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病毒》教学设计1-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DOC
  • 阅读 7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838.500 KB
  • 2022-11-1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二章 病毒》教学设计1-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二章 病毒》教学设计1-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二章 病毒》教学设计1-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二章 病毒》教学设计1-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doc,共(7)页,838.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211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二章病毒一、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2.布置学生课下搜集资料:人类对病毒的利用。3.指导学生舞台剧的表演。4.制作病毒的模型。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你还记得上学期的流感吗?你知

道流感是由什么引起的吗?过渡:病毒的发现却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18世纪,显微镜和细菌的发现,刺激了人们的微观探索,恰逢俄国大面积爆发烟草花叶病,以麦尔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展开了对烟草花叶病的研究,从此也就开始了病毒的发现之旅。回顾班级同学

的流感爆发状况、流感症状。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力引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话可说。病毒的发现阅读P100资料分析,思考:1.麦尔推测什么?他这样推测有什么依据?2.患病的烟草叶片的汁液通过细菌过滤器后,滤液中还有细菌

吗?(展示细菌过滤器图片,引导学生思考。)3.伊万诺夫斯基是否证实了麦尔的推测?他进一步的实验证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获得以下认知:病毒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初步了解病毒发现史,阅读教材资料分析,思考问题。进一步阅读资料,思考并讨

论:用科学技术的主线来贯穿,不断强化科技进步对科学发展的意义,科技落伍会限制科学的发展。从正反两方面来引导学生认同2生物。过渡:遗憾的是伊万诺夫斯基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一发现的重要性,他因拘泥于细菌学说,重复了几十遍实验,

也还是以为自己的过滤器出了问题,没想到自己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物种。是谁打破了束缚,对这种生物命名的呢?过渡;你知道用什么才能观察到病毒吗?(展示电子显微镜的图片),光学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发现了细菌,开辟了细菌的科学时代;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又大大促进了对病毒的研究,大量病毒被人们发现。4.伊万诺

夫斯基和贝杰林克在科学研究中,都重复了前人的实验,这有什么意义?5.发现病毒后的几十年内,人们一直没有看到病毒,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限制了科学的发展?形成以下认知:1.科学实验重复的必要性;2.技术上的落后限制了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对对科学发展的意义。病毒

的种类展示图片:展示烟草花叶病病毒、患烟草脆裂病的土豆、患白菜花叶病的白菜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1)根据图片和对应的患病生物,你发现了什么问题?(2)农民徒手处理患病植物时,并没有感染这些疾病,对此你有什么启示?(总结什么是植物病毒)观察图片,发现问题:土豆会感染烟草脆裂病毒,说明可

以在某些植物间传染,但是不能传染给人。总结:在植物体内寄生的病毒称为植物病毒。观察三种植物病毒的电镜图片,总结病毒的形态——杆状。用大量直观的图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大胆质疑,体现科

学精神。病毒的形态和分类都是3(3)(展示白菜类病毒和烟草脆裂病毒)植物病毒一般呈什么形态?(板书)2.过渡:引起你患流感的是这种病毒吗?你觉得是什么病毒?你想知道它的形态吗?展示: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图片

展示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的图片,动物病毒一般具有什么形态?动物病毒专门生活在什么生物体内?3.简述噬菌体的发现过程。(1)如果你在实验过程中,碰到意料之外的实验现象,你会怎么处理?(2)对比这几种噬菌体的形态,你能中总结出噬菌体的形

态吗?(3)三类病毒分别寄生在哪种生物体内?观察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和电镜下的病毒彩图,通过观察更加清晰、直观、立体的图像,感受科技的魅力。观察图片,总结:动物病毒的形态为球状或多面体状。了解噬菌体的发现过程,感受科学家的严谨态度。观察噬菌体的电镜图片,总结噬菌体

的形态特点。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仍然以“科技进步对科学研究意义”为主线贯穿,使整节课浑然一体。穿插科学发现的小故事,学生更容易感受到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科学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情感教育更加自然。病毒的大小和

结构展示图片:电镜下噬菌体侵染细菌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直观感受病毒的大小。观察图片,判断:哪是噬菌体?哪是细菌?感受到两者的大小差异巨大。通过观察不同病毒与细菌、真菌大小的对比图,阅读病毒的大小的具体数据,从科学数字上感图片非常直观,变抽象的病毒更加具体、形象

。在直观感4展示病毒与细菌、真菌细胞的对比图,从科学数字上感受病毒的大小。从大小上,你推测病毒有没有细胞结构?展示烟草花叶病毒和流感病毒结构的模式图,分析有两部分组成: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展示图片:染色标记图。解释图片:用荧光色标记蛋白质,用另外

一种颜色标记核酸,电竞下观察到的噬菌体,呈现这种颜色分布?你知道这些颜色分别是什么?说明噬菌体有怎样的结构?遗传物质在什么部位?展示教材中病毒的模式图,引导学生再次分析病毒的结构。指导学生分析自己课前制作的病毒模型,并进行评

价。病毒的结构很简单,而除病受病毒的大小的同时,认识到病毒只能用纳米(nm)来表示。推测病毒在结构上,是一种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特殊生物:没有细胞结构。观察烟草花叶病毒和流感病毒结构的模式图,总结出这两类病毒的结构:蛋白质和

遗传物质,并且遗传物质在内,蛋白质在外。观察经过染色处理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图片,判断:噬菌体也是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的,并且遗传物质在噬菌体的头部以内。总结病毒的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推测蛋白质的作用。展示交流课前自己制作的病毒模型,分析模型的优缺点,改进措施。回

顾旧知识,认识到受的基础上,再就进行科学分析,学生对病毒大小的认识会更加全面。重要概念的得出是建立在大量图片分析的基础上的,学生必然印象深刻。利用微课的预习功能,提前将本节需要的前知识进行预习,为本节的顺利开展铺垫。鼓励学生动手制作模型,话抽象的

知识具体可见,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是对5毒外,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还记得细胞怎么生活吗?你能从哪个结构上尝试分析,为什么病毒不能独立生活,而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吗?过渡:病毒离开了活细胞,还能生活吗?(讲述病毒离开了活细胞会变成

结晶体)当流感病毒结晶体钻进你的体内时,就开始在你的体内寄生生活了,利用你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不断制造新的病毒,那病毒怎么繁殖呢?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的作用,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生活

所必须的物质和能量,所以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病毒在体内繁殖,使身体的感冒症状越来越多。产生疑问,那病毒怎么繁殖呢?“病毒的结构”这一内容的检验。通过生生评价、师生评价,提高学生的余元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病毒的繁殖展示资料:人体受精卵在第一次分裂后,每12个小时分裂一次;细菌分裂繁殖很快,一般2

0—30分钟一次,在人体内,一个流感病毒一小时可以产生300万个后代。关于病毒的繁殖,你有什么疑问?组织舞台剧表演:病毒的繁殖。通过问题引导,来总结病毒的繁殖方式:1.细胞为病毒的繁殖提供了什么?2.病毒为自身的后代提供了什么?能总结出病毒怎么繁殖吗?阅读资料

,更加疑惑:病毒到底怎么繁殖?并排除分裂的繁殖方式。观看舞台剧,尝试解释:细胞为病毒的繁殖提供了物质,病毒为后代提供了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总结病毒的繁殖方式:病毒利用细胞中的物质,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制造新的病毒。资料分析通过对比的数字,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能感受到病毒繁殖之

快。通过舞台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重要概念的得出,将难点内容顺利突破。6资料链接:流感期间,一个喷嚏中包含8500万个病毒,在密闭的教室中,漂浮的时间30-60分钟,时间长的能达到30个小时。怎么防控流感?病毒有人类的关系过渡:当流

感病毒袭来时,很多同学患病,提到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不利影响)随着对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病毒的研究的深入,病毒对人只有害处吗?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总结:辩证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趋利避害。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根据课下收集的资料讨论交流:病

毒对人类的有害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归纳病毒与人类的关系。鼓励学生课下收集资料,提高资料收集的能力,拓展提升现在,你认识病毒了吗?为你同为全面的介绍一下你眼中的病毒。过渡:你真的了解病毒吗?你了解亲手制作的模型吗?病毒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还有许多秘密待人们去解开,你对病毒还有什么疑问呢?回顾知识,向

同学介绍眼中的病毒,学生间相互补充。大胆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提高科学探索的欲望。三、板书设计7四、课后反思:“病毒”对于学生来说,是位熟悉的陌生人。虽然经常说在嘴边上,偶尔也会感染病毒,但是“病毒”到底是是什么?学生除了知道

它是一种生物,能引起人患病,其他一无所知。怎么能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形象?怎样拉近“病毒”与学生的距离?成了我备课的难点。我能想到是还是增加学生活动,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一)两条主线贯穿本节一条是科学技术进步对科学研

究的意义:病毒的发现史——电子显微镜——共聚焦激光显微镜——染色技术等。从中穿插科学重复、质疑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等情感教育,自然流畅。另一条主线是以“流感病毒”来贯穿:导入——病毒的大小——病毒的结构——关于病毒繁殖的情景剧——与人类的关系。流感是最贴近学生

生活的,每年秋冬季节,在校园中都会或大或小的爆发,而对于“非典”、“禽流感”、“天花”等病毒,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利用学生身边的实例说话,学生更感兴趣,参与度更高。另外,教学设计善于埋伏笔,课前中提到的“流感”、舞台剧中的“打喷嚏”和“细胞

的裂解”都是有用的教学资源,在新授的同时,不断刺激学生回忆,前后呼应,学生更容易形成整体认知。(二)精选图片,数字资料根据说服力在整理资料的同时,自己也有很多的收获,这些图片有些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感染白菜类病毒的白菜,学生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学生更加感兴趣。显微染色技术和扫描隧道显

微镜显微镜的发明,呈现出的立体彩图,给学生更大的视觉冲击。关键是,不仅知道图片是什么,还知道这样的图片怎么来的,隐含着技术进步对科学促进作用的教育。关于病毒繁殖的资料,通过对人类受精卵、细菌和流感病毒的

对比,学生从数字上感受到病毒繁殖之快,很容易否定“分裂”的繁殖方式,从而产生疑问:病毒到底是什么繁殖的呢?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三)学无止境,教学相长自己的搜集病毒相关资料时,发现自己对病毒的认识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自己的“这桶水”显然不

够,备课的压力促使自己去学习,学习大学老师的课件、请教其他生物老师、上网查阅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对病毒的认识加深了。另外,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病毒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当我收到学生反馈的资料时,对我又是一个震撼!传统上我们讲病毒对人类的益处是制作疫苗、绿脓杆菌

噬菌体等医药领域、杀虫剂和基因工程方面的作用,学生的资料告诉我,远远不止这些。原来病毒对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来说也必不可少,病毒还促进了生物的进化,在人类的DNA中能找到病毒的遗传片段,让我对病毒的认识又提高了一个高度。人多力量大,没想到学生能有

这样的收获!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91
  • 被收藏 0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