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音乐-音乐与舞蹈《东方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PPT课件2-人音版.ppt,共(32)页,47.933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823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年级音乐与舞蹈(人音版)《东方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教师展示场次:第一场:东方的曙光第二场:星火燎原第三场:万水千山第四场:抗日的烽火第五场:埋葬蒋家王朝第六场:中国人民站起来第六场《中国人民站起来
》以少数民族歌舞为主,反映出全国各族人民获得解放的欢乐情绪。崔美善(1934-)朝鲜族舞蹈演员黑龙江宁安人。朝鲜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朝鲜族主要居住在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朝鲜族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以能歌善舞著称。由于朝鲜族人民长期的生活习惯(头上顶
物走)形成了朝鲜族舞蹈上身动小而稳。“稳”是朝鲜族民间舞蹈的主要动律之一,要动中求稳,稳中有动。手臂的动作要突出一个圆字,在做各种动作时,都要经过一个弧线,波浪形或圆形来完成,它的这种弧形,波浪形的动作线,形成自然的起伏,使动作抒情优美,延续不断,刚柔相继。朝鲜族人民喜欢鹤,把鹤作为纯
洁、吉祥、幸福的象征。因此,在民间舞蹈中从舞步到动作都有仿鹤的动作与姿态;在朝鲜族民间舞中快速、热烈、平稳的旋转,也是表现朝鲜族人民欢乐感情的典型动作之一。朝鲜舞的基本体态是:收腹、收臀、含胸、垂肩。基本脚位:勾脚尖基本手型:女手位为食指中指自然伸直,无名指
、小指自然微屈,大拇指接近中指。男舞者为自然手型。气息是朝鲜舞的关键学生展示胡松华(1931年2月~)男高音歌唱家满族《赞歌》莫德格玛(1941~)蒙古族舞蹈演员。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蒙古族:主要分
布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新疆、甘肃、青海、宁夏、河北、河南等地。辽阔的草原,长期的游牧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热情、直爽的性格,也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蒙古族民间舞蹈就是草原文化园中的一只奇葩。蒙古族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彪悍
、质朴、庄重的特点。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主要体现在肩部和腕部。肩部主要有干脆有力的硬肩、内在柔韧的柔肩。腕部动作主要有提压腕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是热情奔放、彪悍有力,节奏欢快,音域较宽,音程跳动较大学生展示才旦卓玛(1937.6-)藏族女高音歌唱家
《毛主席祝您万寿无疆》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藏族舞蹈具有纯朴、健壮、粗犷、豪放的特点,舞于歌联系密切,常常是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由于生活
习惯,性格特征,他们的上身总是很松弛并略向前倾,膝部连绵不断、要求膝关节保持松弛状态,既要有韧性还要有弹性。与此相应的是上身动作不能有丝毫的主动,而是以脚下重心的移动去带动上身,使上身多为有晃动感的摆身。藏族民间舞的主要
特点是:颤、开、顺、舞袖颤:是藏舞脚下动作的主要动律。舞蹈时膝关节松弛,既柔又富弹性。开:舞蹈时双脚自然外开,动力退多系自然勾脚。顺:在手臂与脚的动作配合上,多为同一个方向。舞袖:舞袖是藏族舞蹈中最常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上肢基本动作和表现手段,多用撩甩等舞袖动作来表达舞者的内
心感情,烘托舞蹈气氛。学生展示刀美兰傣族出生于1944年著名舞蹈家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傣族是从事农业劳动的古老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云南省的瑞丽、西双版纳、耿马和孟连等地区。傣族长期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区
,人们在炎热的亚热带气候环境中劳动生产生活,喜欢平稳安逸的节奏,平时挑担、走路都轻盈起舞,悠然自得。因此,傣族民间舞讲究膝部均匀绵延地颤动,上身随之左右微摆。抬脚时轻稳是其基本的动律特征。臀部腰部讲究曲线美。“三道弯”
的体态造型是傣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特征学生展示阿依吐拉维吾尔族1940年5月30日女我国著名的维吾尔族舞蹈家。维吾尔族舞蹈的伴奏乐器是手鼓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歌舞艺术绚丽多彩。新疆地处古丝绸之路,古称西域,西通伊朗、
阿拉伯,南到印度,北达吉尔吉斯大草原,是中原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西域本土文化的结合。各种不同文化长期的交汇融合,有如“异化授粉”,更吐别样芬芳,从而形成了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兼容并蓄、绮丽多姿的风格特点。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是体态挺拔微颤: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动(
即有节奏的屈伸)旋转:讲究快速、多姿和突然停止移颈,三步一台·节奏多附点维吾尔族舞蹈的动作特点主要体现在:挺拔不僵、微颤而不窜、节奏多附点。学生展示结语今天我们欣赏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六场中五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舞蹈。我国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
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舞蹈风格特征。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更加热爱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并加以更好的学习和传承,使这朵艺术奇葩更加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