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5《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课件-统编版.ppt,共(62)页,2.032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963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5我与地坛(节选)【助读博览】一、魅力作家身残志坚的作家——史铁生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职称。2010年1
2月31日凌晨去世,享年59岁。成就: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
出成就奖。作品: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经典觅珠】1.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史铁生2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因此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史铁生3.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
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史铁生4.爱就是不演戏!把你的一切都敞开吧,把你愿意敞开和不愿意敞开的都敞开吧!——史铁生5.大脑做不到心灵所能做到的一切。心灵比大脑广阔得多,深远得多,复杂得多。——史铁生6.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史铁
生7.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史铁生8.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史铁生二、背景回眸从痛苦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
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让他充分感受到时间的永恒,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及个人遭际的无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皈依。在这里,史铁生参透了生命的真谛,
彻悟了人生的意义,完成了一次最艰难的思想飞跃。【拓展链接】一、大家风采史铁生释名作者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
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这也可以看作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二、知识拓展史铁生笔下的地坛地坛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历史上连续祭祀时间最长的一座地坛。自公元1531年至1911年,先后
有明清两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地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以祭祀为中心,周围建有皇祇室、斋宫、神库、神马殿、宰牲亭、钟楼等。它的面积不大,37.4公顷,占地仅为天坛的1/8左右。举行祭地大典的方泽坛平面为正方形,上层高1.28米,边长20.5米,下层高1
.25米,边长35米,乍一看去,似乎给人以矮小、简单之感。但是,就在这看似一无所有的表象下面,却隐含着象征、对比、透视效果、视错觉、夸大尺度、突出光影等一系列建筑艺术手法,隐含着古代建筑师们的匠心构思。【初读任务】1.若给文本这两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可怎样拟写?参考提
示: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我与母亲。2.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参考提示:(1)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2)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
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3.母亲为“我”做了什么?她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儿子在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参考提示: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坚韧活着,逆境中更坚强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安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语言建构】一、音形识记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
不正确的一项是()A.窥看(kuī)祷告(dǎo)猝然(cù)B.炫耀(xuàn)坍圮(pǐ)譬如(pì)C.渗透(shèn)倔强(jiànɡ)恪守(kè)D.熨帖(yù)隽永(juàn)教诲(huǐ)﹒﹒﹒﹒﹒﹒﹒﹒﹒﹒﹒﹒【解析
】选D。“诲”应读“hu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缘分沧桑翅膀按排B.镇静清纯嘱咐羡慕C.清晰恍惚羞涩安祥D.步履坦率意蕴竟相【解析】选B。A项,按排—安排;C项,安祥—安详;D项,竟
相—竞相。二、词语应用(选词填空或判断正误)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_____地坐在座位上等待老师来上课。(安静·宁静)2.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来到一座_____的村庄,找到一个避风的茅棚。(荒芜·荒僻)3.只有立志于行,_____不拔,艰苦奋斗,才能创造一个有价值的
人生。(坚忍·坚韧)安静荒僻坚忍4.对如此紧迫的救灾工作,他却视同儿戏,_____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以致·以至)5.“通过实施人道主义援助,美国试图传达一个信息:委内瑞拉正在向世界乞讨。“但是委内瑞拉不会向世界上任何人_____任何东
西。”他说。(祈求·乞求)以致乞求6.作为交通人,在考虑建好大桥、公路、轨交的同时,也要身临其境地了解、体验老百姓提出的“毛细血管”般的交通问题,万万不能敷衍了事,或用政策因素一口回绝。()×。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句子语境侧重
的是替别人着想、考虑,故应是“设身处地”,而非“身临其境”﹒﹒﹒﹒7.大家这样你一言、我一句的,反而让他失魂落魄,心慌意乱。()8.当父母伤心的时候,一句短短的安慰,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一种幸福,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孝顺父母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句
子说的是他因大家的意见而变得没有了主意,此意思应用“六神无主”√。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使用正确﹒﹒﹒﹒﹒﹒﹒﹒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要体现时代的要求,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专心致志为人民服务。()10
.如今特朗普刚对叙伊俄提出警告,以色列便急于求成地向叙利亚开火。()﹒﹒﹒﹒﹒﹒﹒﹒×。急于求成:形容急着要取得成功。不合语境,可用“迫不及待”×。专心致志:形容一心一意,集中精神。不合语境,可用“全心全意”11.田梅惦记着那件难办的事,显得心神不定,坐立不安。()12.自从他和那个声名狼藉的集团
鬼混在一起之后,我就同他断绝了往来。()√。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使用正确√。声名狼藉:名声败坏到了极点。使用正确﹒﹒﹒﹒﹒﹒﹒﹒【审美鉴赏】鉴赏点一: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1.试分析“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
待了四百多年”一句的内涵。【明确】(1)我家与地坛很近。(2)“园子”荒芜,“我”残疾,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2.怎样理解文章最后“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
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的内涵?【明确】这句话表明了作者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地坛给“我”启示,母亲让“我”坚强,这两者都给了“我”力量。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
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鉴赏点二:赏析文中重要句段的作用3.试赏析文章第一部分地坛环境描写的作用。【明确】(1)描摹地坛是破败、荒芜、古旧的,同时又是宁静、充满活力和生气的。(2)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
,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3)地坛催发了作者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让作者获得新生。4.试分析文章第二部分,母亲离去后,作者反复强调“母亲已经不在了”一句的作用?【明确】一切都像往常一样,“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但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
,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此时“我”才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表达作者了痛惜悔恨之情。【思维锤炼】1.以第一部分第5段部分景物描写的句子为例分析一下地坛景物的特点,谈谈你的感受。【点拨】本段中,句子“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
”,像小雾一样,给人以美感,给人以希望。“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想好了才去做,想好了马上去做,这对作者启发很大,今后他也要去做了。“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蝉蜕皮的过程虽然是痛苦的
,是有纪念意义的,但它并不留恋过去,而是勇敢地飞向新的高度。“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弱小的生命,甚至连生命都算不上的露水仍然勇敢顽强地活着,由此使作者感受到了小生灵们生命的顽强,时时、
处处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作者看到了地坛的生机,唤起了生活的信心。2.第一部分作者写地坛,写了自己在这里的思考,那么,作者思考了什么?有什么结果?【点拨】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
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前两个问题,在这静静的园子里,作者“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对生与死的问题也就释然了。接下来,最关键的是怎样活下去,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活下去。在这个问题上,园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中感
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3.阅读第二部分3、6、7段,你认为母爱的特点是什么?并说出自己对此的感悟。【点拨】母爱深沉而不张扬,平凡得让人熟视无睹,但有谁能像史铁生那样用心体味母爱
呢?更多的时候,母爱都是从我们身边默默地流走,熟视无睹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我们没有发现她,她当然毫无怨言,可是,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体验到母爱应该是多么大的不幸呀!我们丢失了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4.第二部分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文中多次出现“
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点拨】(1)并不是直接表现,而是通过自己心灵的对话,自问自思,从我理解母亲对我的爱展开。(2)反复写表
明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扉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3)文章更加动人,也更自然。5.作者读懂了母爱,理解了母亲的痛苦,也理解了母亲的命运,体会到了强烈的爱与痛交织的情感,母亲的命运给了作者什么启发?【点拨】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
,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坚强。【备选要点】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的第1段与第5段,说一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点拨】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点拨】(1)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
大。作者痛感自己的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的母爱深沉而不张扬,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亲是坚忍的、伟大的。(2)痛惜母亲的早逝。母亲仅仅活了四十九岁,再也看不到儿子的出息。作者对文学成就的追求,为母亲也是一个动机
,母亲却没有看到儿子发表作品的那一天,没有看到儿子作品获奖的那一天,未能分享儿子的快乐。作者对母亲的悼念真是魂牵梦萦,痛彻心扉。3.作者在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点拨】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
”,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随着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决定了
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综合素养实践】1.史铁生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他的母
亲相伴,母爱在地坛回荡。史铁生的母亲是伟大的,但伟大的母亲何其多:孟母为了选择孩子成长的最佳环境,三迁其居,培养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亚圣;欧阳修四岁丧父,其母用苇秆在沙地上画字教读,成就了一代文豪;岳飞的母亲在岳飞背上刺字,教导出了一代名将,千古英雄„„历史只留给了我们有限的几个名字
,事实上,每一位母亲都是一部史诗,我的母亲是,你们的母亲也是,你们读懂属于你们的那部史诗了吗?请大家静静地想一想,然后谈谈你对母亲的理解和认识,说出你如何对母爱进行回报。参考示例:亲情的故事永远也说不完,可见这世界上不是没有
爱,而只是缺少了一颗感悟爱的心罢了。母爱就像有首歌唱的:母爱有多少斤,答案在炒菜的油里,在煮过的米饭里,在妈妈脸上的皱纹里。母亲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情回报我们的母亲,回报那份永远也还不清的爱。让我们也像母亲爱我们那样去爱我们的母亲,像她们为我们付出那样也为她们付出,哪
怕只是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捶捶后背揉揉肩。我们只有懂得感谢,生命才显出真诚;懂得报答,生命才绽放出美丽。回家去数一数妈妈鬓角的白发,妈妈额间的皱纹,用我们的心灵解读母亲的爱,用我们的真诚去回报母亲!2.史铁生通过观察地坛里那充满生机的生物得到了对生命意义的感
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请你也写一段文字,通过某个景物或某种作为来表达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感悟。要求:①
最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②250字左右。【名师导引】史铁生通过对地坛景物特点较为细致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感悟。解答本题,首先应对本文段中“某个景物或某种作为”的特点做较为细致的描绘。然后通过描绘表达出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感悟。特别注意的是文段要符合要求。参考示例:春的感悟杨柳依依,却有丝
丝忧郁缠绵。我开始烦躁不安,焦虑异常。采石场的工人正在捶打一块巨石。一、二、三„„直到一千下,巨石依然纹丝不动。第一千零一下,“哗!”巨石轰然粉碎。于是我明白,使巨石粉碎的并不是这第一千零一下。前面的一千下,就叫作春天。女作家张洁说:“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痩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
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去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犁头上去。”我拍案叫绝!“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诗人的浪漫;“屐齿印开苔径绿,马蹄踏破杏泥红”是闲人的雅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小女人的情思。而我们的春天,不是扯雨丝织梦的季节,是拼命为未来的果实积蓄营
养,用汗水浇灌贫瘠的土地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