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音乐-音乐鉴赏《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教学设计1-人音版.docx,共(5)页,31.733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830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五单元亚非音乐神韵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年级:高一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学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探究亚洲的音乐文化。亚洲音乐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年轻人应该学习一切对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有益的东西,真正做到弘扬民族文化
、尊重多元文化。教学目标:(一):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亚洲传统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亚洲音乐的风格特征。(二):初步知道亚洲音乐的概况,知道亚洲音乐文化与地理、经济、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密切关系。(三):初步认识印度尼西亚的“克隆钟”歌曲、印度的“萨朗吉“的音
乐特点。教学重点:掌握亚洲音乐特点,特别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音乐的风格。主要欣赏《星星索》和《欢迎》。教学过程:一、导课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区,这里居住着全世界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数百个民族,分布着40多个国家,这一被称为“东方
”的广大地区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它培育创造的灿烂音乐文化是人类音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将走进神秘的东方世界,去探索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二、新课1、欣赏印度乐曲《欢迎》初听——播放《欢迎》旋律片段2提问:刚才播放的音乐是
哪个地区的?(印度)亚洲南部;进一步提问:你是怎么听出是印度音乐的?归纳印度音乐的特点:印度音乐绚丽多彩,特色鲜明。带有鼻音色彩的歌声,各式各样的滑音、装饰音,那如怨如诉绵延不断的旋律,那波浪形、曲线形的音乐进行,那余音缭绕、婉转曲折的琴声,那呜咽哀伤、令人断肠的笛声,那始终伴着乐曲的持续音,
以及变化多端的即兴演唱和演奏构成了一幅幅宁静、和谐的印度风光画。《欢迎》是印度拉贾斯坦的一首著名民间乐曲。乐曲具有鲜明的印度音乐特色。乐曲演奏以萨朗吉为主,伴以西塔尔、鼓和笛子等乐器。萨朗吉是一种印度民间乐器,被称为“印度的小提琴”,音色柔美、抒情、善于模仿人声。简单
介绍乐器萨朗吉完整欣赏作品《欢迎》约6分乐曲可分为引子和两个乐段(A、B)开始是一个引子,在西塔尔的伴奏下,萨朗吉奏出速度徐缓、节奏自由的旋律。在简短的前奏之后,开始第一段(A),在西塔尔、鼓和铃的伴奏
下,萨朗吉奏出抒情、柔美的旋律,笛子和萨朗吉的旋律交替出现。间奏以后,转入第二段(B)。在西塔尔、鼓和铃的伴奏下,萨朗吉和高低不同的笛子奏出相互交错的旋律,直至乐曲结束。拓展与探究:谈谈你对印度音乐的印象。请挑选出描绘印度音乐特点的词语。有很多的
滑音和装饰音波浪形和曲线形的旋律多变的即兴演唱、演奏器乐中多持续音歌曲略带有鼻音色彩离开南亚我们一路向西进发,探访丝绸之路的中亚、西亚,中亚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中亚属伊斯兰文化,采用七声音阶,风格柔和,西亚包括伊拉克、土耳其、伊朗、以色列
、巴勒斯坦等国。中亚和西亚属于以伊斯兰文化,采用七声音阶,其中阿拉伯音乐在这个地区占有主要地位。阿拉伯的音乐特点是:第一,独特的音律第二,独特的木卡姆调式第三,有规范的即兴演奏第四,变化多样的阿拉伯节奏2、《巴雅提木卡姆》这首木卡姆是流行于阿塞拜疆的一首木卡姆,木卡姆是波斯、阿拉伯、突厥各民族
的共同文化遗产。是一种由多首乐曲组成的组曲。常由某一特定调式为主,贯穿全曲,而此调式的名称往往就成为组曲的曲名。木卡姆常变化调式、节奏、演奏、装饰音的进行即兴表演。用卡曼贾演奏,卡曼贾是伊朗和高加索等国的民间乐器,在埃及、土耳其和中亚地区也有流传。介绍乐器——卡曼贾卡曼贾是流行于阿拉伯地区及
伊朗、土耳其和高加索等国的民间弓弦乐器,在埃及、土耳其和中亚地区也有流传。《巴雅提木卡姆》全曲由A、B两个对比性音乐主题和华彩乐段构成。乐曲句式整齐,4小节为一个月经,6个乐句为一个乐段。乐曲若干个体变体曲式构成,它通过加花、变奏、离调、同主音转调等多种表现手法再现音乐主题,
使音乐不断变化和展开。我们简短的欣赏一下A段音乐主题、B段音乐主题3、《四岁的红鬃马》这是一首是以马头琴伴奏的男声“呼麦”演唱。介绍呼麦:“呼麦”是由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唱云艺术,是蒙古国人民和我国蒙古族人民特有的一种民间唱法。“呼麦”蒙古语原意是“喉”,所
以也称喉音唱法。人的声带发出低沉的基音,而口腔发出高亢的泛音,加上气息的调控,口腔共鸣点的变化就可在高音部形成旋律。歌曲表现蒙古人对自己亲们伴侣——马的热爱。体现了人和大自然的和谐与交融,歌声使人的心灵得以纯化和升华,令人进入一种新的境界。曲式结构为单二部曲
式,乐曲开始,马头琴奏出徐缓悠扬的引子,第一部分(A),具有蒙古“长调”的特点。在舒缓、悠扬的马头琴前奏之后,接着响起“呼麦”的歌声。4、印度尼西亚《星星索》自由活动,自主探究,分组探究歌曲的演唱形式、调式、节拍、速度、曲式结构等。《星星索》是一首印度
尼西亚“克隆宗”歌曲。克隆宗是印度尼西亚本土音乐与16世纪传入的葡萄牙音乐相融合的产物。“克隆宗”原为马来语的一个拟声词,意为舞蹈时的脚铃声。后转义为伴奏这种舞蹈的音乐,以后就用来指演奏这些音乐的葡萄牙民间小乐队,它包
括曼陀林、长笛、小提琴、吉他、拨弦小提琴、三角铁、手鼓、和五弦小吉他等。这种乐队的乐手们特别喜欢自弹自唱一种叫做“法多”的葡萄牙民歌,以抒发他们怀念故乡的感情,后来他们所演唱的这些歌曲也被称为“克隆宗”了。这种怀乡情调、略带感伤色彩的歌曲
逐渐传播开来,在此过程中印度尼西亚人民又对它进行了相应的改造,使它本土化、最终变成印度尼西亚民族自己的音乐财富。而现在凡是采用这种风格创作的、以这种小乐队形式伴奏的歌曲,都被称为“克隆宗”。如《哎呦妈妈》、《梭
罗河》、《椰岛之歌》等。“克隆宗”的音乐特点是:歌词使用马来语,多用四句一段的、句子首尾都押韵的“班顿”诗体。内容不再局限于表现乡愁,而扩展到赞美大自然、歌颂爱情及反应各种生活情趣。音乐一般采用大小调七声音阶,曲调悠扬,富有抒情色彩。《星星索》是一首印度尼西
亚苏门答蜡中部巴达克人的民歌。巴达克人以农业为主,生活在托巴胡地区,经常驾船在湖上航行,在划船时用“星星索”的哼唱为划船时船桨起落做节奏伴衬,歌曲由此得名。这首歌实际上也是一首情歌,表达对心爱姑娘的深切思念。曲调缓
慢、悠扬,带有哀伤色彩,每句节奏前紧后松,唱法柔和、松弛。全曲节奏徐缓而带有摇晃感,歌曲委婉、抒情,深情、真挚。全曲以固定音型“星星索”作伴唱。《星星索》采用G大调,4/4拍。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伴唱:啊星星索,啊星星索。啊完成拓展与
探究的第二题学习伴唱部分,按分好的四个声部练习,学唱第一部分,按学生实际进行配合表演。小结亚洲音乐(按小组探究合作回答):亚洲可分为五个音乐文化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东亚音乐旋律十分丰富,多采用五声音阶,乐器种类繁多,并有多种多样的民
歌、戏曲、说唱和舞蹈等。如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而后被民族化的日本的雅乐、朝鲜的唐乐等。东南亚音乐最早受到中国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后来一些国家受伊斯兰和欧洲文化影响,泰国、印尼的古典音乐部分采用七声音阶,大型的敲击乐队是东南亚音乐的特点之一。南亚古老音乐传统延续至今。印
度古典音乐中的旋律、节奏体系得到了高度的发展,有着多样的音阶调式和独特的装饰音体系。中亚和西亚属于伊斯兰文化,采用七声音阶,风格柔和、持重,阿拉伯音乐也曾对印度北部和我国西部的音乐产生影响。同学们归纳的非常好!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世界各民族传统音乐是各国人民几千年文
化的积淀和艺术创造才能的集中体现,无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民族音乐艺术,不仅在本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国外同样可以生根开花,这说明:越是民族风格的艺术越具有国际性。作为高素质的年轻一代我们应该尊重多元文化,做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
传播者,感谢孩子们的积极配合!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年级:高一课时: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学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探究亚洲的音乐文化。亚洲音乐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年轻人应该学习一切对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
质有益的东西,真正做到弘扬民族文化、尊重多元文化。《欢迎》是印度拉贾斯坦的一首著名民间乐曲,具有鲜明的印度音乐特色。《四岁红鬃马》运用了蒙古独特的“呼麦”演唱形式。《星星索》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情歌,表达对心爱姑娘的深切思念之情。二、教学目标:(一):欣赏几
首有代表性的亚洲传统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亚洲音乐的风格特征。(二):初步知道亚洲音乐的概况,知道亚洲音乐文化与地理、经济、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密切关系。(三):初步认识印度尼西亚的“克隆钟”歌曲、印度的“萨朗吉“的音乐特点。三、教学重点:掌握亚洲音乐特点,特别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音乐
的风格。主要欣赏《星星索》和《欢迎》。四、教学过程教师提问:亚洲不仅是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洲,而且人口也是最多的。几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产生了灿烂的音乐文化,除我们熟知的中国音乐外,大家还知道有哪些呢?(学生根据他们所学的地理知
识和平时的了解作出回答五个音乐文化区)教师总结:印度音乐在南亚次大陆欣欣向荣,还有西亚的阿拉伯古典音乐、日本的雅乐、朝鲜的唐乐„„亚洲音乐呈现出一幅幅千姿百态、独具东方神韵的图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入神秘的亚洲音乐世界。(一):印度
民间乐曲《欢迎》1:播放印度电影《阿育王》中的歌舞片段,让学生欣赏并思考问题。(学生回答:这是印度题材的电影)。接下来我继续让学生说出他们对印度了解的相关知识。学生从服装,舞蹈,歌声等探讨了印度文化的特色。2:欣赏
作品:用课件出示《欢迎》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演奏乐器个音乐情绪。首先对整首乐曲的轮廓做介绍,以便学生对乐曲的理解。根据图示先上作品并鼓励学生随着音乐用手臂和手指划出旋律音乐进行,比如曲线、波浪线等,这环节主要是引
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印度音乐的风格特点,完成教学难点。最后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拓展与探究”第三题来总结出印度传统音乐的特点,让学生再用语言将其表达出来。(二):印度尼西亚民歌《星星索》1:请同学根据所给条件和图片上的人物服饰,判断出是哪个国家。(1)亚洲有一个国家的民族比我国还要多,由一百多个民族组
成。(2)它由13700多个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很多的学生根据这问题都能说出是印度尼西亚)2:结合风景图介绍印度尼西亚及克隆宗音乐特点。3:欣赏作品《星星索》并用课件出示几个问题:(1)全曲的结构有何特点?(老师提示:可根据不同的伴奏音型)(2)曲调和歌声分别有什么特点?(3)表达
什么样的情感?这部分主要是情感体验和乐曲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用选择题的方式,老师给出几个答案,听赏完后让学生回答。4:实践活动:首先请同学学唱固定伴奏音型“啊,星星索”然后提示学生一边用手臂模仿划船时船浆起落,一边跟随音乐用“星星索”伴唱,老师唱主旋律,一起完成作品。通
过这样让学生加深对克隆宗歌曲前紧后松的节奏特点的认识。完成教学重难点。(三)蒙古民歌《四岁的红鬃马》提示学生根据以前听过的蒙古歌曲谈谈蒙古音乐长短调的风格特点(因为之前已经有介绍过蒙古民歌,所以学生在这时候都能准确的说出)然后在向学生简单介绍“呼麦”的演唱
特点。再通过欣赏作品让学生有所了解。五、拓展与探究听三段音乐,辨别各是图片中的哪种乐器演奏?采用什么样的演奏方式?属于哪个国家的代表乐器?(这三种乐器分别是朝鲜的伽耶琴,印度的西塔尔,日本的尺八)。这个环节既让学生认识了不同国家的代表乐器,又可以培养他们听赏音色的能力,同时也
了解乐器的分类,这些内容体现了课改中提到的音乐要素的渗透。六、总结教师小结课堂内容,并布置下节课的内容,预习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