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音乐-音乐鉴赏《思乡曲(小提琴独奏曲)》教学设计2-花城版.doc,共(6)页,29.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765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思乡曲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学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思乡”题材的音乐作品赏析,能感悟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思乡是中国人永恒的主题。2.了解中国音乐创作中引用的民间音调素材的几种不同方式。3.熟悉《思乡曲》的主题音乐。教材分析:本课
是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必修音乐鉴赏中的第三单元音乐与时代第2节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里的思乡曲。本课通过欣赏引用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器乐曲,让学生再一次感受浓浓的乡土气息以及思想
情怀。本课教学曲目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教学时应紧扣时代的背景,重视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引导学生在欣赏的同时积极思索,通过聆听、比较、探究方法,逐步提高认识;并采取课内与课外,个人与小组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与时代的紧密关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背景资料:《思乡曲》是马思聪于1937年创作的管弦乐曲《内蒙组曲》又称《随缘组曲》中的第二乐章。《内蒙组曲》由《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三个
乐章组成。马思聪的小提琴作品大多都采用民歌音乐写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表现了漂泊在外的青年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曲调优美感人。马思聪选择他作为《思乡曲》的音乐主题,既是战乱时代人民生活的切实写照,也可以说是对自身经历有感而发的自然情感流露。
作为一个长期留洋在外的年轻艺术家,他对于“思乡之情”有着深切的感受。乐曲分析:这首中国小提琴作品,以内蒙河套地区的民歌《城墙上跑马》为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整曲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后四段都与以民歌为基础的段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是主体段的自
由变奏。根据它们相互联系程度的多少,它们又共同构成一个结合着变奏原则的复三部曲式的结构,是音乐创作中中西结合的成功尝试。呈示部:第一段是主体的陈述,旋律与原民歌基本相同,节拍上略有调整。波浪型、递次下降的旋律线,加上商调式的柔和色彩,将怀念和忧伤的情绪表现淋漓尽致。作曲家在其中添加了基础装饰
音,使旋律的性质更加的器乐化,情绪上更优美动人。第二段的旋律进入中低音区,情绪缠绵幽怨,是第一段旋律的变奏和隐身。第三段也是整个呈示部的变奏再现部,旋律的线条起伏幅度扩大。第一段中平稳流畅的级进音调,被昂扬奔放、气息宽广的跳进音调所替代。中部第四段音
乐建立在明朗的E宫调上,以轻松愉悦的旋律驱散了呈示部中小调色彩带来一丝阴霾,给人豁然开朗的感受,就像游子梦回故乡,嗅到熟悉的泥土气息,沉醉在亲人的怀抱中,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这是全曲情感发展的最高潮。再现部第五段是一个缩减再现的段落,仅仅变化再现了第一段的音乐材料。
旋律移高了一个八度。此时,音乐又回到了原来的调性,苦难的现实再次给音乐蒙上了一层灰色的薄雾。尾声作品最后结束在羽调式属和弦上,由于它不协和、不稳定的性质,造成期待感,使人意犹未尽,惆怅绵绵。作曲家介绍:马思聪(1912—1987)中国著名作曲家、小提
琴家。1949年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其作曲技巧成熟且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50年代以来他自始至终都对音乐的民族特征着意追求。马思聪除了小提琴演奏、教学和乐队指挥外,还开始从事音乐创作。其作品多为器乐作品,也有大型声乐作品和歌曲,其中以《摇蓝曲》、《西藏音诗》、《塞外舞曲》为
代表作。教学过程:1960年,张作良的九十岁寿宴上,他突然双手捂面、潸然泪下,形象十分可怜,让人怜悯,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听了一首歌,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呢?有这么大的魔力呢?有人知道吗?这是一首《思乡曲》,下面让我们一起聆听这
首《思乡曲》,揭开他神秘的面纱。这首曲子一共分为五段。我们先听第一段,在听的过程中,请注意两个问题:第一个,主要的演奏乐器是什么?第二个,歌曲的感情色彩是什么?乐器是小提琴,整个曲子听起来很悲伤。同学们,其实这个曲子是
作曲家根据一首内蒙民歌改编的,我们来看看这个民歌的歌词。同学们,你们想想作曲家用这种歌曲作为他的音乐的开头,为整个曲子奠定了一种什么思想呢?游子不能归家的悲伤之情。带着这种情绪,作曲家又写了第二段,我们来聆听一
下,听的时候注意,有几个乐句?有两个。第一句和第二句几乎一样。这说明了什么?你们想想,把一件事反复说两遍,表明作曲家想强调一件事,想回家。这一段表现了作曲家想回家的强烈愿望。下面我们来听第三段,同样也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
个,歌曲的情感变化,第二个,结尾的两个音有什么听觉感受。这一段小提琴的音色听起来,明显明亮起来,悠扬起来了是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曲家想突出小提琴这件乐器的音色特点。后面两个音大家听出来像什么了吗?后边两个音一长一短,像
什么呢?(做叹气)是不是像叹气。说明作曲家对于不能回家表示很无奈的情绪。这回家是肯定不行的了,那怎么办呢?请听第四段,看看作曲家又想到了什么?聆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歌曲的情感变化。这一段节奏听起来很欢快活泼。这是为什么呢?作曲家想到了什么?想到了童年的记忆
,就像游子回到故乡,嗅到熟悉的泥土气息,沉醉在亲人中间。可以说这是全曲情感发展的高潮。下面我们来欣赏歌曲的最后一段。在欣赏的过程中请注意歌曲的情感变化。听觉上感到声音十分明亮悠扬。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段音乐跟第一段音乐有什么区
别?好像没什么区别,只是声音高了一个八度是吧,这个就叫做主题再现。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编筐编篓贵在收口?这句话的意思是指结尾很重要,现在我们来听一听作曲家是如何写最后一句的,尤其请同学们注意倒数第
二个音,他的声音效果是否悦耳和谐。这个音听起来很不和谐,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作曲家对于不能回家的不能达成,而感到深深的悲哀。同学们,这么一首富有思想韵味、技巧高超的曲子是谁创作的呢?这个人厉害了,他是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小提琴家。他的名字是马
思聪。好,同学们,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叫做听歌识曲。首先听第一个。是····。我们看看他们的发行时间,分别是。这三首歌曲的共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思乡。所以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思乡是中国人永恒不变的主题。现在我们做一个练习,要求你们用《思乡曲
》做朗诵的背景音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