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考点链接-2019审定人教版.doc,共(3)页,23.677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971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考点链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擦鞋说《人民日报》记者龚永泉南京有一个“郭师傅擦鞋店”,别人擦鞋1元一双,这里却要2元,可生意依然红火。来到位于莫愁新寓的这家小店,可见门口醒目的牌子上写着五六个服务项目
和价格,还有两句话,一句是广告:“足下生辉,走出风采”;一句是店规:“以诚信立基,做良心事业”。店里鞋架上放满了擦过或待擦的皮鞋。郭师傅名叫郭兆松,41岁,一家三口都在这儿擦鞋,去年毛收入10万元。他一边擦鞋一边与我交谈:有人问我,别人擦鞋都只要1块钱,你为什么
要两块?我说,这叫优质优价!同是皮鞋,有几十元的,还有上千元的不是?我是安徽固镇人,1991年举家来南京打工,搬运工、收破烂都干过,活不轻,钱不多。有一天,在闹市区看到一字排开的擦鞋摊,生意还不错,便悄悄在旁边看,一连看了5天,一位好心的师傅收我当了徒弟。我也成了“擦
鞋游击队”的一员。2001年,在一位城管队员的帮助下,我租了间7平方米的门面,月租800元,做起了定点生意。刚开始,擦一双鞋1块钱,没有多少生意,急得直上火。暗下决心:凡事要用心,虽说是擦鞋,也要擦出点名堂来!以我的经验,鞋油都是一样的,差别就在鞋蜡上
。我就琢磨自己配,成份有蛋清、鞋乳、白醋等。那些日子,我是白天试,晚上想,觉睡不实,饭吃不香。经过近百次试验,终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03年11月6日,晚上我一人喝了8两白酒,尽兴地醉了一回:咱也
有“独门秘方”了!自从用了自配的鞋蜡,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有一天,我在理发店理发,看到染发的要用电吹风吹,灵机一动:擦鞋也可用电吹风呀!现在,我擦鞋都加一道吹干程序。刚擦过的鞋,你端一盆水往上浇,一滴不沾!这样的效果,收2元钱不多吧?你问我下一步的打算?我这店也算有了点小名气,
我想让妻子和儿子留在这里干,我找个地方再开新店。现在城里人有钱没时间,穿皮鞋的越来越多,自己擦鞋的越来越少,市场大得很!编后:生意有大小,创新无分别。与多数企业比起来,一家擦鞋店微不足道,更谈不上有什么"国家扶持"。但郭师傅在擦鞋中肯动脑筋,小革新
照样出效益。从这个事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悟出一点创新的道理呢?(选自《人民日报》2006年3月19日第一版)1.这篇短短的通讯用了许多数字。请举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2.这篇人物通讯主要表现了主人公郭兆松身上怎样的人物品格呢?3.文
章从第五段开始,就改用第一人称由郭兆松自述。用这种手法来写通讯,有什么好处?4.《人民日报》发表本文时,加上边框排在第一版,还加上"编后"语;2006年本文又被评为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篇短短的通讯得到如此的重视,你认为它具有哪些新闻价值?【参考答案与解题技巧】1.从分析
人物通讯的基本特征入手。这是解答人物通讯类阅读的基本知识储备。人物通讯属于新闻类文本,它也具备新闻的基本特征,即内容真实,报道及时。由于通讯在时效性上较消息要略低,因此,抓真实性是第一要旨。要体现真实性,一是要交代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二是要通过真实性的数据加以说明。如第1题,数据
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体现新闻的真实性,所以,从新闻真实性的特征入手即是解题的要点。2.抓住典型材料,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以人物为主要写作对象的文章都会将分析人物形象特点作为考查的重点,人物通讯类阅读当然也不
例外。而刻画人物形象一般要选取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特征的典型材料,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是解题的关键。如本文主人公郭兆松身上的创新精神主要就是通过研制鞋蜡这一事件来体现的。3.对人物通讯的某种特色(如表现手法)
作深入的思考和判断。人物通讯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从叙事方式上看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等,顺叙符合事件发展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变化规律;倒叙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注意;插叙可补充必要的背景材料,为塑造人物提供背景环境。从叙事人称上看有第一人物、第三人称等,第一人称可使
通讯内容真实可信,更具有说服力,如以上第2题;第三人称叙事客观,更易于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从具体刻画人物的方法看又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4.着重发掘人物通讯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一点要着重突出新闻的社会宣传价值,其切入点是分析作者
报道的人物形象的意义(歌颂抑或抨击)及这一人物与时代热点问题的关联。如以上第3题,作者报道郭兆松这一人物就是要宣传他身上体现出的创新精神和自立自强精神;同时,郭兆松作为弱势群体,对其创业成功的宣传也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