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音乐-音乐鉴赏《玫瑰三愿(女声独唱)》教学设计1-花城版.doc,共(2)页,62.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764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抗战时期光明行一、设计理念:《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是高中音乐必修课本内容,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重要途径,红色文化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活拓展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资源。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课选取了抗日战争初期到抗日战争末期的三首女声独唱歌曲作为本课主题,让学生与这个时期的优秀音乐作品展现的艺术情境产生共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励精神,
温润心灵,进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教学内容:花城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时代》第二节三、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愿意主动了解有关中国近现代音
乐的背景及相关音乐文化,积极参与各种学习与实践活动;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欣赏过程中对20世纪上半叶各个时期中国出现的“新音乐”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能通过聆听、歌唱提升审美感知,获得文化理解能力,增强艺术表现能力;3、知识与技能目标具备一定的音乐作品分析能力;了解自“五四运动”到解
放前各个时期的中国代表性音乐人物、音乐作品及体裁;熟悉作品的主题旋律。四、汇报课流程:通过视频引入新课20世纪前半叶,中国人一直在为踏上“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光明之路而艰苦斗争。音乐则有如一面“时代的镜子
”,折射出人民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光明的追求。今天,我们通过三位不同身份、不同命运的中国女性的歌声,来了解这个时期民族与社会的缩影《玫瑰三愿》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停战后,词作者龙榆生回到上海国立音专教授文学课,看到校园里的
玫瑰园景物全非,有感而发写下歌词,随后作曲家黄自谱曲,成就了这首抒情的艺术歌曲。2和学生一起演唱叙事性段落,注意情感的体验,安静而明朗。再次聆听“三愿”段落,感受丰富的情感变化。分析旋律特征:曲调含蓄委婉;旋律中的变化音富有特色;大小调式的转换丰富了音乐的
色彩;模进方式使旋律“两叹一唱”。《铁蹄下的歌女》作品创作于1935年全面抗战的前夕,是聂耳所写的电影《风云儿女》的场面性插曲。影片描写几个年轻人如何在历尽生活的磨难后,最终共同走向革命道路的故事。歌曲出现的背景是
农村姑娘流落到上海,被迫无奈随走码头的歌舞班卖唱为生。歌曲贴切地表现了民族危亡的时代,歌女感叹自己的身世,满心凄苦,不甘堕落却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通过教师的演示对比来突出歌曲的旋律特征:曲调哀怨起伏,悲愤交加;“装饰音”的出现体现歌女身份和歌舞场面的需要;运用了“休止符”和“弱起
”及较大的旋律起伏,产生悲愤和不平的戏剧性效果。《我要活》歌剧《白毛女》选段,创作于抗战末期。故事讲述了北方农村,一个与老父亲相依为命的年轻姑娘,因为地主逼死父亲,自己被强行霸占,为逃脱再次被转卖的命运
,她逃进深山变成“白毛女”,最终得到共产党的帮助为自己报仇雪恨。深刻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真实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中最基本的矛盾,地主与农民两个对立阶级的矛盾,证明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
建枷锁,使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请学生诵读歌词以体验戏剧唱腔中的高位置发声。和学生一起分析旋律特征并完成课后评价:音调高亢激愤;融入河北梆子的音调,地方风格浓郁;唱中带说。课题拓展抗战时期的音乐作品还有哪些?主要特点如何?全班同学齐唱《团结就是力量》小结“红
色”是一种精神,一种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精神,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但精神很抽象,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要传播红色精神,我们会通过一些具体的表现形式。如电影、文学和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