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体育与健康《体育道德》PPT课件1-人教版.ppt,共(27)页,238.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581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体育道德之武德陈晓东vs雷公太极雷公:术高莫用徐晓东被“陈氏太极”弟子围堵韩国黑社会VS格日勒一、武德的释义•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广义)•武德也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
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狭义)•传统武术用谐音“五德”概括了武德五条:一、不可好勇斗狠,二、不可恃武欺人,三、不可恼羞成怒,四、不可见死不救,五、
不可四处卖弄。客观地说,武德与武功没什么关系,就像医德与医术没有关系一样。但作为一个人,除了要有各种知识技能,也需要有一定的道德品质,否则就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武德标准告诉武士武术应该用在什么地方,否则武士的一身武功可能害
人害己。•学习武德关键不在于背下条条框框,而在于理解其思想。武德订立的标准来自这样两个原则:1,武术不是用来伤人的,伤害别人并不代表对自己有利,而冒着遭受怨恨和报复的风险做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是不值得的;2,要搞破坏很容易,而要修复就很难,包括人的身体和感情,所以动手破坏前先冷静想想以后
会不会后悔。只要理解并牢记这两条,谨慎出手,就能做一个武德高尚的人。•3000多年前就已出现了,专门记载西周到春秋各诸侯国史事的典籍《国语》中,就已有了“有武德以羞正卿”的说法,意思是说有武德的人即可做得高官。由此可见,在当
时就有以“武德”作为选拔任免官员的标准的史记。•武术的生命力在于击技,但更在于武德。武术是以拳脚和器械进行对抗的运动,稍一疏忽就会伤人。所以,古时训练兵勇或教习徒弟,都特别讲究武德,点到为止,不能伤人。因此,历代武术家既将“德”为武术之根本,同时也把“德”视为通向高深武功境界的精神
航船。各门各派都要阐明武德,强调"学拳宜以德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为正人君子。"•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今天,传统的武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
的尊严;有宽广的心胸,对人民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二、抱拳礼•抱拳礼亦称拱手礼,是古代人们对神的尊敬,在祈祷前的礼仪姿势,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例如:作揖,之所以必须双手作揖,
是用以表示“我双手里没有武器”以示友好。抱拳、握手、也是出于类似的原因。•动作姿势: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握拳,双手由体侧迅速向胸前合抱,左掌心掩贴右拳面,两小臂微内旋撑圆,肘尖略下垂,平举于胸前,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
。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抱拳礼的含义: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另有以下几种解释:•1、左掌表示高尚情操、有武得之意;屈左手拇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以理服人、武不犯禁‟来约束勇武本意。•2、左掌右拳两臂撑圆抱于胸前,手有
五指为“五湖”,分四个区间为“四海”,即平时所讲“五湖四海”,过去讲“五湖四海皆兄弟”(泛指五洲四洋)表示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之意。•3、左掌为文,右拳为武,表示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
或前辈指教。•4、两手抱于胸前微外翻,是向对方展示在交手前没拿暗器,表示清白、不失光明磊落,而致以上演绎而成现在的抱拳礼。•抱拳礼是一种传统的见面礼仪,也是武术界礼仪中常见的一种行礼方式,过去称“见礼”、“有礼”,现在叫“武礼”。武礼也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所规定的一
个礼仪动作。武术界的各种赛事,运动员入赛场后与退场前须向裁判员、主席台及观众行抱拳礼。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等人们见面时,须行抱拳礼。武术界学生、徒弟遇见老师、师傅及武术前辈时,须先向老师、师傅及武术前辈行抱拳礼,以示尊敬。同时老师、师傅及武术前辈行抱拳礼还礼,以示互相尊敬之意。这也是中华民族礼
仪之邦的一种美德。三、武德训导•总纲:•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慈:自强、勇敢、博爱•俭:勤劳、正义、团结•不敢为天下先:心善渊、言善信、动善时•三奖六惩:•一奖勤学苦练二奖见义勇为三奖爱国卫民•一惩练功偷
懒二惩恃强凌弱三惩见利忘义•四惩不忠不孝五惩欺师灭祖六惩卖国求荣•课前背诵:•尊自然、法天地、爱家国、孝父母、敬师长、严律己、宽待人。上善若水,利而不争;施恩不图报,受恩记心间。•精神口号:•自强不息尚武崇德修身立本习文
弘道四、努力克服武德中的种种陋习•首先克服传统武德中的武术传承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具体表现在血缘化倾向和区域性两个方面。•其次是在尊祖师习俗上浓厚的迷信色彩,由此形成的不少清规戒律和续家谱、立牌位等歪风及恪守祖训、祖道的风气。它压抑了武德思想的进步发展,扼杀了创造能力。•第
三是唯我独遵的“宗派之争”的封建意识侵蚀武林,为争正守而相互讽刺、排斥、讪骂,甚至大打出手。其根源在于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狭隘、落后的生产力制约下形成的封建性的社会思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作用下的产物,是这种历史劣根性的反映,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性和片面性。文以德彰,武以德显,武术的真谛在
于重德。•武德作为习武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美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重武德是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文武双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人才的先决条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
五、加强武德的教育与修养•通过对武术传统文化浓厚底蕴的理解,培育与提升学生对民族精神新认识;改造学生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养成习武者与人为善,淳厚处世,宽容万物的气度。使高中武术这门课程能进一步起到育人、育体、育心的教育功效,成为既向学生传授技艺增进健康,又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一门精
品课程。(一)、运用武德武礼的特色“抱拳礼”,学会做人•“学拳先习礼”、“为武师,须教礼”,中国武术素有重礼节、讲礼法的传统。左手为掌,四海为家莫称大;右手视拳,以武会友皆兄弟;两手环抱胸前手心向外前推,意在严以律己,宽容他人的胸怀。因此,一个看似简单的抱拳礼,其中真切地
蕴涵了深刻的武术精神,同时起着规范行为举止的作用。•看似简单一个“抱拳礼”却能体会更多深层含义。不会因环境变化,而失去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懂得民族自尊、懂得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学会做人。从而引导、启
发与培育学生新时期民族精神的新思想,最终起到树人、立人、正人的作用。(二)、采用武德武礼的特点“习武先习德”,学会做事•武术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击技,更在于武德。所以,历代武术家既将“德”为武术之根本,同时也把“德”视为通向高深武功境界的精神航船。因此
,尚武与崇德的高度统一,影响及造就了武术界成干上万的志士仁人。•学会做事,首先要充分发展个人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白与人共事不妨碍别人,要处处给人以方便的道理;要做到先人后己,舍己为人;还要做到用以理服人、讲究诚信的武
术精神去感化他人,学会做事,树立以德服人才是真本事。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做大事,即不仅是光宗耀祖,更主要的是报效祖国。(三)利用武德武礼的特性“武术文化”,学会审美•学校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场所,而武术文化的自身发展,始终是以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传承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武
术的风格、礼仪、伦理道德等民族文化观念而走向学校,走进课堂。我们在武术学习中以此为基础,利用武德武礼的文化特性,不断拓展“习武先学德”、“打拳先行礼”的武术精神,使学生体会到尊重师长、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德,领悟并吸收于个性之中,从而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同时,本着以“审美树信
、廉检美真、和诚爱人”的理念,表现出心灵美、语言美、仪表美,真正发挥出武术道德的审美价值功能。使武术精神的这种美感能激发学生积极求胜的斗志,达到启发与提高学生新时期民族精神审美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