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3-统编人教版

PPT
  • 阅读 87 次
  • 下载 1 次
  • 页数 30 页
  • 大小 9.893 MB
  • 2022-12-1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3-统编人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3-统编人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3-统编人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3-统编人教版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3-统编人教版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VIP专享文档,需开通VIP才能继续阅读】
/ 3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3-统编人教版.ppt,共(30)页,9.893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174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化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

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学习目标•1、熟悉国家的产生;掌握原始社会三个阶段;能区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2、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掌握夏商周朝代确立时间;•3、掌握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遗存;•4、分

封制的意义;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5、分析石器时代中国代表性文化遗存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重点难点•1.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2.难点: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

存1.中国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元谋人2.北京周口店人——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与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学会使用火3.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时间:约1万年前特点:1.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2.使用陶器1.开

始从事原始农业3.饲养家畜,兴起原始畜牧业4.仰韶文化——(7000-5000年前)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4],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5.大汶口文化——(6500

-4500年前)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得名。龙山文化的源头。特征:1.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出现了硬质白陶,2.中期以后更出现了制作精良的玉器,3.由红烧土排房建筑构成,布局严谨,显示了较高的建筑

技术。4.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母系社会结束。戒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6.河姆渡文化——(7000年前)特征:以黑陶为主,并有少量木器在建筑方面,

干栏式建筑的遗迹。骨器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7.红山文化——(5000-6000年前)红山文化,发源亍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亍五六千年前,是

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8.龙山文化——(4000年前)主要分布:山东、陕西、河南、山西南部及安徽西北部。可分为山东、陕西、河南龙山文化

等。主要特点:1轮制黑陶。2玉器。3建筑城址。9.良渚文化——(5300-43000年前)得名:1936年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主要分布:太湖地区文化特点:1玉器(玉敛葬琮)2高台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合。3城址(290万平方米)二、从部落到国家1.三皇时代二、从部落到国家2.五帝时代黄帝联合炎帝,形成

炎黄部落,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尧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制”。有夏氏部落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黄帝炎帝二、从部落到国家3、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

,称为“后”。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传说大禹王在会稽山召集各部落首领。防风部落酋长迟到,被大禹处死。这说明大禹已经形成凌驾与其他部落之上的“公共权力”。二、从部落到国家4.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商

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亍殷,所以也称殷朝。殷墟遗址出土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

跨江汉,北至燕山。二、从部落到国家5.内外服制度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二、从部落到国家6.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周朝定都亍镐,史称西周。

二、从部落到国家6.西周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王将王畿直接控制的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诸侯在国内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这样,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二、从部落到国家6.

西周宗法制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性质: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4.内容:确立相对的大宗、小宗体系。二、从部落到国家6.西周宗法制作用(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有利亍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2)有利亍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家治国”“家国一体”,即起源亍此。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定,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

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

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2.(2019

·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

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

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二、从部落到国家6.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诸侯共伯和被推丼摄政,史称共和行政。共和伯商周时代评价商和西周

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井田即方块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

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谢谢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54
  • 被收藏 0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