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12课 后印象主义与西方现代派美术》教学设计3-鲁美版

DOC
  • 阅读 9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5 页
  • 大小 6.747 MB
  • 2022-12-1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12课 后印象主义与西方现代派美术》教学设计3-鲁美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12课 后印象主义与西方现代派美术》教学设计3-鲁美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12课 后印象主义与西方现代派美术》教学设计3-鲁美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12课 后印象主义与西方现代派美术》教学设计3-鲁美版
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12课 后印象主义与西方现代派美术》教学设计3-鲁美版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VIP专享文档,需开通VIP才能继续阅读】
/ 1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12课 后印象主义与西方现代派美术》教学设计3-鲁美版.doc,共(15)页,6.747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387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后现代主义和西方现代美术—解析《呐喊》(爱德华·蒙克)我的教学内容普通高中美术课中相关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情分析、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备课。教材分析:鲁教版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意象

艺术的重要成就及其特点,有所了解和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教学多元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体会意象艺术的深刻含义。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目的。教学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意象艺术?意象

艺术有什么特点?典型代表作品是什么?如何理解?有何艺术特色和深刻意义?教学能力目标:能够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学中要求的学习目标,能够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分析比较式教学等等,让学生逐渐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情感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分析本课内容,让学生能够唤

起对艺术鉴赏的兴趣,能主动参与教学,能不断探索教学内容,能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教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过程,教师有效启发和点拨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有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感。课堂教学教

法思路亮点:21、“精彩拍卖会”---导入时,让学生动手绘画并当场拍卖,提起兴趣和注意力。然后播放正规“佳士得”拍卖会的视频新闻,拍卖作品是世界名作---《呐喊》。2、“新媒体微课教学”---教师针对性自制“火山微课小视频”播放。质疑和

点拨时候通过教师启发式提问使教学内容逐步深入。3、“当堂学生自己探索”---让课堂探讨小组同学,当堂上网百度搜索同学质疑所需资料。总结时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教师补充总结。训练部分主要以教师引导学生参

与为主要形式。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4、“亲密穿越剧”---整个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提问,让学生实践的过程。所以在主题问题解决后,让学生模拟作品《呐喊》画面,当堂表演“精彩穿越”课本剧,让我们和当年的作者亲密接

触。学生创新课本剧,采用全部英语对话,演绎西方绘画《呐喊》,当时的创作氛围无以伦比,相当真实,感染力超强。5、“灵魂手绘”---教师从嘴巴开始绘画,逐渐浮现整个面容狰狞的人物头部。展现“呐喊”的表情。学生电子白板现场手绘,上传网络参与全班同学点评、点赞。

教学重点:1.是通过对意象艺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意象艺术的主要特色;2.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提供的意象艺术的典型实例,了解《呐喊》(爱德华·蒙克)的主要特点。教学难点:1、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呐喊》(爱德华·蒙克)的欣赏,现在仅凭课文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时应想方设法克服这一困难。我的创意构想是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感受来说明问题。2、对于《呐喊》(爱德华·蒙克)的理解要从更高的文化传统甚至哲学的角度去分析理解,才能让学生真正深刻地认识《呐喊》(爱德华·蒙克)的艺术风格。我的切入点是鲁迅《呐喊》与之的比较。教学方法指导:(1)、我利用很多图片展示

介绍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3(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讨论·实践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等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

示相关音乐和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教具准备:图片、手动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希沃ppt)、自制火山小视频,自制微课教学教案:一、导学部分:(一)游戏导入:亮点1:让学生动手绘画并当场拍卖,提起兴趣和

注意力。然后播放正规“佳士得”拍卖会的视频新闻,拍卖作品是世界名作---《呐喊》。(5分钟)(二)教师点评并引出新课:亮点2:自制微课,播放,引出本课新课探讨、思索的问题。—解析《呐喊》爱德华·蒙克微课导学4—解析《呐喊》(爱德华·蒙克)二、质疑和点拨部分:微课名称解析《呐喊》学校安濉溪中学教师

姓名杜军苹班级高二(18)班一、适用对象普通高中生二、学习目标1、了解意象艺术的特点2、画家的生平经历3、《呐喊》的绘画背景,画面解析和时代意义。三、学习方法建议1、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2、利用多媒体搜索相关资料3、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4、教师协助解决难题四、拓展资源链接提示意象艺术的概念蒙克

的生平经历与绘画风格《呐喊》的创造背景及艺术风格五、微课学习任务1、微课自学任务:结合课文及相关视频资料,结合本微课学习指导,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进度,交互式的使用微课进行自主性个性差异化的学习,并作适当

关键词记录如下:2、参与活动:积极思考并完成微课视频中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作适当记录如下:意象艺术:蒙克生平:《呐喊》创造背景:六、反思与建议1、教学疑问:2、教学困惑:七、手绘呐喊的表情并说明:启发:可以是人的表情或者动物的表情。5(一)什么是意

象艺术?比较分析:具象•(客观世界):意象(主观世界)意象艺术的含义:意象艺术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中自然对象加以简略,用表现的因素来归纳作者的思想情感形成概括的艺术形象。画家是按照自己的感受去描绘世界的。抽象艺术(纯粹

主观)6(二)评析意象艺术的典型代表作品《呐喊》<一>、你知道《呐喊》是谁画的吗?亮点3:学生分小组探索思考提问,学生当堂自主上网搜索答案。教师点拨:•画家简介:身世1863年生于挪威洛顿的一个名门望族。父亲是著名军医。5岁时,他的母亲因肺病去世,15岁时,姐姐也死于肺病。毕业院校及职业

毕业于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后在德累斯顿美术学院任教。主要作品《呐喊》,《生命之舞》,《病孩》等艺术风格注重挖掘人的内心真实的感受,不以客观再现为目的。主要成就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二>、你知道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吗?7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呐喊》。”(ThomasM.Messer著《爱德华·蒙克》,HarryN.Abrams,INC,Publishers,

NewYork,第84页。笔者译。)8<三>、你能看懂这幅作品吗?(教师提问式,导读。)时代意义艺术风格整体氛围色彩造型构图91、构图•动荡感•倾斜的构图•粗犷、强烈的节奏。(长1.8米宽1.1米)2、造型用夸张和漫画手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这简直就是一个

尖叫的“鬼魂”。3、色彩•表现性10•郁闷感•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

惨淡的棕灰色中。4、整体氛围•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5、艺术风格•“我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遭

受痛苦、并且相爱。”----蒙克•意象艺术•课堂游戏环节:亮点4:“亲密穿越剧”---整个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提问,让学生实践的过程。所以在主题问题解决后,让学生模拟作品《呐喊》画面,当堂表演“精彩穿越”课本剧,让我们和当年的作者

亲密接触。学生创新课本剧,采用全部英语对话,演绎西方绘画《呐喊》,当时的创作氛围无以伦比,相当真实,感染力超强。细节展示:•1、背景:黄昏时分,红霞满天,在桥上。•2、人物:蒙克和他的两个朋友。•3、语言:朋友说些风景真美之类的台词。蒙克不说话。•4、经过:朋友慢慢的越走越远,

蒙克突然发现桥上只剩下了自己,看着血红的晚霞,想想自己的坎坷经历(姐姐死了,母亲死了,父亲死了,弟弟死了,只有妹妹还精神分裂。)内心极为孤独和恐惧,于是开始呐喊!(小声点!)3D《呐喊》视频播放:3D制作,画中人物活了起来,(手法类似于2010年

世博会中展示的3D《清明上河图》),体会作品创作的背景和画家当时的心态。116、谁在呐喊?呐喊什么?两位伟人的心理共振!鲁迅的《呐喊》:•鲁迅酷爱西洋绘画,他编有爱德华·蒙克版画集,可惜书未面世。•《呐喊》是短篇小说集,揭示了“五四

”前后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其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文章皆为鲁迅的代表作。《呐喊》自序:“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

,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共同呐喊:•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蒙克12鲁迅与蒙克《呐喊》的比较呐喊鲁迅蒙克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夕,黑暗混乱的中

国政治。封建遗毒残害下麻木不仁的中国人民。德国威廉二世的残暴专政统治。德国底层人民的压抑痛苦。呐喊内容中国人的乐观有时也是僵尸的乐观。读中国书往往使人沉静下去。那么,去看看那活人的彻骨的抑郁吧。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主要思想宁肯忍受极度的痛苦与疯

狂也不向由传统和世人编织的罗网屈膝。要唤醒麻木国人。蒙克是抑郁的北欧文化的艺术产儿,这一点正与鲁迅的悲剧意识、存在意识暗合。他们的话“非有天马行空似的大精神即无大艺术的产生。但中国现在的精神又何其萎靡锢蔽呢。”“只能是疯子画的”。“我要描写的是那种触动我心灵和眼睛的

线条和色彩。”心灵的共振鲁迅与蒙克正是把自己逼到地狱悬崖边上的“存在者”不向由传统和世俗屈膝。蒙克是抑郁的,他是抑郁的北欧文化的艺术产儿,而鲁迅似乎独与那抑郁的北欧文化有缘。蒙克的“呼嚎”这一点正与鲁迅的悲剧意识、存在意识暗合。鲁迅《呐喊》节选:•她赤身露体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

,于是发抖,于是痉挛。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她那伟大如石像,然而己经荒废的,颓败的身躯全面都颤动了。这颤动点点如鱼鳞,每一起伏都如沸水在烈火上空中也即刻一同振颤,

仿佛暴风雨中荒海的波涛。帷有颤动,辅射若太阳光。使空中的波涛立刻回旋,如遭咫风,汹涌奔腾于远方的旷野。鲁迅语录:“今日的画家作画,不应限于山水花鸟,而应是再现社会的情况于画幅之上,在现代社会,最好的画家应当成为

“能引路的先觉”13三、主题的升华:蒙克的《呐喊》超越了时代!•1、人们感受每个人自己的,来自心底的痛苦,迷茫和恐惧,于是颤抖,想发泄,想抗拒,想挣脱,想呼救,......于是他们情不自禁的,发自肺腑的呐喊!•2、时代的发展,国家的决策带给一个平凡人的命运的改变,一个普通家庭的境遇的变

迁,于是有了时代的呐喊!是全人类都愿意关注的!1、联系实际:你的内心呐喊过吗?说说经历!•你呐喊过吗,为了什么?学习的压力、人生的迷茫、感情的压力、父母的压力,还是校园暴力?亮点5:2、学生的“呐喊“:播放本校学生的课外采访视

频:真实反应学生的心理状态,诉说心里的压抑和无奈。3、《呐喊》是消极的吗?•当然不是,我们呐喊,我们存在,我们渴望成功!播放正能量视频(黑人的奋斗、全英文)“呐喊”是时代的最强音,是我们大家都发出心中的声音,让我们记住这幅画吧!6、蒙克《呐喊》的时代意义•西方绘画从传统的再现转变为表现人物看不见

的内心世界,这是西方绘画的重大转折。14•对20世纪初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决定性作用。毕加索、马蒂斯都曾吸收其艺术风格。解放了诸多画家的思想。四、课堂学生实践部分:7、画出你心中的“呐喊”!部分学生在黑板上画,教师点评。部分学生电子白板现场手绘,上传网络参与全班同学点评、点赞。

15四、课堂小结部分:时代意义艺术风格整体氛围色彩造型构图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65
  • 被收藏 0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