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美术-设计《第八课 营造美好宜人的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设计1-人教版.doc,共(11)页,4.483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227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0《营造美好宜人的环境——建筑设计中的几何元素》一、学情分析以人为本,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新教程要求改变“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树立“以学为中心”的观念,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围
绕这一理念,我们的教学思想正在逐渐改变,积极探索出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课堂内外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学生们渴望接触更多与时代接轨的美术形式,而不仅止于传统的鉴赏课,他们希望自己成为创作的主体而不仅仅是一个课堂上单纯的欣赏者的角色。高中阶段的学生
富有创造力、感染力和理解力,他们的审美观趋于成熟。作为教师及时为他们提供创作的土壤,授之以渔,将为他们的思维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根据以上特点,我以模块教学中的设计及工艺模块为依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为学生们设计了一系列建筑设计教学课程,借此来丰富高中
美术教学,填补单纯美术欣赏课的单一教学形式,丰富学生艺术设计思维,让艺术课和生活接轨,切实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更多体会艺术和生活的不可分割性。通过教学的逐步升入,学生也由开始时的无从下手、思路不畅、为难等情绪,到后期逐步实现了自主创意、团队协作并能够设计
制作出成熟而充满个性的作品。二、课前准备老师准备1、研究学情,把握学生的创意水平和兴趣所在。搜集资料设计课程,制作课件和教具。2、将学生合理分组、分工(将相似风格、思路并有互补技能的学生分在一组)3、根据课程需
要准备工具:剪刀、美工刀、胶棒、双面胶、圆规、尺子、背景板(废旧纸板、KT板等)、美工纸、废旧材料等。4、准备场地、桌椅。5、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1、课前搜集环境艺术、建筑形式等相关资料。2、协助老师制作教具。3、准备一些
课堂所需的废旧材料、纸材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引导,把看似复杂的设计理念简洁明快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们更够把所学知识、方法、思路运用到实际设计制作中来,最终完成有创意美和形式美的作品。教学难点:建筑设计是学生们从前很少接触到的艺术领域,如何让使学生理解并
喜欢本课所涉及到的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创意,这要求教师充分备课研究学情,将知识化繁为简、精选案例,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模块:设计——工艺六、教学类型:教学与手工实践课教学过程:一、导入:1、PPT展示艺术家的空间装置作品《洁净之屋》
。2案例分析:日本艺术家草菅弥生的圆点空间艺术——《洁净之屋》。PPT展示:艺术家设计了一个很特殊的创作过程:让儿童在一切家具摆设都是纯白色的房间里自由粘贴彩色圆点贴纸(高处可以让家长按照孩子的想法帮助粘贴),展览持续一段时间后,
房间原本的样子被颠覆,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带着学生们欣赏,让学生感受,巧妙的设计思路会使简单元素充满创意与美感——单一的设计元素和儿童单纯的审美思想相结合,碰撞出火花,使建筑空间发生视觉扭转。教师小结:草菅弥生的设计是运用圆形这一设计元素把有转折的空间变得维度一致,产生视觉上的平面感。
圆形是一个完美的几何形状,在中外知名建筑中运用广泛。2、中外圆形建筑案例浅析:(1)、中国古代的圆形建筑:PPT展示北京天坛祈年殿。PPT展示祈年殿俯瞰照片,请学生观察圆形这一元素在此建筑中的运用方法
及其含义,待学生与讨论后,教师小结:含义——天圆地方,手法——层层聚拢升高的同心圆,产生上升感(象征太阳或者上天)。3(2)、外国古代的圆形建筑:PPT展示古罗马斗兽场。请学生将斗兽场与祈年殿对比,探讨其同心圆用法,待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手法——层层扩散下沉的同心圆
;功能——环形围观;对我们当代的一种建筑产生深远影响——现代体育馆的雏形(圆形的功能——环形围观)。环境艺术中存在着各种比例和形态的几何元素,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仅存在着圆形建筑,还有各种形状构成的建筑形态。
PPT导入课题:《营造美好宜人的环境——建筑设计中的几何元素》二、新授:第一部分:建筑案列分析与探究学习。1、PPT展示古埃及胡夫金字塔图片学生活动:研究金字塔中的由哪些几何形状组成及其特性(从4立体几何、力学的角度分
析)。教师小结:古埃及金字塔是由三角形、正方形构成的正四面体,其特点是外形简练、结构稳定。2、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案例分析:PPT展示玻璃金字塔、实物展示自制教具卢浮宫金字塔纸模型。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古埃及金字塔与卢浮宫金字塔的不同点,并发言。(1分钟)(形体、材质、
建造手法、用途、意义等)讨论后小节罗浮宫金字塔的特点:材质——钢、玻璃。建造手法——线条有秩序的交错编织,结合玻璃和灯光(注:此处教师展示自制卢浮宫金字塔纸模型,以直观说明其结构)。视觉感受——透明、
璀璨,如钻石般。意义:从古代文明进入并延伸到现代文明。PPT展示对比表格:名称材质建造手法视觉感受用途意义埃及金字塔岩石层层堆叠庄严坚实法老陵墓获得永生卢浮宫金字塔钢、玻璃交错编织通透璀璨美术馆由古及今,文明的传递3、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案列分析:(1)、学生活动:
PPT展示一张苏州园林建筑照片,要求:请每位学生试着用线条和几何块面来画一张黑白风景速写(绘画时2分钟)。5材料:8开画纸、绘图用炭精条。待学生画完,PPT展示:苏州博物馆新馆外立面照片。请学生观察自己的作品和贝聿铭先生设计作品的相似之处与差异,如
:色调、形状、比例、结构等。(2)、PPT展示吴冠中先生的江南建筑彩墨画,请学生对比其作品与贝聿铭作品的相似点。待学生们对比探讨后,教师小结:设计大师贝聿铭和画家吴冠中都将苏州民居的特点提炼概括,如三角形、矩形、
黑灰色直线条、白色块面等,运用恰当的比例加以几何化拼接,产生了简约传神的视觉之美。强化认识:PPT展示将苏州古民居群房顶俯拍图和苏州博物馆新馆一隅进行类比。小节:苏博新馆将苏州民居的特点(人字形屋顶和垂直线条、黑白色调)提炼,用概括的手法将其表现为深色直线,以相似的比例进行画面布局。(3)、
知识点:由苏州古建筑花窗样式到苏博新馆的新式花窗的演变方法。6A、PPT展示两张图片,请学生稍作对比,得出结论:新式花窗更加简练、几何化,是古花窗的几何化概括——弧形、三角形、梯形等几何形状。B、PPT展示更简洁的苏博新馆窗户图片,其完全舍去窗户花纹,只留有最简单的几何外
框——六边形、菱形(对古花窗特征的极简概括)。对大面积留白矩形块面加以点缀,显得更加通透(建筑之眼)。(4)、精进:中国古典文化在苏博新馆中的体现,如设计中唯一出现的类似具象的三角形(中国山水的简练传神表达),贝聿铭将血脉中的中国文化、故乡苏州的文人情怀融入到设计中。P
PT展示苏博新馆庭院山水小景。教师小结:苏州博物新馆馆是由个性到共性、由整体到局部、由古典到现代的设计典范,也是苏州园林古建筑的现代化延伸。(5)、知识延伸:请学生快速辨别其他设计案例中的几何形运用方法,PPT展示
折叠角度屋顶建筑设计(方法:折叠)和带有雕塑元素的不规则几何形建筑设计(方法:堆叠、插接)。4、建筑设计如何将美学与功能完美结合(案列分析)。(1)、案例一:PPT展7示台湾花莲海岸民居图片(先不演示名称),请学生联想它像什
么。待学生回答后,再PPT展示局部图片,请学生观察图中周围环境和其建筑形式间的关联。教师小结:其形态与远处的自然山脉相互呼应,表达了该设计对于周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参考。带状区域呈东西走向,以保留最好的景观视野,同时自身也为台湾潮湿而炎热的热带气候提供有效
的荫蔽。(2)、案列二、PPT展示一张彩色流线型建筑,请学生回答:这所建筑会吸引什么年龄段的人群?(儿童)待学生回答后演示建筑名称——美国费城博格儿科中心。小节:运用流畅的线条构建出彩色活泼的建筑,充满童趣,使儿童减少对医院的
恐惧感。(3)案例三、PPT展示西班牙格兰纳达悬崖住宅的屋顶局部图片,先请学生分析其构成元素和构造方法。设问,请观察并回答:该建筑由哪些几何元素组成?用了什么手法?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像瓦片一样的小方块,由点及面的组成波浪形的曲面。再设问,请推测这样的构造有什
么用途?待学生回答完毕,PPT展示带有环境的住宅全景图——背山面海悬崖上的特殊住宅。揭晓答案:功能性——缓瓦片状结构解海风和暴雨的冲击,反光金属材质反射强光照,保持室内温度。设计美学——这个朝向大海的建筑与独特的悬崖地形相结合,依山势而建,屋顶从下往上看时像是龙鳞,从
上往下看时像大海的波涛,产生了独具匠心的美感。本环节小节:8建筑的外形和构造并非无源之水(不是为了造型而造型),而是以环境和使用者的需求为前提,将美学与功能完美结合的共同体。第二部分:理论结合实践,实际操作体验。1、当我们设计的
作品变成现实,它是怎样的?(1)、PPT展示上届学生的曲线型建筑纸模型照片和老师以其为原型制作的3D展示效果图。请学生观察,并设想假如该作品成为真正的建筑是什么样的,可以有哪些用途?再进行实物展示:教师根据该学生作品,自制16倍比例大小的建筑纸模,请学生就近观察,体会纸模扩大后的建筑体面感及空间
感。请学生回答:该模型运用了哪些几何元素构成?PPT展示另一几何元素圆锥构成的学生作品照片,以及将该作品作为大型雕塑放到我们校园环境里的3D效果图。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作品也非常有创意!很美!”激发学生的
创作积极性。(2)、技能学习:几种设计制作手法的运用,教师现场演示并制作纸质建筑模型。技法——折、卷、切挖、插接等。(工具:卡纸、剪刀、美工刀、双面胶。)(3)、学生动手实践(15分钟):命题:“我”理想的未来建筑。要求
:运用不同的几何造型元素和手法加以设计创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下发的纸质几何元素为素材,集体合作设计制作。工具:卡纸、剪刀、底板、美工刀、双面胶。点评:请每组派出代表用一到两分钟介绍作品的创作意图。
9第三部分:课后作业,拓展练习。作业内容:尝试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共同创意、分工,以制作好的建筑模型为主体,绘制一幅带有环境和色彩的建筑效果图,并且阐述其创作意图。尺寸:不小于8开画纸。时间:两周。第四部分:相关创意建筑知识拓展:欣赏优秀案例和建筑设计名家作品,开阔学生眼界。五、教师课堂总结:建筑
与环境艺术并不复杂也不神秘,这种艺术形式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围绕主体自身的特点,拓宽创作思路,我们就能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艺术的点点滴滴既需要我们动手实践又要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用感官去触摸,艺术的美妙,只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去倾听,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六、课后反思:设
计课程是以材料为媒介培养学生的现代设计意识和实践能10力,美化生活及环境的课程。本课的教学注重学生技术意识的培养,注重材料工具的运用,更注重学生眼、手、脑的综合训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一系列课程的设置,看着学生一步步成长、思维一点
点开拓,教师也为之欣喜。有限的课堂时间可能是本课难以避免的缺陷,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设计的火花确是最值得欣慰的。课堂活动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