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音乐-音乐欣赏《小河淌水》教学素材5-湘艺版.doc,共(3)页,145.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872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高中音乐教材《音乐鉴赏》(湖南文艺出版社)——第三单元第一节《汉族民歌》一课。作品1.《黄河船工号子》这是一首古老的汉族民歌,在北方称为“吆号子”。歌曲音调粗犷急促,节奏紧张有力,具有鲜明
的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它生动地展现了黄河船工们拼着性命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律动性是黄河号子的主要特点之一。劳动动作的不断重复及其节奏感,赋予黄河号子节奏的律动性。一领众和是劳动号子音乐的另一主要特点。黄河号子最常见、最
典型的歌唱方式是一领众和,领唱者往往就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领唱部分常常是唱词的主要陈述部分,音乐形式灵活、自由,曲调和唱词常有即兴变化,旋律常上扬,高亢嘹亮,有呼唤、号召的特点。和唱的部分大多是衬词或重复
领唱中的片段唱词,音乐较固定,变化少,节奏感强,常使用同一乐汇或同一节奏重复进行。作品2.《澧水船夫号子》湖南有湘、资、沅、澧四大江河。澧水位于西北部。《澧水船夫号子》通过复杂多变、富有气势的号子音乐,生动地反映了澧水船夫们紧张激烈的劳动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全
曲以澧水船夫们在下水摇橹时唱的四个号子曲调为基础改编而成,通过节奏平缓,曲调悠扬动听的《三幺台》、《平板》和音调简洁有力的《数板》(也叫《低腔》)以及节奏明快、音调紧张急促的《高腔》等,生动地-2-表现了船夫们从风平浪静的航行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完整的劳动过程,
是一曲由船夫们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谱写成的劳动赞歌。作品3.《赶牲灵》这是一首具有浓郁陕北风味的民歌(属高腔山歌),是陕北“信天游”的典型传统曲调,流传于陕北、山西河套等广大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全曲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旋律高亢而又细腻,质朴而又风趣,语言生动,极富生活气息
。它把少女盼望赶牲灵的情人归来的心理活动,描述得惟妙惟肖。作品4.《下四川》这是一首西北地区有代表性的“花儿”,主要流行在甘肃、青海一带。全歌为上、下句加补充的一段体。歌曲旋律苍劲、沉郁,行腔时高音、长音较多,充分表现了脚夫们在高原上奔波行走时的深
刻感受和万千思绪。作品5.《小河淌水》这是一首云南弥渡山歌(当地称“调子”,属平腔山歌)。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全曲是羽调式,五个乐句,速度稍慢,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
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地方。演唱时感情要真挚、内在,歌声要向小河流水那样流畅,音色圆润甜美。全曲的音量由弱渐强,再由强渐弱,创造一种
歌声由远及近,逐渐流向远方的意境-3-作品6.《无锡景》无锡景是江南地区的汉族民间小调之一,旧称时调,其曲调来源自清末民间扬州清曲《侉侉调》,已不可考其作者,在中国南北均有传唱,多由茶馆、青楼卖艺之女即兴填词,故当
时歌词并不固定,唯多用方言(吴语)演唱。全曲生动地介绍了无锡城的历史、风光与特产,旋律细腻优美,富有江南特色。这首单乐段反复的分节歌,每段四句,落音分别为1、5、3、1。旋法曲折,大多有下行趋势。第一句分为两个短句,第三句曲调分割较碎。每句顿逗处都有“呀”、“么”等
衬字,表现出江浙一带亲切、温柔的语调。曲调在我国流传甚广,有多种变体,所唱题材内容也十分广泛。作品7.《铜钱歌》这是一首湖南益阳的民间小调。它旋律跌宕起伏,具有叙事特点和幽默感。全歌借铜钱讽喻金钱造就贪
官污吏、土豪劣绅的丑恶的一面,使歌曲具有很强的揭露性和批判性,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嫉恶如仇的高尚情操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