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音乐-音乐鉴赏《第三十节:祖国颂歌》教学设计4-人音版.doc,共(3)页,65.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828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祖国颂歌》教案【学习目标】:1、情感目标:聆听歌曲《忆秦娥•娄山关》、《谁不说俺家乡好》、《我和我的祖国》及《祝酒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及社会内容,进而了解当代创作歌曲的基本特征。2、知识目标:在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基础上,认识歌曲的体裁及风格
。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艺术歌曲及群众歌曲的特征和体裁风格。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专业创作歌曲的繁荣景象。【学习重点】:聆听歌曲感受作品的音乐情绪、风格、了解体裁特征。【学习难点】: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区别。【学习用具】:1、多媒体教学设备。2、有关教学图片资料:全山石《娄山关
》,群众歌曲类大合唱资料,艺术歌曲类著名作曲家,舞台演唱等资料。【听赏与实践】:1.对比、分析法探究:聆听独唱与合唱《忆秦娥-娄山关》为主要学习内容,体验用不同形式演唱毛主席诗词的不同艺术效果。学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片断。听赏混声合唱《我和我的祖国》。体会不同演唱形式演唱同一首歌曲
的不同效果。2.听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我和我的祖国》为辅助学习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认识歌曲的体裁及风格。通过讨论,掌握艺术歌曲及群众歌曲的特征和体裁风格。3.聆听中国的《祝酒歌》。加强对歌曲情绪、风格、体裁特征的深层认识。选曲《为祖国干杯》片
断设问:刚才所听作品的表达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请同学们列举咱们祖国的作品,并能吟唱出一两句片断教师放映图片:全山石《娄山关》的同时,请同学们聆听独唱《忆秦娥•娄山关》,这首歌曲的主题是什么?学生介绍作品,作者,历史背景(有课前准备)体验歌曲表达的胜利和喜悦之情,感受
其音乐情绪,认识歌曲的体裁及风格。表现学生歌唱的才能与乐趣,并再次亲身体验歌曲风格,使学生们对本节的标题—祖国颂歌,有更深刻地理解。本节课对四部不同时代歌颂祖国的作品的欣赏、演唱,同学们体验到对祖国的赞美与热爱。【新知学习
】:一、教师播放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学生在抒情流畅的圆舞曲节奏风格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欣然入座。二、教师提问:请问同学们是否听过老师播放的这首歌曲?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曲调流畅,激越、抒情、歌词真挚,亲切感人)这首歌曲的主题是什么?你听过有什么样的启
发?这首歌曲属于什么艺术形式?(教师:这首歌曲创作于1986年,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表现了人民对祖国满怀深情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歌曲为二部曲式结构,圆舞曲节奏风格。使人听了有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爱国情
感的升华。这首歌曲属于声乐艺术中的群众歌曲)。三、教师简析音乐知识: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教师讲清定义后,特别说明: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都是不同的国家,在一种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有时,很难严格地将它们区别开来。一般来说群众歌
曲多为分节歌曲,群众歌曲的音乐通常是概括表达歌词的思想,而艺术歌曲则词曲紧密、细致地结合在一起。四、教师投影图片:全山石《娄山关》,请同学们对比聆听独唱与合唱《忆秦娥·娄山关》体验用不同形式演唱毛主席诗词的不同艺术效果。并感受音乐风格是什么?(
悲状美)音乐中心意境是什么?(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五、欣赏女声独唱《谁不说俺家乡好》,请同学们感受其音乐情绪,认识歌曲的体裁及风格。并请同学们学习演唱《谁不说俺家乡好》,以歌声抒发赞美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感情。学会之
后,用卡拉OK形式来演唱《谁不说俺家乡好》。(教师:这是电影《红日》中的插曲。作于1961年。它吸取了山东民歌的音调,曲调优美、委婉。歌词朴实无华,通俗生动、真挚深情,唱出家乡好、解放军好及解放区好的思想内容,表达了解放区军民对家乡自然风光和
鱼水深情的由衷赞颂。歌曲为一段体,六声徽调式。民歌风格)。六、欣赏著名作曲家施光南的作品《祝酒歌》,请同学们感受其音乐情绪,认识歌曲的体裁及风格。并请同学们随着《祝酒歌》录音,小声地唱一唱,体验歌曲表达的胜利
和喜悦之情。请同学们尝试用卡拉OK形式演唱《祝酒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现学生歌唱的才能与乐趣。(教师:这首歌曲作于1977年。歌曲表现了粉碎“四人帮”举国上下,亿万群众欢庆十月胜利,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情景。其音调糅合了多种民歌风格的素材,既有江南民歌的风
味,又有新疆、西藏的民歌词,既有抒情歌曲、舞蹈音乐的风格,又有进行曲的特点。在词曲中还运用了不少戏曲、曲艺的手法。这样确实能体现亿万人民普天同庆的场面。此歌1980年被评为优秀群众歌曲)。七、布置课后作业。教材P213页拓展与研究第五题,使学生们对本节
的标题—祖国颂歌,有更深刻地理解。【学生小结】:教师播放背景音乐《祝酒歌》,学生在欢快、热情的音乐声中下课,走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