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DOC
  • 阅读 85 次
  • 下载 1 次
  • 页数 1 页
  • 大小 23.526 KB
  • 2022-12-1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进行离线阅读 已有1人下载 下载文档0.00 元
【这是免费文档,可以免费下载】
/ 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docx,共(1)页,23.526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168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标题第四单元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清代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内容分析本课涉及本单元的两个重点内容:一是认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二是认识清朝中国政治、文化领域的变化和面临的危机。通过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举措,来认识版图奠定的意义。一是国家前期对于边疆地区、特别是北部、西部和西北边疆地

区高度重视,采取了许多不同措施;二是在事实上对这些地区的有效统治也超出以往,由此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础。明清两朝在这个问题上的连续性。统治的变化有两个指向:一是这一时期中国出现的社会变化,特别是16世纪

以来的变化,在许多方面影响延续至今;二是这一时期国内变化与世界变化的同步性、整体性。不仅有变化,而且有危机,这是由于剧烈的变化必然对原有的格局和秩序形成挑战,因此变化和危机或挑战相伴相生。这一学习主题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把握两个重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解决的方法是

把国家对于边疆的关注和经略置于世界整体变化的框架中去,将后者视为明清国家边疆拓展和加强管理的动力。教学目标通过了解康雍乾时期奏折制度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和对思想文化的控制,理解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及中央集权治理体系的完善。通过了解清

朝版图的边境所至以及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具体举措,探究清朝处理民族事务、治理国土的特点。与同时期世界发展潮流进行对比,揭示清朝鼎盛下出现危机的本质,认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重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奠定的相关举措难点认识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与疆域奠定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新课: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展示图文信息。1.奏折制度思考1:依据教材P78第一段,概括奏折制度下的奏事过程。思考2:对比分析康雍乾时期形成的奏折

制度特点及作用。2.军机处思考:依据材料,概括军机处的设立时间及其权限。3.文字狱二、疆域的奠定图文定位,引入自主探究:①梳理清朝将边疆地区纳入版图并实施有效治理的史实。②分组讨论,分析清朝对国土的治理体现出的特点。分析材料,阐述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总结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及中央集权治理体

系的完善,认识其历史贡献;对比同时期世界发展潮流,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未能实现现代化,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宏观把握时代特点。从教材提取信息,梳理流程。对比得出认识,解决问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明确概念。在创设情境中完成任务,自主学习。代表

发言,深化认识。梳理所学,树立家国情怀和世界视野。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54
  • 被收藏 0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