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PPT课件(第二课时)-2019审定人教版.ppt,共(23)页,1.971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955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课时情境导入诗歌,是诗人的生命酿造的美酒。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怎样去品出浪漫之酒的滋味呢?当代作家陈世旭曾这样说:“从世俗到灵魂,只隔着一层薄得看不见的门。李白在里面经营意境,偶尔取出一些,就惊呆了历代狷狂之士的眼睛。”讨论探究请同学们合作交流,
找出你们喜欢的几幅画面,从下面三个方面说说你们的品读收获。运用了()的手法(或词语)描绘了()的画面融入了()的情感李白在他灵魂的世界里给我们经营了怎样的画面?不同的画面中又融入了什么情感?讨论探究1.第1段“越人语山
”,通过“瀛洲”“烟霞”等衬托了天姥山的神奇、高大,通过“天”“五岳”“赤城”“天台山”等进行对比,用“信”“或”“连”“横”“拔”“掩”“倾”等词语和极度的夸张手法,描绘了天姥山的高大雄伟,激发人们的神往之情。2.第2段“月夜入山”通
过镜湖、明月、剡溪渌水等意象描绘了清幽宁静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轻松惬意之情。可重点赏析“飞”“送”等词语。3.第2段“日游天姥”通过“海日”“天鸡”“奇花”“异石”等意象描绘了壮美而至迷离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情感。4.第3段“洞天仙境”描绘了辉煌灿烂、融洽祥和
的意境。赏读提示诗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讨论探究以虚衬实的手法【点拨】以虚衬实,引出写作重点。“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却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
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想法。文本研读《梦游天姥吟留别》第2段结尾“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反映了李白怎样的人生态度?把握诗歌情感【点拨】这两句诗是说,无论梦境多么美妙,最后梦终归要醒来,梦中
的一切顿时破灭。一方面,这反映了李白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有些消极,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李白表达的是不管怎样,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不能在梦中过日子。因此,李白人生
态度的基调还是积极向上的。讨论探究多维探究1.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看作者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讨论探究消极。梦境空虚,人生也像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像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了。而且李白想要寻仙访道,过隐居生活,万事不关心
。所以说是消极的。积极。诗中说“东流水”,我们可以看作是写其建功立业思想的紧迫感。有人生几多失意的消极慨叹,也有“君子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一如孔子面对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不消极。“且放”只是暂时放一下,只要有机会,我还会争取,因为李白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物,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长风破
浪会有时。观点1观点2观点3多维探究知人论世讨论探究14岁立志“安社稷”“济苍生”25岁仗剑远游,求仕无果42岁奉诏入京,供奉翰林44岁权贵排挤,赐金放还54岁安史之乱,从军报国56岁兵败流放,中途遇赦61岁再请从军,因病折
回62岁病逝当涂这就是李白,有着儒家兼济天下的壮志,即使在遭遇了排挤和流放,也矢志不渝,梦是他壮志难酬时的安魂曲,是他怀才不遇时的精神家园,他的骑鹿远游里深藏的是对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不屑,对自由的追求。我们来看看他离开朝廷后的人生经历:诗歌末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
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讨论探究理解主旨诗句【点拨】(1)这两句反问句强调了诗人自己不愿低眉屈节侍奉权贵而使自己不开心,反映了诗人的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2)这是“诗眼”,
起揭示诗歌主题的作用。艺术特色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像。诗人的想像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个性和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
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思维导图内容小结技法迁移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景物,把自身所要
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使所写之景,“著我之色彩”有我之情感。怎样做到借景抒情呢?阅读策略借景抒情首先要对景物有感情,其次观察要细致,更重要的是注意对景物的写法。1.写景要有顺序。或定点观
察,或移步换景,或总分结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梦游天姥山,按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等景致。技法迁移2.写景要有选择。写景时要有所取舍。抓住最能代表彼时彼地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其他的景色则略
写或不写。如《登高》,诗人写急风、高天、江渚、白沙、猿啸、鸟飞,写滚滚长江和无边的落叶。这些景物都是诗人筛选后的“有我之景”,能体现诗人此时的悲凉之情。3.写景要有情致。借景抒情的文字,景物不必是对自然之景的如实描绘,而是情绪化了的自然景物。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在生动描
写奇异梦境后直抒胸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阅读策略拓展阅读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
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拓展阅读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长风万
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你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我好比谢朓,诗歌亦清发隽秀。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抽刀吹断江水,江水更猛奔流,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人生在世,不能
活得称心如意,不如明朝散发,驾舟江湖漂流。【白话译文】拓展阅读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朓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朗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
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朓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抽刀断水水
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赏析】1.这首诗通过在谢脁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苦闷,也流露出了______的思想。诗歌开头采用的是________的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结
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_________的浪漫主义特色。消极避世直抒胸臆豪迈奔放怀才不遇抑郁难平拓展阅读【检测】2.“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本来诗人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可是现实的污浊和黑暗却一再地压抑他,于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就成了他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而今,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飞,自己的精神便有了一种难得的爽快。由于诗人又是酒中仙,有如此美景的触发,岂能不畅饮一番?因此,“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
方式,可以借此解脱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达到“借酒浇愁”的目的。拓展阅读请你课文阅读“庄周梦蝶”的故事,将庄子的梦与李白的梦做一对比,看看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活动设计李白的梦与庄子的梦“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译文】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我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
、我的交合与变化。1.梦中意境不同同为浪漫之梦,但庄蝶互融,李白却处于梦之外。李梦意境更丰富多变,雄奇瑰丽;庄梦则轻快闲适、自由恬静。庄子与梦中蝴蝶融为一体,蝶中有庄,庄中有蝶,物我相融,万物与我为一。李梦中,李白不是仙人,仙人里没有李
白,李白只是光辉灿烂、融洽和乐的仙境的旁观者。活动设计2.醒后感慨不同梦醒之后,庄子依然恍然如梦,陶然于蝴蝶自由飞舞的意境;而李白梦醒时分,对朋友抒发了复杂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生无常的伤感;“且
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寻访名山,逃避现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李白有儒家的积极用世之心,也有道家放归自然之情。在现实惆怅中,他终能找到精神的出口,选择了骑
鹿远游,娱情山水,以慰藉心中惆怅。活动设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