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二节 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观课记录】-鲁科版生物六年级下册.docx,共(6)页,22.786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97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评课综述今天听了姜老师的这节课,可以感受对姜老师对这节课确实是下足了功夫。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
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二、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三、尊
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
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四、教学内容组织合理,注意知识点前后联系,知识迁移自然,对重、难点予以突出突破。设计、解决的问题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符合教材体系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环节完整,衔接自然贴切,有条有
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能将教材所涉及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和恰当地渗透,展开联想和发挥,不失时机地教育培养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这样不仅发散了学生思维,而且让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当然,我们说课堂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有关本课教学,我提出如下
建议:在关注全体学生方面,还需注意加强。如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环节,当有的学生举手时,老师最好不要马上让举手的同学回答,而应给其他学生更多的等待。《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观课报告(一)观察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观察人:观察维度:学生·环节研究问题:是否提供让学生主
动参与、主动发展的机会观察表及观察结果:(l)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内容时间百分比(%)(2)各种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行为类别时间(min)百分比(%)师生互动式问答1840学生讲解715.6合作、伙伴学习1022.2学生自学1022.2非教学时间00观察结果
分析及建议: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就是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作为老师,我觉得首先要深刻体会探究式学(min)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情境创设48.9探究活动一:呼吸作用消耗氧气817.8探究
活动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1533.3探究活动三:呼吸作用释放能量1226.7梳理总结36.7检测反馈36.7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重点是思考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姜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这是我日后要多加学习的地方。我们都知道,一节课45分钟,应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上。本课的重点知识是探究呼吸作用的过程。从“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上可以看出,姜老师用在的时间加一起,共是35分钟,共占据课堂总时间的78%,这给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提高实践能力,提供了时间的保障,达到了
突出教学重点的目的。让我们再从“各种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上来看,师生互动式问答占据本节课的40%,由这个数据反映姜老师更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具体化,从实验方案的设计,都在师生互动式问答中进行,充
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分析原理、设计实验、等环节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放手过大而不注重引导,往往不能顺利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所以我认为,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姜老师所采用的教学行为是恰当的,合理的。另外,学生在课堂上有22.2%的时间,处于小
组合作学习中,可以看出姜老师给学生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的时间相对较为充分,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观课报告(二)观察学生的应答方式观察人:观察维度:学生·互动·回答行为研究问题:学
生在回答老师提问时的行为、水平、习惯、态度如何?观察表及观察结果:应答方式频次百分比排序1.无应答37.9%52.集体齐答615.8%33.讨论后汇报718.4%24.点拨后汇报410.5%45.个别回答1847.4%1
观察结果分析及建议:1.个别回答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回答方式。这节课学生的个别回答共18次,占各种应答方式的47.4%。对这种应答方式我们应持肯定态度,说明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姜老师提问完一个问题之后,马上高举自己的右手,提醒学生举手回答,强化学生的这一习惯。从每个问题留给
学生的思考时间来看,均在3秒以上,给了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但有些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在有了少数学生举手之后,姜老师就让同学回答,有一种“赶时间”的迫切心态,这对了解学情,调整教学没有多少帮助。这时如果再做停留,给其他学生更充足的思考时间,会达到更好的面向全体的作用。在这18次
个别回答中,其中有三次采用追问的形式,希望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进一步深入思考,富有启发性。2.集体齐答中依然有假问题。从这6次集体齐答的问题难度看,有2个问题很简单,属于“有没有兴趣?”类似这样的假问题,对学生的认识要求较低,似乎没有设问
的必要。尽管次数不多,从教学效率考虑,这些问题可以不要,因此可以将集体回答的次数通过精选核心问题,进一步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