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2-统编人教版

DOC
  • 阅读 73 次
  • 下载 1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4.816 MB
  • 2022-12-1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中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2-统编人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2-统编人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1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中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2-统编人教版.doc,共(5)页,4.816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172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8课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课标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教材分析:在教材编排中,本课归于“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专

题,专题线索清晰,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专制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贯穿其中。本课上承“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下启“辛亥革命”,在知识链上地位重要。甲午一战,对中国人的触动比鸦片战争更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就

本课而言,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郁积多年的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其英勇斗争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图谋。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不屈不挠地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是整个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力量的源泉。

由于特殊的社会性质及自身的局限性,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均失败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已有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基础知识的积累,但并不完整;能简单回忆起相关知识,但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材

料的解读能力、历史事件的联系能力不强;学生有对历史事件的共情能力,但极有可能共情“出错”,如义和团运动仅揪住落后性、愚昧性。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讲授的准确性、能力培养、价值观的引导。教学目标:学生能根据已有知识及教师提供的角度,分析得出晚清时期的形势;能简要概括维新运动的基本过程,说出维新派

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通过展现维新变法的具体内容,能分析百日维新的进步作用及存在的局限性;通过课本及阅读《义和团揭帖》,能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分析得出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及失败原因。通过对上层精英的改良与下层百姓的革命细节的了解

,升华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戊戌维新运动;难点: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教学过程:梦醒·晚清危局学历史时空观念很重要,请大家关注1895年这个时间,讲出最先回忆起的事件。(《马关条约》签订)梁启超认为,甲午战败,赔款白银2亿两唤醒了“吾国四千余年大梦”,这里的大梦指什

么?(天朝上国)甲午一战,迷梦醒来,骤然发现,天朝危机急转到民族危亡,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局!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2.清政府严重的统治危机:甲午战后的巨额赔款,促使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加重民众的生活负担,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排满”情绪,清政府内外交困,统治危机严重。危局之下,中国社会也悄然发生着变化。3.新经济力

量的增长:伴随着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期,获得了初步的发展,增强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使其开始主导近代中国变革。4.新思想的深层发展: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面对

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精英集团内部的激进派关注到,西方的制度因素有可能解决这一困局,亟待挽救危亡的一场变革。构梦·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旧梦醒来,国人构建着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新梦,不同阶层展开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能否用本课的知识举例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农民

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反思着洋务运动,发出了怎样的时代强音?(变法图存,变法强国梦)通过初中的学习,大家知道哪些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还能回忆起他们的主要贡献或主张的特点吗?(学

生回忆)同学们关注这三则材料,思考维新派从哪些角度论证了变法的必要性?康有为宣传变法的方式有什么特点?但他在孔子身上寄托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借助孔子来宣传维新思想?(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他还有什么著作?这些著作起到怎样的作用?除著书立说外,维新派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为变法造势?(提示:给图中所涉及的主体分类)——宣传自下而上(1)建立学堂,为变法维新培养了大量人才。(2)成立团体,宣传变法、推动变法。

(3)创办报刊,开启民智、宣传和推动变法。(4)著书立说,成为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变法变的是什么?(官制、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这也是维新派的核心主张。根据材料,写一写在政治上,康有为提出哪些预备性措施?由此可见,同洋务派相比,维新派向西方学习有什么不同?维新派救亡图存的政治主张

是否转入政治实践?根据课本归纳维新运动的过程。(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康有为历次上皇帝书—百日维新,高潮[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幕]—戊戌政变)——改良自上而下我们重点关注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是?维新即变旧法而行新政,简单的讲既有除旧

也有布新。结合书本,讲出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维新变法是进步的、启蒙的、爱国的。)这些措施是否全面体现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没有,它没有涉及设议院,开议会,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没能触动专制统治的基础,是很不彻底的。)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

戊戌政变”,变法图存梦破碎。失败原因①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②根本原因:半殖半封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

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马关条约》刺激爱国知识分子醒来,也同样刺激了下层社会中人。侵略引起了反侵略,义愤终于爆发,农民阶级构建了通过革命图存的梦,义和团运动发展。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山东洋教势力猖獗,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最深。)口号是?(“

扶清灭洋”)根据《义和团揭帖》,我们来解读“扶清灭洋”这一口号。揭帖中反映“灭洋”的句子有哪些?“灭洋”反映了什么矛盾?运动存在怎样的局限?(一方面反映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落后的小农思想具有盲目排外的片面性和对清政府的阶

级本质缺乏认识。)这种盲目排外源自农民阶级落后的小农思想、生产方式。相较于义和团的“扶清”,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如何?由“剿”转“抚”,最后到“灭”。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1)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2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强大。)义和团运动的评价:(1)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2)作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清政府,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3)局限:“扶清”,不能认识清政府的阶级本质,显示

出其愚昧性;“灭洋”,仇视一切西方文明,盲目排外,显示出其落后性。通过革命争取民族独立梦也破碎了,但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却是一种永恒的打动人心的力量,这种悲壮触动列强,列强的侵华方式发生改变。(由武力瓜分到以华治华)梦碎·危局加深历史的车轮

不可避免地来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将不国。上层精英的改良,下层百姓的革命,都没有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梦,旧式的民族反抗和斗争已经难以改变中国的命运,却

促成了新的民族觉醒。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继续构建着富强、独立之梦,也同样经历着梦碎的痛苦。在新旧交替的阵痛中,中国的出路又在哪里?回到现实,我们也面临着中国梦这一挑战,中国梦的解释有很多种,我们同样用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进行结尾:少年强则国强!同学们

,学习强国吧!板书设计:教后反思:本节课内容较多,《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期间,七年三件大事,仅凭一节课是上不完的,必须有所取舍。于是我以“梦醒”、“构梦”、“梦碎”为线索,将重点放在中国人民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上。开头以教材梁启超先生的文字及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导入

,结尾同样以梁启超先生的“少年强则中国强”和《辛丑条约》结束,首尾呼应,实现情感的升华。在备课过程中,新教材与初中教材、人民版教材有很大的差异,相较于老教材,这节课教材关于知识点的内容偏少,需要教师的补充,但附带材料较为新

颖,可惜的是我并没有将他们很好地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仅在导入简单提及,对教材的运用仍需加强。我对具体内容的取舍仍存在很大的困惑,譬如维新变法的内容,在设计中我是将变法内容直接呈现,服务于学生分析维新变法的进步性,但内容是否有更好的用法?第二个主题“构梦”我也不甚满意,仍在

思考是否有更好的主题词替代。义和团运动究竟如何向学生表述清楚,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方面?本节课线索应该还是清晰的,但由于自己阅读量偏少,不够新颖。这些都是我需要继续加强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节奏过快,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应该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论从史出,但在课堂上学生也许用写一写的

方式提升更大?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54
  • 被收藏 0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