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1.呼吸道的结构与功能-人的呼吸》教学设计-北京版生物七年级下册.doc,共(6)页,871.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20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人的呼吸——呼吸道的结构与功能》学科(版本)北京课标版章节第六章生物的呼吸学时1课时年级七年级下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京2011课标版教材,生物第二册第六章第二节《人的呼吸》中的一部分。具体介绍了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和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旨在
说明人体呼吸这一重要生命现象。人体是通过呼吸系统来完成气体交换过程的,呼吸系统是气体交换的结构基础,也是学习呼吸全过程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的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到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生物
学观点。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学生缺乏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利用直观的感受来建立知识网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联系实际,与自身相结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类比,联想等手法引导教学;此外,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又酷爱电子产品,于是我抓
住这些特点,在课堂上不断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用互联网资源,从中获取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2.了解呼吸
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能力目标: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使学生初步具有收集整理课本之外资料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探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学习的快乐。2.通过学习呼吸系统,认同呼吸道对空气的
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能自觉地维护环境中空气的清新、清洁。3.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描述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难点:描述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教学策略学生对人体呼吸道的组成器官不是非常清楚,教学时应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加以具体说明,利
用了微课、视频、动画突破重难点。2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设置情境,憋气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呼吸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从自身体验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直观教学法:选取微课、视频、图片、动画、新闻资料等,利
用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调查收集法:学生收集呼吸道各组成器官的相关资料,交流展示资料。拓宽知识面,提升能力。归纳总结法:生物体结构功能是相适应的,根据呼吸道的结构师生共同总结它的功能,使学生在总结中加深对其理解。学习方法: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
性认识的认知规律自主学习法——主动学习自我提升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观察性学习——观察图片、视频和动画总结性学习——归纳总结巩固提升教学环境一对一智能教室教师一体机教学终端(每名学生一台ipad)师生互动、上网教学过程步骤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融合点与软件创设情境新课导入学生们一起亲身体验“
计时屏气”起立,闭嘴,用手捏鼻子,看能坚持多久,坚持不住的请坐!引出呼吸系统情境教学法——激趣活动课堂体验计时屏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情境导入直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自主学习整体感知预习导学案了解呼吸道的组成、功能,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教
师检查导学案预习情况。自主学习有了导学案的引领,学生有了目标,学习的热情高,主动学习,学习效率会有很大提高。学生将导学案以拍照形式上传,随机对比四位学生的进行展示,并及时给予评价。克服了传统教学无法同时关注每位学生的不足。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合
作探究交流展示教师亲自录制微课: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微课教学法播放微课,微课视频向全体同学清晰地展示了人体吸入与呼出气体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整个实验全过程。让学生掌握探究实验具体操作过程,感受实验现象的微妙的变化微课的使用,非常直观
,同屏广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探究一:呼吸道的组成——鼻鼻的结构:鼻腔前部生有鼻毛;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可以分泌黏液,黏膜中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鼻的功能:清洁、温暖、湿润。情境教学法通过体验,用嘴呼吸和用鼻子呼吸,让学生感受鼻的功能。学生用ipad,收集资料后,交流展示探究二:呼吸道的组成——
咽和喉咽:空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会厌软骨——灵巧的开关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Gif动画,帮助学生了解会厌软骨的位置,理解吞咽和呼吸的关系。同时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吞咽和呼吸是不能同时进行的。联系生活实际
,知道吃饭时不宜说话的原因。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动画,学生感受呼吸和吞咽的关系喉:空气的通道,由软骨和声带组成声音是由喉部的声带发出的。呼吸时,两条声带是分开的,当两条声带拉紧、中间的空隙缩小时,从肺部呼出的气流振动了声带,就发出了声音。直观教学法——图文并茂观察声带图片,知道声音是如何而来的。联系
生活,知道青春期如何保护嗓子。学生利用ipad,收集图片课上展示讲解4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探究点三:呼吸道组成——气管、支气管气管由许多环状软骨组成,每块环状软骨犹如英文字母“C”,使气管既具有弹性,又能保持气管畅通。气管内壁上有黏膜,黏膜能分泌黏液,气管内表面有纤
毛,纤毛摆动将黏液推向喉形成痰。直观教学法——图文并茂观察气管形状和切面图片,理解呼吸道能保证气流通畅的原因,知道痰是如何产生的。联系生活,爱护环境,不要随地吐痰,从自身做起。学生收集图片,展示气管、支气管及其切面图,采用一体机的师生互动,利用屏幕推送功能再推送到
学生iPad上,为学习带来了很多方便。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探究点四: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左、右支气管分别进入左、右两侧肺内,并不断分支。直观教学法——直观图片观察图片(肺、肺泡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学生利用ipad,展示探究结果梳理小结
知识再现呼吸道各组成器官及其特点梳理小结,知识再现,可以巩固记忆,加深印象。学生使用iPad答题,提交;师抽查评价。阶段小结巩固提高总结性学习呼吸道的作用1、保证呼吸道内的气体顺畅通过.2、能对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变的温暖,湿润,清洁.阶段小结,知识再
现,可以巩固记忆,加深印象,从而突破重难点。利用一体机画笔功能,边讲解边强调重点,加深呼吸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突破本课的重点及难点。5知识升华教师补充常见呼吸系统疾病PM2.5危害全班探究总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直观教学法——观看视频教师给学生
提供视《PM2.5的自白》,加深理解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多媒体播放视频,动态的影像帮助学生感受PM2.5对人体的侵害,理解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板书设计画思维导图总结师生共画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总结,对
本节课知识再一次的梳理总结,巩固知识,加深印象。屏幕展示出思维导图检测提升巩固迁移反馈练习:1.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按顺序排列应当是()A.鼻咽喉支气管气管肺B.鼻喉咽气管支气管肺C.鼻口腔咽喉气管支气管D.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2.下例各项试图论述用鼻呼吸的优点,但有一项不正确,应该是()
A.鼻粘膜内的嗅细胞可以感受气味的刺激B.鼻粘膜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冷空气C.鼻毛能阻挡吸人的空气里的尘埃D.鼻粘膜分泌粘液可以清洁湿润吸人的气体3.边说笑边吃东西,食物容易误入气管,其原因是()A.会厌软骨没能盖住喉的入口
及时反馈练习,突出重难点,了解学习效果。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采用一体机的师生互动,将习题推送给全体学生,作答、提交、师检测学习成果,随时进行评价。6B.气流冲击,喉腔扩大C.气流冲击,声门裂开大D.环状软骨扩大4.
吞咽食物和呼吸空气都必须经过的器官是()A.口腔B.鼻腔C.咽D.喉5.痰生成的部位是()A.鼻腔黏膜B.喉腔侧壁C.食道黏膜D.气管和支气管黏膜教学反思《人的呼吸》一节的知识比较琐碎,和生活联系的内容较多。所以在本课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教学法
和调查收集资料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智慧教室使学习内容更加趣味化;利用微课教学使探究实验更加灵活化;利用图片使学习内容更加形象化;利用动画视频使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利用思维导图使繁杂的内容有序化;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到生物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足之处如下:1)对
“一对一式教学”这一理念的理解不是很到位。例如我的教学设计: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又分了四组分别探究四个方面,就已经让学生按我设计的一步一步走,这就充分表明了自己课前对全开放教学仍有一定的顾忌,不敢放手让学生
带着自己的问题自己学。2)对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还有待强化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是需要一定动力的,这些动力除了来自学生的兴趣之外,还有很大的一部分来自于教师的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如何,如果教师能够适时、适度的对其进行评价,就可以让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倍增,其学习的动力
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强化。但从整堂课来看,我的点评也比较少。需要进一步提升。3)预设的检测题也存在以下问题:①题量偏少,试题难易梯度不明显。②没有预设一些开放性的题目用来开发学生的多元性思维。4)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
关注不够。一对一上课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所以有个别学生像是旁观者,始终没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课后要了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