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教学设计-2019部审人教版

DOC
  • 阅读 6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6 页
  • 大小 1.256 MB
  • 2022-12-1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教学设计-2019部审人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教学设计-2019部审人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教学设计-2019部审人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教学设计-2019部审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教学设计-2019部审人教版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VIP专享文档,需开通VIP才能继续阅读】
/ 2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教学设计-2019部审人教版.doc,共(26)页,1.256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948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0课劝学师说核心素养任务群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2.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3.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劝学主题时文“不得通过微信留作业”的教育启示日前,教育部在发布的“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2884号提案答复

的函”中表示,将明确教师不得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布置作业,不得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这是否意味着家长可以借机“偷懒”,意味着教师将回归传统“大包干”式的教育方式?家校共育需要厘清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这一切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让教师和家长之间有了更加便捷的

交流,开启了家校共育的新时代。然而,这样的变化,也让教师和家长之间本应厘清的教育责任的边界变得愈发模糊起来:一方面,教师在学校批改作业时只看结果不重过程,频繁利用社交软件布置大量学生很难独立完成、甚至教师自己也无暇批改的作业;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家长则开始疲

于在社交软件上应付来自教师的各种要求,帮孩子完成层出不穷的实践课题,甚至被迫批改孩子的作业,最终出现作业“考家长而不是考孩子”的荒诞情景。事实上,通过社交软件布置作业只是家校共育时代下教学方式的更新,本应起到提升教育效率的作用,但前提必须是明确划定使用过程中的边界,避免因滥用而使其成

为教师和家长之间推卸教育责任的借口。持续滥用社交软件布置作业,转嫁推卸教育责任,不仅会导致学生作业训练质量的降低,起不到锻炼孩子的作用,让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并影响到成绩,更可能使家长疲于在社交软件上应付来自学校的各种教育要求,忽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禁止通过

社交软件布置作业乃至禁止家长批改作业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厘清家校彼此间的教育责任与义务边界,或许才是家校共育真正的关键所在。家校共育作为现代化的新教学手段,是为了让学校和家庭合作起来共同培育孩子,以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任何一方都不能偷懒,让孩子学以成人需要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专业的教育教学任务由学校和教师承担,个性化的家庭教育培养则应由家长负责,明确学校和家庭的职责,让教师和家长各司其职,才能合作共赢。眼下,针对家校共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地陆续出台了相关规定——陕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

理的通知》,明确要求教师不得要求家长批改或纠正孩子的作业错误,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代劳的作业;山东省教育厅也曾印发《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规定作业批改必须由教师完成,不得让家长批改作业。教育部的回应更是释放出一种信号,表达了对于目前

家庭和学校彼此对立、家长和教师相互疏离问题的重视以及除旧布新的决心。只有建立起健康互动的家校关系,让学校和家长都主动承担教育过程中应负的责任,才能真正实现“家校共育”的美好愿景。国学经典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

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译文: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国君敬重老人,人民就会崇尚孝道;国君尊敬长者,人民就会崇尚恭顺;国君怜抚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弃。解读:言传不如身教。齐家的关键是修身,身

修才能家齐。治国之道除了教化之外,还需政令,但毕竟以教化为本。这段话强调国君在治国中的表率作用。在上者有敬老尊长、怜恤孤苦的行为,则人民自会兴起孝、慈、不背之风。为人君者若能洁身自好,修养仁德,实行仁政,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保有天下。这就是国君有道,不令自行,治国之道便是此理。诗海

拾贝长歌行汉乐府民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作比喻,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

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诗歌借物言理,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文学常识一、作者档案【简历】荀子(约前325~前238

),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汉代为避汉宣帝【作品】他“序列著数万言”,被后人编为《荀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刘询的讳,写作孙卿。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任稷

下学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门人的著作【评价】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二、背景链

接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

习俗”,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三、作者逸事先秦大儒荀子是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头牌帝师荀子对中国王道的贡献,就像汉武帝刘彻对秦始皇的“修正”一样。秦始皇奠定的

封建君主制没有一个标准的“国道”,而刘彻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下子就把孔子及其仁道提升到“国道”高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言,荀子和刘彻一样,实可谓“整合大师”。孔子的“原教旨儒教”,希望不需刀兵,直接“通过教育”、唱响“牧羊曲”来解决君王“万年帝祚”问题。然而,中国

多数君主不是宋襄公,他们对单纯的说教不感兴趣,比起说教来,他们更迷信武力。当然,单纯迷恋武力,也会出现秦始皇那样的政权短命悲剧。那么,有没有将“武力和说教”结合一起的统治之术呢?荀子生逢其时。荀子号称“先秦最后一个儒家大师”,荀版儒教青出于蓝,是一门名副其实的经世致用的学问

。荀子的贡献,在于给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王道“实用手册”。他在著书立说时尚无“法家”,然而他发现,儒家与酷法完全可以“手拉手”,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于是给出了中国式王道的标准答案——礼法兼施、王霸统一。这就是“内圣外王

”的中原王道“源代码”。四、文化常识1.《荀子》《荀子》是荀子及其门人弟子所著,现存32篇。该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论说文的进一步成熟。主要内容:(1)“重人轻天”思想

。《荀子》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认为人不能决定自然规律的存亡,天也不能决定人类的治乱、吉凶和命运。天与人各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2)“隆礼重法”学说。这是基于人性恶的理论基础,强调发挥“礼义”的教化作用,借以改造生来不良的人性,同时还要并

用刑罚制服性情顽劣之人。作品评价:《荀子》一书的思想,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在其处于进步和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礼义伦理思想对于封建基础的巩固以及封建上层建筑的建立起了积极的作用。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现出的不同学派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

·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一、认读字音(1)靛.青(diàn)(2)

舆.马(yú)(3)舟楫.(jí)(4)槁暴..(gǎo)(pù)(5)跬.步(kuǐ)(6)参省.(xǐng)(7)骐骥.(jì)(8)须臾.(yú)(9)驽.马(nú)(10)跂.而望(qǐ)(11)金石可镂.

(lòu)(12)中.绳(zhòng)(13)二螯.(áo)(14)锲.而不舍(qiè)二、积累名句(一)课内名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二)相关名句有关学习的名句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3.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

(唐太宗)4.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一、诵读第1、2段,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梳理基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_______________

_(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____(3)以为..轮,其曲中规________________(4)虽有.槁暴________________通假字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

,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如: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寤”通“啎”,逆。(5)课内: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链接: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___________

_____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________(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________[明确](1)君子:古今异义词,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已:停止。(2)第一个“于”

是“从”的意思,第二个“于”是“比”的意思。(3)“”通“煣”,使动用法,用小火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古今异义词,把„„做成。(4)“有”通“又”。(5)课内:绳:墨线;直: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金:古今异义词,指金属制的刀斧等;就:动词,接近、靠近。链接:①动词,登

上;②动词,完成,达到目的。(6)博学:古今异义词,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7)“知”通“智”,见识。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

而寒于水。译文:(2)以为轮,其曲中规。译文:(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译文:(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明确](1)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深;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状语后置

句)(2)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那么)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画出的圆圈)。(省略句)(3)即使又晒干了,它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用火烤使它成为这样的啊。(判断句)(4)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行为就

不会有过错了。(状语后置句)环节二分析文意3.请默写第2段中论证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的语句: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下列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

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即不能停止学习。B.作者运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既比喻学生可以超过老师,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得到提高。C.“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

一比喻意在论证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D.作者用“故”归纳上文,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断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明确]选B。B项,“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可以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

意思。二、诵读第3段,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梳理基础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课内: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________________链接:①日夜望.将军至________________②壬戌之秋,七月既望._____________

___(2)声非加疾.也________________(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____(5)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明确](1)课内:望:向远处看;高: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

链接:①动词,盼望;②名词,农历每月十五。(2)疾:古今异义词,这里指声音洪亮。(3)假:借助,利用;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4)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绝:横渡。(5)“生”通“性”,资质、禀赋。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译文: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明确](1)借助车马远行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判断句)(2)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是判断人或事物的名称、类别或属性的句子;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者,„„也。“者”表示停顿,“也”表判断。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②„„,„„也。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③„„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

顿,这种情况不常见。④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有的判断句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环节二分析文意7.请默写本段的结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8.下列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善于学习。B.“登高而招”和“顺风而呼

”这两例从见、闻两方面证明了借助自然条件的重要性。C.“假舆马”“假舟楫”这两个比喻,从陆、水两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工具的重要性。D.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侧面证明只有善于学习,善于假物,才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明确]选A。A项,“形象说明不需要思考,只需

要善于学习”错,文意是强调只有明确“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三、诵读第4段,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梳理基础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风雨兴焉.________________(2)积善.成德________________(3)蚓无爪牙..之利______

__________(4)课内: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链接:①劳苦而.功高如此________________②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________________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________________④

余知而.无罪也________________(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________________文言文中的数词用作形容词在文言文中,数词用作形容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如:予观夫巴陵胜

状,在洞庭一湖。一:全、满(形容词)。(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________________[明确](1)焉:兼词,相当于“于此”,从这里、在这里。(2)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3)爪牙:古今异义词,爪子和牙齿。(4)课内:而:连词,表并列,和。链接:①连词,

表递进,并且;②连词,表转折,可是,却;③连词,表假设,如果;④第二人称代词,你。(5)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6)寄托:古今异义词,寄身、托身。10.翻译下列

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译文:(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译文:(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文:(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文:(5)非蛇鳝之

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文:[明确](1)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获得非凡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宾语前置句)(2)所以不积累一步一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远。(固定句式)(3)拿刀刻东西,(如果)中途放弃,(即使是)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

石也能雕刻成功。(省略句)(4)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定语后置句)(5)(螃蟹)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安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判断句)环节二分析文意11.请在下面横线处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1)本段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

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段中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

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1)故不

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12.下列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第一个层次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积善”,正面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说明学习是不断积累的。接着又

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B.本段第二个层次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习的关键;又用“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C.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D.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

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懈,不可半途而废。[明确]选C。C项,“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错,应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注]①[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已

]动词,停止。青③,取之于④蓝⑤,而青于⑥蓝;冰,水为⑦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之,而寒于水。凝结成的,但比水更冷。句解:两个比喻,说明学习能使人获得提高和发展。木直中⑧绳,⑨以⑩为⑪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轮,其⑫曲中规⑬

。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句解:经过一定的发展,客观事物可以变化提高。虽⑭有⑮槁暴⑯,不复⑰挺⑱者,使之然⑲也。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的原因,是用火烤使它弯曲成这样的。故⑳木受绳B21则直,金就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直了,金属刀具拿到砺B22则利,君子博B23学而日参B24

省B25乎B26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己,则知B27明而行B28无过B29矣。自己,就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句解:这几个比喻说明经过人工改造,客观事物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同理,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注]

③[青]靛(diàn)青,一种染料。④[于]介词,从。⑤[蓝]草名,也叫蓼(liǎo)蓝,叶子可提取靛青。⑥[于]介词,比。⑦[为]凝结成。⑧[中(zhònɡ)]合乎。⑨[(róu)]通“煣”,用火烤木材使之弯曲。⑩[以]把。⑪[为]做成。⑫[其]它的。⑬[规]圆规。⑭[虽]

即使。⑮[有]通“又”。⑯[槁(ɡǎo)暴(pù)]晒干。槁,枯。暴,晒。⑰[复]再。⑱[挺]直。⑲[然]这样。⑳[故]所以。○21[受绳]经墨线比量过。○22[金就砺]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就,动词,接近、靠近。砺,磨刀石。○2

3[博]广博地。○24[参]验、检查。○25[省]省察。○26[乎]相当于“于”。○27[知]通“智”,见识。○28[行]行为。○29[过]过失。吾尝B30终日B31而思矣,不如须臾B32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吾尝跂B33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B

34也。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阔。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B35;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风而呼,声非加疾B36也,而闻者彰B37。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清楚楚。假B38舆B39马者,非利足B40也,而B41致B4

2千里;假舟楫B43者,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非能水B44也,而绝B45江河。君子生B46非异也,不是善于游水,却能够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善假于物B47也。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句解:

连用几个比喻,说明凭借外物可以增长才干,弥补不足。人的资质差异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注]○30[尝]曾经。○31[终日]整天。○32[须臾(yú)]片刻。○33[跂(qǐ)]提起脚后跟。○34[博见]见得广。○35[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36[疾]大,这里指声音洪亮。○37

[彰]清楚。○38[假]借助,利用。○39[舆(yú)]车。○40[利足]善于奔走。○41[而]却。○42[致]到达。○43[舟楫]船只。楫,船桨。○44[能水]善于游水。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45[绝]横渡。○46[生(xìnɡ)]通“性”,资质、禀赋。○47[物

]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积土成山,风雨兴B48焉B49;积水成堆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积水成渊B50,蛟龙生焉;积善成德,为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B51,圣心备B52焉。故B53不积那么就会获得非凡的

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跬步B54,无以B55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句解: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其所以“兴”“生”,全在于“积”。再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

成”。骐骥B56一跃,不能十步;驽马B57十驾B58,骏马跳跃一次,不会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也能到达),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句解:用骐骥与驽马对比,骐骥本身条件虽好,如果止于一跃,还达不到十步。驽马本身条件虽

差,如果能前进“不舍”,也可以跑得很远。锲B59而拿刀刻东西,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用刀不停地刻东西,金石可镂B60。金石也能雕刻成功。句解:用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人们学习,如果一曝十寒,时学时辍,再简单

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即使再艰深的知识也可以学会。“积”必须是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定要坚持不懈。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上食埃土,下B61饮黄泉,用心一也B

62。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饮到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蟹六跪B63而二螯B64,非蛇鳝之穴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B65也。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句解:用蚯

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注]○48[兴]起。○49[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后文中的“生焉”的“焉”也是这种用法。○50[渊]深水。○51[得]获得。○52[备]具备。○53[故]所以。○5

4[跬(kuǐ)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55[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56[骐骥(qíjì)]骏马。○57[驽(nú)马]劣马。○58[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59[锲(qiè)]刻。○60[镂(lòu

)]雕刻。○61[上、下]向上、向下,名词作状语。○62[用心一也](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63[跪]蟹腿。○64[螯(áo)]蟹钳。○65[躁]浮躁,不专心。辨识定语后置句【考点对接】本课出现了一些很典型的

定语后置句,这种句式在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大家应掌握定语后置句的相关知识,具备辨识这种特殊句式的能力。一、明确相关知识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中,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这种情况叫作“定语后置”。二、掌握常见类型1.“中心词+之+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2.“中心词+定语+者”。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修狭

”作“桃核”的定语)3.“中心词+之+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和“强”分别作“爪牙”和“筋骨”的定语)4.“中心词+定语”。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十人所”作“弟子女

”的定语)5.“中心词+而+定语+者”。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能不易其志”作“缙绅”的定语)三、学习翻译方法1.找准句子中的中心词和后置的修饰语(定语),找出配合使用的虚词(如“之”“者”“而”等)。2.

厘清中心词和后置的修饰语(定语)之间的修饰关系。3.合理安排后置的修饰语(定语)的位置。翻译时把后置的修饰语(定语)提到相应的中心词前。【考题印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

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

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将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

揄之。译文:2.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译文:解析:1.定语后置句,“之„„者”表定语后置,“在羁旅”作“宋士”的定语;2.判断句,“„„也”表判断。答案:1.有些漂泊在外的南宋士人,饥寒交迫狼狈不堪,衣冠破旧,袖藏诗文请求拜见廉希宪,廉希宪的兄弟都揶揄他们。2.刘整

的官位虽尊贵,却是背叛他的祖国和君主的人,所以我指责羞辱他,让他知道君臣之义的重要。参考译文:过了不久,有些漂泊在外的南宋士人,饥寒交迫狼狈不堪,衣冠破旧,袖藏诗文请求拜见廉希宪,廉希宪的兄弟都揶揄他们。蓟国公廉希贡又给他们

通报,(廉希宪)急忙令人安排座椅,并且告诫妻妾准备酒食。到大门外,(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很多儒生只说自己的困难和苦处,乞求回去。廉希宪第二天

就对元世祖上奏,都满足他们的请求。这夜,他的兄弟问他说:“如今刘整元帅,是皇上所倚重和信任的大臣,你反而菲薄他;江南困顿的秀才,你却非常礼貌地对待。我们这些人不能没有疑问。”廉希宪回答说:“我是国家的大臣,言谈举止,关系到天下的轻重。刘整的官位虽尊贵,却是背叛他的祖国和君主的人

,所以我指责羞辱他,让他知道君臣之义的重要。像那数十个秀才,都是诵读遵循孔子之道的人。在宋朝,没能坐上朝堂,没能参与宴会,为什么被羁留在这里?况且当今我们的国家是从北方沙漠崛起的,礼法教化淡薄。我对这些文人如果不尊重礼

待,那么儒家的学术从此就将失传了。”廉希宪就是这样倡导礼法教化,这对儒家礼义的发展有很大的功劳。比喻论证【课内挖掘】大量运用比喻是《劝学》的一大特色。全文共运用了二十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作用”

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用了十个比喻。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这一部分作者用了五个比喻。“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获得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

原来的状态。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然后用“故”归纳上文,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这部分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用“跂而望”

“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随后又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

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第三段论述学习的方法与态度。这部分作者用了十个比喻。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善”,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是不断积累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

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

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缺一不可。作者

在本段中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本文的设喻有以下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2.设喻方式多样:(1)正面设喻。(2)反面设喻。(3)反复设喻。3.设喻与说理结

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1)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2)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3)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技巧指导】一、运用比喻论证注意的问题比喻论证是以比喻者做论据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

)的论证方式。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种(组)形象的事物,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使用比喻论证要注意以下问题:1.要学会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和想象,站在一定高度上去认识问题。如运用发散思维对

“人”作比喻,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联想和想象:人→鼠标(要像鼠标那样点击自己的良心)(提示:从身边的事物取材);人→黑板擦(要像黑板擦那样擦掉人生的污点);人→小草(平凡之中焕发着生命的坚毅)(提示:善用大自然这个无尽的宝藏);2.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如:受宫刑后的司马迁→(沉

默坚毅)→坚强的磐石;诗案中的苏轼→(小心翼翼)→徘徊的孤鸿;放逐后的屈原→(英雄悲路)→折翅的青鸟;风雪中的苏武→(执着坚守)→不倒的胡杨;3.要恰当地说明相似事物(喻体)的特征来表现本体。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在我们的心里

总有一盏灯,时时闪耀着温暖的火花,照亮我们心底的仁慈。在这世界上总有一群人,时时守望着那盏灯,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让它照亮冰冷的角落。”——《守望心灵的灯》4.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如:“自私

利己,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双赢,那是信心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双赢,使你我共辉煌。”——《双赢,你我共辉煌》5.无论怎样比喻都要紧扣论题。二、运用比喻论证的步骤1.确定自己要表达的思想观点;2.为自己的思想观点找一个或多个义理相通的借

体(喻体);3.文字操作“三字经”:(1)摆。或先摆出借体,如《劝学》的“积土成山”一段;或先摆出本体,如《劝学》的开头“学不可以已”;或本体、借体并举,如《谏太宗十思疏》的开头几句。(2)联。联,就是把本体与借体联系在一起。如《谏太宗十思疏

》中“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一句,就把借体“木”“流”与本体“德”联系在一起。(3)析。析,就是剖析本体与借体中的义理。【针对训练】用下列材料做喻体可论证什么观点?请依据“文字操作‘三字经’”在材料后补

上几句话,构成一段比喻论证的文字。气候变了,衣服必须要跟着变。春夏之交、夏秋之交和秋冬之交,各要换一次衣服。不变换衣服,就会闹出一些毛病来。答:[参考示例]观点:凡事都要与时俱进,不可墨守成规。精彩片段:时代变化了,社

会前进了,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也要像随季节变换衣服那样,跟着改一改,变一变。否则,老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死守老套套,硬搬老框框,就会为时代所淘汰,为历史所抛弃。【课内挖掘】本文的第一句话就说:“学不可以已。”这就是告诉我们,学习

是没有止境的,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也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青出于蓝。不断向学,能增长见识,远离愚昧无知;坚持向学,能完善自身,远离低俗平庸;诚敬向学,能明辨是非,远离随波逐流。“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学习是“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所以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日积月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要积累,就需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有成效的;不求甚解,

一知半解是不可取的;急躁冒进是不行的。学,需要耐心、静心、潜心,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克服一切阻碍的决心,需要锲而不舍,脚踏实地。学无止境,对于知识的追求,对于学问的探讨,是一条漫漫长路,没有人知道路的尽头。我们应该永不停下求学的脚步。[适用话题]学习积累追求【运用范例】苏轼说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向学之人身上,言辞语气,举手投足之间都会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魅力,如素雅之幽兰,散发沁人的清香。孜孜求学,潜心钻研的人,他们不一定是伟人,但绝对是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一定是一个真诚谦虚

的人,也会是一个自尊自信的人。如果将他们与市井之人的低俗、贪恋名利之人的势力、庸俗之人的麻木相比,更加突出他们那一种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令人赞叹的气质。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生下来就天赋异禀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

。然而,在芸芸众生之中,每个人的智力与学识,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不相同。很大部分原因是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他们掌握知识的丰富度不同。即使天资聪慧,如果怠惰于学,也会一事无成。相反,即使天资愚钝,如果肯刻苦学习,

也可以取得成就。我们要热衷学习,更要善于学习,切忌墨守成规,东施效颦。每个人应该常常反思,总结经验,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腹有雅量气自华我喜欢门外的那条河。它平和静谧地流过时光,将所有的杂质一一沉淀,白云苍狗之间,仍清澈见底。偶有桀骜不驯的一次,人们为它加固堤坝后,它就继续温顺地

滋润农田。河流有如此雅量,那些被《咬文嚼字》指出错误而虚心接受的作家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雅量,是一种直视错误的大气魄,是一种虚心聆听的大胸襟。有雅量的人,可通往精神的罗马,可到达花开的彼岸,亦可安然走过黑夜里的山

路。直视错误,腹有雅量,气自芳华!金銮大殿上,群臣惶恐,惧怕天威。她读完骆宾王将她骂得狗血喷头的《讨武檄文》后,莞尔一笑,大赞此人才华。臣子们面面相觑,她却责备宰相不能早日发现这一人才。这是何等的雅量啊!面对批评

和指责,作为天子的她不仅不愠,反而欣然接受。她敢于直视自己的错误,如玫瑰般铿锵的她从不为自己歌功颂德,而为自己留下了一块无字碑。她深知,无字,方能不朽;无言,方能万言!雅量,让一代女皇,托起日月当空!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而雅量,却如同

那幽谷芝兰,香飘千年,至今仍在。坚净居里,他挥毫泼墨,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诗思清深诗语隽,文衡史鉴尽菁华。”启功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大师。他有着博大精深、无所不容的学问,也有着隽秀洒脱、卓尔不群的书法。可即使如此,他仍常常虚心请教于人,每当别人指出他的不足时,他便欣然如一个得到礼物的孩

童。这便是雅量。对待不足敢于直视,胸怀如天地广阔。雅量,让一代大家山高水长!雅量让铁凝与莫言真挚地感谢为他们挑错的人,让他们的作品更上一层楼。于人如此,于国家未尝不是如此。遥想百余年前,鸦片战争的炮火攻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泱泱大国就这样跪倒在了《南京条约》之下。但是面

对闭关锁国的错误,我们敢于直视,敢于面对。于是,有这样一群人站了出来,他们以年华为桨,涉万里河疆。自此,辛亥革命的旗帜飘扬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井冈山的杜鹃开出血与火的颜色,南海边的渔村也地覆天翻,北京奥运火炬点亮

中华„„雅量,让一个民族屹立东方!而我当代青年,更要直视错误,虚心改正,不计过往,意气风发,铿锵前行,因为——腹有雅量气自华!【佳作赏析】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起兴手法。由眼前河流的雅量写起,由物及人,古今结合,联想到武则天

、启功以及铁凝、莫言等人直视错误的气魄、胸襟,再由个人上升到国家,叙述一代代直视错误并虚心改正的国人的雅量,层层深入,结构紧凑,过渡自然,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再者,此文题目“腹有雅量气自

华”很有特色,使得文章主旨鲜明,让人耳目一新,可见作者无论是在对文题的理解上还是在选材上都高人一筹。另外,此文诗一般的语言,流畅通顺,夹叙夹议,长短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写作借鉴】1.学拟题作者化用苏轼《和董传留别》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句

拟题,紧扣文章中心“雅量”,使内容清晰,又富有文采,读来朗朗上口,很吸引人的眼球,值得学习。2.学起兴文章开头借鉴《诗经》常用的起兴手法,先言河流雅量,以引出下文所咏的人之雅量。这种手法有营造作品气氛、粘

连上下文关系的作用。使用该手法需要注意先言之物与所咏之事有必然的联系,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毫无关联。3.学分析议论文的分析议论贵在有针对性。第二段扣住“直视错误的大气魄”“虚心聆听的大胸襟”分析“雅量”的含义,为提出论点“直

视错误,腹有雅量,气自芳华”做好了铺垫。4.学叙述议论文中的叙述贵在准确、概括。叙述是为议论服务的,准确是说叙述的角度要选择精准,必须扣住后面的议论角度,不允许旁逸斜出;概括是说叙述语言力求简洁,不能太过烦琐。5.学过渡第七段是过渡段,由历史人物论据过渡到当代人物论据,由对他人宽容的雅量过渡到自身

谦虚的雅量。巧妙地使用过渡句,使文章结构严谨,文意连贯。6.学论据本文选取了三个论据,两个从个人的角度,一个从国家的角度,分别论述雅量对包容他人、个人进步、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角度选择典型。剑桥承认高考成绩,从浮躁看吊诡近日,剑桥大学承认中国高考成绩的消息引发热议。其实

,这已是几年前的旧闻。3月24日,剑桥大学校长斯蒂芬·图普在北大演讲时,称“高考成绩不是剑桥大学入学申请中唯一的参考指标,在剑桥的入学申请系统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指标”。事实上,英国伯明翰大学、莱斯特大学、肯特大学等高校,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旧金山大学、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等也都

承认中国高考成绩。美国旧金山大学副校长史丹利·奈尔博士曾表示,中国高考有一个被教育专家称为“标准参照”的优势,它不仅考察一个人的智力,也考察一个人是否有能刻苦学习并坚持到底的品质,以及是否能在一段时间内精通一个指定的整体知识体系,这在某

种程度上像IB(国际预科证书课程)。换言之,高考作为中国国内最严格、严谨的考试,除了具有极高的公信力之外,其检测方式亦有其合理性。中国社会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有条件送孩子自费出国留学,引起国外大学对招收中

国学生的重视,这也是中国高考成绩逐渐受到认可的大背景。欧美大学接受中国高考成绩是自然发展的结果,是个非常好的讯号,是一项双赢的政策。这意味着留学生们不用再去预科学校“浪费”半年或一年的时光,能够更快地接触到世界顶尖的教学与技术,减少中间环节、缩短准备时间就等于节约了费用。对英国来说,吸引更多留学生

,也是为了刺激英国各方面的发展。不过也应该看到,国外高校认可高考成绩仅仅是作为录取评价指标之一而已,还要综合考察其他因素才能录取,有出国留学意向的孩子们也不能高兴得太早。欧美名校承认高考成绩这件事,有助于我们更全面

理性地看待高考——高考绝非一无是处,如何在立足自我的基础上合理扬弃,值得深思。此事引起一些人的骚动,多少有点儿一惊一乍。一方面这是一则旧闻,很多人此前不了解,以为发现了“新大陆”;另一方面,高考成绩优异只被国外名校看作入学考评指标之一,不等于搭上“直通

车”。再有,国外高校吸引留学生,也是在“吸金”,“百万级”开销,没钱上不了。换言之,上国外名校仍然需要“综合实力”,甚至还有一点儿“运气”成分,不能过于乐观。当然,这毕竟给成绩与家境皆优的学子提供了更大的选择

空间。透过这件事,还折射出某些人的吊诡心态——被诟病的高考又成了“一朵花”,“国外名校都认可”,有人“感觉不要太好”;但“好感觉”又是基于“国外名校认可”,这种“自信”中又有多少心虚?必须指出,应试教育的弊端,高考

独木桥的功利,早已被讨论得很充分,不是国外某些校长礼貌的“肯定”,作为国外高校入学参考指标之一就能化解的。我们的教育改革仍然需要不断深入,在教学生已知的知识的同时,更要激发他们探求未知的兴趣。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大学仍存在“严进宽出”的情况,高考之

后“大撒把”在学生中并不鲜见,高等教育普及化,必须警惕低质化。反观国外知名高校,不仅在入学时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想顺利毕业,获得导师“放行”,更需在大学发奋努力„„认清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存在差距,努力缩小

这一距离,远比一面吹嘘高考“含金量”提高,一面争着去国外高校“镀金”有意义。(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与语言运用(31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大,洪亮C.以为轮,其曲中

规.规:规则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借助,利用解析:选C。C项,规:圆规。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木直中绳,以为轮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君子生非异也解析:选C。A项,“”

同“煣”;B项,“有”同“又”;D项,“生”同“性”。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因为.长句,歌以赠之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寒于.水D.蚓无爪牙之.利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解析:

选B。A项,动词,凝结成/动词,写作。B项,都是表转折的连词,然而。C项,介词,从/介词,比。D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动词,到。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木直中绳,以为..轮B.蚓无爪牙..之利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解析:选D。A项,“以为”,古义是“把„„做成”;今义是“认为”。B项,“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C项,“寄托”,古义是“寄身、托身”;今义是①“托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

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D项,“须臾”古今意义相同,都是“片刻”的意思。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甚矣,汝之不惠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以为轮,其曲中规解析:选A。例句和A项都是定

语后置句。B项是主谓倒装句;C项是判断句,也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省略句。6.名句默写。(6分)(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即“________________”。在后面又用雕刻作比从正面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3)《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学不可以已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7.有人依据现在的学习状况,写了《劝学新篇》,这里选了前半部分,请你续写四句话,使意思完整。(5分)劝

学新篇父母之心,天下一般;生儿养女,连心连肝;盼子成龙,望眼欲穿;操心儿女,心血耗干。家务农活,全部承担;夏顶烈日,冬冒严寒;春经雨露,秋经霜寒;饱尝辛苦,历尽苦难。节衣缩食,养咱吃穿;长年辛劳,发白腰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续写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句子的总结性、启示性和音韵的和谐性。答案:(示例)父母之恩,重于泰山要当强者,扬起风帆闯过暗礁

,越过险滩宏志骄子,目标实现8.把下面的几句话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也可根据需要变换叙述角度,但不得改变原意,也不能遗漏内容要点。(5分)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

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治”,又要重视教化,同时兼用“礼治”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是他提出的。答: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将几个短句改写成长单句,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成分,“

„„荀子提出了„„思想”,然后将其他句子进行压缩,变成主句的附加成分即可。答案: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的老师荀子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治”,又要重视教化,同时兼用“礼治”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

天的思想。9.阅读漫画《收获的父子》,根据要求答题。(5分)(1)简要说明漫画主要内容。(2分)答:(2)点明漫画寓意。(3分)答:解析:先要结合题目弄清图中两人的身份,看清图中的三处文字,即“高等学府”“毕业证”“债”,再观察两人

的神态举止。答案:(1)儿子从高等学府毕业,收获的是一纸文凭;父亲头白背弯,收获的是沉重的债务。(关键词“文凭”“债务”)(2)漫画揭示了普通家庭不堪子女教育的经济重负的社会现实和高等教育存在的制度缺陷。(关键词“普通家庭”“

经济重负”“制度缺陷”,意思对即可)二、阅读提升(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

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然则从③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

者伪也。故枸木必将待栝④、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

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

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节选自《荀子..·卷十七》,有删改)【注】①伪:通“为”,人为

努力。②文理:区别等级的礼仪制度。③从:通“纵”,纵容。④(yǐn)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B.今人之

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C.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D.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

/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解析:选C。根据文段大意断句即可。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性恶:荀子、孟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都主张性恶论。B.忠信:忠于君主

,取信于朋友,与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同为古之仁人志士追求修身的基本要求。C.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D.《荀子》:《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

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荀子所写。解析:选A。孟子主张“性善论”。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荀子认为人缺少谦让、诚信、礼法,是因为人天生好利、有忌恨之心、好声色。B.荀子依据古圣王所为,认为只有师法教化、礼义引导才

能使人远离恶。C.荀子用驳论的方式,从“性、伪之分”入手,否定了孟子“性善”的观点。D.荀子论人性与《劝学》中所阐释的道理相近,所用的手法却完全不同。解析:选D。本文同样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

文理,而归于治。(5分)译文:(2)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5分)译文:答案:(1)因此一定需要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这样之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

国家)就能最终走向安定太平。(2)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矫正整治人的性情从而让他们端正,用来驯服感化人们的性情以便引导他们。参考译文: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后天的努力而来。现在人的本性

,一生下来就喜好财利,依从这种本性,所以争抢掠夺产生了,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从这种本性,所以残杀陷害产生了,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视听方面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从这种

本性,所以淫荡混乱产生了,而礼义、礼仪制度就消失了。既然这样,那么放纵人的本性,依从人之常情,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跟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相合,而最终趋向暴乱。因此一定需要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这样之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国家)就

能最终走向安定太平。用这些看人的本性,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后天的努力而来。所以弯曲的木料一定要经过加热并使用栝矫正,这样以后才能变直,钝的金属器具一定要经过磨砺,这样以后才能锋利。现在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

经过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后才能正直,用礼义加以引导后才能根除。现在的人如果没有经过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就会偏向险恶而不正直;没有礼义的引导,就会迷惑昏乱而得不到治理。古代圣明的君王因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是偏向险恶而不正直的,迷惑昏乱而得不到治理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矫正

整治人的性情从而让他们端正,用来驯服感化人们的性情以便引导他们。使他们都是遵从社会秩序、合乎道德原则的。现在的人,被师长和法度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如果)放纵性情、安于暴戾狂妄而违背礼义的就是小人。用这些看人的本性,那么,

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后天的努力而来。孟子说:“人们之所以学习,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我)说:这是不正确的。这是还不了解人的本性,而且对人先天的本性和后天人为努力之间的区别不了解。大凡本性,是天然造就的,是学

习不到的,不是努力就能得到的。礼义,是圣人创建的,是人们能够通过学习努力实践得到的。人身上那种不能通过学习得来、不能通过努力得到的东西,叫本性;人可以学会、可以通过努力实践做到的,叫人为努力。这就是本性和后天人为努力的区别。现在人的本性,比如说

眼睛生来是用来看东西的,耳朵生来是用来听声音的。那可以看见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听到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眼睛的视力和耳朵的听力不可能学到,这是很明显的。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58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