出结论:结束的时刻-出发的时刻=经过的时间你能算出坐火车到奶奶家要多长时间吗?快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例3的问题解决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以中午12时为界,分前后段计算,即3+6=9小时,另一种是板书: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引导学生回顾反思,
怎样验证自己的解答对不对?板书:开始时刻+经过时间=结束时刻结束时刻-经过时间=开始时刻3、做一做。经过时间横跨两天,且有非整时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比例3复杂。这里用分段计算思考起来比较容易。三、巩固深化(练习十八)第6题,前两问比较简单,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最后一问信息复杂,解决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严密思考和推断。按照小龙买票时间,许多学生会认为可以看4个节目,分别是在宇宙剧场看两场(15:05和16:05),在科普剧场看两场(15:35和16:20)。但经过
计算才能发现,16:05的和16:20的是不可能同时看的,只能看其中一部。这个过程,既是巩固时间计算方法的过程,更是让学生选择有效信息,且有理有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第7题,答案不唯一。一般情况下,
按照9时开始,表演1小时45分后,10时45分结束,11时离开应该是合适的。但现实情况是复杂的,如果有学生说本题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提出多个问题,对学生而言,解答此题,既需要耐心细致的审题,也需要准确的计算和严密的推理。因此,本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让学生逐步体会到生活中的问
题与书本上的数学问题的联系和区别。不合适,能陈述理由,应加以肯定。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对计时工具钟面的认识。四、小结。1、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2、解决问题的步骤。板书设计解决问
题-求经过时间的计算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开始时刻+经过时间=结束时刻结束时刻-经过时间=开始时刻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计算简单的经过事件,加深了学生对24计时法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守时教育。1.课前复习部分,采用计时法的转换练习。
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练习有意义,有效果。2.能运用课件辅助教学,展现新课程理念。课件简洁明了、清晰直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思维活动。3.课堂上采用学生讨论交流的方法,体现出学生在本节课中学习的主动性。4.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求经过时间的计
算变式练习不够,对于计算方法的运用没有进行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